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32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docx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备课资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资料内容:

【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式微/《诗经》

二、子衿/《诗经》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一、★《式微》

【原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分析:

D、不是感情的“起伏”,只是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对贵族统治者压迫劳动者的不满。

三、赏析题:

1、式微式微,胡不归?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

”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

【原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由于子衿是当时学子的服装,可见他和他是同学关系。

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他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

“旧评:

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他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

所以钱钟书指出:

“《子衿》云: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子宁不来?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分析:

C、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三、赏析题: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

答: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原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ὰng)州龙门人。

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

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

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

“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

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

下句“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

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

“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

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

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

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

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选择题: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分析:

C、不是诗人去外地做官,而是友人去外地。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分析:

D、”嫌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分析:

B、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

4、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分析:

D、没有批评友人的意思。

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像小孩子似的哭哭啼啼。

三、赏析题:

1、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

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

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3、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

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2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4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赏析】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

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

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

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

这使读者比物联类:

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

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

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

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

“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

“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

”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

“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总之就是想当官,又清高不好意思开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

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

B、是气势磅礴。

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分析:

C、想让张丞相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B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分析:

B 缺少渡水的舟船。

4、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

(  C  )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分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唐杜甫的《登岳阳楼》。

5、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C 抒发了诗人有心出世却无人引荐情感,希望张九龄引荐。

三、赏析题:

1、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答: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2、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答: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

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