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675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docx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

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

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

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

指水映天空。

 

济:

渡过。

 

端居:

闲居不仕。

 

耻:

有愧于。

 

坐观:

旁观。

 

徒有:

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

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

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

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

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

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

言下之意是:

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

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

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

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

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

[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

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

 

①大雁南飞:

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

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

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

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