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8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自身本能的需要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信息交往的需要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

事实的特点:

事实是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分为两类: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纯粹的自然现象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二、内容新鲜

三、报道及时

四、传播公开

第二章新闻真实

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1。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2。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

构成新闻要素的“5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整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1。

从总体上反映事实:

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是真实的,而且它们的总和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2。

从整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1。

全面:

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把握事实,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描述事实,不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事实。

2.客观:

对事实呈客观描述,如实呈现事实原貌,用事实说话;事实原委及根据,应有据可查;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3.公正:

尊重民众知情权,不以主观意愿为先导,平衡反映多方意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审慎审视大局。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在于尊重事实.

客观性:

事实的客观性、新闻实践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报道形式。

倾向性:

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新闻为何会有倾向性?

1、报道者个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新闻事业-—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公信力:

指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1。

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

既有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2。

虚假新闻的危害:

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使之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3.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

☐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和教育.

☐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增强社会责任感。

☐完善新闻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的能力。

第三章新闻价值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1。

新鲜性:

事实在时间上“新进”,在内容上“新鲜”。

2。

重要性:

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3。

显著性:

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4。

接近性:

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5.趣味性:

新闻事件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怡情等性质。

——新鲜性必备,其他要素可多可少。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关键在于新闻文本所报道的事实是否符合社会与公众的需要.

——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

不顾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片面突出某个或某些要素;

2。

对新闻价值要素非常明显的事实,疏于精心选择和呈现.

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1。

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2。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3.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4。

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有影响.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事实能否报道,取决于二者是否兼备,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避免两种不良倾向:

1.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2.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价值更具稳定性和普适性

☐新闻政策更具多变性,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约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业务

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出现了专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行业性组织.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世界第一张近代报纸:

1609年德国《报道与新闻报》

☐世界第一座新闻广播电台:

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

☐世界第一家电视台:

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决定新闻事业的生产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帮助的传播手段;

2。

社会交往和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1。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济属性)

2。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社会属性)

3。

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政治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政治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二、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等,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部分,文化是核心部分。

三、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1。

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2。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性质

1。

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3。

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二、任务

1。

推动经济发展

2。

引导人民思想

3。

培育社会风尚

4。

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树立国家形象,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担负着重要职责。

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1.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2.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二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

规范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部活动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1.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

牢固树立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3.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4.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1.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3。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深入宣传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工作部署。

第三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核心和本质——三为方针

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三贴近”的内涵

贴近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贴近生活,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贴近群众,就是要扎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意义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1。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2。

立足于基本国情

3。

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4.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5.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四节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一、何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意义/为何坚持此方针

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

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要求

1。

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

把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有机结合起来;

3。

讲求宣传的艺术性,把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新闻宣传

第一节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宣传的五要素:

主体(宣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内容。

媒体.形式.对象。

(二)宣传的特点

1。

长期进行、潜移默化

2。

公开表达、扩散传播、影响对象

形态的多样性:

新闻宣传、思想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标语口号宣传

3.宣传主体倾向与意见的表达

(三)宣传的作用

传播革命真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自身解放而奋斗.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的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广义宣传中遵循新闻报道规律、体现新闻特质的那一部分,被称为新闻宣传。

2。

区别:

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而进行的宣传,其基础是对事实的真实报道。

(二)特点

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新闻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体现在上传下达)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及重要内容

第三节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受众需求新闻的心理:

获知真相信息;获求益己信息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吃透两头)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原因

1。

学会用辩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实,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完整面貌;

2。

要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对整个新闻宣传作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

3。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

第四节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

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二、基本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2。

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4。

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基本要求

1。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2.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3.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4.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5。

讲求传播艺术

6。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

最新事态——新闻舆论的客体。

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1。

产生条件:

☐要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要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要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2。

形成过程:

酝酿——形成-—产生效应。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引导作用.

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

1。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祸与福;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3。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1.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2.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

3。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同时重视文化、消费、生活、行为、知识导向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三、做好重大主题新闻宣传

1。

善于将主题具体化(用事实说话)

2。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3。

善于整合媒体资源形成报道合力

4.善于运用各类新闻表现方法和形式

四、做好典型宣传

典型宣传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同类事物和人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和人物所作的重点报道.

特征:

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

做好典型宣传要注意:

1.要真实、可信.2。

要深入挖掘。

3。

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1。

不回避热点,把握该热与该冷的判断标准

2.不仅提出问题,更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回答问题

3。

运用多种方式,促进问题的解决

4。

研究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

5。

遵循热点引导的可信性、权威性、接近性和渐进性原则,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四大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报道原则:

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1。

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2.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3.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特点

1。

传媒体制的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2。

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3.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4.统筹国际国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

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3坚持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2。

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3.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狭义的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特征:

公开性。

群众性(公开性的基础是群众性).广泛性。

及时性(新闻报道及时、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约束功能,警示功能,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人民群众。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

媒体代表人民群众形式舆论监督权力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批评、监督的对象:

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公众人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

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二)科学监督

(三)依法监督

(四)建设性监督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1。

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

3.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4.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5。

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6.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7。

争取执法执纪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1。

正确观察、分析问题

2.理性引导社会热点,区分主流与支流

3.防止人为炒作带来消极影响

4。

不能为单位或个人私利左右监督

5.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注意两个问题:

媒体审判、舆论监督的异化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新闻出版自由及其发展

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言论自由:

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出版自由:

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第二节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1。

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2.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3。

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1。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特点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第十章新闻法治

第一节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其他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是公民、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害司法公正和司法秩序

第三节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是依法行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1。

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2。

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3.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4.新闻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