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91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苏教版.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

一请君入瓮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②,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⑤罪。

(选自《朝野佥载·周兴》)

【注释】①鞫(jú):

审讯,审问。

②推事对食:

一边讨论案件,一边相对饮酒。

③瓮:

坛子。

④内状:

官内递出的状辞。

⑤伏:

通“服”,承认。

【阅读提示】

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有两个人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利用惨无人道的刑罚,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选文写酷吏来俊臣审讯另一个酷吏周兴谋反案,生动地诠释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自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B.囚多不承(承担)

C.此甚易耳(容易)D.以炭四周炙之(烘烤)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2)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3.“火围如兴法”一句中“兴法”的步骤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请君入瓮”的故事,揭露了酷吏的残忍,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则成语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

二抱薪救火

四年,秦破我①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②。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③谓魏王曰:

“欲玺④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⑤,使欲玺者制地⑥,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⑦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王曰:

“是则然也。

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释】①我:

文中指魏国。

②芒卯:

人名,魏国的将军。

③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④欲玺:

想要升官。

⑤使欲地者制玺:

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

⑥使欲玺者制地:

让想要升官的人统治国土。

⑦事:

侍奉。

【阅读提示】

面对着强大的秦国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lí)王却一味地妥协退让,割地求和,以换取短暂的安宁。

选文主要叙述了战国时纵横家苏代劝说魏安釐王放弃割地求和的主张的故事,其中苏代“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席话比喻形象,一语中的。

由于魏安釐王不听劝告,结果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国破家亡的结局。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请予秦南阳以和()

(2)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3)且夫以地事秦()(4)是则然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2)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三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爱重。

鹦鹉自念③虽乐,不可久也,遂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

“虽知不能救,然吾尝侨④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⑤其义,即为之灭火。

(选自《宣验记》)

【注释】①集:

群鸟停在树上,这里指停留。

②辄(zhé):

总是。

③念:

想。

④侨:

侨居,一国公民在国外长期定居。

这里指鹦鹉在这座山上居住了一段时间。

⑤嘉:

赞美,嘉奖。

【阅读提示】

本文开头写一只鹦鹉在一座山上住过一段时间,感受到来自山上禽鸟走兽的友爱之情,这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鹦鹉离开数月后,看到那座山发生了大火灾,便用羽毛沾水救火。

鹦鹉的义举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帮它们灭了火。

作者通过这篇神话故事告诉我们: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是能感天动地的。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鹦鹉自念虽乐()

(2)遂去()

(3)然吾尝侨是山()(4)皆为兄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2)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3.鹦鹉明知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为何仍然鼎力救火?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请你换个角度说说它的寓意。

四郗鉴吐哺

初,鉴①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②。

乡人以鉴名德,传③共饴④之。

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

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

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⑤心丧⑥三年。

(选自《晋书·郗鉴传》)

【注释】①鉴:

即郗鉴,字道徽,以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馁(něi):

饥饿。

③传:

轮流。

④饴:

通“饲”,给人东西吃。

⑤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

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阅读提示】

郗鉴“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且两个孩子还不是自己的孩子。

“郗鉴吐哺”的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而郗鉴死后,做了县令的外甥周翼为郗鉴守了三年心丧,做了他该做的,也算是一种回报。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鉴值永嘉丧乱()

(2)乡人以鉴名德()

(3)欲共相济耳()(4)食讫,以饭著两颊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乡人以鉴名德以饭著两颊边

B.常携之就食翼追抚育之恩

C.解职而归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D.翼为剡县令寡学术,及为相(《赵普》)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2)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4.你认为文中的郗鉴和周翼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五太祖弹雀

太祖①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②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③其故,对曰:

“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

“汝怀齿欲讼④我邪?

”对曰:

“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注释】①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②亟(jí):

急忙,赶快。

③诘(jié):

责问。

④讼:

控告,打官司。

【阅读提示】

选文中宋太祖显然有些专制霸道,让忠心耿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牙齿的惨痛代价。

然而他终能听取忠言而及时止怒,仍不失“明君”风范。

这一幕大起大落的戏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这段故事成为凝练短小而又一波三折的精彩作品。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2)其所奏乃常事耳()

(3)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4)自当有史官书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所奏乃常事耳B.上怒,诘其故

C.举柱斧柄撞其口D.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上怒,诘其故,对曰:

“臣以尚急于弹雀。

(2)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4.下列对“上悦,赐金帛慰劳之”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过于粗暴

B.太祖感到此人正直无畏,十分可贵

C.太祖怕史官记下此事会使自己遗臭万年

D.太祖想借此掩饰一下自己的骄横无理

5.文中的“某臣”与课文中的赵普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

六“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①讷②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

”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渴③无日。

”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质:

质朴。

②讷:

口齿不流利。

③渴:

急切,迫切。

【阅读提示】

本文开篇以“性质讷而好学”概括了董遇的性格特征,然后具体描写了他与别人的一段对话。

当别人向他请教时,他先是“不肯教”。

接着只是叫别人“先读百遍”,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少有点像是敷衍。

求教者不甘心,便诉苦道:

“苦渴无日。

”董遇的回答仅四个字:

“当以‘三余’。

”文中的董遇,话非常少,问多少才回答多少,表现了他“性讷”的特点。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质讷而好学()

(2)其义自见()

(3)或问“三余”之意()(4)冬者岁之余()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从学者云:

“苦渴无日。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3.董遇的“三余”读书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别人向董遇求学,可他却“不肯教”,你认为董遇是一个好老师吗?

说说理由。

七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④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⑤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⑥?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

晚。

④炳烛:

点燃蜡烛照明。

炳,点燃。

⑤壮:

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⑥孰与昧行乎:

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好呢?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阅读提示】

选文是晋平公向师旷请教学习年龄问题的一段对话。

师旷以三个比喻,阐明少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学习的特点,并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一句追问,表明自己对老年也要求学持支持的态度。

全文以对话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述学习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臣闻之()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4)善哉()

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晋平公问于师旷曰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C.环谒于邑人(《伤仲永》)D.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黄鹤楼》)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文中师旷运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八庄子刺虎

卞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卞(biàn)庄子:

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子:

旅馆的童仆。

③须:

等待。

【阅读提示】

面对强大的对手怎么办?

是贸然进攻,还是看到敌人内部有矛盾,耐心地等待这种矛盾激化?

智者往往会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在对手内部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

这样才可避免自己的牺牲过大,从而取得预期的胜利。

选文中的卞庄子正是利用两只老虎相争的矛盾,在两只老虎两败俱伤的时候,刺死受伤的老虎,从而获得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这既表现了卞庄子的勇,更表现了“馆竖子”的智。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馆竖子止之()

(2)两虎方且食牛()

(3)一举必有双虎之名()(4)卞庄子以为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2)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一句中的“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九一举三役

祥符①中,禁火②。

时丁晋公主营复③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④取土,不日皆成巨堑⑤。

乃决汴水⑥入堑中,引诸道⑦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斥弃⑧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

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祥符:

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年号。

②禁火:

皇宫中失火。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指皇宫。

③营复:

文中指修复。

营,建造。

④通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文中指城中的主干道。

⑤堑:

壕沟,护城河,文中指取土时形成的深沟。

⑥汴水:

河流名。

⑦诸道:

文中指各地。

⑧斥弃:

抛弃,文中是废弃的意思。

【阅读提示】

有个成语叫做“统筹兼顾”,意思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

选文正是对这一成语的生动诠释。

丁晋公主持修复宫室,面临三难:

一是取土难,二是运送建筑材料难,三是处理废弃的瓦砾灰土难。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丁晋公想出凿通衢取土、引水,以方便运送材料,再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之法,一举三得,足见其经验丰富、智慧过人。

【自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取土远()

(2)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3)事毕()(4)复为街衢()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省费以亿万计

A.不以疾也(《三峡》)B.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

C.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D.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2)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

4.“一举而三役济”说明了什么道理?

十宋代藏书

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

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这。

嘉祐②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③,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

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崇文院:

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

②嘉祐:

1056年9月—1063年,宋仁宗赵祯第九和最后一个年号。

北宋用此年号共八年。

嘉祐八年宋英宗即位沿用。

③杂雠(chóu)四馆书:

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

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

雠,校对文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防水火散亡也___________

(2)凡四处藏书___________

(3)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4)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B.不以木为之者

C.策之不以其道D.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1)前代和宋代分别是怎样藏书的?

(2)是什么措施使得私人不敢私自藏书了?

十一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

“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

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

④俾(bǐ):

使;⑤灭裂:

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⑶吕请棋处士他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二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

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

征召(为官)。

③龙丘萇:

人名。

④窭:

贫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⑴伯珍少孤贫()⑵学书无纸()

⑶山水暴出()⑷建武四年,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三推敲

《刘公嘉话》云: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韩立马良久()②岛初赴举京师()

③遂于驴上吟哦()④遂并辔而归()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十四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

佐曰:

“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

”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

“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

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

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

“文案几何?

”对曰:

“遽者二百余。

”琰之曰:

“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

左右勉唯而已。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

“司户解判邪?

”户佐曰:

“司户太高手笔。

”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

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

官名,主管户籍。

②闲:

熟习。

③系:

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

④遽者:

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

勉强答应。

⑥翰:

毛笔,引申为文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崇义谓琰之曰⑵同州事物固系

⑶厉色形言⑷比四五十案

⑸词彩弥精⑹降阶谢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⑴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⑵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3.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供研墨点笔。

A.①但②且③以B.①且②为③而

C.①以②但③为D.①而②但③以

4.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1.B(B项中的“承”是承认的意思)

2.

(1)(来俊臣)对周兴说:

“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

(2)宫内递出的状辞告你谋反,请你自己钻进这个坛子里去吧!

3.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烘烤这个坛子,然后让囚犯进入坛子里去。

4.示例:

告诫人们不要以身试法,否则会自作自受。

【译文】有人告发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

(一天,)来俊臣与周兴正在一边讨论案件,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

“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

”周兴说:

“这很容易啊!

(只要)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烘烤(这个坛子),然后让囚犯进入坛子里去,什么罪他敢不承认?

”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坛子,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烘烤(坛子),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

“宫内递出的状辞告你谋反,请你自己钻进这个坛子里去吧!

”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二抱薪救火

1.

(1)求和

(2)停止(3)况且(4)这

2.

(1)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2)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3.示例:

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使灾祸继续扩大。

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译文】(安釐王)四年,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军,杀死十五万人,魏国的将军芒卯逃跑了。

魏国的将军段干子请求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来求和。

苏代讨魏王说:

“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

如今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国土,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停止。

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说:

“这是对的。

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

三鹦鹉救火

1.

(1)虽然

(2)离开(3)这(4)是

2.

(1)你虽然很有志向和义气。

但(你的行为)又怎么值得一提呢?

(2)天神为了嘉奖鹦鹉的义举,便帮它把山火扑灭了。

3.因为鹦鹉曾经与山中的禽鸟走兽相处,如兄弟一般友爱,所以不忍心看到它们被火烧死,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它们。

4.示例:

做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

【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山中的禽鸟走兽总是互敬互爱。

鹦鹉自己想到,(这里)虽然快乐,但不能长久(待在这里),于是便离开了。

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发生大火灾。

鹦鹉远远看到后,就把自己的羽毛浸入水中沾湿,飞到山上洒水救火。

天神(看见了,)说:

“你虽然很有志向和义气,但(你的行为)又怎么值得一提呢?

”(鹦鹉)回答说:

“(我)虽然知道(一点点水滴)不能够把火扑灭,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上居住过,山中的禽鸟走兽对我友善相待,都如兄弟一般,(我)不忍心看到(它们被火烧死)啊。

”天神为了嘉奖鹦鹉的义举,便帮它把山火扑灭了。

四郗鉴吐哺

1.

(1)碰上……的时候

(2)名声,名望(3)帮助,接济(4)完

2.D(A项中前一个“以”解释为因为,后一个“以”解释为把;B项中前一个“之”为代词,后一个“之”为助词;C项中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后一个“而”表示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