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845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docx

儿童文学优秀教案

儿童文学教案

学好《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作品是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学好它,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更好找工作;有利于培养教育亲人、后代,亲近儿童。

《儿童文学》这门课的目标:

不仅要会欣赏和评论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要会教,还要能够修改和创作改编一些儿童文学。

要求:

认真听讲,多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结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品来看。

参考阅读书目:

1、王晓玉主编《儿童文学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每册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课文;3、《中外优秀儿童故事选》(上、中、下);3、选读一本中长篇儿童小说(如《男生贾里》);4、安徒生童话集;5、伊索寓言。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标:

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理解儿童文学的含义,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念和范围

一、“儿童文学”的含义

1、儿童:

3—15岁

2、文学:

情感、文采、语言作品(文学是语言艺术:

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

3、儿童文学:

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

1、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围较广,不一定专为儿童创作)

(1)民间口头文学(《牛郎织女》)

(2)一些蒙养读物

(3)“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

(4)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篇章

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读物,为啥?

(1)按读者对象分:

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2、按体裁分:

诗歌(儿歌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请看课本目录,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

第一章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美学特质:

艺术品性(审美方面的特征)

1、纯真

纯洁真诚。

2、稚拙

稚气而拙朴,如小万卡的信,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

3、欢愉

喜剧性、趣味性、幽默感,欢快轻松(不沉重,没有血腥味)。

4、变幻

充满幻想,奇异而富于变化。

5、质朴

自然、纯朴,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1、儿童文学的功能

2、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1)直觉性原则(不经过抽象逻辑思考)-不能太深奥;

(2)非功利性原则(不是为了能受到表扬、能考高分而学);

(3)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人):

教师的、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情感)。

3、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语文教育

4、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A、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

B、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材料。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A、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

B、激发自身创造力和生命力。

5、儿童文学在小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培养;

(2)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本章小结:

这一章重点掌握儿童文学的含义(抓住“专为儿童创作”、“适合他们阅读”、“独特艺术性”、“丰富价值”四层含义)及其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的美学特征。

课外作业:

去图书馆查找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下次课提问)

教学后记:

一定要通过强调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突出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教学目标:

理解儿童作家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

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一)独特的精神气质——拥有童心、与儿童亲缘;

(二)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

儿童文学作家

二、小学教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素材丰富。

局限:

容易重教育主题,而缺审美眼光。

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一)儿童写作的历史和现状

古:

骆宾王《咏鹅》、白居易、王勃

今:

刘倩倩《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见《作品选》37页)

(二)儿童写作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自然率真、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更加坦诚、大胆表达思想感情。

意义:

满足了表现欲,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文学表现能力。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

一、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

1、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2、成人读者出现的原因

(1)身份、职业需要(为了引导、帮助儿童读者);

(2)天性喜欢儿童、儿童文学。

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1、生理层面:

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儿童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的。

2、心理层面: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都会渗入文学能力结构。

3、文化层面:

从自然行为走向审美的文化实现(自然

4、文化差异:

东方与西方。

四、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与儿童文学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

见38页)

2、儿童时期(3-15岁)

幼儿期(3-6):

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快、形象思维;

童年期(7-12):

书面语言、抽象思维、自我意识;

少年期(13-15):

向成人过渡。

(阅读方法介绍:

38页倒数第二段,分三个层次)

(二)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1、儿童文学

幼儿文学:

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游戏化、音乐性、美术性,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

2、为什么儿童文学具备明显的年龄阶段适应的特点,而成人文学却不具备?

A、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常变动、重新建构;

B、呈现同步的年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时间轨迹)。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应该抓住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给儿童文学的创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课外作业:

说说儿童读者的特殊性怎样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征,它们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教学后记:

注意让学生思考儿童与成人有哪些不同。

 

第三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教学目标:

掌握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教学重点: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一、故事性与儿童阅读

1、故事情节:

作品中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的循序发展、环环相扣形成故事情节。

2、故事性:

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性质。

(故事一定要有故事情节)

3、儿童的阅读为什么尤其注重故事性?

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

二、故事性的构成

(一)“故事元”与“矛盾体现物”

1、故事元:

基本故事,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

2、相同故事元可以有不同的故事。

3、故事元与情节的区别:

故事元可以是没有个性特征的,它只不过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中心事件;而情节却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它运用其构成的最小元素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

4、“矛盾体现物”:

即道具,用以推动情节的展开。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跳水》中帽子,《风筝在天空飘》中的风筝等。

(二)传奇性与意外性(离奇曲折、不同寻常):

利用偶然、巧合、夸张、超常的形式、幻想等手段来达到。

(三)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完整:

发生、发展、转化全过程(即有头有尾)。

连贯:

节奏紧凑,不松散(无大跨度的跳跃性)。

生动:

令人难忘,引人入胜。

曲折:

情节起伏,有悬念。

(四)悬念与气氛控制

悬念:

悬而待解的疑端,常出现在紧要处、紧张时刻。

(电视连续剧集与集交结处常有悬念。

(五)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语言

2、特殊的构成方式

(1)三迭式(如“三打白骨精”)

(2)连环式(反复至少有四次,如《尾巴》)

(3)对立式(如《小白兔和小灰兔》)

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会有所不同。

1、儿歌、儿童诗:

(小小情节)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

(叙事诗情节突出,故事性强。

2、童话、小说:

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

(“性格型”故事,见53页)

3、寓言:

荷载思想(故事简洁)。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一、形象性

形象:

具体形状或姿态,与抽象相对。

形象性表现在鲜明、生动、具体。

如何使语言富于形象性?

(1)(通过想象、联想、比喻、拟人、夸张)使事物亲切、熟悉;

(2)(用拟人、夸张)增强动作感;

(3)增强色彩感。

二、简洁性

文学语言

三、音乐性

语言包括意义层面和声音层面(字音、语调、节奏、押韵)

短促有力——明朗向上

缓慢肃静——平淡或悲哀

押韵响亮——易于吟唱、乐于吟唱

四、叙述性(叙述故事)——“讲”故事

(叙述是与议论、描写、抒情并列的概念。

儿童文学强调故事性的特点导致它的语言重视叙述性。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插图

一、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一)定义:

插图是分插于作品中的图画。

(二)重要地位

1、帮助儿童从完全读图阶段过渡到完全的文字阅读。

2、是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3、便于小读者的阅读并增强阅读效果。

(三)分类

1、按色彩分:

彩色与黑白。

2、按技法分:

线描与水彩。

3、按表现方式分:

写实与抽象。

二、插图的特征

(一)直观性(具体、形象、突出事物特征、想象补充、夸张放大)

图画本身就具有直观性特征。

(二)依附性(依附于作品文字的表述)

要求:

(1)反映作品内容;

(2)体现出所反映内容的特征(如“老”:

长长的胡子);(3)有审美价值(趣味性)。

(三)延伸性:

使文字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延伸,揭示主题。

(四)艺术性:

具有儿童可接受的审美特点。

要求:

1、采用二维空间的构图方式(散点透视):

比例可以改造、夸张。

2、夸张、大胆、反常规地运用色彩。

3、贴近儿童的欣赏心理和习惯。

三、插图的功能

(一)助读功能(插图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是对文字的图解,能将读物的内容浅显化、通俗化、直观化。

(二)再创造功能:

重新创建自己对文字和图画的理解。

本章小结: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语言特征、配有插图都与儿童的接受水平和能力及欣赏趣味有关。

课外作业:

思考儿童文学的语言与成人文学的语言应该有何不同。

参考资料:

《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教学后记:

多用实例让学生记住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第四章儿歌儿童诗

教学目标:

理解儿歌和儿童诗的含义,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类型,能够指导儿童阅读欣赏儿歌和儿童诗,会创作儿歌和儿童诗。

教学重点:

儿歌和儿童诗的特征。

教学难点:

儿歌和儿童诗的创作。

教学时数:

10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尽量让学生多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节儿歌

一、儿歌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

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

(古称“童谣”)

儿歌是一种口头文学。

(二)特征

1、强调听觉,重音韵节奏。

产生节奏感的原因:

节拍和押韵。

(1)节拍:

诗句的停顿。

A、各句节拍、字数都一致(《矮矮的鸭子》92)

B、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

C、节拍不固定(多)。

[练习:

请大家分析一下《十二生肖歌》的节拍(第93页)。

]

(2)押韵

A、句句押韵——容易上口,但呆板(《摇摇船》见《作品选》第8页);

B、隔句押韵(首句和双句)——用得最多(《不倒翁》见《作品选》第11页);

C、不断变换韵脚(“连锁调”中,如93页《捏泥巴》);

D、一字韵(字头歌:

子、头、手;末字儿化;语气词)。

2、单纯浅显,易记易昌(《排排坐》)。

3、歌戏互补、富于情趣(《坐火车》)。

游戏增强趣味性、幽默感。

二、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

1、就分节而言

一节式:

内容单纯,篇幅短小。

两节式:

常采用对比或反复修辞。

多节式(三节以上):

结构自由,内容较丰富。

2、就句式而言

二言——七言。

杂言(运用最广)(“三三七句式”:

多节,每三句,前两句三言,第三句七言)。

3、儿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夸张、设问、反复、比喻、比拟、对比、顶针、摹状(描摹形状,摹是照着样子写或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回环(人过大佛寺、客上天然居)

(注意诗歌的分行,分行标记“/”)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请各种记一个例子)

(一)摇篮曲——哄孩子睡觉时吟唱的

柔和舒缓,对孩子的作用在“声”不在“义”。

(二)问答歌(设问作答)

一问一答式和连问再答式(不超过四组)。

(三)连锁调(《捏泥巴》93页)

用顶针修辞,中途换韵。

(四)颠倒歌(《小槐树》76页)

故意颠倒地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

较幽默,锻炼逆向思维。

(五)数数歌(识别的标志:

必须有数的排列)

(书中列出七中形式)

(六)绕口令(《虎和兔》94页)

由许多双声、叠韵和发音相近的字词组成。

(七)时序歌(时令歌)

引导儿童据时序的变化去认识、了解自然现象。

(注意与数数歌区别:

目的不在数数,而在认识自然现象。

(1)季节顺序;

(2)月份顺序;

(3)日顺序;

(4)节气顺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ǔ露ù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八)其他形式(78页)

第二节儿童诗

一、儿童诗的含义

1、定义:

为儿童创作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并与儿童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诗。

2、与儿歌比较:

儿歌:

歌,吟唱。

儿童诗:

诗,吟诵。

二、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一)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儿童心理、情感、生活和理想)。

(二)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和情调:

天真、热忱、活泼、敏捷、任性。

(用乐观积极的笔调来传达)

(三)以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抒发情感(形象性)。

“形象”的三种含义:

(1)能引起人的思想获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2)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3)指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形容词)。

(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使形象生动鲜明)

(四)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传达诗意。

三、儿童诗的类型

(大多诗歌以抒情为主,但儿童诗的抒情功能与叙事功能并重,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的故事性特点。

(一)生活诗(《让我们荡起双桨》)

通过对儿童现实生活的表现来抒发感情。

(“爱”和“美”的主题)

(二)自然诗(《谁看见过风》)

用诗的形式,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解读世界,展现自然之美的儿童诗。

(化抽象为形象)

(三)童话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童话故事的儿童叙事诗。

特点:

完整的故事、奇妙的幻想、拟人化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凝练的诗歌语言。

(兼有诗歌和童话的特点)

(四)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

描写和表现科学知识内容。

特点:

科学性与诗性完美结合。

(科学诗有时与自然诗难以区分。

注意:

1、各种类型的诗歌有可能交错重叠,如《我们的土壤妈妈》是科学童话诗;

2、叙事诗一般比较长。

第三节儿歌和儿童诗的

阅读指导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合称儿童诗歌。

2、区别:

3、联系:

作用相一致:

使孩子活泼可爱,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得到感悟启发;有助于语文学习。

4、儿童诗歌的分析:

主题,结构,表达方式,优、缺点等。

二、阅读欣赏儿歌的一般方法

1、把握艺术表现手法(P74)——注意儿歌怎样把要说的事物通俗化。

2、把握儿歌句式短小、节奏明快、追求口语的特点。

3、配合游戏。

4、多朗读(有表情地)。

三、阅读欣赏儿童诗的一般方法(领悟情感、再现意境、揣摩语言、探究写法)

1、反复朗诵——体会情感倾向。

2、分析、理解意象——再现意境。

(意象、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或情调。

3、分析修辞手法。

(通感:

简单讲,指各种感觉相互连通、互相影响。

“红杏枝头春意闹”、“高山流水”)

4、揣摩“诗眼”,品味言外之意。

(诗眼:

点睛之笔,用得灵动、贴切、有张力的关键性词语。

第四节作家链接、作品导读与推荐

一、作家链接(同学们自己看)

二、作品导读:

学会分析儿歌和儿童诗,学会指导儿童阅读欣赏,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特点、结构、修辞、类型等方面去分析。

三、课堂作业:

写出《矮矮的鸭子》、《手套》的导读。

四、课外作业:

创作两首儿歌和一首儿童诗(一星期后交);

《教程》和《作品选》里的所有儿歌和儿童诗都要反复去读,要能背诵一些。

本章小结:

这一章很重要,大家不仅要会指导儿童吟唱欣赏儿童诗歌,而且我们要背熟一些儿童诗歌,要能创作儿童诗歌,特别是要会编儿歌。

参考资料:

《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教学后记:

一定要让学生多读,特别要让学生知道儿歌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押韵、易记、好唱,自己创作出一首儿歌后,一定要读一读、唱一唱。

第五章童话寓言

教学目标:

理解童话和寓言的含义,掌握它们的特征,掌握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童话的形象类型,能够概括寓言寓意,能够指导儿童阅读欣赏童话和寓言。

教学重点:

传统童话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寓言的多层寓意。

教学时数:

10课时

教学方法:

举例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童话

一、童话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一)定义:

一般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

(二)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1、童话发生于民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和传说。

2、神话、传说与童话

神话(对神的膜拜)——宗教

传说(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历史

童话(失去对信仰和实践的指导功用)——文学

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

“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并确信是真的。

” 

传说是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叙述。

传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说在民间主要是口头上传播的,一个传一个,一代传一代。

(2)传说一般都是较为远古的人或事。

(3)传说一般都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

注意:

神话、传说和童话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童话的发展

传统童话(民间童话)

现代童话(创作童话)

1、相对固定的叙事程式

(1)开头和结尾:

如“从前……”、“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情节发展过程:

重复性的叙事模式(如“三段式”的重复)。

2、鲜明的主题(抑恶扬善):

用极端和对立的方式,所以鲜明直接,一目了然,不是模棱两可。

(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

1、呈现儿童的纯真世界(现代童话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民间童话反映成人的思想愿望,针对普通民众。

(个体的童年是种族童年的复演,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

2、表达成人的童年梦想(成人能够在现代童话中找寻自己的童年。

3、创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文本样式(不可复制)

(1)双线结构:

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魔幻世界)同时并行、交错存在。

(2)现代童话(小说童话)独特性的表现——“似是而非”

A、地点陌生化(梦中、镜子里);

B、人物超自然、超现实,又联系现实;

C、时间有弹性,可长可短。

三、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

(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一)拟人

1、定义:

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或无形、具体或抽象的客观存在或主观意识以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言行能力。

2、运用方式:

让动、植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开口说话,物性与人性统一(但有的童话突破这一规定)。

(二)夸张

1、定义:

是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和强调,从而突出其本质特点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

2、童话的夸张与一般写实性文学中的夸张的相对区别

3、童话里夸张的运用

(1)人物形象的夸张(豌豆公主、长腿七、短腿八);

(2)情节的夸张(整体的和局部的);

(3)细节的夸张(木偶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猪八戒一起坏心就变猪头);

(4)环境的夸张。

(夸张与想象力紧密相连)

(三)颠倒

1、定义:

有意识地违反既定的现实逻辑关系。

2、作用:

得到很多奇异的感受和景象;在现代童话中,颠倒世界的出现则明显带有作家的批判意识。

(《特别法庭》)

(四)象征

1、定义:

通过某种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或情感。

2、依据:

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某种类似性或联系性。

玫瑰——爱情

百合——纯洁

3、很多大家熟悉的象征物逐渐形成固定的符号及内涵(如丑小鸭),但由于时代环境、地域文化、接受对象的不同,象征所表现的对象往往没有确定的指称,具有歧义、多义的特点(如狗、狼)(aluckydog幸运儿)

四、童话的形象类型

(传统童话的形象往往是类型化、符号化的,现代童话的形象往往是典型、有个性。

(一)超人体童话形象

1、定义:

指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的、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物的形象,生命体、无生命体甚至是观念想象中的宝物。

(如神仙、鬼怪、金鱼、宝葫芦、七色花等)

2、特点:

往往不具备十分鲜明的个性,常起中介作用。

(二)拟人体童话形象(最常见)

“万物有灵”——儿童和原始人的观念

1、定义:

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以外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以后就形成了拟人体童话形象。

2、特点:

物性与人性交叉统一。

3、类型:

动植物,无生命物,抽象的事物、概念及自然现象等。

(三)常人体童话形象

1、定义:

是指以寻常人的面貌出现在童话中的人物。

2、常人体形象的三种类型:

(1)(他们)和超自然人物、超自然世界有着密切联系,有时有神奇能力(如马良);

(2)(他们)被放入一个非常态的情景(如梦中或幻境里),与现实时空拉开较大距离;

(3)(他们)看起来就是与现实完全对应的常人(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形象)。

注意:

超人体、拟人体、常人体三种形象并不互相排斥,有时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童话角色身上。

第二节寓言

一、寓言的含义与历史形成

(一)含义

1、定义:

寓言就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

2、两个要素:

寓意和故事。

3、含义的演变:

(三)寓言的历史形成

1、起源于民间,继承、借鉴、吸收神话和传说的养分,突破蒙昧思想,注入哲理。

寓言标志人类理性思维、自我意识的觉醒。

2、三大发祥地:

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

《伊索寓言》。

印度:

民间寓言、佛经寓言。

中国(先秦):

散文的附庸。

3、中外寓言的发展共同显示出一种趣味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寓言的特征(扩展到三要素:

故事、寓示、寓意)

寓示:

是沟通故事和寓意的桥梁,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时它以直接明白的话语引出寓意,有时则通过间接的暗示让读者领会寓意。

(一)教训性

1、寓意是寓言的灵魂,寓言的目的就是为了阐明教训或哲理。

2、寓言的两种类型(界线不是很清楚):

(1)讽刺型寓言:

以辛辣的讽刺为基础传达寓意,通过否定、讽刺反面角色进而达到正面说教的目的。

(《刻舟求剑》、《狐狸和葡萄》)

(2)经验教训型寓言:

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