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837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docx

《口腔科学》教案口腔颌面部解剖

上海健康医学院

教案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口腔科学

教学对象☑本科□专科

主讲教师

教研室口腔科学教学团队

学系口腔科

 

上海健康医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口腔科学

授课周次

1

授课类型

☑理论□实验/实训□练习□讨论□复习

课程总

学时数

16

本次课

学时数

2

授课

班级

16级临床医学本科

日期

2019/9/9

授课题目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主要阐明口腔、颅、颌、面、颈部的解剖结构,通过口腔颌面部解剖知识的学习,将为口腔临床知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掌握乳牙及恒牙列,为书写口腔病历奠定基础。

熟悉口腔前庭、固有口腔的解剖生理特点。

了解牙体及牙周组织的结构,上下颌骨解剖特点和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

乳牙及恒牙的数目、名称,各种牙列式的书写。

口腔前庭、固有口腔的结构结构与临床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上颌骨一体四突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三叉神经、面神经的走行分布。

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所用教具

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教学

本次课

要点小结

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

口腔前庭,固有口腔,牙、乳牙与恒牙,上颌骨、下颌骨,咀嚼肌群,血管

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唾液腺结构特点。

牙体解剖。

本次课

教学反思

口腔颌面部解剖复杂,需重点突出有临床意义的部分。

教具不足,学生对三维空间理解不够

作业及

思考题

1.牙体组织由那几部分组成?

2.牙周组织包括哪几部分?

3.三叉神经、面神经的分支有哪些?

4.口腔颌面部的涎腺由哪几大腺体组成?

参考资料

1.《口腔科学》(第9版),张志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

2、《口腔解剖生理学》(第7版),王美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7

上海健康医学院教案(内页)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手段

时间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简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主要阐明口腔、颅、颌、面、颈部的解剖结构,通过口腔颌面部解剖知识的学习,将为口腔临床知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节概述

1、口腔及颌面部区域划分

讲述颜面部的范围,颌面部的解剖区域:

口腔解剖区域可分为口腔前庭部、牙及牙槽骨部、舌部、腭部及口底部等

2、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

口腔颌面部生理功能主要有咀嚼、味觉、言语和感觉等。

3、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一、口腔的分区

1、境界:

前唇;外口裂;后咽门;两侧颊;上腭;下舌下区

2、分部:

口腔前庭、固有口腔

(一)口腔前庭及其表面标志

1、口腔前庭沟

2、上、下唇系带

3、颊系带

4、腮腺乳头

5、磨牙后区:

磨牙后三角和磨牙后垫

6、翼下颌韧带

7、颊垫尖

二、口腔的组织器官

(一)唇

1、境界及表面标志

1)境界:

上鼻底;下颏唇沟;两侧唇面沟;口裂分唇为

上唇和下唇

2)表面标志:

口角、唇红、唇红缘、唇弓、人中点、唇峰、唇珠、人中、人中穴、人中嵴。

2、层次

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汗腺

2)浅筋膜疏松,易水肿。

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4)粘膜下层内含上、下唇动脉、皮脂腺和汗腺。

3、唇的血管及神经

1)血供:

面动脉的分支上、下唇动脉以及面静脉回流。

2)神经:

感觉—上、下颌神经的分支;运动—面神经

(二)颊

1、境界:

上界颧骨下缘;下界下颌骨下缘;前以唇面沟;后以咬肌前缘。

2、层次

1)皮肤

2)皮下组织:

颊脂垫、面神经颧支、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面动脉、面静脉、颊及颌上淋巴结

3)颊筋膜

4)颊肌

5)粘膜下层:

粘液腺

6)粘膜:

腮腺导管

3、颊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1)血供:

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面静脉

2)淋巴:

下颌下淋巴结

3)神经:

感觉—三叉神经上下颌支,运动—面神经

(三)牙

牙的组成部分

1、外部观察

1)牙冠:

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

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

3)牙颈:

牙冠与牙根交界处

2、剖面观察

1)牙釉质:

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2)牙骨质:

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

3)牙本质:

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4)牙髓:

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四)、舌

1、上面(舌背)

1)舌前2/3(舌体):

(1)丝状乳头

(2)菌状乳头

(3)轮廓乳头

(4)叶状乳头

2)舌后1/3(舌根):

舌扁桃体

2、下面(舌腹):

舌系带、伞襞、舌神经、舌深血管

3、肌层(横纹肌)

1)舌内肌:

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

2)舌外肌:

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腭舌肌

4、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1)血供:

舌动脉、咽升动脉;舌静脉

2)淋巴回流:

(1)舌尖淋巴管

(2)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

(3)舌中央淋巴管

(4)舌后1/3的淋巴管

(五)腭

1、硬腭

1)表面标志:

(1)腭缝

(2)切牙乳头

(3)腭皱襞

(4)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

(5)腭大孔

(6)翼钩

2)层次及结构特点

(1)硬腭软组织特点:

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有较多腭腺硬腭骨膜具有附于粘膜和粘膜下层较附于骨面更为紧密的特性

粘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咀嚼和磨擦压力。

2、软腭

1)表面标志:

腭凹、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咽门

2)层次:

粘膜、粘膜下层、腭腱膜、腭肌

3、腭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1)血供:

上颌动脉分支及腭降动脉,翼从

2)淋巴:

颈深上淋巴结

3)神经:

感觉—上颌支、舌咽神经;运动—迷走神经咽支、三叉神经。

(六)口底区

1、境界

上界舌和口底粘膜;下界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前界下颌体内侧面;后界舌根。

2、表面标志:

舌下肉阜、舌下襞

3、内容及其排列

1)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

2)下颌下腺管及舌神经

3)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4)舌下动脉

三、乳牙和恒牙

掌握临床牙位记录法、熟悉牙萌出的特点、时间和顺序。

乳牙应用解剖

1、婴儿生后约半岁乳牙开始萌出,约2岁半萌出20个乳牙。

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为恒牙所代替。

此时应注意口腔防护保健。

2、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3、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成长发育。

4、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5、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

乳牙的特点

1.牙冠短小,色白。

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3.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

4.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与颈嵴都比恒牙前牙明显。

5.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颊面虽为四边形。

但近中缘长且直,远中缘特短且突。

颌面仍为不规则四边形,远中边缘直稍长,近中边缘靖特短。

6.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基本相等。

而下颌第一但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为最小。

7.乳前牙根尖偏唇侧。

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乳恒牙的鉴别

1.体积:

恒牙体积较大,磨牙体积以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磨牙次之。

乳牙体积比同名恒牙要小,乳磨牙体积以第一乳磨牙较小,而第二乳磨牙较大。

2.颜色:

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乳牙牙冠呈白坚色。

3.颈嵴:

恒牙颈嵴突起不明显,乳牙颈嵴突起明显。

4.冠根分界:

恒牙牙冠颈部缩窄。

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明显。

乳牙牙冠颈嵴突出,颈部明显缩小,冠根分明。

5.牙根:

恒前牙根尖可偏远中。

乳前牙根尖可偏唇侧。

恒磨牙根干较长,根分叉小;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

牙的发育过程分为发育、钙化和萌出。

(一)乳牙的萌出

萌出顺序:

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二)恒牙的萌出

乳、恒牙更替的关系:

恒牙萌出顺序:

上颌为6-1-2-4-3-5-7或6-1-2-4-5-3-7

下颌为6-1-2-3-4-5-7或6-1-2-4-3-5-7

(三)临床牙位记录

部位记录法

Palmer记录系统

通用编号系统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课间休息10min

第三节颌面部解剖生理

一、表面形态标志与协调关系

1.表面形态标志

睑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睑裂、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内眦和外眦。

鼻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鼻根、鼻尖和鼻背、鼻底和鼻前孔、鼻小柱和鼻翼、鼻面沟、鼻唇沟。

口唇区域的表面标志:

唇面沟、口裂、口角、唇红、唇红缘、唇弓和人中点、唇峰和唇珠、人中、人中嵴。

下颌及颏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颏唇沟、颏下点、颏孔。

其他区域的表面标志:

耳屏、眶下孔、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2.表面形态的协调关系

颌面部的水平比例关系

颌面部的垂直比例关系

鼻、眼、眉关系

鼻、唇、颏关系

左右对称关系

二、颌骨

1.上颌骨

位置:

颜面中部,左右各一,与邻骨相接,参与眼眶底部、口腔顶部、鼻腔侧壁和底部、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外形(分为一体四突)

2.下颌骨

下体体外面:

正中联合、髁结节、外斜线、髁孔,内面:

上颏棘、下颏棘、内斜线、舌下腺窝、二腹肌窝、下颌下腺窝

下颌管:

位于下颌骨骨松质间的骨密质管道。

薄弱部位:

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三、肌肉

(一)咀嚼肌

咬肌:

起自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缘的前2/3,止于咬肌粗隆和下颌支外侧面的下半部。

作用是下颌骨上提,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颞肌:

起自颞窝及颞深筋膜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

作用是下颌骨上提,参与下颌侧方和后退运动。

翼内肌:

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止于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隆突。

作用是下颌骨上提,参与侧方运动。

翼外肌:

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

大部分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

作用是使下颌前伸下降,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

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2、下颌舌骨肌3、颏舌骨肌4、茎突舌骨肌

(二)表情肌

四、血管

(一)动脉

1.舌动脉

2.面动脉

3.上颌动脉

4.颞浅动脉

(二)静脉

1.面静脉

2.下颌后静脉

3.翼静脉丛

五、淋巴组织

颌面部常见而较重要的淋巴结有腮腺淋巴结、颌上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和位于颈部的颈浅和颈深淋巴结。

六、神经

(一)三叉神经

分支

(1)眼支

(2)上颌支

(3)下颌支

(二)面神经

分支

(1)颞支

(2)颧支

(3)颊支

(4)下颌缘支

(5)颈支

七、唾液腺

组成:

由左右对称的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遍布于唇、颊、腭、舌等处黏膜下的小黏液腺构成,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

作用:

润湿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