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8244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docx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注重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孩子留给农村中的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乡村留守学生。

这些“留守学生”一直生活在家庭亲情“空白地带”,心理、性格、情感、习惯、学业等令人担忧。

那么如何有效地关爱“留守学生”,就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孩子留给农村中的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乡村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由“劳务大军”催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所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因为孩子们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现象;因为家庭和教育的缺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绝大部分“留守学生”都生活在家庭亲情“空白地带”,心理、性格、情感、习惯、学业等令人担忧。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关爱“留守学生”,就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分析“留守学生”存有的问题

父母的长期缺位或隔代抚养、亲属代管,使得留守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方面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与教育,从而造成他们在心理、生理发育上的诸多缺陷,从而引发了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详细表现在:

(一)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因为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不能够与父母见面,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长期分离和不具备联系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父母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

孩子有什么烦恼,没有正常的交流和宣泄途径,长期下去,极易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表现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等心理问题。

这必将为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社会认同造成严重障碍。

另外,因为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享受不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和温暖,心理教育“断层”,导致精神上的压力得不到即时舒缓,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诊治。

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抑郁悲观,性情浮躁,性格孤僻、内向。

有的“留守男生”周末不愿回家,或放学后不去托养家庭而在网吧、游戏机房消磨时间。

还有的与社会青年鬼混,拉帮结伙,以寻求所谓的友情慰藉。

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主要内容,而这样需求的缺失可能会驱使他们寻求补偿,如寻求同辈群体的补偿,据调查,“留守孩子”中早恋的比例比较大就与此相关。

因为寂寞空虚,亲情缺失,加之又不具备准确的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很多“留守学生”便将情感寄托在异性朋友身上。

(二)亲情观点普遍淡薄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具备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我们对41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固定电话联系。

 一些社会学者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必然割裂这样亲情纽带。

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成长缺少充足的关爱和指点,而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变化的关键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不具备,亲情缺失,他们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有“求”无处应,长期自我封闭,很多“留守学生”对人冷漠,无爱心。

他们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代沟”加深;还有的因不具备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不具备自信和心理安全感;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甚至有离家出走和自杀倾向,以此发泄内心的苦闷。

(三)不良品德行为突出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自控水平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

抽样对500名“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行了查阅,“思想品德”评价达到优秀等级的只有80人,占16%,不良等级的有191人,占38%,有10%左右“留守学生”评价为不合格。

在学校,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与规范;回到家里,“留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管教,长久下去,便使学校教育陷入了“5-2=0”的怪圈(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个人教育如果没有家庭和个人的配合,一切都是空谈)。

周宗奎等同志的调查发现,“73.6%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更难调教”[2]。

这些孩子难调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情感上与老师和社会所倡导的优良的思想道德相抵触。

一些“留守学生”在校随意散漫,不守校纪校规,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以及迷恋网吧等现象发生。

(四)学业成绩普遍下降

现代教育是开放式和大众化的教育,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现代教育。

抽样调查显示:

“留守学生”中有40%以上的同学文化课成绩较差;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了“留守学生”实际情况辍学、失学的比例有所提升;因为受外出打工父母的影响,少数同学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打工,没有稳定的工作,读书无用的思想有所抬头……“留守学生”因不具备有效的家庭教育、监管和引导,除在学校接受课堂教学外,家庭辅导等重要环节被抹消,其学习渠道和形式严重单一化。

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学习没了自觉性、不具备热情,视学习为苦差,以致学习疏懒,不思进取,游手好闲,造成老师操心、监护人担心、父母忧心的不良局面。

三、探究产生“留守学生”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会长期存有。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探究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监护管理存有“盲区”

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一般都由祖辈和亲友照管。

在“留守学生”身边,要么是年迈的祖辈,要么是繁忙的亲友。

就祖辈来说,大多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不具备教育的水平,因为人老体虚,知识有限;就亲友来说,大多既没有教育的时间,也不具备教育的情感,因为劳碌奔波,他子难教。

作为隔代教育,深厚的“爱孙”情结,让爷爷、奶奶存有着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心理状态。

一些爷爷、奶奶,对小辈过于溺爱、惯养,要什么给什么;一些爷爷、奶奶,辛苦一辈子,年老了还要带孙辈,身心疲惫,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非打即骂。

作为亲友,“一家难理两家事”,教育管理的宽、严度很难把握,稍不慎就会陷入“局外人,管闲事”的被动和尴尬之中。

即使带着强烈的责任和感情去教育管理,也很难填补“留守学生”双亲留下的亲情空白。

(二)是家教观点存有“误区”

对父母来说,抚养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教育管理孩子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但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急于改变现状,很现实地认为金钱是“万能钥匙”,为了挣钱,即使暂时“放弃”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殊不知,“按下葫芦又起瓢”,顾此失彼。

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并且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态,给孩子取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

不具备一定理财水平和自控水平的学生,有钱“豪气”,出手“阔气”,对人“义气”,做事“霸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追求享受、不思进取、自私专横的不良习气。

一些父母还片面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应该管”,没有深刻理解到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是学校教育存有“困区”

 队伍庞大管理难。

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长外出沟通难。

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几年难见一次面,老师向家长通报学业成绩与表现情况时,只能固定电话联系,一些班主任老师一个月固定电话费就得二、三百元;再加之一些家长打工地点经常变更,遇事联系不上家长的时候很多,造成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

个别对待协助难。

每个“留守学生”都有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迥异的性格特征,原本依靠家长“化整为零”的最有效教育方式,取代为一、两个老师协助几十个“留守学生”的无奈局面。

如何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协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

四、提出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家庭和学校要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增大支持力度

1.是要增强舆论宣传。

特别要增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准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2.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动“三农”更加好发展的问题。

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离土不离乡,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3.是强化社会关爱。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水准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

创建社区帮扶中心,集中在课外教育管理。

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展开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如我县展开的学雷锋等活动成效明显,让“留守儿童”更加认同少先队等儿童组织,更加好地促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4.是净化社会环境。

相关部门要增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乡村两级要把关心农民工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件大事来抓,多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嘘寒问暖,切实协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问题。

5.是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要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破除政策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二)家长注重监护人的选择和亲情沟通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留守儿童家长应该树立准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千方百计促动孩子的健康成长。

1.注重监护人的选择

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外出务工,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出门,应该至少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特别是孩子上学期间,应保证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的管理,保持家庭教育的存有和影响力。

如果父母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托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即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2.注重与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

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渴”的孩子,他们非常渴望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所以,父母要通过多种方式,经常与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到父爱母爱。

为此,父母需要做到的是:

第一,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升父母的监护理解和责任感。

对被监护人实行教育是监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以儿童能健康成长优先,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有些父母为了生活,为了子女以后的生活,为了儿女受到更加好的教育,被迫辗转他乡,在这样情况下应进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子女带在身边,如确实无法带到身边的,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有和完整。

第二,父母应增强与子女的沟通,尽量缩短沟通时间间隔,增加沟通频率。

交流过程中,除了问及学习、身体状况等内容外,多倾听子女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详细了解子女的渴望和要求。

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即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即时实行引导。

(三)学校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的措施

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各个学校应高度注重并实行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可借鉴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1)展开破除代沟展开“亲情感恩”活动。

在学校开设了亲情固定电话(校讯通)和“留守儿童”信箱,展开“两地书,母子情”书信比赛,促动两代人的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怀。

学校积极联手企业组织留守儿童到县内工业区实地参观,请打工家长为留守儿童讲述父母打工的经历,让孩子们亲眼目睹父母为改变家境所付出的努力,体会父母的工作艰辛。

(2)践行“荣辱观”,启动“五老”进校园活动。

聘请老领导、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老老师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以演讲、座谈、报告会等形式到学校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给学生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展开诚信教育,让学生摒弃种种不诚信现象,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展开“八荣八耻”教育,指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培养留守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学习。

(3)展开“自律自强”倡导品质塑造活动。

各个学校团队、少先队组织,展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展开“人家比父母我们比未来”、“爸爸、妈妈,我能行”征文比赛;展开“我为留守同学送图书”,“节假日看望留守伙伴”等活动,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理应培养心理教育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创建健全心理咨询室及配备必要的设施,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协助指点“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或报刊,在学生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演讲、书法、美术、读书比赛、参观访问等,让这些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占领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

平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做到精心观察,即时掌握动态,增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

3.学习上特殊关照。

各个学校指派老师指点督促“留守学生”学习,完成作业,协助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之间创建互助互帮“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学生”与同龄且表现好、学习好的学生结对,使“留守学生”能与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班级经常举办生动有趣的竞赛,以赛促练,提升水平。

坚决杜绝对文化课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歧视或不管不问现象。

4.生活上加倍关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

住宿制学校,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指点老师,专门负责管理住校生的生活,确保他们的住宿安全管理。

合理安排他们晚上学习、娱乐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人文关怀,集体的温暖。

要增强对他们的生活指点,从小处入手,将道德规范落实到生活的各种情境之中,准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四大关系,协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准确的价值取向。

5.创建健全管理制度,重点建设好六项制度。

①是创建“留守学生”专项档案(或信息卡)制度,内容包括“留守学生”家庭情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状况、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固定电话,以及当前监护人联系办法等内容,实行每月一次动态管理。

②是重点结对制度,学校将“留守学生”与教职工一一结成对子,增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

③是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展开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制度。

④是创建老师与“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即时掌握和排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⑤是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即时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学校应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以便于双方即时了解“留守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情况。

发现问题即时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学校要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教给监护人准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点他们从哪些方面去增强教育管理。

真正做到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齐抓共管,排除一切不利于“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

⑥是创建奖励制度,即时表彰奖励表现好、进步快的“留守学生”,树立榜样并鼓励他们持续追求上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同其他非留守儿童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更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未来的建设者。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但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

在较长的时间里,农村外出务工的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还会更多。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注重。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高度注重并采取切实措施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的。

 

参考文献:

 [1]钟琛、彭山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四有”和“五抓”》[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1月出版。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出版。

[3]《保护我们的孩子》,中国日报,2008年2月。

[4]吕雁归,《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海南大学出版。

[5]网络文章,《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湖南省邵阳市陈家桥乡三塘冲村个案分析》

[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