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8072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常考题型及方法汇总记叙文阅读13年河南各

中招,考点清单

记叙文

1.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件。

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以第三人称“他”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4. 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有很大的作用。

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人物为线索;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其发展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 记叙文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精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如下: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然后指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阅读时要理解文章包含的深刻含义。

6. 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

记叙文的结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②、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③、

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④、按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到点睛的作用。

8. 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对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9. 表现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烘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烘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情感等。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批判、揭露、嘲笑,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欲抑先扬,则是先大力颂扬再贬抑所描写对象,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伏笔和铺垫:

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联想和想象: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开门见山:

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与“开门见山”相反,它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0.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

(1)、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

(2)、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3)、(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创造意境。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加强语气。

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鲜明,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对比:

使事情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反语:

有时讽刺揭露,有时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散文

1.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同小说相比,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不必完整;它同戏剧相比,同样讲究语言的精炼,但不受时空限制,而靠优美的语言取胜;它和诗歌相比,同样

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的限制,不是诗,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因此,散文是一种兼具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美文”。

散文形散而神聚。

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2. 散文的线索

(1)、时空连“线”。

(2)、因物取“线”。

(3)、反复出“线”。

(4)、以情导“线”。

(5)、定“神”看“线”。

3. 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分;

(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思想感情变化分(如《荔枝蜜》分成“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四大部分);(5)、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分成总写战士、分写事例、总括全文三大部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4. 散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

(2)、托物言志;(3)、借物喻人;(4)、借物(景)抒情;(5)、对比烘托(侧面);(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7)、以小见大;(8)、卒章显志。

5. 散文常见的描写方法

(1)、细节描写:

也就是在作品中抓住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为刻画人物性格和烘托环境气氛、突出主题服务,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如: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眼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戴领结。

(2)、侧面描写:

也就是烘云托月,不从正面表现。

6. 散文阅读要领

(1)、重视散文的结束语:

很多散文采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具有“点睛”之效。

(2)、重视散文的“议论”语:

它是记叙和描写的深化,是作者观点和意图的表达。

(3)、重视散文的“抒情”语。

(4)、重视散文的“反常”语。

7. 三类散文鉴赏

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

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

散文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

(1)、叙事性散文的鉴赏

叙事性散文中,作者记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但又不像诗歌那样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因此要善于从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的鉴赏

抒情性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材料。

在鉴赏时,我们要善于从看似散乱的情景片段中,去勾勒那辐射整篇文章的神韵凝聚点。

(3)、说理性散文的鉴赏

说理性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可以深入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

对于这类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说

1.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2)、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自然环境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如《芦花荡》中的白洋淀。

(3)、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2. 小说的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形象刻画即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 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技巧。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

对小说中人物的鉴赏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面面观,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

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环境描写鉴赏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主题的鉴赏

从作者背景看主题;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从情节发展看主题;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中招典型题,精讲精析

【例题】(2013年河南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9题。

放学

安安上小学了。

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

妈妈开始不安。

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

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

”妈妈生气地说:

“怎么啦?

还问怎么啦!

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

”审问开始。

“没有呀。

”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

”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看样子孩子没说谎。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

”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11点半,放学了。

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

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

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

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

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12点15分。

史提方转弯。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

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停下来。

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

一块工地。

他奔跑过去。

妈妈心一沉。

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

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

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

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

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

龙应台。

有删改)

文章解构,全文线索是安安放学回家。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到5段:

妈妈发现安安不能按时回家,决定跟踪安安。

第二部分,第6到12段:

妈妈跟踪安安,亲眼看到了安安放学路上的一举一动。

全文主要内容是,原本回家只要用十五分钟走完的路程,安安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妈妈既担心又好奇,于是跟踪安安,看他在回家路上的活动。

主题总结,儿童天性好奇爱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大人们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考点1:

概括内容要点

1. 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2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

(1分)、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思路归纳】题干要求我们找出句子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的矛盾点。

首先,细读题干,可初步确定这个矛盾点是放学回家路上时间的异同,妈妈和安安是两个年龄差距很大的人,他们的心理各不相同,他们对同一个概念时间的理解也不同;其次,再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文章开头便交代了妈妈认为的时间,即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很显然,这是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的时间计算的;而安安放学后并不是直接回家,文章在第6到12段写了安安在回家路上发生的事,细读这几段内容,可以发现安安是一路玩着回去的,并不是像妈妈认为的直接“拐三个弯”到家的;最后,概括总结出答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矛盾点,即妈妈按成人的思维来计算时间,但她完全忽略了安安还是个孩子,天性好玩,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很容易就把回家的时间耽误了。

【方法指导】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提炼,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摘抄式:

根据题干提示锁定答案位置,用原句回答即可。

第二种,整合式:

将文中关键语句、中心词抄录整合。

第三种,归纳式:

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整合”不是词语、句子或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把握本质和联系,概括共同点。

此外,在摘抄整合归纳要点时,要注意题目所赋的分值,从而验证答案是否全面,答案分点分条回答,一般是一点1分或2分,4分的题可答4点或2点,当然也可多答几点,避免由于理解的偏差所造成的不必要失分。

由此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步: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第三步:

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

要想将“点”答全,必须抓住题目中的暗示信息。

第四步:

根据要求整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138页的《两角钱》第1题,第139页的《雪一化就有路了》第1题,第140页的《猫人》第1题,第141页的《木匠与画匠》第1题。

考点2:

分析写作技巧

2. 第1到3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作了铺垫?

(2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①、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每点1分,共2分)

【思路归纳】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题干要求从“第1到3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即确定答案是在第1到3段中;其次,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描写安安经历的内容与1到3

段内容相关的点,这些点就是铺垫的内容。

通过细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此题可以从第3段安安与妈妈的对话以及作者对安安的外貌描写中找到一些线索:

安安晚回家五十五分钟,妈妈质问安安去哪里了;作者还写道,

安安的球鞋、裤膝、指甲都是脏脏的。

作为读者我们也很想知道安安为何会这样,因而这两处内容均属于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最后,根据后文内容进行验证找到的这些点。

文章第7到十一段是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

历,第7段写经过一截短墙,小男孩们一个接一个爬上去走了几步后又跳下来;第8段写经过一个大铁门时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第9段写到板栗街时,跪趴在地上研究地面上的东西;第十段写经过一块工地时,安安“

用脚踢来踢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并搜索到一根木条,握着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第十一段写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两只红毛松鼠;至此,安安顺利到家,就是因为这些动作所以才会造成“他的

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也正是因为安安一路上走走玩玩才造成“只需要十五分钟的路,安安走了一小时零十分”,由此我们就可以确定第③段的句子“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

里全是黑的”和妈妈的那句“只需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作了铺垫。

【方法指导】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1)、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关系,从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

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此外,如果题目明确给出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让找出相关语句,也必须结合上下文找。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

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140页的《猫人》第5题,第140页的《亲人节快乐》第4题,第146页的《零度下的温暖》第3题。

考点3:

句子赏析

3. 品读第⑦到11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词语运用”示例:

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关语句,1分;典型词语,1分;分析,2分。

共4分)

“修辞方法”示例:

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爬短墙时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

(相关语句,1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2分。

共4分)

“细节描写”示例:

第⑨段中“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得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相关语句,1分;细节描写,1分;分析,2分。

共4分)(任选一方面,意思对即可)

【思路归纳】首选,审清题干,题干已经给出答题方向,即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7到十一段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也就是不可从其他选段的其他方面赏析;其次,细品第7到十一段

内容,从词语方面赏析,一般注意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如第⑦段的“惊险”,第⑧段的“蹑手蹑脚”“尖叫”等,赏析词语运用还得记得答出其作用,运用此类词一般都是对描写或主旨有一定

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答出其作用;从修辞方法方面赏析,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然后根据其特点在相应的语段中找相应的句子,一般考查的多是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几种修辞,所以找

的时候可首选这几种;从细节描写赏析:

采用细节描写的内容,重点看一些动作描写、状态描写等,所以可以重点在语段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如“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

不成调子的口哨”等;最后,根据自己有把握的一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因为此题范围比较大,可从⑦到11段中任选三个方面的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以免造成不必

要的失分。

【方法指导】解答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