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831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docx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第一章灰土地基

本章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坑、基槽、室内地评、管沟、室外台阶和散水等灰土地基(垫层)工程。

第一节材料要求

1.1.1土:

宜优先采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物,使用前应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

含水量应符合规定。

1.1.2石灰:

应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粉,其粒径大于5mm,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份。

第二节主要机具

1.2.1一般应备有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筛子(孔径6~10mm和16~20mm两种)、标准斗、靠尺、耙子、平头铁锹、胶皮管、小线和钢尺等。

第三节作业条件

1.3.1基坑(槽)在铺灰土前必须先行钎探验槽,并按设计和勘探部门的要求处理完地基,办完隐检手续。

基础外侧打灰土,必须对基础,地下室墙和地下防水层、保护层进行检查,发现损坏时应及时修补处理,办完隐检手续。

现浇的混凝土基础墙、地梁等均应达到规定的强度,不得碰坏损伤混凝土。

1.3.2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时,施工前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经常保持在施工面以下500mm左右,在3d内不得受水浸泡。

1.3.3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压实系数,土料种类、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

铺灰土的厚度和夯打遍数等参数。

重要的灰土填方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1.3.4房心灰土和管沟灰土,应先完成上下水管道的安装或管沟墙间加固等措施后,再进行。

并且将管沟、槽内、地坪上的积水或杂物、垃圾等有机物清除干净。

1.3.5施工前,应作好水平高程的标志。

如在基坑(槽)或管沟的边坡上每隔3m钉上灰土上平的木撅,在室内和散水的边墙上弹上水平线或在地坪上钉好标高控制的标准木桩。

第四节工艺流程

1.4.1工艺流程

筛检验土料和石灰粉的质量并过筛→灰土拌合→槽底清理→分层铺灰土→夯打密实→找平验收

1.4.2首先检查土料种类和质量以及石灰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然后分别过筛。

如果是块灰闷制的熟石灰,要用6~10mm的筛子过筛,是生石灰粉可直接使用;土料要用16~20mm筛子过筛,均应确保粒径的要求。

1.4.3灰土拌合:

灰土的配合比应用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为2∶8或3∶7。

基础垫层灰土必须过标准斗,严格控制配合比。

拌合时必须均匀一致,至少翻拌两次,拌合好的灰土颜色应一致。

1.4.4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含水量。

工地检验方法是:

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

如土料水分过大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润湿。

1.4.5基坑(槽)底或基土表面应清理干净。

特别是槽边掉下的虚土,风吹入的树叶、木屑纸片、塑料袋等垃圾杂物。

1.4.6分层铺灰土:

每层的灰土铺摊厚度,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按表1.4.6选用。

各层铺摊后均应用木耙找平,与坑(槽)边壁上的木撅或地坪上的标准木桩对应检查。

灰土最大虚铺厚度表1.4.6

项次

夯具的种类

重量(kg)

虚铺厚度(mm)

备注

1

人力打夯

40~80

200~250

人力打夯,落高400~500mm,一夯压半夯

2

轻型夯实工具

--

200~250

蛙式打夯机、柴油打夯机

3

压路机

机重6~10t

200~300

双轮

1.4.7夯打密实:

夯打(压)的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土质量密度或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不少于三遍。

人工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

特别是灰土地基每层夯压后都应用环刀取土试验,按规定分层取样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1.4.8留接槎应符合规定:

灰土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柱基及承重窗间墙下接槎,上下两层灰土的接槎距离不得小于500mm。

当灰土地基标高不同时,应做成阶梯形。

接槎时应将槎子垂直切齐。

1.4.9灰土回填每层夯(压)实后,应根据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灰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能进行上一层灰土的铺摊。

用贯入度仪检查灰土质量时,应先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贯入度的具体要求。

环刀取土的压实系数用dy鉴定,一般为0.93~0.95;也可按照表的规定执行。

灰土质量密度标准表1.4.9

项次

土料种类

灰土最小质量密度(g/0mm3)

1

轻亚粘土

1.55

2

亚粘土

1.50

3

粘土

1.45

1.4.10找平与验收:

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和平整度,超高处用铁锹铲平;低的地方应及时补打灰土。

1.4.11雨、冬期施工:

1基坑(槽)或管沟灰土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上遭到破坏。

2雨天施工时,应采取防雨或排水措施。

刚铺完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重新补填新灰土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实。

3冬期打灰土的土料,不得含有冻土块,要做到随筛、随拌、随铺、随打、随盖,认真执行留、接搓和分层夯实的规定。

在土壤松散时可允许洒盐水。

气温在-10℃以下时,不宜施工。

并且要有冬施方案。

第五节质量标准

1.5.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第六节成品保护

1.6.1施工时应注意妥善保护定位桩、轴线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1.6.2对基础、基础墙或地下防水层、保护层以及从基础墙伸出的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护,防止回填灰土时碰撞或损坏。

1.6.3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或配合比错误。

1.6.4灰土地基打完后,应及时进行基础的施工和地坪面层的施工,否则应临时遮盖,防止日洒雨淋。

第七节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7.1未按要求测定干土的质量密度:

灰土回填施工时,切记每层灰土夯实后都得测定干土的质量密度,符合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的灰土。

并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土料种类、配合比、试验日期、层数(步数)、结论、试验人员签字等。

密实度末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均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1.7.2留、接槎不符合规定:

灰土施工时严格执行留接槎的规定。

当灰土基础标高不同时,应做成阶梯形,上下层的灰土接槎距离不得小于500mm。

接槎的槎子应垂直切齐。

1.7.3生石灰块熟化不良:

没有认真过筛,颗粒过大,造成颗粒遇水熟化体积膨胀,会将上层垫层、基础拱裂。

夯必认真对待熟石灰的过筛要求。

1.7.4灰土配合比不准确:

土料和熟石灰没有认真过标准斗,或将石灰粉花洒在土的表面,拌合也不均匀,均会造成灰土地基软硬不一致,干土质量密度也相差过大。

应认真做好计量工作。

1.7.5房心灰土表面平整偏差过大,致使地面混凝土垫层过厚或过薄,造成地面开裂、空鼓。

认真检查灰土表面的标高及平整度。

1.7.6雨、冬期不宜做灰土工程,适当考虑修改设计。

否则应编好分项雨季、冬期施工方案;施工时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中的技术措施,防止造成灰土水泡、冻胀等质量返工事故。

第二章砂石地基

本章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砂石地基、地基处理以及地面垫层(夯实和碾压法)工程。

第一节材料要求

2.1.1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

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

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颗粒级配应良好。

2.1.2级配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

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

第二节主要机具

2.2.1一般应备有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推土机、压路机(6~10t)、手推车、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

第三节作业条件

2.3.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橛。

2.3.2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积水状态。

2.3.3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

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2.3.4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

第四节操作工艺

2.4.1工艺流程:

处理地基表面→级配砂石→分层铺筑砂石→洒水→夯实或碾压→

找平验收

2.4.2处理地基表面:

将地基表面的浮土和杂物清除干净,原有地基应平整。

基坑(槽)及附近如低于地基的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填砂石前加以填实处理。

2.4.3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合均匀,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

2.4.4分层铺筑砂石;

1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0mm,不宜超过300m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

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筑厚度可达350mm,宜采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2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槎处应注意压(夯)实。

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3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岔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并应充分压(夯)实。

4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均匀。

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2.4.5洒水:

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l2%。

2.4.6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

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一般不少于3遍。

采用压路机往复碾压,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0mm。

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2.4.7找平和验收:

1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0m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

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用贯入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2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第五节质量标准

2.5.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第六节成品保护

2.6.1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6.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

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

2.6.3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2.6.4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2.6.5级配砂石成活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第七节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2.7.1大面积下沉:

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

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2.7.2局部下沉:

边缘和转角处夯打不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夯实。

对边角处的夯打不得遗漏。

2.7.3级配不良:

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2.7.4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石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2.7.5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

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

必须符合规定,否则不能进行上一层的砂石施工。

2.7.6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冻结的天然砂石不得使用。

 

第三章素混凝土基础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素混凝土基础工程。

第一节材料要求

3.1.1水泥:

宜用32.5~42.5MPa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3.1.2砂:

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3.1.3石子:

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且无杂物。

3.1.4水:

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3.1.5外加剂、掺合料:

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第二节主要机具

3.2.1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平头和尖头)、振捣器(插入式和平板式)、刮杠、木抹子、胶皮管、串桶或溜槽等。

第三节作业条件

3.3.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3.3.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

3.3.3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志,大面积浇筑的基础每隔3m左右钉上水平桩。

3.3.4埋在垫层中的暖卫、电气等各种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方面验收。

3.3.5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检查后台磅秤,进行技术交底。

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第四节操作工艺

3.4.1工艺流程:

槽底或模板内清理→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

3.4.2清理:

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

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支模后,应清除板内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3.4.3混凝土拌制:

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

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

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要均匀,最短时间不少于90s。

3.4.4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

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m。

3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mm,以清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

4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5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管道和预留孔、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

当发现有变形、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处理好,再继续浇筑。

6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抹子搓平。

3.4.5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3.4.6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第五节质量标准

3.5.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第六节成品保护

3.6.1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侧面模板。

3.6.2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其上来往行人和进行上部施工。

3.6.3在施工中,应保护好暖卫、电气暗管以及预留洞口,不得碰撞。

3.6.4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安置螺栓和预埋件,以避免后凿混凝土。

3.6.5期施工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第七节应注意质量问题

3.7.1混凝土不密实,有蜂窝麻面:

主要由于振捣不好、漏振、配合比不准或模板缝隙漏浆等原因造成。

3.7.2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

由于水平标志的线或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或模板支撑不牢等原因造成。

3.7.3缝隙夹渣:

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

主要是未认真清理而造成。

3.7.4不规则裂缝:

基础过长而收缩,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拆模过早而造成。

 

第四章现浇设备基础混凝土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一般中、小型混凝土设备基础工程。

第一节材料要求

4.1.1水泥:

宜32.5~42.5MPa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4.1.2砂:

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4.1.3石子:

卵石或碎石,粒径0.5~3.20mm,含泥量不大于2%。

4.1.4水:

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1.5加剂、掺合料:

其品种及掺量。

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第二节主要机具

4.2.1应备有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尖、平头)、振捣器(棒式或平板式)、刮杠、木抹子、串桶或溜槽、胶皮管等。

第三节作业条件

4.3.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4.3.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4.3.3在槽帮上、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

较大型基础或阶梯型基础,应设水平桩或弹上线。

4.3.4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

4.3.5由试验室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经核查后,调整第一盘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技术交底及试拌。

同时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第四节工艺流程:

4.4.1工艺流程:

槽底或模板内清理筛→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

4.4.2清理:

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

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存有积水。

清除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4.4.3混凝土拌制:

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

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

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90s。

4.4.4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的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如自由倾落超过2m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厚度不超过500mm。

3混凝土不能连续进行浇筑时,如果超过2h以上,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施工缝。

4.4.5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

4.4.6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可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大杠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或用铁抹子压光。

4.4.7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螺栓、管道和预留孔洞、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或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完全处理好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4.4.8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搓平后,应在12h左右加以覆盖和洒水,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4.4.9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地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否则不得任意施工。

第五节质量标准

4.5.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第六节成品保护

4.6.1要保证钢筋、预埋件、预埋螺栓、孔洞和线管的位置正确,不得撞碰。

4.6.2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上支搭脚手板,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4.6.3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4.6.4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来往行走和进行上部施工。

4.6.5在混凝土运输时,应保护好设备管线、门口预留孔洞,不得碰撞损坏。

4.6.6较大的设备基础超过相邻建筑物基础深度时,应有妥善的保护措施或方案。

4.6.7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安装螺栓、预埋件均不得遗漏。

以避免后剔凿基础混凝土。

4.6.8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足够的照明,防止混凝土配合比过磅

4.6.9冬期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第七节应注意的问题

4.7.1混凝土不密实:

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模板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拆模过早,混凝土浆粘在模板上,也会造成麻面。

4.7.2混凝土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

由于水平标志线或小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混凝土多铺过厚、少铺过薄等原因造成。

4.7.3基础轴线位移,螺栓孔洞,隔板位移:

主要是预埋件固定措施不当,或浇筑混凝土时碰撞、振捣棒插入不准而造成。

4.7.4露筋:

钢筋的垫块漏放或位移,钢筋紧贴模板或振捣不实、漏振,均会造成露筋。

4.7.5缝隙夹渣:

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主要是未认真清理施工缝所致。

4.7.6规则裂缝:

基础过大,内部由于水化热产生温度应力,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过早拆模等原因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