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80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2(13)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

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

③愁损:

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

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

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

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

“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人生经历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

“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

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2.“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

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chēng):

巨野(今属山东)人。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②如缀:

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③平生事:

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

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③,送归妾。

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

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

《离骚补注》说:

“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

《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

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障泥未解玉聰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宋】蒋捷②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①梅花引:

古代的词牌名。

②蒋捷: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为时人所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舟是因为心里愿意留下。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D."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

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2.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

吴文英①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厓云树,名娃②金屋,残霸③宫城。

箭径酸风④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极双鸳响⑤,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

②名娃:

西施。

③残霸:

吴王夫差。

④酸风:

刺骨的寒风。

⑤时靸双鸳响:

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出响声。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

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腥味。

“腻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

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

(2)前人评论此词“上片写景虚以衬实,下片抒情悲而能壮”,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一2题。

少年游

周邦彦

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

一夕东风,海裳花谢,楼上卷帘看。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

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同以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口吻,通过对比手法,写男女相契的欢好,情溢于词,韵传字外。

B.词的开头两句写山像被石黛染过一样明亮,单衣虽薄却可耐住早上寒气。

C.—夜春风,“楼上卷帘看”,看的不单是“海棠”,还有自己所思之人。

D.“南陌暖雕鞍”一句借物抒怀,流露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时内心的伤感情绪。

2.如何理解词的结尾“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

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释】①“国艳”二句:

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

②清商:

指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

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2.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

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

[注]①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

②战地:

指战场。

③黄花:

指野菊花。

《礼·脍》:

“鞠有黄华。

”鞠,古“菊”字。

黄华,即黄花。

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词情感基调是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

B.本词艺术手法之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信念坚定、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2.词的上片写了什么?

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表达了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

深怀着这种漂泊之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

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词的结尾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解析:

1.应是出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2.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理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再结合全词的内容分析,可知结尾两句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①“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

②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

③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1.C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

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

故选C。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第一问是考查碧桃这一物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

第二问是考查这一物象的作用,联系注释可知,秦观叹碧桃时,寄寓了自己"不为世所重”的身世之感,由此可见,其用意是以花自喻,借物抒情。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①壮志难酬的惆怅:

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

“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

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

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分析有误。

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故选B项。

2.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本题要求分析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结合词下面的背景理解,“天际征鸿”,词人是借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来表达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雨恨云愁”中,“恨”“愁”,足见心中堆积的愁之深。

“谁会凭阑意”,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知音难觅的痛苦。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同:

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异:

《别茂嘉十二弟》:

①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②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的失败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

抒发荆轲因燕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解析:

1.“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是“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

2.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白话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C;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

1.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可惜”,是可爱的意思。

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以“琼瑶”喻月色。

由于感情的挚浓,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

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悖理,更不违情。

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

“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

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的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

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

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

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

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C;2.①无奈之情,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舟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

②孤单寂寞之情,词人在寒冷的血液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

③悲凉愁苦之情,词人郁闷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

④悲愤之情,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

解析:

1.B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非“心留”。

C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