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69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花》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设计理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有关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

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

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

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

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

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

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

(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

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

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

生:

自由发言,比划。

师:

多么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啊,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师:

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

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

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

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

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

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

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

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

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荷花!

……

师总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4、深情地颂读课文。

《挑战自我》教学设计

《挑战自我》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2.体验挑战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乐趣。

3.树立遇到困难不低头、不畏惧,学会运用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有关战胜困难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在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呢?

你又是怎么想的呢、怎么做的呢?

二、创设情境,人生挑战。

1、课件出示下列情境:

(1)、当学习成绩不佳时。

(2)、当愿望不能实现时。

(3)、当家庭遭遇变故时。

2、讨论交流:

说说你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你是如何面对的?

三、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1、过渡:

困难和挫折对于人生是一种财富。

古往今来。

无数成功人士都有过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但他们在逆境中仍矢志不移,奋斗不止,在坎坷中不断前进,最后获得成功。

2、读一读海伦.凯勒的故事。

(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的故事)

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感受)

师:

人生最困难的就是挑战自我。

只有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才能超越平凡,成就辉煌!

3、你能从古今中外挑选一些伟人、名人,制作出“挑战自我”人物风云榜吗?

课件出示范例:

“挑战自我”人物风云榜。

主要人物:

西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

4、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不向命运屈服,挑战自我的名人名言。

请你搜集一下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四、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1、课件出示:

《夏令营的“较量”》

2、面对这场“较量”,你想说些什么呢?

3、学生讨论交流。

师:

克服苦难、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

它是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试金石。

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4、课件出示:

如何磨炼自己的`意志。

(1)学习明确目标,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2)做事坚持不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长征精神,不怕困难挫折?

(4)学会自我控制盒自我调节。

5、课外拓展:

你还有哪些磨炼意志的好点子?

6、意志力测试。

(课件出示)学生自行测试。

背景歌曲:

《挑战》

7、当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时,你有什么办法加以改进呢?

师:

挑战自我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乐观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8、课件出示:

(1)注意转移法

(2)心理暗示法(3)合理发泄法

9、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五、总结。

背景歌曲:

《挑战未来》

同学们,生活中充满了挑战,我们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坚持,勇敢面对人生挑战,超越自我!

挑战未来!

板书:

锻炼意志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学会坚持

《珍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珍珠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的朋友送给他一对珍珠鸟,他非常关爱它们。

在自己的书房里,给它们安了一个温馨而又安全的家。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既是事情的交代,又是下文的衬托和对比。

在复习时,也要提一下。

二、学习3-6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

三个月后,伴着一声尖细而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它们有雏儿了。

(板书:

雏儿)作者看到小珍珠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1)由轻声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一找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2)交流,指名读。

(3)品读。

可爱的小家伙被“我”发现时的情景非常有趣作者描写时用几个动词,非常准确、形象。

想一想,“探”是什么意思?

能换成伸吗?

从“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给大家学学那小脑袋“探”出来的样子!

齐读。

多么可爱的小家伙!

作者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让我们在朗读声中表达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吧!

2、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

过了几天,这可爱的小家伙开始活跃起来了。

起先,它在哪些地方活动?

(1)看录像,听录音朗读。

(2)自由读。

请同学们读读第4自然段,在活动的地点下面打圈。

(3)同桌交流。

用“起先……渐渐地……后来……”把珍珠鸟活动范围的变化连起来说一说。

(4)讨论。

这个小家伙开始时只敢探一探小脑袋,现在它怎么变得越来越胆大地和我接近呢?

(5)小结。

是的,作者多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小家伙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和作者亲近了。

(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教学,层次很清楚。

理解也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小家伙怎么一步一步亲近作者,也启发学生理解它为什么能这样做的原因。

3、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

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

个别读,齐读。

(第5自然段,从文章的结构上看,是一个过渡。

内含的意思是讲,小珍珠鸟对“我“已有了很深的感情。

整天都在“我”的身旁。

4、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

有一天,在“我”的书房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

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1)看图。

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想像。

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

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3)老师请你来给这幅画加一个题目,可以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4)齐读。

多么美好的一种情境啊,情你们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

(这一段,共4个自然段。

一个自然段,写了一个意思。

采用分分总的教学思路是可以的。

三、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

正因为“我”对小珍珠鸟的宽容、关爱,才赢得了小珍珠鸟对我的信任,它才会在“我”的肩膀上熟睡。

沉浸在这美好情境中的“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生读)

1、引读后,板书: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2、改变句式。

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

3、小结。

是的,“信赖”就是彼此的关爱、彼此的宽容、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

让我们再一次高声地把这句话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情境,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只要心中充满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作业。

1、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请你用“有了信赖,就会。

”的句式,写一段话。

(《珍珠鸟》是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

文章的内涵很丰富,尽管作者在文末用“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一句话点明了中心,但是文章仍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王小菊注意了这一点,她作了深文浅教的尝试。

她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在启发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

小珍珠鸟怎么会越来越胆大地和我接近呢?

这是因为作者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小珍珠鸟信赖他了。

文章理解到这一步,还没有停止。

在总结全文时,又作了提升。

由个别的,联系到一般。

公开课、研究课,应该选择有一定深度的课文,具体研究一两个问题。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

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

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

(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

(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

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

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

(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

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

(1)字面意义上:

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

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

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

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

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

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

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

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

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