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58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docx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24.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纲要》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25.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纲要》第七条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

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

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

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

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

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

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

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27.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表3.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下面我们就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做一简要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二)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案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案例]《数学课程标准》(1~9年级)

  (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例如《生物课程标准》中包含如下内容:

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四)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五)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28.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从2000年初项目申报到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历时一年零七个月。

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是由几百名大学科研人员、各地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制专家组不舍昼夜地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教育部以项目形式公开向师范大学及相关单位发布了项目概览,然后对各单位申报的方案经过公开申请、初审、复审等一系列环节的反复论证,组合各项目组后正式形成各标准研制专家组;2000年7月,有3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专家工作组与各项目标准7次集中在北京校长大厦召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成员会议,集体攻关,通过反复研讨、修改、完善,形成了各学科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终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

在研制过程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各课程标准组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代表征求意见,并于2001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邀请近百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10多名两院院士)、特级教师等对18种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审议,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各课程标准组充分重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各种合理化建议吸收到课程标准中去。

  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十分关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陈至立部长和王湛副部长分别听取了课程标准研制报告,并做出重要指示。

教育部向一直非常关心课程改革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汇报了课程改革工作,部分学科标准组专家参加并向李岚清副总理汇报了课程标准研究思路和进展情况,并得到充分肯定。

  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9.本年度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哪些?

表3.2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30.各课程标准是如何描述课程目标的?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下面我们通过列举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来看一下课程标准在目标描述时的变化。

  表3.3

  从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

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31.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例如: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数学课程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

(《艺术课程标准》)

  二、突破学科中心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例如: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

(《地理课程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

(《生物课程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

  三、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围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生物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

(《艺术课程标准》)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

  ·成长记录与分析;

  ·测验与考试;

  ·答辩;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

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

  此外,不少学科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例如:

  通过活动--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考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

  ☆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一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体育课程标准》:

  ·5-6年级(水平三)--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以实验稿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了课程标准的实验,2002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实验。

随着实验工作的开展,将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将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将为2003年前后组织修订课程标准,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32.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便于广大课程实施者更好地理解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将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作一比较。

表3.4《语文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5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十三)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8《历史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9《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与历史、地理现行大纲的比较》  图表   

此处缺一张图片

走进新课程(十四)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

  表:

3.10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

所谓网络化,指内容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目标”“内容目标”三个层次相交织的整合方式。

作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特点。

  表3.11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

所谓行为化,是指对目标内容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以操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表3.12

走进新课程(十五)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3    《物理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4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十六)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5 《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十七)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6     《地理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十八)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7  《艺术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8  《音乐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19  《美术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十九)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20  《体育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21  《英语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二十)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22 《日语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表3.23  《俄语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