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754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docx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

一、传播者

(一)定义:

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点,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受传者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甚至或是普通的个人;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被称为大众传媒。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媒特点:

1、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各司其职,组织成员性质,产品组织性。

从业者一般需要较高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是专门从事信息生产传播的。

2、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一般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将“稀有”公共资源委托传媒组织专用,拥有昂贵机器,先进技术、必要手段。

因而可以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广泛快速的传播。

3、地位稳固,

一般不与受众直接交流,其传播具有单向性。

地位优越,力量强大,影响范围广。

其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出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和一般群体。

(三)互联网取代大众传媒作用?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社会信息环境。

严格说互联网知识一个由硬件和运行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而不是一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用设施系统进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互联网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化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手段和机会,同时也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网络活跃重要者还是通讯社、电台、专业新闻机构,信息量最大,接触利用率最高

原因:

大众传媒优势3点

1、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2、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确定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和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3、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以了一套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所以……

(大众传媒营造信息环境的优势即前2点,专业大生产,信息短时间覆盖,信息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

 

(四)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采访权、传播权、编辑权、发表权、著作权、安全权;

•义务:

保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忠实于客观事实。

一、传播者与控制分析

控制分析: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思考传播伦理与专业主义,解释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考察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

包括两方面:

施控: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就是制作和传播讯息,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因此,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受控:

传播者又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因此,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理解

大众传播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正反。

大众传播于社会是不开分割的相关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等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众传播。

传播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它不可能不带有它所在的社会的特征。

“所有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控制,基本原则是人和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与价值观的”。

(施拉姆)

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

社会制度:

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传播制度:

1、传播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起着直接或间接控制和制约作用的部分,是一定社会传播规范体系。

2、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十分复杂,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3、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和社会群体、经济势力、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言论出版自由与权力问题、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问题。

4、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制度对媒介控制三方面:

国家政府、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受众

 

(一)受控:

传播制度对媒介控制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

所有制形式、各种法规和行政管理、限制某些内容传播、对传播事业进行总体规划和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间接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和控制:

个人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销售市场。

补充:

社会因素控制:

5点

政治(行政法律法规)

经济(传媒所有权、资本控制、广告收入)

受众(权利、收视率-经济)

文化(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媒体自律)中国传统社会无形控制

技术(影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主要方式:

1、以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和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二)施控:

传媒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1、经营目标

面对市场,争取受众,销售信息产品,求生存发展。

广告收入——广告主

信息产品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受众相互联系相互矛盾

同行业竞争

2、宣传目标

除经济收益目标外还有非经济收益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等。

原因:

信息产品,意义消费,包含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行为指导控制。

方式:

言论活动(直接)报道活动(间接,选择加工组合)

政治、文化、经济、意识形态制约

3、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影响广泛巨大。

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是某些稀有公共资源的受托者,公共财产—承担义务和责任。

公共性和公益性

是大众传媒权力的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出版、舆论监督权。

制约大众传媒生产活动,要求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体现为法律形式的制裁或受众监督和传媒自律规范。

小结:

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传媒三个目标所占程度不同,国营公营…私营…

(三)施控: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作用

▲把关人

大千世界,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keeper),即对信息过滤和加工的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或者媒介组织。

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gatekeeping)

▲提出与发展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莱文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概念,

2、1950学生怀特的把关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提出新闻研究把关过程模式。

3、斯尼德《回访把关人》

4、麦克内利纠正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缺陷——多把关点,层层删选链条

5、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第二重媒介组织新闻加工更重要。

综上,把关人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从单纯的把关研究到把把关研究置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下,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把关因素的研究。

把关现象普遍存在。

▲把关标准:

休梅克的五层次模式把关模式

1、媒介工作者个人。

例如传播业者自身的特性,个人和职业的背景,个人态度和职业角色。

  

2、媒介日常工作惯例,业务标准,市场标准。

截稿时间及其它时间限制、

出版物的版面要求、

新闻选择中新闻价值、客观原则、媒介事件

新闻组合框架(倒金字塔结构)

话语符号控制

传媒自身形态特点

新闻源

3、媒介组织目标,立场方针

经营目标(广告、受众、同行竞争)

宣传目标(政治文化经济意识形态)

公共性和公益性(义务和责任)

4、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

同行竞争、利益集团、政府

5、宏观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受众、技术、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体现的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社会现象。

包罗万象的意识形态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媒介的内容。

社会因素控制:

5点

(1)政治(行政法律法规)

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

所有制形式、各种法规和行政管理、限制某些内容传播、对传播事业进行总体规划和援助;

(2)经济(传媒所有权、资本控制、广告收入)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间接控制。

(3)受众(权利、收视率-经济)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和控制:

个人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销售市场。

(4)文化(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媒体自律)中国传统社会无形控制

(5)技术(影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型)

▲把关的实质

1、纯粹的客观性不存在,而是依据传媒一定的方针、立场、价值标准进行的有目的的选择加工过程。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的容易优先入选,优先传播。

3、媒体把关是普遍存在的,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是多元的。

在实际把关过程中,受到把关人个人、传媒新闻业务性规范等因素影响,但个人因素影响有限;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但传媒组织立场方针又受到组织外利益群体、政府等因素和更为宏观因素等影响,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受众、技术、意识形态等。

媒介控制:

媒介控制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内部控制等。

媒介控制不仅包含着国家政府和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经济势力和媒介关系,广大受众与媒介关系,还包括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竞争与秩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十分复杂。

结论:

阿特休尔的媒介控制观

所有的媒介,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从来都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

这些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上怎样,都是权力的媒介。

▲微观控制

•个人道德行为准则控制:

•中庸之道:

美德存在两个极端,适中是关键,平衡报道手法;

•绝对命令:

新闻采访中任何方式的欺骗都是错误的,都应该避免,记者在收集信息时,不应该做不该做的事。

•功利原则:

通过考虑对整个社会来说什么会产生好坏结果之间的最佳比率,来判断什么是对和错,即选择价值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方式;

•无知之幕原则:

只有在每个人都受到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正义才会出现。

媒介应保护所有受众的知情权;

•自我决断原则:

不能将人当作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

▲中观控制

•布里德与“潜网”理论:

•1955,美国社会学家布里德《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控制分析领域的力作之一提出“潜网”理论

•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的传媒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这种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是更大范围内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研究发现,在报社内部存在一张十分微秒而又非常强劲的控制网络,它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宗旨和规范顺利地贯彻下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破坏。

•控制大众传播的潜网在不同制度下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教条对传播者的无形控制是一种强大的软力量。

特别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大众媒介往往团结起来,不同声音无形中被压制。

▲宏观控制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A:

社会因素控制:

5点

政治(行政法律法规)

经济(传媒所有权、资本控制、广告收入)

文化(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媒体自律)中国传统社会无形控制

受众(权利、收视率-经济)

技术(影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型)

B:

职业性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

5点

时间、

选择、

材料组合框架、(倒金字塔)

话语符号、

接受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无形控制

理论:

把关人和潜网(选择组合的基础:

传者自身心理个性风格经验或组织规范、或更宏观的传播政策,政治权力、社会利益集团影响)

C:

生产流程影响因素:

6点

传者自身心理个性风格经验或组织规范、

或更宏观的传播政策,政治权力、社会利益集团

同行竞争

传媒自身形态特点

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媒介事件)

新闻源

宏观社会

中观组织

微观个人三大块,下一层往往受到上一层控制的影响,是上一层控制的体现。

 

人类发展形成的传播制度

麦奎尔的分类:

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论

4、苏联式共产主义传媒体制

5、民主参与理论

6、发展中国家理论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主要15~17世纪)

1、极权主义也称威权主义,强调对传媒应严加控制,最大特点: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极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社会,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下产生,现代仍有残余,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人独裁国家所采取的传播制度。

3、施拉姆和F·Siebert《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极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制度渊源:

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黑格尔等人主张国家对社会的意见应当加以严格控制思想的影响。

4、主要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极权主义实行的国家性质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的国家主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与军人独裁的国家;

•中国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民国时期外报“治外法权”归租界,民族报业高压,《大清报律》。

•西方中世纪时的黑暗如:

英国《星法院法令》

•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法西斯的极权主义传播制度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至高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民族优越和对外扩张。

是主动控制和运用传媒,该制度限制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渠道、一种声音,主张通过思想、组织于法律上的极端措施,强化其对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是制度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1、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资本主义最早形成的一种新闻理论系统,是西方新闻体制的基石和主导性理论。

2、其核心反应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3、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斗争中形成的。

(主要原则: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内涵的总结

1、报刊不受政府干涉,不应接受事先检查内容强制。

2、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另一种约束权利。

3、“观点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意见自由市场理论:

强调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能自由地利用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人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

真理的自我修正理论:

以意见自由市场理论为基础,认为在这一前提下,必然会存在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同时见诸报刊的问题。

但政府不能以此为借口对人民发表言论的自由进行限制,而是应该鼓励信息多元化,相信人是理性的,人的本性决定了人会选择真理,而真理在思想自由的市场上与谬误交手,也会战胜谬误。

4、对事实的信念,客观性原则

强调新闻报道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民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记者必须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应当成为争论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自由主义报刊体制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5、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小结:

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确立独立自由、平等和民权思想起了巨大作用。

但它从一开始就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绝对自由化使西方新闻界一片混乱,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所设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这种观念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独断扼杀自由意见市场。

•4、当前,自由主义理论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借口。

▲理论来源:

启蒙运动

•斯宾诺莎:

“自然权利”说

•洛克:

天赋人权原则和主权在民学说。

•约翰.弥尔顿:

1644年发表《论出版自由》,第一次提出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提出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又叫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的观点,成为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

•密尔:

《论自由》,强调意见表达自由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推动:

•英国改革,法国革命(1788-1875新闻出版自由法,《人权宣言》)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佛逊《独立宣言》、宪法修正案:

言论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集会、结社、请愿等权利

•结论:

自由主义传播体制经过300余年的艰难发展,最终得以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西方各主要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

2、40年代,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1947代表著作《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3、内涵:

1、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报道应该真实、正确、客观、公正;

3、媒介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得煽动社会犯罪和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内容。

4、受众有权监督媒体从事高品位传播,是正当干预。

——————————————————————

4、背景和产生原因(补:

真题P122)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实质维护少数人自由,剥夺大多数,损害观点的自由市场。

2、强调传者权力,忽视侵犯公民作为受众的权利。

3、传播内容煽情化、肤浅化、刺激化、商业化导致社会道德堕落,引起社会不满。

人们认识到:

自由的传播业只能危害社会,传播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

(1942年时代出版公司的创办人亨利·鲁斯提出“对报刊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一项调查分析”,由此成立报刊自由委员会,(又称哈钦斯委员会)为标志。

该委员会通过调查,提出“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论断,从而为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提供了背景。

——————————————————————

5、评价

积极方面:

1、它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媒批评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2、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介先后据此建构新闻道德自律,以及同业协会进行自我与相互监督,英美等国还建立起新闻评议会,处理公众对新闻媒介的投诉和新闻媒介违反职业道德的问题。

3、新闻煽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抑止,至少在新闻界形成一种风气,刊登煽情新闻是不光彩的;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在肯定新闻自由的同时,主张保护公民的权利,如隐私权,知的权利等。

同时也影响了议会、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态度,制定了反垄断法等法律;

5、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了几代西方新闻从业人员。

缺陷:

1、社会责任论一方面以大量事实对传统的新闻自由所赖以立论的抽象的人性论和理性观提出置疑和指责,另一方面又把克服现实矛盾的方案和建议,寄托在人的道德良知和人的理性觉醒上。

这无疑于缘木求鱼。

2、社会责任论要求政府有限制地管束新闻媒介,但又要竭力保护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包括不受政府干涉和对政府的批评监督权,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自然无法付诸实践。

因此社会责任论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

6、七个方面的后果见F•塞伯特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报刊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老板特别重视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意见;

2、报刊为大商业效劳,并且有时让广告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

3、报刊曾对抗社会变革;

4、报刊的时事报道,时常更多地注意到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而不注意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

它的文娱材料常常缺乏积极的内容;

5、报刊危害了社会道德;

6、报刊无理地侵犯了个人的私生活;

7、报刊被社会经济阶级所控制,从而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

7、前提

1、报刊的自由应受到限制,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2、公民有获知的自由,公众的自由高于报刊的自由,保护报刊的自由仅仅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那就不应该对报刊发行提供足够的保护;

4、报刊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8、原则与内涵

•报刊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全面和理智的报道;

•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报刊要反映初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四、民主参与理论

1、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只不过作为民众要求在体制外起着一种牵制作用。

它放映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对社会责任论的失望心理,因为社会责任论没有改变言论为少数人所垄断的状况。

2、背景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

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