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753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合肥六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分值:

100分时长:

90分钟

一、选择题(毎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计70分)

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

南昌地区行道树以樟树为主。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在南昌市东西向道路上朝正东方向拍摄到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南昌市行道树以樟树为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

C.季节性D.周期性

2.2018年2月南昌遭遇雨雪冰冻灾害,行道树中樟树受损明显,原因是樟树

A.树干高大B.根系薄弱

C.冬季落叶D.枝叶茂盛

【答案】1.B2.D

【解析】

本题以南昌市城市园林绿化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题详解】

景观树要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对。

差异性体现环境的不同点,A错。

与环境相适应,没有季节性、周期性变化,C、D错。

故选B。

【2题详解】

2018年2月,南昌遭遇今年首次雨雪冰冻灾害,行道树中樟树受损明显,原因是樟树枝叶茂盛,叶片水分含量大,受冻害面积大,D对。

树木受冻害能明显看出来的主要是叶片受冻害,树干受冻害不易看出,A错。

树木高大,根系也深,B错。

南昌位于亚热带,植被是常绿植被,C错。

故选D

下图示意喜马拉山的垂直地域分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的甲、乙、丙三地对应的典型植被类型依次为

A.高山针叶林、高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B.高山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C.高山针叶林、高山针阔混交林、常绿硬叶林

D.高山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常绿硬叶林

4.影响图中南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纬度C.降水D.气温

【答案】3.A4.C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山体自然带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水分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分布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布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因此基带为常绿阔叶林,根据图示分析,丙、乙、甲自下而上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其上部为高山灌丛带,因此自然分布为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高山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故选A。

B、C、D错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和坡度。

根据图图中南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海拔分析南坡低于北坡,说明南坡雪线低北坡雪线高,这是由于南坡处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北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C正确。

而同一个山体南北坡海拔相同,不是影响雪线的因素,A错;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低气温高,雪线应该较高才对,可与材料相反,故B、D错误,选择C项。

【点睛】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1、山麓带(基带):

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普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的纬度:

相同海拔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普越复杂

(2)山体海拔: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然带普越复杂

(3)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普越丰富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1)山体所在纬度:

同类型自然带在低纬度山体分布高,高纬度分布较低

(2)坡向: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于阴坡

4、雪线高低的判断:

雪线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影响因素有:

(1)气温:

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3)降水:

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反之,越高

(3)山体坡度:

坡度陡,雪线高;坡度缓,雪线低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増长糢式转变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堆长率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

6.对该国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错误的是

A.①一原始型B.②一原始型

C.③—传统型D.④一现代型

【答案】5.D6.B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判断

【5题详解】

根据图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为原始型(高一高一低);②③为传统型(高一低一高);④为现代型(低一低一低)所以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堆长率的阶段是④,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图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为原始型(高一高一低);②③为传统型(高一低一高);④为现代型(低一低一低),故②错误,B对。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图中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

8.按照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①以后,②之前B.②以后,③之前

C.③以后,②之前D.④以后

【答案】7.C8.A

【解析】

本题结合某区域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图,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规律

【7题详解】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故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可知,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年份顺序是④①②③。

故选C

【8题详解】

由老龄化社会的含义可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结合图示可知,该省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应在①以后,②之前。

故选A。

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

C.基本不变D.变动较大

10.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能正确反映该地区近年来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9.C10.B

【解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人口变化图表,考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因素。

引起地区人口变化有二个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增长,二是机械增长。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丙地自然增长率是10%,机械增长是10%,可得丙地人口增长率为0人口基本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自然增长率较高;该地区因招募石油工人导致大量人口的迁入。

选择B项。

下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百年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

[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据下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A.1970年左右B.1990年左右

C.2010年左右D.2030年左右

12.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

A.80年前后B.60年前后

C.40年前后D.20年前后

13.“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老年人口增加,老龄化加剧

B.劳动力供给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答案】11.C12.C13.B

【解析】

本题以中国、韩三国人口负担系数为背景,考查人口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1题详解】

“人口机会窗口”即人口负担系数低,故图示可知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约为40%人口负担系数最低,C正确;1970年人口负担系数为77%,1990年约为50%,2030年约为50%,均高于2010年,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结合图示可知日本的人口负担系数≤50%的“人口机会窗口”期约从1985年到2025年,大约40年时间,故选C项。

【13题详解】

“人口机会窗口”期人口负担系数≤50%,故人口负担较小,则劳动力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正确;而老年人口增加,老龄化加剧,会增加人口的负担系数,养老负担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是一个比重,而不能判断失业率的问题,C错误;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会导致人口负担系数增加,人口机会窗口减少,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故选B。

2018年2月24日,高德地图发布《2018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大“空城”为北京、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

14.春节期间这十大城市的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流动

C.省内人口迁移D.县际人口流动

15.导致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经济差异B.政府政策鼓励

C.传统思想影响D.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14.B15.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高德地图发布《2018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14题详解】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回家过年的习俗。

十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在空间上主要跨过省级界但没有跨过国界属于国内人口流动,B正确;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A错;同样,C、D错误。

【15题详解】

导致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受传统思想影响,回家过年A项正确这种现象是短时间的,春节过后他们又外出务工,不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村道路设施完善等造成的,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

3、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支边。

4、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C.高寒环境,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D.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答案】16.D17.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及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16题详解】

两地区土地潜力差导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青藏高原由于海拨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位手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高、寒的气候特征,环境承载力少,A错、C正确;地外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不是青藏高原特点,B错;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植被发育程度低以及岩石的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农业落后,环境承载力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丰富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度及生活消费水平

读“新疆十二五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8.新疆

A.地形是决定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B.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