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288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201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在现代文阅读当中,最容易拿分的是什么?

当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

基础中上的孩子,一般都能做到基础知识部分,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部分都不失分。

中考说明文的考点不多,题型也少,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是完全可以熟练掌握的。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考说明文的考点和技巧问题。

  考点要求:

  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

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3.说明顺序的辩析。

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

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

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XX”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

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XX”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

用了“XX”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XX”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

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②不能,删掉“XX”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

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

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

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

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

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

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

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

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

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

《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

《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

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

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

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

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

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

(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

(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

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

如:

《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演练

(1·河南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

李苗苗。

有删改)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

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

为什么?

(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

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

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5.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3分)

 

(2·山东省聊城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21题。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

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

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

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

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

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

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

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

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

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

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

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

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

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

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

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

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

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11.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分)

 

12.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

(4分)

 

13.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

(4分)

 

14.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

(4分)

 

(3·丽水市)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9-12

题。

(11分)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环保资料】

①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三条,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

大气污染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

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

排放二氧化硫1.5亿多吨、二氧化碳2亿多吨、悬浮颗粒物23亿多吨和氮氧化物6900多万吨。

(摘自《环境与人类健康》)

利用空气质量指

数(简称AQI)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指导人们工作、生活。

空气质量指数为0-100时,普通人群的健康不受影响。

空气质量指教(AQI)分级表

AQI数值

0-50

51-1

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AQI级别

质量状况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摘自《科学世界》)

【媒体信息】

①近日,京城再次遭遇昏黄的雾霾天气。

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浓度迅速上升,东城东四、朝阳奥体中心、海淀万柳等地区的空气质量已达到六级污染。

整个城区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能见度仅1公里左右。

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提醒,建议人们在今、明两天减少户外活动,重体力劳动者、老人、儿童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尽管中国有巨大商机,但北京等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今后如得不到有效治理,终将会让一些外国人望而却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在京居住超过10年的新西兰来华员工丹尼夫妇,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最终决定离开北京。

(摘自XX快照)

③英国的汤普森有很多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伦敦能除掉“雾都”的恶名,关键在于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大家共同来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

如果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重现,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定会遭遇强大的舆论压力,会被严惩。

而在中国,目前大家还是抱怨的多,尽管政府公布不少政策,但自觉自愿执行的人还是相对太少。

(摘自《环球时报》)

9.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3分)

 

 10.阅读上述文本,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

A.科学家们发现,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大气污染物有一百种左右。

B.北京多次遭遇雾霾,整个城区空气质量已经是重度污染。

C.空气质量在Ⅰ-Ⅱ级时,大多数人群可开展正常的户外活动。

D.北京等地的雾霾天气使许多外国人望而却步,不敢来华投资兴业。

11.分析文本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2.请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分)

 

(4·台州市)(14分)“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

长时间使用电脑容易造成眼睛过度疲劳,引发视力度身心问题,包括眼干、头晕、疲倦、恶心等。

90%以上的电脑用户有视疲劳综合征。

从广义上讲,电脑视疲劳的引发并不局限于电脑,还包含其他电子屏幕,如手机、电视、广告屏幕等。

持续的重度视疲劳对身心的伤害很太。

【病例回放】

青光眼曾是老年病,近年来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网络工作人员小王今年35岁,最近眼睛干涩发胀,视物不清,经诊断已是青光眼晚期。

医生分析这与他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关,他每天面对电脑十几个小时,夜间还经常躺着着手机。

(《长江商报》2013.5.7)

高三毕业生小宇高考结束后每天都要玩十几十小时的电脑游戏。

一周后,他觉得眼睛酸、脖子疼、腰疼,甚至头疼,原本高度近视的他看东西更加模糊,一闭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