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082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佛理禅趣1经典原文《坛经》两则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中国佛书至尊——《坛经》

《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

《坛经》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1.由来

“坛”指戒坛,指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在韶州大梵寺为僧俗一千多人设坛受戒说法;“坛经”,即对这次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说法的记录,并添入慧能以后的言行编辑而成。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

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

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

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4)定慧品。

提出《坛经》的核心思想: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无住是于一切之上念念不住。

(5)坐禅品。

在“人性本净”的前提下,对“禅定”一词作了重新界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6)忏悔品。

改变传统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提出自皈依觉、正、净“自心三宝”,并论证于自身中有佛的法、报、化三身。

(7)机缘品。

记叙慧能与弟子无尽藏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的说法机缘。

(8)顿渐品。

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提出“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何以渐顿?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9)护法品。

述神龙元年,中宗闻其玄风,遣内侍薛简迎请入京,慧能称病不起,诏赐衲衣宝帛,敕韶州刺史修饰宝林寺。

在与薛简谈话中,慧能批评京师禅德“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的说法,指出: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10)付嘱品。

记叙慧能圆寂前对弟子付嘱之语及身后之事。

3.影响

《坛经》是禅宗理论的根本典据,对中国佛学乃至中国哲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德异评价说:

“原其五宗纲要,尽出《坛经》。

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

[文化常识]

汉族佛教——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

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他根据风情、地理、人文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慧能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一、字音

三更(ɡēnɡ)     信禀(bǐnɡ)

曹溪(cáo)利钝(dùn)

二、一词多义

1.言

2.法

3.住

4.即

三、词类活用

1.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动词活用为名词,见性

2.何以渐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渐悟和顿悟

四、文言句式

1.何以渐顿?

(宾语前置句)

译文:

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

2.唤慧能堂内。

(省略句)

译文:

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五、名句默写

1.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叮嘱他速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慧能授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

“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渐”是指__________;“顿”是指__________。

[明确] 渐悟 顿悟

2.选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明确] 在作者看来,实际上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

其理由是:

(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宗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1.请结合课文《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明确] 

(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一句,传神地写出了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2)语重心长,寄予厚望。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

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

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2.《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明确] 

(1)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中,对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一事一笔带过,而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

(2)运用比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生命悬在发丝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慧能受法

南能北秀

◎课内素材

先贤思想:

外表与内在

世人知道佛教传人有南北之别,又有“渐顿”之分,美其名曰“南能北秀”,却很少有人了解佛法如一的实质。

人的见性乃是“南能北秀”的真正区别。

由此,对事物的认知要由表及里,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在和本质。

◎课外素材

让年轻人都阳光向上

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

一名普通军人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也正可成为最近引来不少讨论的男性气质问题的一个观察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在王威的军人形象背后,是内在的军人气质。

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武警战士杨明鑫常常期待“在别人危难的时刻出手相救”,潜水员官东在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中国男子第一天团”国旗护卫队用整齐的正步走出爱国精神……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股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

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是平常生活中成就善举的普通百姓,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热血、阳刚男子汉的推崇中也可以看出,内涵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尽管有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的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传统文化也推崇这样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而那种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鲁莽粗鄙的做事方法,那种轻佻浮夸、矫揉造作的举止言行,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

“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

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浸润着世道人心的,正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阳刚之气、担当精神,体现于内在的修养、精神的境界。

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在包容多元审美的同时,若要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倡导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容貌或有不同,外形风格各异,但是其高尚品格、家国情怀都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应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砥砺其精神、强健其身体,才能培养出阳光、健康、向上的“真正男子汉”。

【点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担当则民族兴旺。

我们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摒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期待更多人以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共同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践行写作

请以“外表与内在”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修辞手法,不少于200个字。

►范文示例

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

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在外;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带微笑、昂首挺胸;一个团结强大的民族,一定凝聚着无数善良、友爱、勤劳的子民。

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无须过分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眼神、表情、行为动作以及精神面貌吧!

这样有利于你认清眼前到底是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只限于外表却败絮其中的空壳。

慧能是隋唐五代一流思想家

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管是佛教史还是思想史,都不能跳过去讲,教科书里面也是这么列的。

慧能确实对佛教有一个变革,使佛教的基本思想能够适应中国本土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大家能够接受。

另外就是将佛教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是使得大乘佛教的那种自立的思想、自性自渡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最充分的地步,也就是将佛教中所包含的人文的精神加以发挥。

比如对神的信仰看得比较低,注重人自身,重视自身人格的提升,这在禅宗里面可以说是发挥到了一个极致。

因此六祖对于佛教的民间化、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而且,其思想之中充满了一种辩证的思维。

《坛经》后面的三十六对,就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就是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三十六对实际上是将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概括成三十六个方面,分几大类,不管什么,他认为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慧能强调智慧,同样是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慧能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

佛教在中国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造成的。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我们许多第一流的思想家,都跑到佛门里面了。

梁启超、胡适之都讲过,隋唐五代时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家都在佛门,其中包括慧能。

胡适之明确地讲,当时其他的思想家都是二流的。

一直到了宋明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因此,慧能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是相关联的。

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来看,可能更合适一些,不至于埋没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其他学派的一流思想家。

一、基础考查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

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

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

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

锋利

解析:

选D。

利:

敏捷,聪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A项,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

B项,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

C项,两个“为”都是“做”。

D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以”与“何”组成“何以”即“以何”,意为“为什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解析:

选D。

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宗”和“北宗”。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渐顿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

选D。

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法及衣: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

“慧能!

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金刚经》      说:

解说

B.便传顿法及衣衣:

衣服

C.未知根本事由事由:

原因,根源

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

宗派

解析:

选B。

衣:

法衣,袈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D项都是“因此”的意思。

A项,①连词,以及;②介词,等到。

B项,①介词,用;②连词,来,表目的。

C项,①副词,都;②动词,吃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B.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密授《金刚经》。

C.第二段文字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南能和北秀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即一种”中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解析:

选C。

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译文: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译文:

                                    

                                    

                                    

答案:

(1)自古以来,传授佛法是很危险的事情!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慧能拜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

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乃问客曰:

“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客答曰:

“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

“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

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

“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

“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

”慧能答曰: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节选自《坛经》卷二)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向门前         却:

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

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

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

安排

解析:

选C。

C项,“宿”的意思是“平素,一向”。

10.将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B.②③④

C.①②⑤D.②④⑥

解析:

选A。

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

④是慧能请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所以排除②④两句,可得答案为A项。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给一位客人送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

选D。

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

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12.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

“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译文: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译文:

                                    

                                    

解析:

(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

(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

“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杵舂米的活儿。

翻译文言句子技巧

1.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

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

“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那人回答说:

“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平素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

“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

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

”慧能回答说:

“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

“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

”慧能回答说:

“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

”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