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708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docx

煤矿地质实例分析谢桥矿工作面地质情况分析教案docx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煤作为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它不仅是当代世界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

通过对煤的加工可获得冶金焦碳,能制成百余种化工、医药、化肥等方面的产品。

煤是煤矿的牛产对象。

自然界的煤以煤层形式存在,煤层是含煤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含煤岩系又赋存于煤田内。

煤矿地质工作始终贯穿于建井、开拓、回采、直至矿井报废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凡是重视煤矿地质工作的矿井,其生产建设就能正常安全顺利地进行;反Z,凡是未积极开展煤矿地质工作的煤矿,则由于缺乏足够的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清,而往往造成施工中的被动局面,其至出现不必耍的损失。

由此可知,煤矿地质工作关系到煤矿开发的正常高速发展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煤矿建设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加强煤矿地质工作。

长期以来,陷落柱问题是矿井地质工作中的难点。

由于陷落柱尤-其是埋藏型陷落柱特殊的分布形态,难以在煤出勘探过程中查明,更难做到采掘工程布置前把握其存在的位置和规模。

迄今为止,尚未有能够准确控制陷落柱平面位置、形态、规模的技术手段,矿井生产中对其形态的控制多是见到之后或出现灾害后通过钻探或物探手段搞清其形态。

所以说加强地质资料搜集与分析对于煤矿來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1.1谢桥矿总体概况

淮南矿业集因谢桥煤矿是年设计生产能力为600力吨的特大型矿井。

目前正在进行高定位技改,技改完成后年产量将达1000万吨,今年计划产量为655万吨。

该矿已于1983年12月26F1破土兴建。

1997年5月14F1移交生产。

该井田东以下F209断层与张集井田相接,西至F5断层与刘庄井田为邻,南以谢桥向斜轴或17-1煤层-1000米水平地而投影为界,北至1煤层露头或张集井山三线。

井田东西走向长H.5Km,南北倾斜宽4.3Km0面积为50K由于井界变动,现在谢桥煤矿由原谢桥井皿全部(走向长8KM)和原王庄井[II西部(走向长3.5KM),两个部分组成。

谢桥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北部,距颍上县城约20km,为潘谢矿区酋部井HIo区内主要冇颍(上)利(辛)和潘(集)谢(桥)两条公路通过,区外南侧分别有淮(南)阜邙日)铁道和颍(上)风(台)公路经过,邻近的颍河、西瀝河可以通航,并可转接淮河水运;矿区铁路专用线与大京九线相连,此外附近还有蚌埠,合肥、阜阳三个飞机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矿区煤种以焦煤为主,特低磷、特低硫,灰份20%以下,发热量22.31J/KG以上,被喻为“绿色能源”,适用于动力、化工、冶金等工业用煤及各类民用煤。

谢桥矿于1997年5刀14日正式投产,现有3个采煤队(2个综采放顶煤队、

1个普通综采队)在3个工作面同时生产。

1.2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1.1.1交通位置概况

谢桥煤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行政区划属安徽省颖上县管辖。

其屮心南距颖上县城20Km(见交通位置图),东南至风台县城约34Km。

地理处

图1-1谢桥矿交通位置图

标:

东经116°19’36"〜116°28®,北纬32°45’53"〜32°48'40"。

东起F209断层与张集矿井相接,西至F5断层与刘庄勘探区为邻,南部以谢桥向斜轴或17_1煤层-1000m水平的地面投影为界,北至1煤层器头或张集勘探区三线,东西走向长11.5Km,南北倾斜宽4.3Km,面积约50Km2o

谢桥煤矿位丁•淮南煤山潘谢矿区西端,潘谢公路直达井口,淮阜铁路从矿区南部通过,西有颖上〜陈桥公路通过,向南与颖上〜风台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1.1.2地理概况

1.1.2.1地形

本区屈淮河冲积平原,矿区内地势平坦,区内沟渠纵横,村庄较密,地而标高+24〜+25m,济河两岸标高+20〜+22m,局部+19m,标高低于+20ni地段雨季易发生内涝。

1.1.2.2水系

矿区主要水系济河,上接颖河的永安闸,门西至东横贯井田中部,向东汇入西肥河,济河以蓄水抗旱为主,兼排过多降水,在永安闸与谢桥闸Z间水位标高保持在+23.50m,蓄水400〜500万m3,夏季为洪水期,历史上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7月,实测标高+24.422〜+24.743m。

1.1.2.3气候

本区属过渡带气候,季节性明显。

据30年(1954〜1984年)资料统计:

气温:

年平均温度15.TCo极端最高温度41.4°C,极端最低温度21.70

降雨量:

年平均为926.33mm,最大1723.5mm,日最大降雨量320.44mm,小时最大降雨量75.3mmo六、七、八三个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40%左右。

最长连续降南天数为12天,最长连续无南天数为68天。

相对湿度:

最大88%,最小50%,平均74%。

蒸发量:

年最大2112.3mm,最小1242.9mm,平均1642.2mm。

降雪:

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终雪次年三月中旬,连续降雪最长六天,日最大积雪深度为16CM,-般随降随化,积雪其少。

风向、风速:

春季多东南风及东风,秋季多东南、东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m/Scc,最大风速大于20m/Scc.

冻土:

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

冻结深度4〜12CM,最大冻结深度30CMo

1.1.2.4自然地震

根据历史资料,淮南、颖上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不人,以轻度破坏和冇感地震为主,据颖上县志记载有感地震16次,其中,1931年在明龙山曾发生6.25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为7度。

其它如1668年鄰城&5级地震,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1937年荷泽7级地震,均波及本区,但无较大破坏。

安徽省地震局皖震发地字(84)020号文将谢桥煤矿地震基木烈度定为7度。

1.3地质、矿业条件

地质条件:

谢桥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陈桥背斜的南翼、谢桥向斜的北翼。

总体上呈一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平缓,一般10°〜15°,断层不发育,虽局部地段发育有小的褶曲,造成地层起伏,但波幅较小,地层产状总体上变化不大,单斜构造特征明显,地质构造简单。

矿业条件: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服务年限100.5年,其中第一水平53.4年,-610m以上为32.5年,-610〜-720m为20.9年。

1.3.1开拓方式

立井、主要运输大巷、分区石门和上下山开拓方式。

工业广场内设主井、副井、肝石井三个井筒;东翼设东风井场地,有东一风井、东二风井;酋翼设酋风井场地,有西风井。

副井和什石井进风,东一、东二和西风井回风。

全矿井共划分为二个水平、上、下山开采,第一水平运输大巷标高为-610m,下山到-720m,东翼回风水平标高-440〜-450m,西翼回风水平标高为-427・5mo第二水平标高-900m,下山到-lOOOmo

1.3.2运输方式

井下煤炭运输采用皮带运输方式,煤流自采区煤仓经皮带石门、皮带大巷至主要皮带石门至井底车场煤仓。

1.4地层

本矿区为全隐蔽区,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口老而新简述如下:

1.4.1古牛界

1.4.1.1寒武系(W):

据矿区北部八1孔揭露,为浅灰一浅灰绿色,薄层一厚层状结晶灰岩,夹有泥质灰岩、泥灰岩、紫色页岩和少量粉细砂岩。

灰岩中有时含海绿石,局部具带状结构。

揭露厚度24.54m0

1.4.1.2奥陶系中下统马家沟组(01+2):

区内有水1、八6、七-八11、补【V6等孔探至奥灰,最大揭露厚度56.89mo为浅灰、棕灰、浅肉红色灰岩、白云质灰岩,泥晶〜细晶结构,浑浊状〜块状层理。

顶部夹有数层薄层状紫红色、灰绿色泥岩。

近年来安徽区测队在马家沟组之上分出老虎山组并定为中统。

此次将原马家沟组统称为中下统。

1.4.1.3石炭系(C):

右炭系中统(C2):

据区内水1、八6、七-八11孔所见,为浅灰,青灰色铝质泥岩,夹紫红、锈黄色铁质及黄铁矿,局部具淋滤现象。

厚3.05〜5.40m,平均4.67mo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缺失下统。

石炭系上统(C3):

据水1、八6、水217孔揭器,厚102.84〜104.35m,平均103.38m。

由13层灰岩与泥岩、细砂岩相间组成,局部具有燧石、黄铁矿结核,含薄煤或炭质页岩5〜6层,均不稳定,不可采。

灰岩中多产海相动物化石:

海百合茎、腕足类、珊瑚及蜒等。

特别是底部厚层灰岩屮富产蜓。

1.4.1.4二迭系(P):

总厚约897m。

分上下两统四个组,即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

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含煤31层,总厚31.42m,含煤系数为5%。

整合于太原组Z上。

其中山西组、上、卜•石盒了组可分为七个含煤段,上部右千峰组,厚约170m,不含煤层。

为一套杂色岩层,以灰色、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含较多紫红色花斑,夹数层灰口色细一中砂岩或石英砂砾岩。

砂岩屮常发育交错层理,偶见植物化石碎片。

1.4.2中生界

三迭系(T):

据区内构1等5个孔所见,最大揭露厚度396.19m,为一套红色地层。

由棕红、砖红及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分选性及磨园度都较差。

同下伏地层石千峰组整合接触。

1.4.3新生界

1.4.3.1第三系(N)

第三系(Nil)“红层”

红层厚0~52・04m,平均6.64m。

由紫红色、灰口色大小不等岩块及砂、砾岩混杂组成。

主要为坡积物,偶夹固结粘土薄层。

中新统中下段(N1+21)中部含水层组

厚0〜240m,平均201.67m。

以灰绿色、灰口色含砾中砂、粗中砂,间多层粘土及砂质粘土,屈河漫滩沉积相。

中新统上中段(N2+31)中部隔水层组

厚0〜89.20m,平均40m。

以浅灰绿、棕红色固结粘土为主,局部夹砂层透镜体。

上新统上段(N32)上部隔水层组

厚0~10m,平均2.98mo灰绿、杂棕黄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及钙质团块,局部夹细粉砂薄层。

为笫三、四系地层分界标志。

1.4.3.2第四系(Q1〜4)上部含水层组

厚101.35〜143.40m,以灰色、灰黄色中粗砂、细粉砂为主,次为粘土质砂间夹砂质粘土。

上部30m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较富,水质较好,是矿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1.5主要构造

谢桥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陈桥背斜的南翼、谢桥向斜的北翼。

总体上呈一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10°〜15°,虽局部地段发育有小的褶曲,造成地层起伏,但波幅较小,地层产状总体上变化不大,单斜构造特征明显。

井田内断层较少,一般规模不大,对煤层的影响、破坏作用较弱,规模较大的主要为井田边界断层或发育在井田深部;且以北东、北北东向斜切正断层为主,偶见其它走向断层,逆断层发育较少。

井皿南部边界F202、F206断层为两条逆冲推覆断层,属阜风推覆构造前缘叠瓦扇的一部分,两断层间夹块i般厚100〜200m,有时合二为一,夹块内构造复杂,由其造成井出深部局部地段含煤地层叠置;发育于井出深部的谢桥向斜的枢纽向东部仰起,向西倾斜,使得井田东段深部近向斜轴部的煤层走向由近东西转向南东。

断层发育特征及控制情况:

㈠断层的发育特征

按其落差大小划分:

W10m的21条

>10〜25m的10条

>25〜50m的3条

>100m的4条

因此,综合分析区内断层有以下特征:

1.正断层较多,逆断层较少。

2.小断层较多,规模较大断层较少且多为边界断层。

3.以走向北东、北北东向的断层为主。

㈡断层的控制程度

据井巷实际揭露点资料、钻探及二维地震资料对断层的控制情况,将区内断层的控制程度划分为:

查明、基本查明和查出三级,评级原则一般为:

(1)杳明:

有井巷实际揭露点资料;或走向在钻探及地震基木线距的控制下,冇一个或多个钻孔穿过,并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震控制断点,断层的性质、走向、落差均己查明者。

(2)基木查明:

无井巷实际揭露点资料。

走向在钻探及地震基本线距的控制下,有一个钻孔穿过并有地震控制断点的;或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震控制断点的,断层的性质、走向、落差已基本查明者。

(3)查出:

仅有一个钻孔穿过;或无钻孔控制,地震控制级别也不高的。

实际确定过程中,除F35断层系推断所致外,对于井出边界如F5、F209、F202、F206等断层虽无地震资料控制,但由于控制其的钻孔个数较多,也将其确定为查明。

故统计全区断层的控制情况:

查明断层14条,基本查明断层16条,杳出断层7条,推断断层1条。

1.6地层含煤性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

石炭系太原组含煤5〜6层,薄而不稳定,无开采价值,为非勘探对象。

二迭系山西组及上、下石盒子组,共含定名煤层31层,总厚31.4加,含煤系数为4.3%,其中可采煤层11层,口下而上依次为1、4-2、5、6、7-1、7-2、8、11-2.13-1、16-1、17-1煤层,可釆煤层总厚23.10m,占煤层总厚的73.5%。

13-1、8、4-2、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总厚14.58m,占可采煤层总厚度的63.1%。

发育于含煤地层上部的25、23、18三层煤,是被原谢桥井田精补报告列为计算远景储量的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3.47mo除此以外的•其它煤层,均薄而不稳定,常尖灭或沉积为炭质泥岩,为不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基木情况如下:

1煤层:

为区段稳定〜较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厚度0〜10.74m,平均4.48m。

上距4-2煤层平均为88.82n)o变异系数57%,可釆系数95%。

区内煤层厚度大而稳定,七西线以西厚0〜9.29m,平均3.68m,变异系数60%,为较稳定区段;以东厚度0〜10.74m,平均6.20m,变界系数37%,为稳定区段。

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含1〜2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歼。

顶板多为石英砂岩,少量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砂泥岩互层,底板为细砂岩及砂泥岩互层。

4-2煤层:

为区段稳定〜较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厚度0〜4.33m,平均2.13m。

上距5煤层平均7.50m,与下部发育的4-1煤层系合并、分叉关系。

变异系数41%,可采系数94%。

补II线以西煤层发育良好,厚度稳定,厚度1.12〜4.33m,平均2.46m,变异系数26%,为稳定区段;以东煤层厚度0〜2.80m,平均1.49m,变异系数58%,为较稳定区段。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1〜2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倂。

顶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

5煤层:

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厚度0〜2.60m,平均l.OSmo上距6煤平均为1&12m。

变异系数54%,可采系数73%。

八东线以西煤厚较稳定,零星出现较小面积的不可采区;以东至七东线之间浅部有一北东向的沉积尖灭带,宽600ni左右。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炭质泥岩夹肝一层。

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砂泥岩互层。

6煤层:

为区段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厚度0〜4.75m,平均2.18mo上距7-1煤层为23.58mo变异系数62%,可采系数79%。

七西线以西煤层发育良好,厚度大而稳定,两极值为0.47〜4.75m,平均2.60m,变异系数41%,为较稳定区段;以东多不可采或尖灭,厚度0〜3.12m,平均0.48m,变异系数163%,为不稳定区段。

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仰1〜2层,局部多达3〜4层,岩性为炭质泥岩及泥岩。

顶板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及泥岩。

补勘阶段施工的补V117孔不可采,增加了一小块不可采区。

7-1煤层:

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2.29m,平均0.76m,上距7-2煤层平均为5.15。

变异系数79%,可采系数56%。

不可采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浅部及东部和中部的深部。

补勘阶段施工的补VH7、D121、D81、D71、V1I-W12孔尖灭,补训1、D61孔不可采,使得原不可采区面积增大。

煤层结构简单,八线以东偶含炭质泥岩夹冊一层。

顶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

7-2煤层:

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厚度0〜1.80m,平均0.89m。

上距8煤层平均为4・57叽变异系数46%,可采系数75%。

七-八线以东补III、七西7、七11、七东6等四孔尖灭,出现大面积不可采块段。

补勘阶段施工的补VI1I1、补VII12孔尖灭,D71、D52孔不可采,增大了原不可采区面积。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夹歼。

顶、底板多为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8煤层:

为稳定的口J采煤层,厚度1.19〜5.87m,平均3.25m。

上距11-2煤层平均为86.70mo变异系数27%,可采系数99%。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炭质泥岩夹倂一层。

顶板以泥岩为主,八线以东多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底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11-2煤层:

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厚度0〜4.01m,平均1.67mo上距13-1层平均为66.95m。

变异系数61%,可采系数80%。

补IV线至七西线之间煤层发育较茅,多不可采乃至尖灭,为大面积不可采区段。

补勘阶段施工的补vmi孔,厚度0.59m,在西部增加了一小块不可采区。

结构较简单,一般含1〜3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硏s最多见有6层夹肝。

顶板以泥岩或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细砂岩;底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13T煤层:

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厚度0.79〜8.28m,平均4.72m。

上距16-1煤层平均为90.48m。

变异系数30%,可采系数100%。

九线以西深部煤厚有变薄趋势。

结构较简单,含炭质泥岩或泥岩夹什1〜2层,底部一层夹什普遍发育,从西向东逐渐变厚,使煤层分叉,最大厚度2.62m;顶底板岩性均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16-1煤层:

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3.72m,平均1.07m。

上距

17-1煤层平均为11.52m。

变异系数76%,可采系数62%,补IV线以西发育较好,以东变薄,多不可采乃至尖灭。

煤层结构简单,偶见2〜3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5T-o顶板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补勘阶段施工的D131孔,厚度0.63m,在西部增加了一小块不可釆区;D52、VH-VID12孔,厚度0.73、0.78m,落在东部不可釆区内,使得不可釆区面积有所减小。

17-1煤层:

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厚0〜2.19m,平均0.90m。

上距18煤层平均为55.14mo变异系数61%,可采系数67%,补I线以西断续出现不可采区。

煤层结构简单,偶见一层炭质泥岩夹肝。

顶板以泥岩为主,局部为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至粉砂岩。

18煤层:

层位较稳定,厚度0〜4.67m,平均1.57m,上距23煤平均为1501肌煤质差,原煤灰分多超过40%。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含3〜4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不干。

顶板为泥岩至细砂岩,底板多为泥岩。

23煤层:

层位较稳定,厚度0~2・36m,平均0.96m。

上距25煤平均为35m。

煤质差,原煤灰分多大于40%。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1〜2层炭质泥岩或泥岩夹歼。

顶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至细砂岩

25煤层:

层位较稳定,厚度0〜2.73m,平均0.94m。

上距石千峰组底界面平均为39叽原煤灰分高,煤层结构简单,偶含炭质泥岩夹硏1一层。

顶板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偶见中砂岩,底板为泥岩及炭质泥岩。

1.7含煤地层层序划分及沉积环境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

1.7.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

由灰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相间组成,厚103.38m,含煤5〜6层,薄而不稳定,均不可采,无经济价值。

1.7.2二迭系山酋纽.,上、下石盒了组

二迭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总厚约727米,可分七个含煤段,分述如下:

1.7.2.1山西组(P11)

即第一含煤段,厚约71米。

底部为灰黑色富含腕足类化石的泥岩、砂质泥岩,其上为砂泥岩互层,浑浊层理发育,具虫扎构造,夹菱铁结核。

下部含煤层

1层。

中上部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夹一至二层灰口色石英砂岩、中细砂岩,局部含煤砾及泥质包体。

1煤层上25米左右冇时见一薄煤层。

1.7.2.2下石盒子组(P21)

即第二含煤段,厚约116米,为木区主要含煤段之一,含煤系数达10%。

含煤8〜11层,编号为41〜9煤层,其中可采煤层6层。

底部为含砾中粗砂岩,具冲刷现象。

其上发育一套花斑状泥岩、带状泥岩和铝质泥岩。

中部常见薄层状粉细砂岩、砂泥岩互层,具浑浊层理和底栖动物通道,含舌形贝。

8煤层与5煤层顶板常发育石英砂岩、中细砂岩。

上部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细〜中砂岩和石英砂岩。

8煤层、5煤层顶板多产植物化石。

1.7.2.3上石盒子组(P12)

厚约540米,可分为5个含煤段。

(1)第三含煤段:

厚约109m。

底部常发育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砂岩。

下部以细、中砂岩为主,夹有泥岩。

上部以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浅灰〜灰白色细、屮砂岩。

含煤5层,其中11-2煤属于可采煤层,顶部冇时冇一层花斑状泥岩。

11-2煤底板常有菱铁鲂粒,顶板富含植物化石。

(2)第四含煤段:

厚约82m,是主要含煤段之一,以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中下部发育花斑状泥岩,局部含鲫粒。

顶部有吋发育花斑状泥岩。

底部为灰白色细、屮砂岩或石英砂岩。

中上部含煤5层。

13-1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其上、下均产植物化石。

(3)第五含煤段:

厚约90m,多青灰色、灰绿色。

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砂泥岩互层和细、中砂岩。

下部发育多层花斑状泥岩,底部常有细、中砂岩或石英砂岩。

含煤4层,其中16-1、17-1煤层局部可采。

其附近常见个体较大的舌形贝,上部产植物化石。

(4)第六含煤段:

厚约118m。

以浅灰、青灰、灰绿色粉砂岩,细、中砂岩为主,夹深灰、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屮部含煤4〜5层,其屮18煤厚度大部可采。

18〜19煤层附近常见1〜2层薄层燧石层,富含海绵骨针(海绵岩),18煤底板常见铝质泥岩,鲂状或花斑状泥岩。

(5)第七含煤段:

厚约145。

上部以灰绿色、浅灰一青灰色粉砂岩,细、中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砂质泥岩。

下部以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屮砂岩,局部发育一层花斑泥岩,底部中砂岩具冲刷现彖。

含煤4〜5层,其中23、25煤层厚度一般均达到可采。

煤系的沉积坏境:

一般认为,从山西组至第七含煤段,依次属于从海湾发展起来的下三角洲平原。

经历了海湾充填体系树枝状、网状河体系,再转入河口湾、海湾环境到上三角洲平原,直至陆相冲积平原沉积环境。

其中以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带和网状河道体系对成煤最为有利。

1.8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及区域稳定的自然水位

1.&1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松散层厚度194.10〜485.64m,平均厚度363.26m;总休呈南薄北厚的趋势。

南部古地形起伏明显,根据沉积规律和区域对比,以及《谢桥井口煤系上复第三系“红层”隔水性评价补勘验证报告》重新对以往的划分作了适当调整,可犬致分为上部含水层(组)、上部隔水层(组)、中部含水层(组)、中部隔水层(组)及底部“红层”等五部分。

1.上部含水层(组)

上部含水层(组)其底板埋深一般在125ni左右,根据岩性及含砂量,乂可细分为上段含水层、上段隔水层及下段含水层三段:

上段含水层:

厚49.50〜75m,平均厚度64.95m,为多层暗色粘土夹细砂及粘土质砂,往下逐渐变粗,以小细砂为主,夹少量砂质粘土透镜体,上部30m受大气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