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065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docx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从2009年高考谈2010年历史高考复习

张健张皖宿

2009年高考已落下帷幕。

其中文科综合卷由于是省第一年自主命题而备受关注。

下面就09年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特点,谈谈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一、09年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

试题给人总的印象是实现从全国卷到自主命题的平稳过渡;体现史学界流行的新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机整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等。

1、平稳过渡

综合卷中历史试题共11道选择题,分值44分。

非选择题两道56分。

主观题分值略有增加。

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主观题只考查本学科内容,没有跨学科综合题。

题型题量的调整体现了新高考的课改精神。

11道选择题中必修一有第12、16、17、20、21题,必修二有第15题,必修三有第13、14、18、19、22题。

第35题是必修二和选修一整合,第36题是考查必修二的内容。

必修与选修的赋分比重分别为89%和11%,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必修内容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分值约占10%的比例要求。

总的来说,09年安徽文综卷从试卷结构到学科分值上与全国卷没有变化,但历史试题的题型题量略有调整,体现课改精神,基本上是平稳过渡。

2、凸现新史观

新高考要与新课改相连,就必须凸现新课程理念。

现行课程标准以文明史观编写,强调全球史理念。

09年历史试题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特别是两道主观题,如第35题考查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差异,体现了近代化史观。

第36题考查中国古代南宋和清朝对外贸易、近代贸易格局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和新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就是把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有机结合,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必修与选修有机整合

根据《考试说明》规定的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选修内容分值约占10%的要求,命题者将选修与必修糅合起来进行考查,而没有将选修内容单独设题。

如第35题考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这属于必修二与选修一的综合。

这一命题模式对我们现行高中历史教学是一很大的启发。

4、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历史试题中,直接考查死记硬背的几乎没有,而是更加侧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11道选择题中,有9道试题的题干是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其中第12题还结合安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命题,体现地方特色)。

两道主观题引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的新材料,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新材料的理解、分析、判断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异同的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等等。

这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另外,试题也有瑕疵。

如知识点分布不尽合理:

经济史比重过大,占60%。

世界史与中国史比例失调,世界史只占35%,比例偏小。

设问雷同:

第35题两个设问与第36题第3问中第2小问都属于比较类型的问题等。

但瑕不掩瑜,首次自主命题能够实现平稳过渡,体现新课改精神,对我们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无疑有很大的启示。

二、2010年高三学生复习建议

目前,高三学生复习已进入第一轮的关键时期。

历史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记忆容量大,强化训练又必不可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1、夯实基础知识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

今年文综卷难度不大,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基础知识。

这里有个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这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基础是水,能力是鱼。

一旦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了。

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

《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住,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说明与阐释。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笔者提供以下方法供参考:

⑴理解记忆法就是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

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

记忆时,一般不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

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

为了记忆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⑵比较记忆法就是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一般从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方面去找,这种方法使得记忆更加深刻。

⑶归类记忆法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⑷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例如:

《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简化为:

广厦福宁上。

⑸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⑹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⑺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此外,还有联想、口诀、推理、讨论等记忆法。

研究表明,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平时我们多留心,多思考,要记住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不难的。

2、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高三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一定要注重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课前预习很多人以为,高三复习课还要预习吗?

其实,复习课也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是为了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哪些问题不懂,或者模糊不清,听课就有针对性。

⑵课堂上细听慎思听课并不能仅仅是记笔记,应该是带着问题听。

一般情况下,授课老师对重、难点问题会着重讲解,甚至举例和安排讨论。

所以,听课要细心,听明白重、难点。

还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有疑问要及时提出并寻求解决。

⑶课后要整理课堂上只是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提纲挈领的记下,在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时间整理笔记,这相当于第二次复习,效果会更好。

另外,要适当做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复习的知识。

3、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新高考侧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高三复习时须从以下方面培养。

⑴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或人物有机串连而成的链,前后事件、人物之间有密切联系。

因而,深入发掘其内在联系,便可构成一条顺理成章的历史发展线索。

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通史基础,学习新课时就模糊不清,支离破碎,因而复习时应当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例如,复习时,可以打破教材体系,将必修部分糅合起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块,其中中国史包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关系、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等。

世界史包括古代西方民主政治与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成就与曲折;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等。

这样划分,线索清楚,知识体系很容易建立起来。

⑵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历史是一门有明显阶段性的学科,掌握各阶段的“不同之处”,就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逐步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改革变法运动兴起,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整个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华民族由大分裂到大统一、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再比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严重阻碍,发展缓慢,思想上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科学技术停滞,这些,都表明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衰亡。

⑶学会建立知识小专题

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结构,实际上就是专题结构。

高三复习时可以自己重建小专题。

以某一内容为主,以时间为段,进行整理。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小专题,可以这样整理:

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开始,经过1956—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到1966—1976年“文革”动乱,再经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通过小专题的整理,非常有利于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4、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⑴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好历史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解答选择题的方法。

首先是审题,审题要做到“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如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题干中答题范围限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答题方向为逆向,关键词是社会影响。

被选项中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是从1865年起,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开始出现逆差,但符合题干要求。

B、C、D三项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A项。

其次,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

①筛选法:

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

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重点突破法:

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例如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进行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解析]题干的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关键词是“全过程”。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前期相对强盛,后期走向衰落。

题目要求全过程,因此不能只看到明清强盛的一面,而对其衰落视而不见。

据此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CD四个选项,而选择A。

再次根据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来解答:

①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原因为主,政治、文化、军事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等。

②区分本质和现象、深层次和浅层次、决定性和辅助性等。

③区分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④区分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

⑤了解全局大于局部、长远大于眼前、内在大于表面、人为因素大于自然因素、质变大于量变等规律。

⑵材料分析论述题的基本方法

   ①仔细观察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和对材料的介绍也不要忽视,要知道高考题目上提供的一切信息都和答案有关,不要忽略蛛丝马迹;先不要联系课本知识;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搞清楚时间、空间和人物三大要素。

②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对应起来,看看材料实际上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③仔细思考,确认切入点:

切入点的选择关键是看这个切入点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论述。

   ④写一个简要的提纲,列清楚自己论述的角度和每个角度要用到的基本史实。

   ⑤按照提纲动手写:

注意要层次分明,不能拖泥带水,涉及到的史实不要过于详细展开。

三、2010年高考历史教师复习建议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过去高考复习“以本为本”,教材就是学生唯一的“刚性”资源。

随着教材多本化,师生的教学资源观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今天举凡与新课程有关的学科文本都应进入教师选择教学的重要资源视野。

历史教师要研究新高考试题,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

教学中可以经常用到的资源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0年安徽省历史科高考考试说明》;人教版教材、人民版教材;09年新课程省高考历史试卷;适合安徽教育实际情况的各种优质教辅资料等。

2、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三轮复习是目前高中毕业班教学中常见和较成熟的模式,一轮重基础,二轮重综合,三轮重训练,已成大家的共识。

但如何操作,却呈“百花齐放”的态势。

我们可以做如下设想,仅给大家一个参考。

⑴第一轮复习

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

教学采取先学后讲课课练的学案式教学模式。

在这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全面开花地、扎实地、逐专题逐课地进行复习。

师生在互动的状态下分解考点、理解并初步掌握考点。

要求做到:

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线索求大暂不求细。

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⑵第二轮复习

立足《考试说明》、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

强调贯通,注重阶段特征的归纳以及史实的归类整合。

具体操作:

组建若干通史专题。

每一专题按以下步骤:

①建立时序。

②阶段特征。

③知识结构。

④同步训练。

二轮复习要求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以贯之的“通史”体系。

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

⑶第三轮复习

该轮主要任务是重新回归教材,巩固基础知识,并进行模拟训练。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来,同考点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与交谈。

关于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质量,强调等时等量训练,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使每位同学寻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程序和路径。

3、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三历史教学要确立“学生为本”的备考观,是备战“能力立意”考查命题的关键。

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关注“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从关心“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为关心“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使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4、优化“教”与“学”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历史教师一定要有集体备课意识,这可以说是解决目前新课程教学难的重要突破口。

各位教师要博采众家之长,对自己的个人备课进行二次加工。

课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修改,从而实现备课的最优化、个性化。

关于课堂教学:

注意“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

“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关于训练:

应采取典型例题导引,变式训练提高。

练典型,练类型,练思路、方法、技巧,节节落实,发展智能。

防止“水多泡倒墙”,陷于新的题海战术。

5、关注并研究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

它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

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联系起来,找准切入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

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一般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2009年10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