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草问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951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本草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医本草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医本草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医本草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医本草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本草问答.docx

《中医本草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本草问答.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本草问答.docx

中医本草问答

<篇名>本草问答

书名:

本草问答

作者:

唐宗海

朝代:

年份:

公元1862-1918年

<目录>

<篇名>叙

内容:

余自去冬游于粤省,得遇张君伯龙。

天姿英敏、文史淹通、留心世故而不习举业,真达

人也。

其父墨园曾膺张香帅保荐循吏,政治劳心,每生疾。

伯龙以人子须知医寝,馈方书

于今七年前春,其父偶感时证病象危险,群医无策,伯龙极力救治,顿获安全国手之名,一

时腾噪。

乃益留心医理。

与余邂逅便留讲贯,谓余所着中西各种医书于病源治法,固已详矣。

而独少本草,未免缺然。

余曰∶吾所论著已寓药性,且本草业经充拣,何烦再赘?

伯龙曰∶

不然,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

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

若不

加辨正,恐古圣之旨不能彰着于天下。

近日西医释药每攻中医,适能中中医之弊,而中国医

士不能发西人之覆,徒使西药流弊,又增甚于中国本草之祸岂浅鲜哉?

甚矣!

本草自晋唐以

后,

千歧百出,极于纲目,几令人目迷,五色三家注力求深奥,转多晦义,徐灵胎冠绝一时,颇

合经旨。

惜其时无西人之说未能互证,以注本经。

今先生博通西医,参合黄炎仲景之书以折

衷于至当,若不将本草发明,其流弊又谁救哉?

虽西国异产及新出药品不能尽行论列,但使

揭出大义,举一反三,则据此以求,无论中西各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

幸毋隐秘不宣。

惟先生明以教我,余以伯龙此言甚挚,

\x大清光绪十九年岁在癸巳仲春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内容:

\x受业登州张士让伯龙参\x

\x蜀天彭唐宗海容川着\x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一

内容:

\x问曰∶\x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x答曰∶\x天

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对待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

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

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

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

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

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

药治病。

\x问曰∶\x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审别性味,以治百病,可谓

且详矣!

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剖视,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托空配药不足为凭,然欤?

欤?

\x答曰∶\x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

皎然朗着。

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

当神农时,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

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非亲见脏腑者,不能安得。

谓古之圣人未曾亲见脏腑

耶!

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

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知层折,

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

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

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

洋远不及矣!

\x问曰∶\x西人谓彼用药全凭试验,中国但分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法

试验之为得也,其说然欤?

\x答曰∶\x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

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

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

岂待今日始言试验哉?

\x问曰∶\x辨药之

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

而物理相感又有不在

形色气味上论者。

譬如珀琥拾芥,磁石引针,阳起石能飞升,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蟾蜍

畏蛇,相制相畏,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论,又何故也?

\x答曰∶\x此以其性为治者也,夫辨药之形

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

故凡辨药,先须辨性。

有如磁石,

久则化成铁,是铁之母也。

其引针者,同气相求,子来就母也,以药性论之,石属

金而铁属水,磁石秉金水之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能从肾中吸肺金之气,以归于根。

琥珀

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

性能粘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

盖其汁外凝,

其阳内敛。

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粘。

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

故遇芥则

能粘吸也。

人身之魂阳也,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

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

西洋化学谓磁石、琥珀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

能收引之也。

有阴电,有阳电。

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

之物即吸。

若阴电遇阴电之

即相推,阳电遇阳电之物亦相推,其论甚悉!

琥珀能拾芥而不能吸铁,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

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

兼以质论,则其理尤为显然。

磁石之质类铁,故以类相从而吸铁。

琥珀之质能粘,故以质为

用而抬芥。

辨药性者,所贵体用兼论也。

阳起石生于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

其山冬不积

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

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

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

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亦以阳助阳之义而已矣!

蛇形长,是秉水气。

行则曲折,是秉太气。

在辰属已,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

总观于天,知蛇只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

蜈蚣生于南方

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

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

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

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

蟾蜍畏蛇,则又是

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

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x问曰∶\x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何也?

\x答曰∶\x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

而生者,其性阳。

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

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

总视其生成以

为区别,盖必原一物之终始与乎形色气味之差,分而后能定其性矣。

有如人参,或谓其补气

属阳,或谓其生津属阴。

只因但论气味,而不究人参所由生之理,故不能定其性也。

余曾问

过关东人并友人姚次梧,游辽东归言之甚详,与纲目所载无异。

本草纲目载人参歌曰∶“三

五加,背阳向阴,若来求我,树相寻。

”我所闻者,亦云人参生于辽东树林阴湿之地,

又有人种者,亦须在阴林内植之。

夫生于阴湿,秉水阴润泽之气也。

故味苦甘而有汁液,发

之为三五叶,阳数也。

此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生阳。

故于甘苦阴味之中,饶有一番生

阳之气,此气可尝而得之也。

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以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

与人

参由阴生阳,同一理也,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

人参生津之

理如此,非徒以其味而已。

然即以气味论,甘苦中含有生发之气,亦只成为由阴出阳之气味

耳。

\x问曰∶\x人参不生于东南,而生于北方。

古生上党,今生辽东、高丽,皆北方也。

此何以

故?

\x答曰∶\x此正人参所由生之理,不究及此尚难得人参之真性也。

盖北方属水,于卦

为坎,

坎卦外阴而内阳。

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也。

坎卦为水,天阳之气,皆发于水中。

西人以火煎水,则气出,而气着于物,又复化而为水。

知水为气之母,气从水而出矣!

人身

肾与膀胱属水,水中含阳,化气上行,出于口鼻,则为呼吸;充于皮毛,则为卫气。

只此肾

与膀胱,水中之阳,化气而充,周者也。

故《内经》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气化则能出

矣。

”此与天地水中含阳,化而为气,以周万物,本属一理。

水在五行属北方,人参生于北

方,秉水中阳气,故与人之气化相合,所以大能补气。

不独人参为然,凡一切药,皆当原

其所生,而后其性可得知矣。

夫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药,则知生于南方,有阳中之阴药,

如朱砂是。

人参属水中之阳,丹砂则属火中之阴,丹砂生辰州者,名曰辰砂。

世人用硫黄、

水银二物锻炼变为赤色,以冒辰砂,又有灵砂,亦用二味炼成,名曰二气砂。

皆谓其有补坎

填离之功,法本于抱朴子。

因抱朴子炼丹砂,服之而仙,后人遂有炉鼎之术。

沿袭至今,尚

有辰砂、灵砂两药,均用硫黄、水银二味炼成者也。

水银乃石中之阴汁,硫磺乃石中之阳汁。

合而锻炼,返水银之阴而尽归于阳,变为纯赤,与丹砂之色无异,但由人力造成。

阴返为阳,

是阴已尽而阳独存,且有火炼之毒,以之助阳退阴则可,以补阳益阴则不可。

不及丹砂,由

天地自然熔铸而成,阳中含阴,外露火色,内含水阴。

夫造灵砂、辰砂者、须用硫黄、水银

二味合锻,乃能变成红色,则知丹砂,亦必具硫黄、水银相合之性,乃变化为纯赤之色也。

但丹砂是天地阴阳之气自然锻炼,不假火力,极其神妙,非可以水银、硫黄分论丹砂也。

体之中含有水气,故丹砂能入心益阴以安神。

又取水银法,将丹砂烧之即出。

既烧之砂脚不

足用,以其内之阴汞已走,阳中无阴也。

水银有毒,积阴无阳也,要之合硫磺、水银而作灵

砂、辰砂,非阳中含阴之性。

分水银砂脚为二物,则尤阴阳各异,均非朱砂之本性,惟天地

南方离火自然熔成之朱砂,外具火色,内含水阴,合乎离卦外阳内阴之象,离中之阴坎之水

也。

朱砂火色而内含水银,即离火中含坎水之象,故能补坎之水以填离宫,养血安

神,此为第一。

此可与人参对勘!

人参秉水中之阳而补气,朱砂秉火中之阴而养血。

一生北

方,一生南方。

就此二物,便知南北水火阴阳血气之理矣!

夫南北水火,虽非截然究之各有

所属。

故北方属水,多生气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二

内容:

\x问曰∶\x黄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或生北口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

理否?

\x答曰∶\x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其主北方立论,

则就乎得

气之优者而言,故黄以北口外产者为佳。

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中透出于地面,

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交于人为呼吸,只此水中之气而已。

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

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亦只此水中

之气而已矣。

水在五行,以北方为盛,故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

汉中甘肃所产黄,

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

虚松。

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

盖黄

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黄泉之水,以上生其苗叶,气即水也,引水即是引气,根

中虚松窍大者,所引水气极多,故气盛而补气。

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

与黄之气由松窍而上苗叶者无异。

之松窍象人身油膜中亦有通水之松窍油膜者,三焦也,

故谓黄为三焦油膜中药。

其能拓里达表,皆取黄从油膜中,而上行外通之义也。

且黄

外皮紫黑水火之间色也,惟其秉水中之阳气,故成此水火之间色。

三焦相火水中之阳,名曰

少阳。

黄中通象三焦,引水泉之气,以上生苗叶是秉水中之阳而生者也,故有水火之间色,

而为三焦之良药,其气类有如是者。

之肉理色黄味甘,土之色

土最深又得土气之浓,所以黄又大补脾。

今人不知身中纲膜是三焦,又不知纲膜上之膏油

即是脾之物,不知膜与油相连,又安知黄补脾土,达三焦之理哉?

能知纲膜是三焦,膏油

属脾土,则知黄归脾经。

达三焦之理矣!

\x问曰∶\x肉桂生于南方,秉地二之火,以入血分固

矣。

乃仲景肾气丸用之取其化气,而非取其化血,此又何说?

\x答曰∶\x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

附,气血二字原非判然两端。

且其化气乃仲景之妙用,非肉桂之本性也,人身之气,生于肾

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历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然后蒸动肾水,化气上腾,出

于口鼻。

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丹皮、茱萸以生水,用苓、泽以利水,然后用桂导

心火以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肾阳以蒸动其气。

肉桂之能化气者,如此,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

非肉桂自能化气也,若单用肉桂,及合血分药用则多走血分,不是气分之药矣!

又如桂枝

色赤味辛,亦是人心肝血分之药。

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均取其入膀胱化气,非桂枝自

能化气。

实因苓泽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为气,与肾气之用肉桂其义相近,不得单

言桂枝,便谓其能化气也。

至如黄五物汤治血痹,当归四逆汤治身痛,皆取桂枝温通血脉,

可知心火生血。

而秉火气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x问曰∶\x入气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

请再言之。

\x答曰∶\x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

气本于天,味本于地,

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

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

有如大蒜,气之浓者

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瞀而下为溺臭。

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

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

观此二物,即知入气分入血分之辨矣!

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

人参、黄最显者也。

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

苡仁生于茎上,则化

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

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

百合花覆如天之

下垂,旋复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

钟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

之体也,故主镇降肺气。

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气,故滋肺金,功专利水,其能定喘者,则

以水行则气化,无痰饮以阻之故喘自定。

麦冬、天冬秉水阴者,皆能滋肺以清气分。

乃水中阳物,世所用龙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

然既成为龙形,则实本天一水中之阳气而

生,既成龙形,又不飞腾。

假石以为质,潜藏于土中,是秉天水之阳以归于地下,故能潜纳

肾气,收敛心神,皆用其潜纳阳气之义耳。

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于根而生,是得天之阳以下

返其宅者也。

下有茯苓,其松颠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

苓在土中,气自能上应于苟,得松

之精则有木性,能疏土也。

凝土之质,味淡色白,功主渗利,能行水也。

其气不相连接,自

上应于苗,故能化气上行而益气,西人以松香搓发电气,谓松香中电气最多。

松香沦入地中,

变生茯苓,内含电气,其气上应于苗,亦如电线之相贯而已。

然西

国只名为阳气。

松脂秉阳之精,沦入于地,化为茯苓,阳气所发,遥遥贯注,是生威喜芝,

非气化之盛。

恶能如是,人身之气乃水中一阳所化,茯苓以质之渗行其水,而气之阳助其化,

所以为化气行水之要药。

以上所论,皆得天水之阳而生,故皆入气分。

其他入血分者,则必

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

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

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

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

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

生血,以行于肝。

别录本草有谓∶“当归过于辛温,行血之功有余,生血之功不足。

”不知人

身之血是中焦受气取汁,上腾于肺部,入于心,奉心火之化乃变赤色而为血。

西医言饮食之

汁上肺,至颈会管,遂为红色,下入心房。

合观此说,总见奉心火之化,而变为血《内经》

所谓心生血者,此也。

当归辛苦温烈之气,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润生汁,以其辛温助

心火之化。

其功专生血,更无别药可以比拟也。

仲景和血之方无过于温经汤,生血之方无过

于复脉汤。

温经汤辛温降利,与川芎同功。

复脉汤辛温滋润,与当归同功。

知心火化液为血,

则知复脉汤之生血,并知当归为生血之药也。

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质不柔润,

性专走窜,故专主行心肝之血。

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则性温而有生血之功。

若但

苦而不辛,则性凉而专,主泄血。

红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则专能泄血。

又凡花性皆

主轻扬,上行外走,故红花泄肌肤脉络在外在上之血。

丹皮色味亦类红花,而根性下达,与

花不同,故主在内及泄中下焦之血。

桃花红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气,

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

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长,故下行之力更重,专能降泄行血也。

\x问曰∶\x

若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

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

如肉

桂、桂枝、紫苏、荆芥,此又何说?

\x答曰∶\x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

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

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

即是温心。

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

化源。

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

远志之性亦同桂枝,

但桂枝四达,远志则系根体,又极细,但主内入心经以散心中滞血而已。

不独草木本火味者

入血分,有如马为火畜,故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

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

生于心。

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x问曰∶\x生地质润,中含水液,阿胶济水煎成,

性本水阴。

二药皆能生血,何也?

\x答曰∶\x离卦中之阴爻即坎水也,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

是以坎填离,有此阴汁,而后得心火化赤,即为血矣!

正《内经》中焦取汁,奉心火变赤为

血之理,知血之生化,凡入血分之药从可知矣。

\x问曰∶\x南北地有不同,所生之药,既有水火血气之分,先生已言之矣。

至于东西

中央,

岂无异致?

何以不论及耶?

\x答曰∶\x南北水火,其显分者也,况阴阳摩荡,南未尝不得北气,北

未尝不得南气。

至于东西循环,中央四达,其气错行,故可不分。

然亦有可分别者,如青礞

石、化红皮荔枝核,皆秉东方木气者也。

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郁。

皆以东方产者,

为得木气之全,故此等药广东产者为佳。

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气而生,或

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皆以西方产者,为得金气之清,故此等药以川西产者为佳。

至于李

用东行根、石榴,用东向者皆取得木气也;侧柏叶皆西指,取用必取西枝,只是取其得金气

耳。

至于中央备东南西北之四气,而亦有独得中央之气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

人见地黄黑色,不知其未经蒸晒,其色本黄。

河南平原土浓水深,故地黄得中央湿土之气而

生,内含润泽土之湿也。

人徒见地黄蒸成色黑,为能滋肾之阴,而不知其实滋脾阴。

《内经》

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地黄以湿归脾,脾阴足则肝肾自受其灌溉。

山药亦以河南产者为佳,

味甘有液,是得土湿之气,功能补脾,亦补脾之阴也。

惟山药色白,则得土中之金气,故补

脾而兼益肺。

地黄能变黑色,实得土中之水气。

故润脾而兼滋肾。

虽同产一地,而有种类形

色之不同,故功亦略异。

<目录>卷上

<篇名>卷上三

内容:

\x问曰∶\x甘草入脾,何以生于甘肃?

白术正补脾土,何以不生于河南,而生于浙江?

\x答曰∶\x此正见

五行之理,不得截然分界。

况土旺于四季,是四方皆有土色。

白术之生于江浙,必其地饶有

土脉,故生白术内含甘润之

油质,可以滋脾之阴,外发辛

香之温性,可以达脾之阳。

取温润则用浙产者,以其油浓也,取温燥则用KT产者,以其

较烈也。

甘草味正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补中气,和诸药。

虽不生于河南中州,而生于极西

之甘肃,亦由甘肃地土敦浓,故生甘草。

根深者至四五尺,与黄无异,但黄中空属气分,

是得土中水气,甘草中实纯得土气之浓,故深长且实也。

虽生于西,而实得中土之气。

总之

五行之理,分言则各别方隅,合论则同一太极。

\x问曰∶\x药有以天时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得无以时为治乎?

\x答曰∶\x然天时者,五行

之流运,阴阳之分见,故凡论药,又当论其生之时,与成之候。

虽不尽拘于时,而亦有以时

为治者。

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气。

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气其退谢,

故用以退肝胆经之火。

款冬花生于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阳之象,故能引

肺中阳气下行,而为利痰止咳之药。

二物皆以时名,皆得其时之妙用也。

又如冬虫夏草,《本

草》不载,今考其物真为灵品,此物冬至生虫,自春及夏,虫长寸余粗如小指,当夏至前一

时犹然虫也。

及夏至时,虫忽不见,皆入于土,头上生苗,渐长到秋分后,则苗长三寸,居

然草也。

此物生于西蕃草地,遍地皆草,莫可识别。

秋分后即微雪,采虫草者,看雪中有数

寸无雪处,一锄掘起,而虫草即在其中。

观其能化雪,则气性纯阳,盖虫为动物,自是阳性,

生于冬至,盛阳气也。

夏至入土,阳入阴也,其生苗者,则是阳入阴出之象,至灵之品也。

故欲补下焦之阳,则单用根,若益上焦之阴,则兼用苗。

总显其冬夏二令之气化而已。

麦冬、

天冬、忍冬、冬青,皆凌冬不凋,感水津之气,故二冬能清肺,金忍冬能清风热,冬青子滋

肾,其分别处又以根白者入肝。

藤蔓草走经络,冬青子色黑,则入肾滋阴。

至于半夏,虽

当夏之半,而其根成于秋时,

得燥金辛烈之气味,故主降利水饮,为阳明之药。

此又不可

循半夏之名,而失其实也。

故论药者,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但以气味论,各就其偏重者,

以为主,而药之真性自明。

\x问曰∶\x药多以味为治,味之甘者则归脾经,乃甘味之药多矣。

或正入脾胃,或兼

入四脏,

此又何以别之?

\x答曰∶\x得甘之正味者,正入脾经,若兼苦兼酸兼咸兼辛,则皆甘之间味也,

故兼入四脏。

甘草纯甘,能补脾之阴,能益胃之阳,或生用,或熟用,或以和百药,固无不

宜。

黄精甘而多汁,正补脾土之湿。

山药色白带酸,故补脾而兼入肝肺。

白术甘而苦温,故

补脾温土,和肝气以伸脾气也。

苍术甘而苦燥,故燥胃去湿。

黄味甘而气盛,故补气。

味甘而有汁,故生津。

莲米味甘带涩,其气清香,得水土之气,故补土,以涩精止利。

实甘味少而涩性多,是得土泽之味少,而得金收之性多,且生水中,是属肾之果也,故用以

收涩肾经,及止泻利。

苡仁亦生水中,而味极淡,则不补又不涩,则纯于渗利。

茯苓亦然,

皆以其淡,且不涩也。

赤石脂粘涩又味甘,则能填补止泻利。

禹余粮是石谷中之土质,甘而

微咸,甘能补正以止利,咸能入肾以涩精,皆取其甘,亦用其涩。

如不涩而纯甘,如龙眼,

则归脾又产炎州,得夏令火气而生,以火生土,故补心兼补脾。

使君子仁甘能补脾,而又能

杀疳虫者,因气兼香臭,有温烈之性,故服此忌食热茶,犯之即泄,与巴豆之饮热则泻,其

意略同。

以畜物论,黄牛肉甘温,大补脾胃。

羊肉虽甘而有膻气,得木之温,故补脾兼补肝。

猪肉虽甘而兼咸味,得水土之寒性矣,故滋脾润肾。

人乳味甘本饮食之汁,得肺胃之气化而

成,故能润养胃滋生血液,补脾之阴无逾于此。

甘松味甘而香烈,故主理脾之气。

木香之理

气,以其香气归脾而味兼微辛,又得木气之温,力能疏土,且木香,茎五枝五叶五节五皆合

脾土之数,故能理脾也。

以诸果论大枣,皮红肉黄,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故纯于补

脾胃。

梨味甘而含水津,故润脾肺。

荔枝生东南,味甘酸,故归脾,与肝而温补。

总之味甘

皆入脾,又审其所兼之味,以兼入别脏,则主治可得而详矣。

\x问曰∶\x苦者,火之味也。

而味之苦者,均不补火,反能泻火,何也?

\x答曰∶\x物极则复阳

极阴生,以卦体论,离火之中爻阴也,是离火中含坎水之象。

凡药得火味者,亦即中含水性

而能降火,此正水火互根之至理。

黄连之味正苦,故正入心经以泻火。

栀子味苦象心包,故

泻心包络之火。

连翘亦象心包,而质轻扬,味微苦,则轻清上达,清心与上焦头目之火。

子象心,而莲心又在其中,味又极苦,有似离中阴爻,用以清心中之火,最为相合。

黄芩味

苦,中多虚空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气之孔道,主相火。

黄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又

苦,故主清相火。

胆草、胡黄连,味苦而坚涩,兼水木之性,故皆泻肝胆之木火。

惟胆草根

多而深细,故泻火并兼降利。

胡黄连则守而不走,是宜细别。

大黄味苦,形大而气烈,故走

脾胃,下火更速。

\x问曰∶\x泻火之苦药,其色多黄,又何故也?

\x答曰∶\x黄者土之色,五行之理,

成功者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