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855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弘扬莫高窟精神.docx

弘扬莫高窟精神

弘扬“莫高窟精神”

    “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开幕式现场    这次来很激动,似乎时光倒流,站在美术馆里,我好像又回到莫高窟,看到里面陈列的很多画很熟悉,像是回到了当时的环境和情景。

  这几年有很多的机会到敦煌,樊院长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同志包括下一代的同志都把我来这儿当成回老家。

从2003年开始直到2007年,我每年都要回去一次,形成了一个回老家的观念,而且研究院给我很多的机会。

2003年的时候,樊院长跟我说,2004年要搞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和我父亲常书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的活动,要恢复我们当年居住的地方,其中有一棵梨树象征我父亲的年代,原来它在我脚下,现在我站在下面都够不到,似乎时光倒流,又给我很多的回忆。

因为父亲的关系,我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也是很艰苦的,那个时候十一二岁,不觉得太苦,看到大人敲钟就进洞,敲钟就回来。

当时刚刚小学毕业,我父亲说不管怎么样都要继续上学,把我安排在酒泉河西中学,寄宿在一个搞公路的工程师的家里,暑假回来总要跟大人一起到洞里,从小的感觉就是好玩又好看,当时还有董希文等老先生,那些情节始终越来越深刻地环绕着我。

  我一直觉得,刚才看到李其琼、霍熙亮的女儿霍秀峰,她父亲过去是我们国立艺专的学生,把他调到敦煌,他一直坚持在那里。

最近让我写一些东西,我老是回想,当时的人包括第一代。

去年8月份我又去了敦煌,在兰州搞了一次纪念段文杰先生90周年的活动,当时让我发言,我提出了“莫高窟精神”。

从广义来说是敦煌,但是到了甘肃,因为敦煌是县级市,到了敦煌就分开了是莫高窟,过去老百姓都叫千佛洞,我们现在都叫莫高窟。

  那次到兰州发言,我讲了“莫高窟精神”,第一代人是我父亲常书鸿,第二代是段文杰先生,第三代是樊锦诗先生,每一代都是付出一生的时间,他们有一个说法:

“不但要献出一生,还要献出子孙”。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坚守的,樊锦诗先生是1963年北大考古系毕业,看一下照片,她当时去的时候是一个小姑娘,现在也是一个老太太了,将近70岁了。

她在那里40多年了,没有这个精神怎么能守住,这不是在那儿玩,是研究、守护,要把敦煌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保护下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之后就是我们在座的几位,霍熙亮先生、史为向先生,而有的人已经不在了,健在的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自己也坚守了几十年,现在的条件虽然要好一些,从莫高窟安排到兰州安度晚年,但是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过来的。

  今年我们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搞了这么大的敦煌展览,我觉得很有意义,首先是符合十七大的精神,第一条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在什么基础上?

是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所以这一点是吻合的,而且美术馆也是这么提的。

  樊院长刚才讲我们要迎接奥运会,也是为了让全世界了解敦煌。

今天的展出非常重要,刚刚开完十七大,现在迎接奥运会。

我昨天来到这儿,马上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1951年、1952年,处于刚刚解放不久,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提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敦煌的所有的临摹品都拿到首都北京,在故宫的午门楼上全面展示,向大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而且要迎接奥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在这儿展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联想这半个世纪的历程,我们经历很多这样那样的坎坷,总算改革开放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尽管老的一辈,有的在有的不在,比如说霍秀峰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小不点儿,我自己那个时候17岁,现在都已经77岁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还在继续发展。

现在的研究院按照过去来说是研究所,解放以后改成文物研究所,1982年改成敦煌研究院,扩大了学科,内涵更广泛,这是时代的发展。

敦煌本身是经历了一千多年,从公元330多年一直到元代。

这是非常难得的,你在希腊、罗马看不到这样延续的历史。

敦煌尽管是一个佛教艺术,但是通过佛教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不仅是佛教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它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现在重视自己民族文化发展,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来创新、发展;创新和发展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我觉得是没有基础的,就像温家宝总理讲的“要有文脉”,自己的文脉一定要把握好。

八次文代会的时候,胡锦涛主席也非常重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我少年时代在敦煌学画,现在来看受益匪浅。

当时张大千先生临摹的时候是拓临,对原作有损害。

后来我父亲去了,说只能是对临,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

他对我训练就是对临,我的造型基础就是对临壁画形成的。

我们现在的造型基础是通过素描、石膏像、人体来锻炼造型能力,我是通过对临壁画来练习。

今天发现两幅画是我当年画的,我原不知道到哪去了,这次发现了。

我父亲那个时候说,我虽不是研究所的,但是画完还要归到研究所管理。

我现在手头上还有一部分,美术馆马馆长说要做这次展览,我从家里拿来四幅,我觉得那个功夫还是经过扎扎实实的训练得来的。

  我有一个感受,将来培养下一代、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家基本功不能放松,没有基本功、没有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你要随意地创新是很难的;你要创新,没有扎实的传统民族特色要发展也很难。

这是我自己一生的感受。

这次展出也很有意思,我跟敦煌研究院的人讲,你们把老底都拿来了,这些都是老前辈的作品,还包括曾经是中央美院带队的叶浅予老先生、靳尚谊先生、詹建俊先生的作品,那一代人重视传统艺术和基本功的学习,当然他们对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佛教艺术怎么从印度传过来,怎么通过新疆到中原来,成为自己的中国画的佛教艺术。

  我刚从香港回来,香港有一个寺院叫“志莲净苑”,我很佩服寺院的那个法师,他用十年的时间把寺院建筑弄成唐代的建筑形式。

他跟我说,一个是经过梁思成先生的设计,一个是对敦煌壁画、唐代壁画的再现。

这个法师很有眼光,他到日本的奈良、京都,一看那里寺院的建筑就说,这是我们中国唐代的,他说一定要下决心,在香港建这么一个地方,“再现中国的文化”,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唐代盛世的文化、艺术、建筑,他做到了。

香港的这个寺院建筑恢复了唐代形式,我说内地现在还看不到,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形式。

仅仅是香港这么一个地方,过去是“文化沙漠”,现在做得那么好,比如说,园林、石头、罗汉松,因为香港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又给了他一块地,就在九龙山,他经过三年弄起来了,叫“南涟源慈”。

我觉得香港的尼姑庵都能意识到,我们守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设计、园林、建筑一定要根据传统的东西继承下去,而且这个工夫要下。

当然现在有科技、有电脑,可以帮助你完成,但是基本功是要的,你还是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你构图掌握不住、线条掌握不住,这是不行的。

  我想,我们这次展览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让我们下一代能在北京看到敦煌。

我和樊院长讲,这避免了更多的人到敦煌原地去看,但也诱惑了一批人再去看。

樊院长2003年在政协有一个提案,当初提出,“用现代科技,用虚拟的办法,用数码的办法再现敦煌的石窟”。

  1949年我和父亲参观日本的一个展览,是唯一的一个唐代墓葬,不让我们进去,旁边有一个复制的墓葬,他们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井上靖先生说过一句话:

因为我们的文物太少了,只好小题大做。

我爸爸说:

我们是大题小做。

我们文物太多了,我们珍贵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保护的力量太弱,樊锦诗院长搞了一个方案,在上海实现了几个代表窟的虚拟再现。

如果有了虚拟的洞窟,就防止了对洞窟的损害,用科学的方法讲解,讲它的特色、它的历史。

从敦煌飞机场下来,就应有一个进行教育的地方,让大家爱惜文物,让大家知道莫高窟历代的特色,然后再到莫高窟旅游,有一些洞窟应避免每一天上百上千人参观带来的污染。

  总而言之,这个展览让我非常兴奋,中国美术馆再现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

这次展出都是前人、老前辈的临摹品、原作,说明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和传承,然后根据时代的发展再来创新,再去发展。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来做这样的表述,现在年纪大了爱唠叨,人家说老了太守旧了迎合不了现代,不能与时俱进了,我还会与时俱进,但是一定要在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基础之上。

好在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我说这样文章就好作了,经济、社会主义、政治上有中国特色,一切都要有中国特色,所以文化也要有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