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58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docx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分解

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雅安城区过境段三标段

聚乙烯钢塑复合缠绕管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四川省恒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8月20日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雅安市,道路起于金安纸浆厂东南侧姚桥镇姚桥村2组,跨越成雅高速金鸡关高速出口,经姚桥镇沙湾村,至雨城区北郊镇,终点位于北郊乡康藏路与成雅高速交汇处。

道路位于城区北面靠山一侧,作为雅安市的东西向连接线,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不仅可以再区域交通中起东西贯通的作用,同时可带动周边区域地块的招商引资。

我标段为金凤寺至雅安二中,桩号范围:

K4+880~K6+735.02,道路全长1.855km,道路宽度27m,道路雨污水管道均靠近城区一侧单侧布置。

雨水管管径DN600-900,主管长约1800米;污水管管径DN400,主管长约1840米;本工程管材除雨水口支管采用Ⅱ级平口钢筋砼管外,其余均采用聚乙烯钢塑复合缠绕管。

为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快工程进度特编制本施工方案。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

2、《聚乙烯结构壁管材》(GB/T19472.2);

3、《聚乙烯钢塑复合缠绕排水管》(GB/T2783-2006)及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

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三、施工方案内容

㈠施工工艺

1、施工中采取分段施工的方法,即挖一段、做一段、统一做闭水实验、回填的方法。

2、总的施工顺序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开挖管槽→施作基础→安管→闭水试验→回填→整修→验收。

㈡管沟开挖

结合本工程勘察报告及场地的地形、地物情况和设计管道的平面位置、埋设深度,施工开挖采用大明开挖及混合槽两种形式。

本工程污水管道埋深2.06-4.42米,其中只有W3-30到W3-34段125米长埋置深度在4米以上;污水管道埋深1.5-3.21米,其中只有W3-24到W3-41段埋置深度在3米以上。

(1)当槽深小于4米时采用大明开形式施工。

当H<2.0m,边坡采用1:

1.0;2.0m≤H<3.0m,边坡采用1:

1.25;3.0m≤H≤4.0m,边坡采用1:

1.75。

(2)当槽深大于4.0米时采用混合槽形式施工。

采用钢板桩支撑或木支撑,对沟槽壁进行支护。

由于本工程的沟槽最大深度在4.42米,故在此段沟槽开挖过程中你采用木支撑进行支护。

沟槽弃土应随出随清理,均匀堆放在距沟槽上口边线3m以外,堆土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5米。

沟槽开挖过1–3米程中及成槽后,槽顶应避免出现振动荷载,成槽后应尽快完成管道基础和敷设管道等工作,避免长时间晾槽。

(3)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m厚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发现地基土不满足设计要求,应通知设计地勘监理建设现场进行地基处理,满足设计要求进行几方验槽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

㈢施工排水

施工前将明水排净,严禁带水施工,本工程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采用水窝子加排水沟排水方法,将地下水引至集水坑内及时的用抽水泵将集水坑内的水抽干净,使沟槽不被浸泡,将地下水位降至槽底下0.5米。

㈣管道基础

本工程管材基础采用中粗砂基础,铺中粗砂,厚度200mm。

施工中砂回填完毕后用人工进行平整,用电动振动器进行夯实,确保基础密实度不小于90%。

㈤管道接口

本工程所用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采用热熔连接。

针对本工程管道覆土厚道1.0m≤H≤4.5m时,采用SN≥10级,手工焊枪对热熔伸缩带进行热熔连接,180°砂石基础。

所用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热熔伸缩带由生产厂家配套供应,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弹性橡胶套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HG/T3091的规定;伸缩带的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卷褶、破损等缺陷。

㈥管道安装

⑴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清除管内杂物,清洁管端连接部位。

铺管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对管材及管套类型、规格、数量进行验证,并按要求进行外观检查。

⑵搬运管材。

公径直径DN<500管材宜用人工搬运,公称直径≥500的管材宜用起重机搬运。

搬运时必须轻抬、轻放,严禁在地面拖拉、滚动或用铲车、叉车、拖拉机牵引等方法搬运管材。

⑶下管可用人工或起重机进行。

公称直径DN<500以下的管材宜采用人工下管,人工下管时,可由地面人员将管材传递给沟槽底施工人员。

对大开挖沟槽深大于3m,可用非金属绳索系住管身两端,保持管身平衡均匀溜放至沟槽内,严禁将管材由沟槽边翻滚入槽内。

公称直径≥500的管材宜用起重机下管,起重机下管时,应用非金属索扣系住,严禁串心吊装。

混合开槽或支撑开槽,因支撑影响宜采用从槽的一端集中下管,在槽底将管材运至安装位置进行安装作业。

⑷下管安装作业中,必须保证沟槽排水畅通,严禁浸泡槽。

雨季施工时,应注意防止管材漂浮,管线安装完毕尚未填土时,一旦遭水浸泡,应进行中心线和管顶高程复测和外观检查,如发生位移,漂浮等现象,应作返工处理。

⑸管材长短的调整,可用电锯切割,但端面应垂直平整,不应有损坏。

⑹加强纤维热缩套连接

1、热缩套的施工环境温度应为-20~60℃,若环境温度低于0℃,应对管套采取保温措施;

2、应清理干净连接管材表面的灰尘和脏物,并应使之对接无缝,在连接部位套上管套且卡上钢卡;

3、应用液化石油所喷枪火焰从热收缩套中间沿圆周方向均匀加热,并应使加强纤维热收缩套完全收缩后再分别向两端延伸加热。

卡条缝隙处看得见白色标志线,表明卡条下胶已熔化,该处则不再加热。

加热时套管允许受热温度不得超出250℃(热收缩套外表面色温点),应在局部收缩完后,再重新加热表面凹凸不平的其他部分,直到使其完全平整。

应在整体加热完毕后,对热收缩套两端各50mm宽处再重新加热一遍,以使两端热熔胶充分熔化且完全冷却后,连接完毕。

㈦闭水试验

1、试验时将检验段的上、下游检查井管口堵塞封闭,灌水避免管内窝气。

试验管段灌满水后浸泡时间不应小于24h,试验水头达规定水头时开始计时,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观测结束时,应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

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小于30min,实测渗水量按下式计算:

q=W/(T*L)

式中q为实测渗水量(L/(min.n);

W为补水量(L);

T为实测渗水观测时间(min);

L为试验管段的长度(m)。

闭水试验水头比下游管内顶高出2米,如井高不足2米时,以检查井高为准。

管道闭水试验必须满足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2、安全措施

(1)、做好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2)、施工范围内的过路口,以及沟、槽等危险部位,必须设置护栏,加盖等防护措施,并设置警示标志,夜晚要挂红灯。

(3)、各机电设备应由专人看管,电气设备必须一机一闸一漏,严格接地、接零和安漏电保护器,水泵和部件检修时必须切断电源,严禁带电作业。

(4)、上下沟槽要用梯子,梯子要坚固放稳

(5)、对管道进行水压闭气时,要告诉民工不要敲击管道,以免出现管道爆裂伤人。

(6)在对井内水位进行检测时,上下井注意安全。

3、闭水试验注意事项

(1)渗水量试验是对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总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渗水量的合格与否与施工过程中每一工序都有一定关系。

(2)加强试验前对检查井、管道、支管连接处的全面检查和整修。

(3)试验合格后,所堵管道口要在全线完工前打开,避免留下隐患。

㈧管道回填

回填断面图见道路设计图图号PS5:

管顶距离500-1000mm采用素土回填,密实度≥90%;管顶距离500且不小于一倍管径,采用原状土、中、粗砂、碎石屑回填,密实度≥90%;管道两侧分层回填,每层厚100—200mm,密实度≥95%;D2α+30°范围内采用中砂、粗砂分层回填密实,夯实后密实度≥95%。

管区分层对称回填,回填材料的每层虚铺厚度为20~30cm,从管顶基础至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均采用人工回填。

管顶0.5m以上采用机械回填时应从管轴线两侧同时均匀进行,并夯实、碾压。

在密闭性检验前,除接头部位可外露外,管道两侧管顶以上(不宜小于0.5m)须回填,防止温差变化管道收缩从检查井中拔出,密闭性检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其余部分。

回填过程中,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带水回填。

如果雨季施工排水困难时,应采取随下管连接随回填的措施,为防止漂管,应先回填到管顶(至少0.5m),并夯实。

沟槽回填,应先从管线、检查井等构筑物两侧同时对称回填,确保管线与构筑物不产生位移。

当沟槽采用钢板桩支护时,在回填达到规定高度后,方可拔除钢板桩。

拔除后,应及时回填桩孔,现场施工采用砂灌填,冲水密实。

沟槽回填时应严格控制管道的竖向变形。

当管径较大、管顶覆土较高时,可在管内设置临时支撑或采用预变形等措施。

四、安全应急措施

1)应急准备

①组织机构及职责

A.项目部坍塌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组长:

B.坍塌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突发坍塌事故的应急处理。

2)培训和演练

①项目部安全员负责主持、组织全机关每年进行一次按坍塌事故“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模拟演练。

各组员按其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完成演练。

演练结束后由组长组织对“应急响应”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调整或更新。

演练、评价和更新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②施工管理部负责对相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3)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1应急物资的准备:

简易担架、跌打损伤药品、包扎纱布。

2各种应急物资要配备齐全了并加强日常管理。

4)预防措施

①基坑和临时建筑作业前,按设计单位要求,根据地质情况、施工工艺、作业条件及周边环境编制施工方案,单位负责人审批签字,项目经理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

②土方开挖前,应确认地下管线的埋置深度、位置及防护要求后,制定防护措施,经项目经理审批签字后,方可作业。

土方开挖时,应对相邻建(构)筑物、道路的沉降和位移情况进行观测。

③作好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规划,临时排水不得破坏相邻建(构)筑物的地基和挖、填土方的边坡。

④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发生滑坡、坍塌的地段挖方时,应由设计单位确定排水方案,场地周围出现地表水汇流、排泻或地下水管渗漏时,组织排水,对基坑采取保护措施。

开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边坡和基础桩时,合理选用降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⑤基坑坑壁支撑时,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及相邻建(构)筑物等情况设计支撑。

拆除支撑时应按基坑回填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相邻建(构)筑物产生破坏,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⑥基坑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

各类施工机械距基坑、边坡和基础桩孔边的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边坡和基础桩的支护、土质情况确定,并不得小于1.5m。

⑦基坑作业时,在施工方案中确定攀登设施及专用管道,作业人员不得攀爬模板、脚手架等临时设施。

⑧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或找坡作业。

⑨防止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土体破坏。

基坑开挖后,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和安装工程施工,基坑开挖或回填应边连续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坑壁的稳定情况。

⑩边坡和基础桩施工作业时,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开裂及渗漏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等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⑾按地质资料和设计规范,确定临时建筑的基础型式和平面布局,并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与建筑材料等的间距应符合技术标准。

⑿施工现场作用的组装活动屋应有产品合格证。

在组装后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能使用。

⒀雨期施工,应对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排水畅通。

5)应急响应

①防坍塌事故发生,项目部成立义务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生产负责人及安全员,各专业工长为组员,主要负责紧急事故发生时有条有理的

 

 

进行抢救或处理,外包队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协助副项目经理做相关辅助工作。

②发生坍塌事故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向上级有关部门或医院打电话抢救,同时通知副项目经理组织紧急应变小组进行现场抢救。

土建工长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清理土方或杂物,如有人员被埋,应首先按部位进行抢救人员,其他组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展扩大,让外包队负责人士随时监护,边坡状况,及时清理边坡上堆放的材料,防止造成再次事故的发生。

在向有关部门通知抢救电话的同时,对轻伤人员在现场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

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

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重伤人员脱水、电工协助送外抢救工作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③事故后处理工作

A.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B.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

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

C.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D.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E.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F.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