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656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docx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

[注]辽西:

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春思

胡祗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2.《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

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

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

答:

2.试就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②排云:

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有何深意?

答: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

好像。

②了自:

已经明了。

③空复情:

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东坡评此诗云:

“熟味之,此诗有奇趣。

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而《唐风定》一书则认为:

“欲删(尾)两句者,难与言诗矣。

”你认为《渔翁》最后两句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试结合全诗意境作简要分析。

答: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

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诗用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体现情感的字是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和“对”字衬出离人怎样的神情?

答: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答: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玠。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①,况是蔡家亲②。

[注]①分:

情份。

②蔡家亲:

即表亲。

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

;后四句:

2.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同来”“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最相近。

2.三、四两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

4.第四句中“落”也有写成“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

(十八)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方、北方、西方边防地带。

1.“客心惊”意指诗人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请说说前四句从哪几个方面扣住“心惊”来写边塞景象的?

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2.七、八两句用“投笔”和“请长缨”两个典故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十九)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

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

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

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

“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二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两题。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临长江。

1.诗家评说,诗中“放入”二字最显气魄。

你是否同意此说?

为什么?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简评。

(不少于50字)

答:

 

答案

(一)

1、《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

(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

(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2、参考答案:

活泼生动、口语化。

(意思相同即可)

(二)

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2、承上启下。

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

1、湿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四)

1、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2、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让读者自己想像战争场面。

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诗中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五)

1、不违反。

前写“不曾愁”为下文的“悔”作铺垫,欲抑先扬。

2、先写少女“不曾愁”,打扮好上楼观景,后看见“杨柳色”而“悔”。

美好时间是很难长久留住的,“杨柳”与离别有关,少妇看见杨柳想起自己与丈夫离别。

(六)

1、乐观豁达的心境。

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七)

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闲适恬静。

(八)

1、①天色已晚。

②下起细雨。

(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九)

1、持否定或肯定立意均可,只要能够联系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如:

诗贵意,意贵曲不贵直,贵幽不贵显,前四句意境幽奇,人物、环境、行为令人遐想,着最后两句,使诗意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