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47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docx

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

横店: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

——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

邵培仁廖卫民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对横店作为中国的一个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样本进行了全面考察,特别深入探析了横店发展影视旅游实践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规律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和探索。

研究发现,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生成并迅速发展的机制在于其共享性资源在获得异质性禀赋的基础上结合根植性特点,进行扩张式的积聚,并在更高层面形成更有战略价值的异质性资源,使之向高水平跃迁;其发展源泉来自不断学习和创新;其发展模式已显现端倪,那就是以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影视拍摄为基石,而展开的“上游的影视制作产业”+“下游的影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发展;横店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经验及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 资源观 共享性资源 异质性 根植性 横店影视旅游

Hengdian,AModelofChineseMovie&TVCulturalIndustrialClusters:

ACaseStudyfromResource-BasedView

ShaoPeiren,LiaoWeimin

(InstituteofCommunic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

Abstract:

Accordingtoresource-basedview,thispapertakesHengdianasanexampleofChinesemovie&TVculturalindustrialclusterstostudyinsomeaspects,especiallyinexploringthesuceessfulexperiencesondevelopingmovie&TVtourismresources.ItisgenerallydiscussedabouttheunderlyinglogicandevolutionarymechanismofChinesemovie&TVindustrialclusters.TheHengdian’scasedemonstratesthatthesharedresourceswithheterogeneityshouldbeconnectedwithembeddednessfirmlyandshouldbeintegratedintonewstrategicresourcesinahigherlevel,henceleadtothepositivedirectionofexpandingthecluster.Thefundamentaldrivingforceiscomingfrominnovationandlearningprocess.ThedevelopmentmodelofHengdian’scaseis“movie&TVmaking”+“cultraltourism”byintegratingtheupstreamindustryanddownstreamtogether,anditsmodel,experiencesandsomequestionsencounteredwillprovidehelpfulenlighmentforotherculturalindustrialclustersinChina.

Keywords:

industrialclusters;culturalindustry;resource-basedview;thesharedresource;heterogeneity;embeddedness;Hengdian;movie&TVtourism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从无到有、逐步成型并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当下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

本文将以横店为例,研究它在10多年来经过逐步探索而集聚发展起来的产业模式,并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特点,结合国内外对一般性的产业集群研究的学术成果,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学理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横店作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样本价值

1.背景:

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影视城发展的大浪淘沙

当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察其中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就可以发现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影视城建设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河。

其实,最早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什么影视城的概念,只是为拍戏而置景,拍完后,就拆了。

例如,1983年《火烧圆明园》投资46万搭建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次使用后卖了4000元废品;后来,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些道具景物的经济开发价值,80年代《红楼梦》开拍,在北京南郊建造了一个“大观园”,保留下来后,靠卖门票获得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样把影视置景作为景点卖门票的方式,其生命力往往局限于一两部影视作品本身的生命周期,盛极一时后,便渐渐门庭冷落。

例如,1988年电影《秦始皇》的拍摄给西安留下了一座“秦王宫”,之后《秦颂》也在这里拍摄,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维持到2004年,被彻底拆除。

在影视与旅游紧密结合上,影视城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商业模式。

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可以说是最早的成功案例之一。

从80年代起,在这里拍摄了大量影视片,其中不乏获国际大奖的名片。

影视在此充当了某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强大力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西部影城是在“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无水、无电、无路,只有几十家破旧羊圈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资金投入不多,但收入丰厚,在短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西部最具规模、知名度最高的影视城及旅游目的地,为宁夏旅游创造了一个品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的建设与经营,可以说是首开了中国的古装影视城发展的先河。

1991年,第一座“唐城”开放迎接游客,借助《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等电视剧的热播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中央电视台迅速收回了投资;之后,相继建设了三国城和水浒城,依靠这种以剧建城、以城带游的模式,无锡影视基地在90年代中期曾创下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历史记录。

它的成功调动了各地兴建影视城的热情,国内陆续建成的大大小小各种影视城、拍摄基地等可以说难以计数。

然而到2009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是大浪淘沙:

一些重复建设、没有文化内核、缺乏竞争力的影视城、主题公园等被市场无情淘汰;不少曾经风云一时的影视城面临发展的瓶颈制约或进入衰退期,其规模与市场地位被后起之秀超越;真正运营良好并且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前景看好的影视基地屈指可数。

这其中,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扩张、成功营销的典型案例。

2.横店:

作为地名、影视城及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内涵

横店,到底是个什么“店”?

从一个简单的地名,到一座现代的影视城,一个文化产业实验区,这个名字后面的意义,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与内涵,都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先来看一下横店这个地方。

在3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中,横店只是一个贫穷偏僻的山村,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歌谣:

“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

而今,这个小镇扩张到100多平方公里,成为名震中华、驰誉海外的高科技工业走廊和文化重镇。

在现今的各种旅游宣传资料上,横店号称“江南第一镇”,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距上海380公里,距杭州、温州各180公里,距东阳市区18公里,是亚州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内,在横店共有《鸦片战争》、《英雄》、《无极》、《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满城尽带黄金甲》、《画皮》、《木乃伊3》等500多部影视片、累计10000多集电视剧在此拍摄。

这样的规模,完全可以堪称一座巨型的“文化工厂”,来自天南海北的演艺人员、文化工作者、影视民工纷纷云集此地,各种文化产品在不同景区的“流水线”上紧张生产,各种文化娱乐信息在这里流通碰撞;在这里,可以说每天都在烹制着影视文化的盛宴。

再来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当之无愧,它是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的子公司,从某种角度看,在外界它似乎就是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代名词。

它拥有总资产30多亿元,有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等多个跨越五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景点),有国际会议中心、国贸大厦、影视城宾馆等从四星到一星级的8家酒店,还有影视服务中心、制景公司、营销公司、旅游商品公司、产品管理开发等子公司,直接从事影视和旅游服务的员工2000多人。

横店影视城作为一个企业,具有长远和稳健的企业发展战略,即遵循“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理念,在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最后,来看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自从2004年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发展到目前,在该实验区内共有涉及影视拍摄、制作、器材租赁、道具制作、广告、发行等影视文化企业276家,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2008年,入区企业影视制作投资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上交税费达1.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3%,其中超百万纳税企业有22家。

3.问题: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

从以上这些事实与数据中,可以看出横店在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这10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不断创新、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态。

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横店作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确实值得细致研究。

那就是到底是什么能在市场的大浪淘洗之后真正闪耀金光呢?

横店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什么启示意义?

以横店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其动态演化的内在规律有哪些?

这些问题亟需在现实案例的参照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二、理论综述:

一种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1.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工具

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文献与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简要概括之,无非是从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战略研究等诸多角度进行分析。

事实上,产业集群或产业分工集聚现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活动中就曾出现过,因而,早在一些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述中,就涉及到这一问题。

近年来,中国学界引用最多的大概要算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的研究成果。

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这个专门术语,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1998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进一步系统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在这篇文章中,集群定义得非常简洁,“集群就是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集聚”(Porter,1998)。

波特提出的一系列竞争力分析工具,特别是“钻石”模型等已经广为使用。

笔者注意到已经有文章借用了其理论模型分析中国“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状况。

然而,这一模型的简单套用一般只适合于分析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某个时间横断面上的竞争力状态,却不能够清晰地解释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问题。

在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上,综合有关文献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学理性解释:

外部经济说、交易费用说和技术创新说。

外部经济说,是源自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分析,即产业集聚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例如,马歇尔在100多年前就从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考虑要素成本时,就注意到集聚经济的作用,Krugman(1991)做的一个经典研究,则提出了产业集聚发生过程中“偶然事件”或自发性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观点。

交易费用说,发现空间的接近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地理集聚可以支持生成系统的垂直分离,地理接近和社会根植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优势。

技术创新说的一个重要的解释性观点在于创新和知识的外溢往往具有当地化的特征。

无疑,这些理论阐释可以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考察中国影视业特点以及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特征之后,笔者认为还需要更为精微的理论解释,而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View,即资源观)就是这样一种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

2.一种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近20年来,资源观逐步发展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

资源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强调内部组织资源是企业获得利润来源的重要变量。

企业具有的资源一般认为有三类:

第一类是战略性资源,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不完全流动性(imperfectmobility),通俗地说就是“我有别人却没有的”,且一下子“拿不走、学不去”的资源;第二类是企业具有的一般性资源,不具备以上两个特性,通俗地说就是“你有我也有”的资源;第三类是企业不具有所有权的市场要素资源,在需要时可以购买获得。

在这中间,战略性资源一般具有“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imperfectimitability)和“难以替代”四大特征(Barney,1991),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参见图一、图二)。

图一:

战略性资源的异质性、不完全流动性与资源特征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Barney,1991)

有研究者提出除了这三类基本资源之外,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还具备另外的一种资源——共享性资源,它是“指集群内部那些为群内企业所共享的无形或深层次的资源或能力”,这类资源或能力对集群外部企业具有排他性,而对集群内部企业却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共享性资源成为集群内部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源泉”。

这种共享性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包括“集体声誉”在内的六个大类。

事实上,这一概念与波特在“钻石”模型中的高级要素(advancedfactor)有相似之处。

图二:

集群企业资源构成的互动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来源

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另有研究者指出共享性资源的产生源泉实际上来自于集群成员的共同贡献,并被集群成员不均衡共享,是在集群成员之间、集群成员与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各项资源之间互动基础上的产业集群资源(参见图二、表一)。

在“集群企业资源构成的互动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来源”的示意图中,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居于核心位置,是另三类资源在邻近地理区域内互动中形成,各类资源之间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存在着某种转换的可能,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当中。

表一:

影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类资源构成之间的互动关系说明

是否跨越边界

资源之间的转换关系

符号表达

跨越企业之间的边界

市场要素性资源向企业战略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企业战略性资源向市场要素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市场要素性资源向企业一般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企业一般性资源向市场要素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企业内部

企业战略性资源与企业一般性资源之间转换

虚线箭头

集群与群内企业之间

企业战略性资源向集群共享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企业一般性资源向集群共享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市场要素性资源向集群共享性资源转换

实线箭头

为了进一步研究集群演化机制,共享性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一个是根植性(embeddedness),另一个是异质性(heterogeneity)。

根植性是指企业对其所处的各种网络的依存关系,反映出企业资源嵌入网络的程度,这些网络包括技术的、地区的、商业的、社会的网络关系。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就可以在理论上简化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在根植性与异质性两个维度上的动态过程,由此映射出产业集群的成长变化过程。

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各种产业集群演化现象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解释。

例如,具有异质性的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如果能够提升其根植性,那就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扩散和逐步异化,这往往体现出一个新兴的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具有根植性的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如果不思创新,其原先具备的异质性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流失,则会使得产业集群趋于收敛而逐步走向同化,这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潜在的“由盛转衰”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状况比较常见,但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多种演化的可能性,例如,在某些状态下进行摇摆而形成维持型的动态平衡。

三、案例研究: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析

在理论分析框架下,考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就可以发现一个关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历史的缩影。

横店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以及一般性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根据横店影视业规模阶段性变迁特征,笔者把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1.起步探索阶段(1996-1999):

“偶然事件”蕴含的异质性资源的价值分析

横店在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县境内,原先只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村,曾被戏称为“人均只有7分田”,绝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和荒山。

这样的地理条件,似乎不具备发展影视产业的资源优势,但仔细考察其中的历史机缘和横店的资源禀赋,其实不然。

在1995年前后,横店集团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已取得突出成就,获得最初的工业化积累,企业创始人徐文荣已开始积极筹划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当时他看到无锡影视拍摄基地的成功后,也希望在横店“搞个景点”。

几经周折,才有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传奇色彩并为人津津乐道的谢晋与横店结缘的故事:

“1995年12月14日,谢晋从上海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横店,在一座山头上与徐文荣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两位名人的握手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具有了不平凡的意蕴:

《鸦片战争》的拍摄有了可靠的保证,横店影视城的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这一偶然事件,其实也能反映横店在起步阶段所具有的某种异质性资源——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出一座可供电影拍摄的“广州城”,别的地方没能办到。

这反映出横店的决策者具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横店根植于著名的建筑之乡——东阳,因而具备建筑、木工等工艺与人才资源;同时,横店地处较为荒僻之地的某种区位劣势反而成为土地成本低的资源优势,无非是在平整土地时多用了一些炸药而已。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蕴含着其他共享性资源,例如,谢晋在电影界的声望与影响力,其拍摄的《鸦片战争》又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拍摄的一部献礼巨片,意义重大,基本不会遇到电影审查不通过的风险。

这样在使得起步阶段的横店,拍摄方与影视基地建设方在合作中获得并分享了多种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取得了共赢结局。

1997年陈凯歌拍摄《荆轲刺秦王》,横店为此建造了秦王宫景区,这就不再是简单的偶然事件,而是具有某种路径依赖特性的成功案例复制。

在这之后,1998年建成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景区,1999年建成江南水乡景区。

在这一阶段,每年接待电影剧组都只有一部,接待拍摄的电视剧集在百余集到三百集之间,游客规模只有二、三十万多人次的水平(参看表二)。

表二:

横店影视城发展阶段与接待游客人次、游客增长率、接待剧组的年度统计表

发展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

产业初步形成阶段

产业规模发展阶段

统计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游客人次(万)

23

28

29.33

36.72

50

70

128

158

269

306

395

478

505

游客增长率(%)

21.7

4.8

25.2

36.2

40

82.9

23.4

70.3

13.8

29.1

21.0

5.7

接待剧组数(个)

3

11

6

12

26

38

36

35

72

76

72

83

85

拍摄电影数(部)

1

1

1

1

3

3

3

3

10

15

16

22

13

拍摄电视剧(部)

2

10

5

11

23

35

33

32

62

61

56

61

72

拍摄电视剧(集)

50

231

112

300

575

934

855

930

1870

1706

1262

1404

1628

2.产业初步形成阶段(2000-2003):

“免场租政策”带来的集聚效应及竞争力优势分析

在横店影视产业发展历史中,“免场租政策”的推出对于横店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优势的形成、扩大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意义。

在那时,场租费一般是影视拍摄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横店也是如此。

根据《英才》杂志专访徐文荣的一篇报道,当时由于来拍戏的多了,在场租的管理上出了一些问题,剧组有意见,有损横店的声誉。

于是,“2000年,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徐文荣当场宣布:

横店影视城从此免收场租”。

这个看似简单甚或有人可能会以为草率的决定,却是极富有竞争性和想象力的,仿佛是背水作战的奇招。

徐文荣算了笔帐:

免收场租横店损失了多少?

按每个剧组5000元/天、每天15个剧组来计算,免收场租,横店影视城一年的损失大约是2000多万元。

可它带来了多少钞票?

不要说门票,就说拍戏的人住在这里,一年的消费是多少?

光是房租,一年就3000万!

对此,《英才》杂志写道:

“这一招,徐文荣自诩其他影视基地就是想学都学不来”。

笔者分析认为,这是横店发展影视产业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具有的异质性资源得到迅速提升的结果,而这些异质性资源中有的又具有某种不完全流动性的特点,可以长期驻留在横店,这样就使得横店竞争力优势得以积聚,并在发展的关键时候与其它影视基地展开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免场租政策”集聚人气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从2000年后,到横店的剧组数目大大增加。

在这一阶段,每年拍摄的电影都是3部,电视剧数都在二三十多部的规模,电视剧集数开始逼近千集关口。

由此开始,大力发展以影视为主题的旅游产业,成为横店影视基地扩大营业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向,游客的规模也迅速增加,其中,2002年来横店的游客人数增长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横店旅游终于开始释放出产业集聚的爆发性能量。

这就迫切要求横店管理层进行相关服务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外界看到的是横店一系列的管理大动作或变化相继在这一阶段出现:

2001年,横店集团属下所有影视拍摄基地、星级宾馆和影视拍摄、旅游接待服务相关的20余家企业被整合成为一家公司——浙江影视旅业有限公司,2003年正式更名为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

2003年,横店影视城旅游营销公司成立,将原先企业内部各景区的营销队伍进行整合,营销体制的创新为横店旅游营销打下了根本性的管理制度基础。

大量剧组的到来,还逐步带动了影视制作上游产业链的发展,并开始逐步成型。

2003年演员公会成立,注册演员达数千名,为业余演员提供大量演出机会。

图三:

横店影视城接待游客数量的年度变化图

3.产业规模发展阶段(2004-2008):

共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