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230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师:

咱们上课。

课前已经把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部举手)很好!

师:

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星号是什么意思?

生:

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

谁知道什么叫略读?

生:

就是说要简单的、简略的读。

师: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这篇课文需要大家自己读懂,老师只能简单地提示你们一下。

有信心读懂吗?

生:

有!

师:

很好!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

师:

嗯,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了。

有的同学想举手还不敢举手,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

生:

是。

师:

请潇洒一点,凡是认为自己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同学请举手!

(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

好!

看来只有几个同学还没有信心。

没关系,我们再读读就能做到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愿意读吗?

生:

愿意。

师:

请看,题目叫——

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

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是不是?

生:

是。

师:

那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赵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

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

讨论时要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

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

现在请各小组开始读书、讨论。

(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教者注】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合作学习。

师:

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

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你们的思想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

哦,对了,我有个习惯:

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特别奖励,你提的问题沾了一点边都行。

想知道什么奖励吗?

生:

想!

师:

十月一之前,我会领着这些同学到书城买书,可以任意挑选你喜欢的一本,我买单!

生:

呀!

(嗬!

噫!

师:

要不要再讨论讨论?

生:

要——!

师:

那开始吧!

(学生再次认真读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

师:

好了。

谁先说说?

生:

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

嗬!

这么肯定!

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

对!

师:

你能回答吗?

生:

能!

师:

请你说说。

生:

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

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

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

还可以吧!

(笑声)

师:

我也觉得“还可以”。

(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

能重新说说吗?

生:

能!

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

好!

真想奖励你!

但是,你提的却不是我要问的。

抱歉啦!

(笑声)

生:

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

哦,提了这么个问题。

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怕回答不全面。

师:

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

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

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请坐!

问得好,回答也好!

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

谁再来说?

生:

课文第二十小节说:

“父亲颤抖地说:

‘出来吧,阿曼达!

’”为什么要颤抖地说?

应该高兴才对。

师:

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

那你说为什么?

生:

……

师:

是啊,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了,应该高兴才对呀。

可他为什么还要声音颤抖呢?

谁来帮他说?

生:

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

是的。

生:

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

有这个原因。

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

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

我想他是激动的。

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

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

遗憾的是,还没有猜对!

谁再来猜?

生:

我想老师会问: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

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

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

回答的简明扼要!

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

是!

师:

“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

能。

师:

这个问题已经接近我要提的问题了。

最后再给大家一次机会。

谁来说?

谁认为我最有把握,请把手举得高一点。

生: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

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

”“我的儿子!

”就走了。

是吧?

生:

是。

师:

那你说为什么?

生:

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

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

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

有这个因素。

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

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

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

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

对。

师:

还有什么原因?

生:

这位父亲抱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

师:

你说的是父亲。

她问的是那些哭喊一声就走了的父母。

生:

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

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教者注】至此,基本上疏通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

师:

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

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

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

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

找到了。

师:

读。

(生读课文)

师:

(板书:

失常?

)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

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生:

(纷纷举手)

师:

别忙。

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

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

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

开始吧。

【教者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感悟课文中培养其思辩能力。

师: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请举手。

一、二……只有六个。

其他人都是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的了。

这样吧,你们这几位认为“失常”的同学请坐到那边去,那几个同学请让让。

快点!

你们几个人重新组成一个小组,从课文中找出从哪儿看出父亲精神失常的。

要动笔画。

懂吗?

生:

懂。

师:

我们这些同学要认真读书、思考、讨论,那几位认为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不同意,我们要考虑那些同学会从哪儿找到理由说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也要找到理由和他们辩论,证明父亲的精神是正常的。

(热烈讨论3分钟。

中间,老师指导“失常”组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小时”。

师:

下面,我们的辩论即将开始了。

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正常的同学纷纷举手:

“老师!

”)请把手放下。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你们是觉得自己一方是对的,应该是正方,是吧?

生:

是!

师:

呵,辩论的正反双方与辩论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

他们认为父亲的精神失常了,就是“是”,为正方;你们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就是“否”,为反方。

反方就是反对对方的意见的一方。

懂了吗?

生:

懂了。

师:

刚才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

先看第一个理由——两眼直直。

请正方同学回答。

生(是):

【教者注】以下“是”为认为父亲精神失常,“否”为认为不失常。

别的父母喊了两声都走了,只有这位父亲还在那儿挖。

别人来劝他,他两眼直直地看着别人,一般的正常人,像我,都不会两眼直直地看人,(笑声)可他却直直地看,说明他失常了。

师:

有道理。

反方?

生(否):

可能他的心里已经没有希望了,才直直看着别人,想请别人来帮助他。

师:

我想帮助你一下,好吗?

(生答好)与其说父亲心里没有希望,不如说父亲心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渴望。

他多么希望别人来帮助他啊!

正是由于他过于渴望,才——

生(否):

才有点两眼直直的。

师:

有点像失常。

生(否):

但不是失常。

师:

谁来读读这段课文?

要读出父亲的渴望之情。

(生读课文)

师:

请看第二个理由——只有一个念头。

请大家找到那一段课文,看看只有一个什么念头。

读。

生:

(读课文)“然而……等着我!

师:

请正方同学说说,为什么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精神失常?

生(是):

因为他见人就说“你愿意帮助我吗?

”警察、救火队长也在给他说……

师:

注意,“只有一个念头”。

生(是):

他心中除了这个念头,其他的一片空白。

师:

这样就显得精神失常?

生(是):

是。

生(否):

不对。

我们小组讨论了,认为他还问“有几个孩子活着?

”如果他精神失常了,才不会问别人呢,先把我的孩子救出来要紧。

生(否):

如果他精神失常的话,他干嘛还救自己的儿子?

(笑声)

生(是):

老师,我反驳李伟婷同学的观点。

因为课文后边还说了,他是按照孩子的说法把别的孩子救出来的。

生(否):

我反对肖瀚同学的意见。

就算……就算……他没有失常,就算他是一个再有爱心的(人),也不可能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去关心其他的孩子。

师:

好。

停一下,别争了。

我要听听这位同学的高见!

生:

我认为这位父亲不是完全失常,是半失常。

(笑声)

师:

请别笑。

说实在的,我同意他的观点。

生:

因为……

师:

请你现在别说,待会儿你悄悄地告诉我。

请看第三个理由:

挖了38小时。

请你说说,为什么挖了38小时就是精神失常了?

生(是):

我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看。

(笑声)正常人的标准,挖几个小时,手就已经累了,而他挖了一天多,38小时,有点不可思议。

师:

就是有点不正常是吧?

生(是):

是。

生(否):

(纷纷举手):

老师!

老师!

师:

请你。

生(否):

(美国)世贸大厦倒塌,死了很多人,挖了几个月呢!

师:

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没切中要害。

想一想,38个小时,不吃不喝呀。

看看书,实不相瞒,我在这个地方,就是“38小时”旁边写了两个字:

失常。

我没写“精神”两个字,只写了“失常”。

生(否):

课文后边说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正是因为他挖了38小时,才说明他了不起。

否则就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了。

师:

你是说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吗?

生(否):

是。

师:

你说的已经接近关键处了。

但是,请想一想,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吗?

你到我们新建的塑胶操场上挖38小时看看?

恐怕校长都会踢你一脚。

(笑声)

生(是):

我反驳她的意见。

他绝对有失常的感觉,否则的话……比如说,其他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引起爆炸,那些本来没有死的孩子也有可能被炸死。

他应该更理念一些,去……

师:

注意,更理智一些。

生(是):

对,更理智一些。

去找那些救护人员来挖,这样安全一些。

可是他只想到,我一定要救我孩子,我一定要救我的孩子,就像发疯一样,不顾任何危险。

假设他真的使楼房发生爆炸的话,那他也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死。

师:

你说的有道理,但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

生:

可以。

师:

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

生:

是。

师:

大家说是不是?

生:

是!

师: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个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上、行动上与我们一般的人有点不太相似的父亲,你会说你的精神失常了?

你会这样说吗?

生:

不会!

师:

你只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同情。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对他说:

你的精神失常了!

只能是深深地敬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否):

老师,我想给正方说一个故事。

师:

请!

生(否):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去买菜,突然她看到自己很小的两岁多的小孩从高楼的阳台上摔下来,那位母亲呢,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接住了那个小孩!

(后来)消防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跑过去,那位母亲却接不到一个沙包。

我想,这位父亲也和那位母亲一样,为了找到自己的儿子,才能挖28个小时……哦,38小时。

我觉得这是一种父爱,和那个母爱是一样的。

师:

你说的这个事,我昨天还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起谈论,确实很感人。

不过,我要问问你,你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

生(否):

说明他心中有一个信念。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的话,他就会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力量。

师:

一个什么信念?

生(否):

就是一定要救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等着他,不会死。

师:

也就是说对自己孩子的生存充满了……

生:

希望。

师:

充满了希望就会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

生(否):

是,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

要不然那位母亲就不能以超常的速度接住孩子。

师:

抱歉!

我要反驳你了。

你已经说了,会产生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这就是失——常。

(笑声)

生(否):

老师……

师:

对不起,先停下来吧!

我建议你不用再辩了。

尽管你辩的时候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帮助了正方的同学。

生(否):

老师,我还想说!

我只发过一次言。

师:

好,请你说吧。

生(否):

人在紧急的情况下,肾上腺(quán)会分泌胰岛素……

师:

肾上腺(xiàn)。

生(否):

哦,肾上腺。

比如,人在跑步的时候,跑着跑着,肾上腺就会产生激素,激素就会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到全身(笑声)……就会指挥全身产生很大的力量……力量,拼命跑……人在紧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信念……就会刺激肾上腺,分泌激素,就会……就会……

师:

会使人兴奋,产生不一般的力量,对不对?

生(否):

对!

师:

让你想不到的出奇的厉害?

生(否):

对!

师:

你的知识真丰富。

不过请问,你现在有没有这种力量?

生(否):

没有。

师:

全班同学有没有?

生(否):

没有。

师:

因为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对不对?

生(否):

对!

师:

那你请坐吧!

(笑声)大家别再辩了。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辩论到明天也很难结束。

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

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

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

(笑声)

师:

(深情地)孩子们!

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

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

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

说他失常吗?

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

说他不失常吗?

的确不失常。

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

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救我的儿子!

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

他们在等着我!

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

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板书:

爱)同意吗?

生:

(肃然)同意。

师:

你讲的这个故事很感人。

我想请你做一件事,今天晚上把这个故事找到,如果找不到,请根据你的记忆把它整理出来,给大家传阅一下。

好吗?

生(否):

好!

师:

这个问题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

今天大家辩论的很精彩,出乎我的想象,有点失—常!

(笑声)这是骂你们还是夸你们?

生:

夸我们!

师:

对。

这是真正的正常。

因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学会了一种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者注】至此,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已经凸现。

第二课时

师:

(下面,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

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

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

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

(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

师:

不容易吧,这个问题?

生:

我发现了。

师:

什么号?

生:

感叹号。

师:

记得上次上课时我好像批评了这个同学,是吧?

(生答是)现在,我要重重地表扬他:

了不起!

我拿到课文的时候,读了一遍就深受感动了,读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叹号特别多。

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

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

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

2.这些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好吗?

开始吧。

(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教者注】此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

师:

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

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对话之中。

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勾通了。

先看这一段。

(投影出示课文片段1)

生:

(读书)“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

读得不错。

特别是这儿,“阿曼达,我的儿子!

”真的喊起来了。

不过,有一点点不好。

师:

我认为你只是在用嘴喊,能不能用心喊?

再来一遍。

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读得声情并茂)

师:

刚才,我发现有四个同学在微笑。

我觉得这样的同学似乎有点失常。

假如阿曼达是我们的亲人,被埋在废墟下面,你还会笑吗?

生:

不——会!

师:

还是呀!

我们再来,用我们的心一起喊一次: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读——!

(学生很有感情地齐读。

师:

好!

这就是用心在喊。

(投影出示第二个课文片段2)请看红色的字,还是“阿曼达!

我的儿子!

”读这一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很有感情,非常高兴。

好像在笑,又像在哭。

开始吧。

(生读)

师:

“阿曼达!

我的儿子!

”这一句读得很好。

但是中间一句没读好。

想想这句应该怎么读?

(生练习)

师:

谁来读读?

请你。

生:

“是儿子的声音!

”(稍微强调了“儿子”)

师:

有点感觉了。

谁再来?

生:

“是儿子的声音!

师:

哎——!

好多了!

大家说,如果要说点朗读技巧的话,这句话应该强调哪个词?

生:

儿子。

师:

是啊!

大家想想,挖了38个小时啊,终于要见到儿子了。

“是儿子的声音!

”激动吗?

生:

激动!

师:

太激动了呀!

38个小时的疲劳完全消失了!

来,再读一遍。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

好!

还有一个地方,叹号用的很多。

(投影出示课文片段3)请你来读读。

(生站起来)刚才你给我说,话都说完了,是吧?

生:

是。

师:

是的,该说的都说完了。

现在也不让你说了。

请你读。

你的读,就代表了你的一切理解和感情。

生:

“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

应该说是读得声情并茂。

还有人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生:

“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

感情更深了。

注意,“是我,是爸爸!

”的中间是个逗号,逗号的停顿应该短一些。

这里应该读得稍微快一点。

“是我,是爸爸!

我的儿子!

”大家一起来一遍,读!

生:

“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师:

(出示课文片段4)接着读。

生:

“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颤抖地说:

‘出来吧,阿曼达!

’”

师:

停。

没有颤抖。

再读!

生:

“父亲颤抖地说:

‘出来吧,阿曼达!

’‘不!

……’”

师:

“不!

”要读得斩钉截铁!

读!

生:

“不!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

好!

读得非常感人。

读出了阿曼达的自豪感。

【教者注】教学目的基本达成。

但由于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敢放开,牵引较多。

师:

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

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

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

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你们猜一猜,赵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

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生:

你读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师:

是的,我是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但这个念头我只是一念之差(注:

教师的口误。

本想说“一闪而过”)。

生:

您会想到,为什么那些父母只是哭一声就走了,而阿曼达的父亲却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

那是因为他很……

生:

很爱自己的孩子。

师:

对呀!

大家看看,(指着黑板上的“爱”字)我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由这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

(纷纷地)父爱!

师:

是啊。

由父爱再联想一下?

我听你们殷老师说,咱们班在课外阅读课上读过一篇很好的描写父爱的文章……

生:

《背影》。

师:

对呀!

你们会不会想到?

生:

会!

师:

赵老师会不会想到?

生:

会——!

师:

还是呀!

我读完课文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背影》。

还记得文中那感人的情景吗?

生:

记得。

师:

我今天还特意给大家带来了《背影》的精彩片段,我们来重温一下吧!

(投影出示《背影》片段。

)请大家轻轻地、深情地读吧。

生:

(有感情地朗读)(注:

个别地方教师作了删改)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

这篇文章非常令人感动。

我已经读了不下于20遍。

我经常和我的儿子在一起很深情地背诵这篇文章。

我们刚才学的这篇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爱,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位父亲,对儿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生:

应该是默默的爱。

师:

“默默的”,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这个词不太恰当。

生:

应该是无微不至的。

师:

这个词可以。

不过呢,这个词只能说明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是通过一些微小的事情来反应父亲的爱。

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

而《背影》中的父亲是……

生:

是深沉的爱。

师:

对——是深沉的爱,是含蓄的爱。

一种是强烈的、外显的爱,一种是深沉而含蓄的爱,都是伟大的爱!

由这伟大的父爱,我接着又想到了伟大的母爱。

由母爱我又想到了唐朝一位诗人描写母爱的一首诗。

是什么?

生:

《游子吟》。

师:

“慈母——”

生:

“——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

孟郊只是选择了母亲在他远行之前给他密密地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

(生插话:

表达母爱。

)对。

一言以敝之,表达母爱。

这种事情,这种母爱是惊天动地的吗?

生:

不是。

师:

但是你能说它不伟大吗?

生:

不能!

师:

是啊!

读了孟郊的诗,我又联想到了一件事。

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儿子,他即将离开自己的家,离别自己的母亲,到南方去工作。

他把与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详详细细地写下来了。

他的文笔没有朱自清先生精彩,但是他和朱自清先生、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一样,表达一个相同的伟大主题:

母爱!

我把这篇文章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投影出示,抒情、感人的《神秘园》乐曲也随之响起。

师:

(静待数十秒后)想不想听听文章的作者朗读这篇文章?

生:

想——!

师:

(有感情地朗读下文)

亲友们的热情相送冲淡了我的依恋和惆怅。

娘站在一边看着我,什么也没说。

等我快要出门时,娘突然说:

“阳阳他爸,你过来。

”我走过去,娘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手绢包,塞到我

手里:

“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