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981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docx

经典版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项目背景和申请理由

1.1项目建设背景

1.1.1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规划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面。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特别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颁布实施,为大力发展农、林、果、牧业及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

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指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要以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其中之一为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渭南是陕西的农业大市,也是果业大市,苹果、梨、葡萄等产品产量名列全省前茅,渭南市在机构改革中专门增设了果业局,加强果业生产的领导,并把果业发展列入“渭南市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

1.1.2投资方向

国家及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已将发展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列为优先发展和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

该项目属农产品种植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1.1.3市场消费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高品质的水果成为生活必需,同时,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10年内,鲜食葡萄、葡萄酒的消费量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酿酒用葡萄量在逐年扩大;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香港、东南亚地区,葡萄鲜果需求量特别大,为优质葡萄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供求关系在未来10年内仍以卖方市场为主。

1.1.4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和决定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

2)国家及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3)陕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开发的决定》;

4)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

5)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6)临渭区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的规划

1.2项目的提出

1.2.1主导产业结构和布局

目前渭南市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为21.3%,39.7%和39%。

在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中已形成了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以及农林产品深加工等特色的产业格局。

1.2.2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分布情况

渭南市是陕西的农业大市,地处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部,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各类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市域内十一个县市区均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面积。

目前已建成的农产品基地有:

以合阳、白水、澄城、大荔为主的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临渭、蒲城、大荔为主的30万亩酥梨基地;以临渭、大荔、蒲城、富平为主的百万亩设施塑棚基地;以临渭为主的10万亩红提葡萄基地;以临渭、大荔为主的30万亩冬枣基地和以大荔、华县、潼关为主的8万亩桃、杏基地。

全市共有农产品100余种,总体分布为渭北塬区以生产优质苹果为主,秦岭山麓地区广种猕猴桃、板粟、山果,渭河平原地区以发展红提葡萄为主,滩涂地以水面养殖为主,山地以杂果著称,沙苑以花生、黄花菜种植为主。

其中:

瓜、果、菜产量为150万吨。

瓜果菜的产量和产值在农产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渭南市农产品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优质果品、蔬菜、肉牛、渔业为主的格局并向基地化发展。

龙头企业:

随着果业生产的不断壮大,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初步形成贮藏、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布局,果汁加工企业以安得利公司、恒兴公司、海升公司、为代表,罐头加工企业以路易(陕西)食品有限公司、陕西华夏实业有限公司、渭南润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销售以陕西宏达果业有限公司、昌盛果业物流中心、石头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贮藏企业以福得全果业有限公司、双王气调库、绿源气调库、沋西气调库为代表,包装企业以南师纸箱厂、渭河纸箱厂、官底纸箱厂、兴田果袋厂、孝义果袋厂、银河发泡网厂为代表,农资销售企业以渭南科技开发总公司、渭南果树研究所三秦农资网、绿盛农资销售有限公司为代表,形成了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格局。

1.2.3临渭区葡萄产业发展状况

1、葡萄生产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渭区葡萄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截止2009年4月,全区葡萄栽植面积达到9.8万亩,年产鲜果12万吨,产值2.4亿元。

特别是以下吉镇为中心的红提葡萄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了下吉、官底、吝店为主的红提葡萄产区;官道、孝义为主的无核葡萄产区;辛市、固市、信义、龙背为主的巨峰葡萄产区;白杨京亚葡萄产区的分布格局。

涌现出了下吉见庄、信义苍渡、孝义南刘、固市巴邑、龙背油陈、辛市布王、官道寨子等葡萄生产专业村,人均栽种葡萄面积超过1亩,人均单项收入超过4500元,已成为临渭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葡萄生产水平和品种构成

临渭区是渭南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关中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西安市仅60公里,交通、通信、电力等条件优越。

渭河两岸地势平坦,光热水资源丰富,是生产优质葡萄等时令特色水果的优生区。

临渭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栽种葡萄,最初种植加工品种,但由于当时没有配套的加工设备和龙头企业,随后改以巨峰等鲜食品种为主,采用篱架栽培,管理技术较为成熟。

1998年冬引入红提品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总结推广了“Y”型架及三带整枝技术,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能手,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

同时,无核系列、京亚、户太等优良品种也落户临渭区。

近年来,沼渣、沼液及鸡粪、牛粪、猪粪等有机肥在葡萄种植上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施肥习惯,防虫网、避雨棚等设施材料及应用技术也逐步得到实施,为临渭区生态葡萄、优质葡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葡萄栽培及配套技术日臻成熟,品种布局日趋合理,已完全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条件。

目前已形成白杨中早熟“京亚”葡萄生产区,辛市、信义“巨峰”葡萄生产区,官道、孝义无核葡萄生产区,下吉、吝店“红提”葡萄生产区。

全区现有葡萄栽培面积10.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8万亩,年产鲜果15.6万吨,产值3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葡萄生产布局,葡萄产业已成为临渭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3项目的提出及申报理由

据调查,临渭区葡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下列突出问题:

一是规模不够大,产区相对分散;二是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单一走市场,难以形成统一质量标准与品牌;四是突发性晚霜冻害、病虫害严重威胁果区安全;五是品种布局不够合理,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六是贮藏、运输、包装等环节相对落后,所产葡萄进入超级市场率低,国际竞争力差。

针对葡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20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打造陕西葡萄第一县的优化产业布局。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临渭区葡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使葡萄产业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加速临渭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七大民生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精神,加快“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提升“一村一品”工程建设规模与市场地位,通过发展葡萄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繁荣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临渭区政府计划依靠农民合作组织,实施临渭区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区以下吉镇为中心,建设核心区10000亩葡萄示范园,带动官底、吝店、凭信、官路四个乡镇10万亩葡萄园建设,辐射故市、田市、官道、南师、交斜、信义、孝义、龙背、辛市等九个乡镇9万亩葡萄园建设。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4.1项目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发展缓慢。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实力排名明显偏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经济的发展,果业的发展壮大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例证。

如何对区域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工程。

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农产品生产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指导农民规范操作,实现产业化经营,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4.2项目建设是改变葡萄生产现状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树种和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葡萄在水果族中也得到发展壮大。

目前全国葡萄栽培面积约250万亩,产量约220万吨,但与苹果栽培面积4500万亩相比只相当于1/18。

目前的生产现状是一是优良品种比例偏少;二是商品化规模程度低,从而造成国内市场优质鲜果短缺,每年不得已从国外大量进口,据统计,每年我国从美国、智利进口的葡萄总量为30余万吨,约需耗资60亿元外汇人民币。

因此,项目建设对改善葡萄生产现状,调整我国水果品种结构,开拓国内市场,扭转我国鲜食葡萄依赖外国进口的被动局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发优质商品果生产,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出口创汇,对增加地方收入,发展创汇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4.3项目建设是搞活区域经济的需要

项目区所处临渭区下吉镇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植结构单一,商品经济意识滞后。

群众渴望富裕,希望得到扶持,谋求发展方向和方式。

随着入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部分群众尝试种植以葡萄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人们开始尝到发展商品经济的甜头。

项目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区域经济落后的现状,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增加农业收入,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可靠的途径。

第二章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

2.1项目区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物产富饶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区辖28个乡镇办,总人口89万,其中城市人口30万。

区域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

宽阔的平原舒展北部,高峻的秦岭屹立南端,悠悠渭水中流东去,滔滔沋河北泻成川,河谷辉映,山川锦秀。

这里是东西交流、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陇海铁路及西(安)潼(关)高速公路横贯东西,108、310国道和关中环线纵横境内,西(安)南(京)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郑西高速客运专线穿境而过,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中原通沿海,踞西北之要,通全国之利。

项目核心示范区位于临渭区下吉镇的东关、西关、北七等村,建设面积1万亩,示范带动附近现有的10万亩葡萄基地,向标准化方向发展,进而辐射到周边乡镇,新建9万亩标准化葡萄园,完成临渭区20万亩葡萄基地建设

2.1.2自然资源状况

1、气候

该区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15.8℃。

平均日照时数250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历年降水量555.8mm,年极端最大降水853.6mm,极端最小降水382.7mm,日最大降水75.2mm,最大积雪厚度24cm,最大冻土深度24cm。

2、土壤

该区土壤属于Ⅰ~Ⅱ级非自重湿陷和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80—220Kpa,地震烈度为8度。

3、水源

渭南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渭河、尤河。

渭河为最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136.5m3/s。

近年从华县涧峪水库调水工程已完成第一阶段工程。

2.1.3社会经济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临渭区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以“粮、棉、菜、果、牛”五大主导产业为主,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粮食总产达到37.99万吨,棉花总产1.47万吨。

果业面积稳定在28.1万亩,其中葡萄10.6万亩,苹果5万亩,酥梨7.8万亩,杂果4.7万亩,年产量31万吨,产值8.6亿元;瓜菜面积达到12.5万亩,瓜菜总产达到43万吨。

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大家畜存栏达到13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0012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

2008年,临渭区辖区生产总值完成70.28亿元,较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3.8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25.78亿元,较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完成30.66亿元,增长16.4%。

区级财政收入完成8093万元,同比增长43.37%。

全年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2亿元,增长30%;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亿元,增长55.7%,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8亿元,增长24.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25元,增长17.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8元,增长13.6%。

2.1.4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临渭区及周边地区为陕西省主要农业区,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反季节果菜等,其中红地球葡萄、冬枣、西瓜均已形成规模;临渭区周边的大荔县属于国家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其瓜果产量居全国前茅,可为发展种殖业提供可靠的销售与技术保障。

2.1.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选址临渭区,以下吉镇为中心,涉及周边13个乡镇。

该项目区具备适于开发绿色无公害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空气、土壤、水质等,有较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劳动力充足,为项目建设提供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2生产技术方案

2.2.1品种及苗木

本项目拟选引进的红提、巨峰及大粒优良无核葡萄等品种。

苗木选择原则一是无病毒;二是选用良种。

纯度必须在98%以上;三是苗健壮。

扦插繁殖的自根苗,地上部位以上要有5~6个老熟节段和相应发育良好的冬芽,枝条中部宽度在0.7厘米以上。

根系良好,0.2厘米粗根在6条以上;须根多,分布均匀。

2.2.2架式选择

1)架式选择原则

1、有利于丰产优质。

一个丰产优质的架型要求在单位面积内容纳最大量的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

这就要求必须有较大的架面和有效架面数,架型过大或架间不紧凑会减少架面和有效架面数。

过于密集又造成架材的浪费,架面郁闭,影响品质。

2、气候条件。

气候相对寒冷地区,露地的葡萄冬季必须挖取大量的土用于防寒,并要防止根系不因大量取土而裸露受冻。

所以,需要较宽的行距,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棚架。

在生长季节易发生风害、雹灾的地区采用小棚架、“Y型架”和篱架更利于抵抗上述两种自然灾害。

特别是整体结构牢固的水平棚架更显优越。

3、品种条件。

当栽培生长势强旺的品种或果穗硕大、果穗梗长的品种时,宜选择棚架。

2)架式及结构

根据项目区地块较大、平整、整齐的特点,结合品种选择,拟推荐架式采用小型水平棚架、“Y型架”和篱架等。

其结构为架高为2.0~2.1米,柱间距4~5米。

边柱粗12厘米×12厘米或12厘米×14厘米。

角柱粗15厘米×15厘米。

边柱和角柱须用6个圆钢筋为骨架,长度270~300厘米。

中柱粗为8厘米×8厘米,可用8号铁线为筋。

柱高240~260厘米。

水平棚架的主要力承受在角柱和边柱上,角柱和边柱均须斜埋下锚石。

标准的水平棚是由双股拧成麻花状的10号线为骨线,所有水泥柱间都拉成横竖垂直交叉的骨线,然后将10号单线按50厘米×50厘米经纬间距拉成网络。

2.2.3栽植技术方案

1)挖沟施肥:

棚架栽植区,最好在头一年深秋按行向挖定植沟。

为使根系能扎入较深的土层,减少严冬低温根系受冻,要求沟宽1.0~1.2米,沟深0.8~1.0米。

施肥回填土的时间,可在头年深秋或翌年春定植前。

沟施表土与生产垃圾(7.5万千克/公顷)或填入杂草,中上层与表土混合施入约7.5万千克/公顷优质畜禽肥,并加入750千克钙镁磷肥。

2)定植技术:

葡萄埋土区一般在葡萄萌芽前后定植,苗木定植前覆地膜园,可较不覆盖地膜园提早1周定植。

地膜覆盖不仅有利葡萄早期生长,也是提高盐碱地栽植葡萄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定植前先将苗木的地上部分用5°石硫合剂消毒,将苗木根系修剪,露出剪截新茬,保留长度15~20厘米。

地上部分只留2~3个芽,其余剪去。

然后根据不同的株行距在已经平整好的畦面上挖坑,坑深20~30厘米。

栽植时将根系舒展开,苗木地上部留2~3个芽露于畦面,灌水,使根系与土壤密接。

露于地表的枝段上覆湿沙土、沙壤土,不可覆盖粘土。

覆土厚度为3~5厘米。

3)栽植方式与栽植密度

栽植方式采用平畦栽植。

栽植密度棚架按照株行距4m×1m,每亩地栽植167株,Y型或篱架按照株行距3m×1.5m,每亩栽植148株。

2.2.4采前的农业技术方案

葡萄贮藏的好坏与采前的葡萄质量有很重大的关系,只有优质的葡萄,贮藏后才能是优质的。

1)施肥、灌水。

施氮肥不能过多。

葡萄适宜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因此,在采前10~15天要停止灌水;如果采前遇雨,则应延迟采收。

2)喷药。

葡萄抗病性相对较弱,易染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病害,应注意防治,采用果实套袋技术是防治果穗病害、防止果实农药污染的最好方法。

3)产量控制。

产量过高,葡萄果肉硬度低,含糖量低,在贮藏过程中易腐烂。

适宜的产量应控制3000—4000斤/亩左右。

4)采收及采后处理。

用于贮藏的葡萄应选择早晨露水干后采收,采收前对果穗喷布液体葡萄保鲜剂,干后采收。

或者采收后的葡萄直接用液体葡萄保鲜剂浸果,会得到更好的贮藏效果。

采收后的葡萄立即剪去病、青、小、机械伤的果粒,轻轻地摆放在内衬PVC或PE葡萄专用保鲜袋的箱内预冷。

葡萄从采收到预冷间隔时间以12小时内为宜,速度越快越好。

2.2.5贮藏工艺及技术方案

1、本方案拟力争省上项目支持,引进1-2家1000吨以上专用气调库、果品产后处理生产线、冷链运输等水果储藏加工企业。

2、贮藏条件。

葡萄适宜的贮藏温度是-0.5±0.5℃,相对湿度90%~95%。

在此条件下,加入保鲜剂。

3、库房消毒及降温。

为了防止葡萄入贮后的再次污染,必须在葡萄入贮前用高效库房消毒剂对库房进行彻底消毒杀菌。

库温应在入贮前2天降至-2℃。

4、保鲜材料。

用于葡萄贮藏的保鲜包装箱应以装量4千克、放1层果为宜,用于葡萄贮藏的保鲜袋具有两种作用:

一种是保持贮藏环境具有一定的湿度,减少葡萄水分损耗,防止干模和脱粒;另一种作用是保持贮藏环境具有适宜的气体成分,抑制果实的代谢活动和微生物的活动,保持果实原有的品质和果梗的鲜绿。

5、保鲜剂。

该品种宜选用CT复合型保鲜剂。

6、快速预冷与贮藏。

葡萄运至冷库后打开袋口,在-1~-2℃条件下进行预冷,使葡萄的温度尽快下降。

当温度下降到0℃时,将保鲜剂放入袋内,然后扎紧袋口在-0.5±0.5℃条件下进行长期贮藏。

2.3可行性分析

2.3.1国家政策支持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

国家对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六个战略重点之中就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重要内容,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转换增值作为农业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明确指出,将农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将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列为重中之重,并制定优惠政策,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省政府提出的“一线两带”战略,以加快陕西经济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绘制宏伟蓝图。

渭南市政府也制定出渭南农业“十一五规划”,临渭区委、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在临渭区果菜局指导下,加强领导和协调,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2.3.2自然条件能够满足生产优质葡萄的要求

项目区属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海拔350—400米,年平均气温13.6℃,有效积温4480℃,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温度42.2℃,元月份平均气温-2.8℃,无霜期219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2276.4小时,年辐射量118千卡/C㎡,年平均降雨量555.5mm,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光照充足,气温、降水年际变化较小。

项目区属陕西交口抽渭灌区,渠井配套,各种自然条件优越,能满足优质葡萄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

2.3.3交通条件优越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的东大门,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西潼高速公路、108国道、310国道及关中环线穿境而过,距咸阳国际机场80公里。

区内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成都、广州、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客商与临渭区葡萄产区保持往来,产品销售顺畅。

2.3.4技术基础雄厚,能够满足生产优质葡萄的要求

临渭区栽种葡萄历史较长,群众具有栽植葡萄的经验,现有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400多人。

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00多名,常年工作在基层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陕西杨凌是中国唯一的农科城,具有一流的国内葡萄科研优势,能嫁接到项目区开展技术交流与服务,同时临渭区自创的葡萄“Y”字架形及三带整枝技术省内一流,操作简单,便于普及推广。

2.3.5政府重视,群众热情高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加大葡萄产业发展作为“一村一品”建设的重点,制定了《临渭区15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的规划》,并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政策及考核办法。

群众对葡萄产业认识高,栽种葡萄已成为规划内群众的自觉行动。

葡萄亩投资相对较低,周期短,收益早、见效快,市场潜力大。

目前,葡萄基地建设已进入快车道。

第三章基础条件与保障措施

3.1基础条件

一是临渭区渭河两岸土地资源丰厚,人均耕地2.1亩,具备发展葡萄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栽种历史较长,群众认识高,经验丰富。

三是近年葡萄销售渠道逐年拓宽,产品畅销。

四是临渭区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贮藏库、果袋厂、纸箱包装厂、营销队伍、客商网络已具规模,能满足该产业发展的配套需求。

3.2保障措施

3.2.1项目单位组成:

本项目由临渭区果菜局组织实施。

技术服务依托临渭区多种经营工作站、临渭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临渭区植保站、临渭区土肥站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2组织机构

临渭区委、区政府成立了20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吸收财政、农业、农机、农发、畜产、移民等十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临渭区果菜局,果菜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整合财政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项目区投资,做到捆绑使用,突出重点。

同时还配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0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人员20名,常年在葡萄基地工作,为果农在一线服务,具体解决在生产管理、销售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2.3项目负责人

穆世超,男,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临渭区果菜局局长,兼任农业局副局长。

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富有管理经验、创新式思维,身体健康。

对项目认识明确,工作积极性高。

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主要障碍因素

从目前看,主要障碍因素是葡萄质量,特别是农药残留量,从长远看,市场竞争的核心还是质量,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向有机果品迈进,并不断开发新的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

3.3.2解决方案

以上两个问题关键是要依据国家关于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强化集约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创立名优品牌。

第四章项目目标和实施内容

4.1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2010年完成1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和新区建设,逐步带动现有的10万亩调整品种布局,辐射周边再发展9万亩。

建设以红提品种为主,无核系列与巨峰系列相结合,早、中、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