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94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docx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加强生态司法、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是当前社会关注一个重要议题。

在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理论是环境犯罪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在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具有可行性;“轻微性”和悔罪表现是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适用的基本要件。

  论文关键词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生态伦理

  加强生态司法、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是当前司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环境犯罪中,适应世界范围内建立和谐关系的司法趋势,适用恢复性司法是处理相关案件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司法的最新发展,对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具体使用问题进行研讨。

  一、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实践与问题

  从目前各地的司法实践看,近年来,各地法院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环境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截至2013年底,全国法院共成立了近80家环保或生态资源审判庭,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机构,对生态环境类案件实行专业化审判,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水平。

同时,还有一些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合议庭等审判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水平的提高。

个别法院设立了“生态服务车载法庭”,将巡回开庭、现场勘验、现场调解、现场宣传、现场调研合为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生态司法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法院在处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中,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司法尝试。

福建省基层法院在这方面进展较大,主要是法院在审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中,采取判处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侵权人承担修复森林、生态环境责任,采取承担劳务、给付货币、亲友代植等方法,补植补种林木相应面积,恢复森林生态功能的复植补种措施,以抵偿财产刑和赔偿经济损失。

其最早起源于柘荣县法院,探索出“复植补种”案件审判模式,具体方式是:

法官居中协调,让失火案件被告人与受害林农间达成谅解,签订由被告人在过火地补植树苗或播林种,达到相应面积和成活率要求,并履行相应管护义务的协议。

协议履行情况由法院林业庭与乡镇林业站联合验收,作为被告人量刑悔罪情节来认定。

2010年开始,福建各地法院开始对此经验进行借鑒运用。

2010年以来,福建省此类案件积极尝试恢复性司法,共判结270件,复植补种面积达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此外,贵州省清镇市法院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

在办理生态环境类刑事案件时,该院对部分较轻的犯罪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责令被告人采取恢复生态环境的举措,如对于盗伐林木的犯罪案件,在依法对被告人适用刑罚的同时,要求其补种树苗,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以补救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从总体上看,目前各地法院在环境犯罪领域使用恢复性司法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当其沖的就是恢复性司法措施的合法性问题。

现行立法尚未对以责令补植为代表的恢复性司法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法院“以植换刑”的做法就类似于引起社会争议的“以钱买刑”一样,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就使得法院采取的相关措施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司法机关只好联合出台规范性文件作为权宜之计。

2010年,福建寿宁县公、检、法及有关部门联合就“复植补种”司法措施出台意见,但在此后3年的实施过程中,因文件效力层级较低,存在自行“立法”之嫌,引发质疑。

  综上所述,环境犯罪领域中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尽量其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实践效果良好,急需加强的是具体制度建构,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笔者认为,相关重点问题有两个:

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适用恢复性司法的主要法律问题。

  二、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具体而言:

  恢复性司法理念已经为理论与实务界所接受

  2000年后,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步为我国学者所关注。

从目前国内学者近年的诸多着述来看,虽然学界对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运作模式以及移植可行性等热点问题存在一定分歧,但多数学者对恢复性司法持肯定态度,实务界也早已开始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在司法实践中。

如2001年5月,石家庄长安区出台《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检察机关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益的无偿工作,对社会作出一定补偿,使其重拾自尊,早日回归社会。

2003年6月,北京市在东城区、房山区和密云县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从我省的情况看,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也曾联合颁发了《关于当前办理轻伤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3条规定:

轻伤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过程中,具备下列条件的,经审查属实公安机关可以撤案、检察机关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当事人双方自愿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形成书面协议;当事人双方和解,被害人书面要求或者同意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犯罪嫌疑人本人确有悔罪表现,社会危险性己经消除,不需要判处刑罚。

201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其理论基础即在于恢复性司法理念。

  环境犯罪的特性决定其具有损害恢复余地

  生态环境类犯罪是典型的法定犯,其与杀人、强奸等自然犯相比,并不是天然就具有违反人类伦理的属性,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之后才逐步被法律规定为犯罪。

生态犯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后,才迫使立法者从刑法上作出的反应。

从生态环境犯罪内在机制看,行为主体对该类行为的实施往往并不是为了对环境施加影响,也不是有意对环境加以破坏,其行为真正的动机和目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对这一群体依法采取缓和的刑罚措施与非监禁刑罚,无论从社会效果还是伦理效果都是值得尝试的,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刑法条文价值功能受限

  现行《刑法》分则第6章中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一种传统模式的环境犯罪理念,这种立法理念侧重于对个人人身、财产性法益的保护,只有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造成人类生命及人体健康的损害,才适用相应条文,课以刑罚。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看,目前环境刑法法益设置不周全,刑法对于生态价值的评价缺失。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刑法条文重人身罚、财产罚,轻影响生态恢复的行为罚,对于生态犯罪己经给环境造成的损害,传统生态刑事司法给予的回应不够,严重制约着生态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加以改善。

  三、环境犯罪领域恢复性司法的法律适用问题

  适用范围问题

  适用范围是环境犯罪领域实践恢复性司法的首要问题。

针对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问题,一般认为,我国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应包括自诉案件以及公诉案件中的轻微刑事案件。

从实践中看,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轻伤害案件扩展到盗窃、抢劫、重伤害以及过失刑事违法等案件,并特别适用于未成年人刑事违法、在校大学生刑事违法等案件中。

  综上,“轻微性”是恢复性司法适用的基本要件。

在解释上,应视为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小的案件。

这类案件主要包括犯罪人是初犯、偶犯、激情犯罪、过失犯、中止犯、胁从犯等。

对于累犯、预谋犯、犯罪动机恶劣的犯罪人,一般不能适用恢复性司法。

针对环境犯罪领域,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同样应根据此原则进行划定。

在我国,过失犯罪一般存在于污染环境而构成的犯罪中,故意犯罪主要存在于破坏环境资源而构成的犯罪中。

主观上存在过失、同时有较大悔罪表现的环境犯罪人,应是恢复性司法最有效的适用对象,而主观上出于故意的环境犯罪人,则要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判别,如果属初犯、偶犯、激情犯或其他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人,则恢复性司法是可以适用的,但如果属于主观恶性程度较大的环境犯罪人如累犯、预谋犯等,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损害,则不宜适用恢复性司法。

从目前司法实践看,法院在生态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适用阶段问题

  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适用阶段。

根据2002年4月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第11届会议通过《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的决议草案第6条指出:

“在不违反本国法律的情况下,恢复性司法方案可在刑事司法制度的任何阶段使用”。

但根据生态环境犯罪的特殊性,我国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适用的阶段,应限于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以及行刑阶段:

我国侦查机关有撤销案件的权力,是指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有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从而撤销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终结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追究及诉讼程序的一种制度。

但从法律规定看,侦查机关撤销案件的范围仅限于“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

据此,公安机关对于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不能直接适用恢复性司法程序。

而在其他阶段,则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作为恢复性司法的切入点。

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恢复性司法能够有效运用,可以使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或有条件的不起诉;在审判阶段,如果审判时证据确定充分,构成犯罪的,适用恢复性司法而达成的协议可以作为适用缓刑或从轻量刑的条件;在服刑阶段,如果犯罪人采取必要手段积极履行生态恢复义务,可以作为减刑或假释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