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92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docx

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

2、项目性质

教学、科研。

3、项目建设单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4、项目建设地点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清源北路19号。

5、建设规模

总建筑面积37199㎡,地上33699㎡,地下3500㎡。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22亿元,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

二、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和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成立于1978年,原校址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辖区内,归属北京市管理。

1985年学校隶属关系由北京市划归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时任燕山石化公司党委书记的吴仪同志兼任学校党委书记。

1990年学校迁至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现校址。

1992年1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1999年11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0年2月,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重新划转北京市,成为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2005年9月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

学校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行业领导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1992年底,时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盛华仁同志,亲临学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建立揭牌;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同志多次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同志、副市长范伯元同志、副市长赵凤桐同志等北京市的领导以及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有关领导曾多次到校指导工作。

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历任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之基、治校之本,形成了学校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文化氛围。

经过28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能适应国家石油化工与能源装备等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具有较强办学实力、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现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外语系、数理系、体育教学部、工程教育中心、光机电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1个教学科研机构。

全校共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理工科专业,占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二。

“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了“六四二工程”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把21个本科专业组建成光机电一体化、生态化工、信息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服务与管理等六个学科专业群,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专业,并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进而提升学科专业群的整体水平。

目前学校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北京市级品牌建设专业。

目前学校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6800人,继续教育学历生1550人。

另外,还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学校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诚实守信、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已任。

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举办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足球、英语、数学、物理、体育等各种竞赛中成绩突出,频频获奖;每年都有一定数量毕业生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历年毕业的8000多名石化学子已经成为国家石油化工等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许多人已经成为国有大中型石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普遍反映良好,尤其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评价较高,2002年以来的各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4%。

学院总占地346亩,总建筑面积161750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现有各类教室124个,其中多媒体及语音教室80个,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的要求。

学校运动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设施均满足办学需要。

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并与26所高校实现馆际资源共享,馆藏纸质图书达到51万册,电子图书33万种。

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规格已经超过了北京市属市管高校的平均水平,能够基本满足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学校还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基地17个,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9234元,各种教学装备和实验室条件先进,功能齐全,能够基本满足各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

学校现有教职工836人,其中专任教师47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46人,副高级职称者15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1.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

闵恩泽、陆婉珍、李大东、陈俊武、曹湘洪等五位院士和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工程专家受聘为学校兼职教授。

学校教师治学严谨,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

2002年以来,共主持和承担了6项教育部教改项目和7项北京市教改项目,承担了191项校级教改项目;有3项教改成果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部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化工原理》、《电工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另有25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注重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清洁能源、能源安全及技术经济分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工业装备现代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一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奖项12项,申请专利26项,获得授权专利8项;共出版各类论著85部,发表论文136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41篇。

学校重视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有目的、重实效地与国外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强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迄今为止,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挪威、法国、俄罗斯、韩国及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去国外大学交流和学习,并招收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聘请外籍专家来校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奋实干、自强不息”的精神,紧抓发展机遇,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北京市产学研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抗击“非典”先进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北京市优秀教职工之家、首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等荣誉,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通过评建创优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编制依据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方案;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的批复》;

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设计初步方案;

4、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意见书;

5、北京市现行工程造价有关计价标准及规定;

6、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建设工程其他费计费规定;

7、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9、其他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等。

第二章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

一、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1、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

⑴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为首都和行业服务的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学校建设成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⑵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

把学校建设成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经过“十一五”建设,综合实力居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前列;到2020年,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普通高等学校前列。

学校类型定位:

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学科专业定位:

保持和发展石油化工行业优势与特色,重点建设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层次结构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其他类型教有。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诚实守信、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密联系石油化工行业,重点为首都经济建设与杜会发展服务。

2、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做足存量,科学增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坚持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

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创国家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为实现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大力加强科研工作,为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3、发展目标

⑴办学规模发展适度

到2010年,全日制本科学生8000人,研究生600人,外国留学生300人,成人学历在校学生折合当量控制在300—500人。

⑵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2个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l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l个北京市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获批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本科专业调整到25个左右,建成4个北京市品牌专业、9个北京市骨干专业。

⑶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提高学术水平,力争取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实现国家科技成果奖零的突破,科研经费翻一番,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高校250名以内。

⑷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师编制占基本编制的55―60%左右,生师比保持在17:

1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超过8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0%以上。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特聘教授2―4名,讲座教授8―10名,培养省部级以上拔尖创新人才4-6名。

⑸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基本办学指标达到或接近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

在大兴区新征300亩土地,力争建设工程教育中心10万平方米。

完善现有校区功能,2007年建成37199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完成6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扩建工程,2008年建设集学生住宿、文化活动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35000平方米的学生综合服务大楼。

⑹实践育人特色更加鲜明

两个北京市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工程”得到有效实施。

4、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校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之间的矛盾凸显。

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是办学规模与现有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突出,生均占地面积及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指标与国家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教学实验用房和工程实践教学场地十分短缺,办学空间的狭小成为突出办学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建设综合实验楼是完善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客观需要。

综合实验楼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园总体建设规划中的重要单项工程之一。

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方案已于2005年3月通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并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备案。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中的项目绝大部分已实施,尚有包括综合实验楼、图书馆扩建、大学生服务中心等三个规划项目待实施。

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和学校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设急需开展。

“十五”期间学校教学设施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因学校基础比较薄弱,相关学科实验实践基本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实验室用房更是紧张,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计算,学校现在应有实验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应达到60423平方米。

目前学校实有实验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仅为22028平方米,现状缺额面积为38395平方米,缺口比例达到64%(具体情况见附件一: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筑面积与教育部规划面积指标对照表)。

严重影响了学校学生实验实习课程的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师及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

科研用房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

尽快建设综合实验楼,是学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建设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是完善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提出的实验场所面积不足整改意见的需要。

2005年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时,学校多数指标都达到了优良的指标,教评专家对学校的迎评促建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作为重要指标的实验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严重影响了对学校的教学评估。

校方向教评专家说明了学校近期拟建设综合实验楼项目的计划,介绍了校园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取得了教评专家的理解。

但是提出要作为限期整改项目,近期必须新建综合实验楼,以满足实验室面积的硬件指标,使学校实验室面积真正达到教育部本科C级以上的评估标准

3、建设综合实验楼是学校争创国家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的需要。

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得到了社会、政府、行业以及有关专家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工程实践教育,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

国家教育部对学校工程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的做法非常重视,在学校召开了工程实践教学研讨会。

学校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示范院校,综合实验楼的建设将对这项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建设综合实验楼是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学校近年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成果产出速度加快,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高级别科研项目,取得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等标志性成果。

但由于学校教学实验用房严重不足,科研用房更是捉襟见肘,使得教师承担的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的开展面临很大困难,一些大型的科研设备无处安装,试验项目不能及时实施,限制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广大教师热切期盼尽早建成综合实验楼,在重点满足教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用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实验室的潜力,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

5、建设综合实验楼是建立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的需要。

2004年学校就与全国绿能委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作为全国绿能委的项目重点支撑单位,学校拟根据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成立正规的科研开发和服务机构,进而与全国绿能委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能够为学校展示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充分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为在未来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搭建一个牢固的平台,为学校在能源研究领域树立特色、寻求突破奠定基础。

从目前和全国绿能委合作的实际情况看,学校已经与全国绿能委签订三个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为330万元,其中两个项目属于经济管理类项目、一个项目属于化学工程类项目,已经到款80万元,其余250万元合同款将根据合同的执行进度在未来的一年半中逐步到位。

目前正在进行的“由煤或天然气生产清洁燃料—合成气制备液化石油气(LPG)工艺及模拟装置研究”正在进行小试研究,一旦模拟装置研制成功后,将立即进行中试,为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条件。

经与全国绿能委协商,在未来四年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国绿能委将逐步加大在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方面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并初步达成意向,在学校设立全国绿能委工程中心和科研中心。

如果这些合作取得成功,将对学校未来科研水平的提升、学科建设工作的突破、整体科研实力的跨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一期工程建设的结束,二期国产化方面将会为学校更加充分的介入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并能进一步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由于学校科研用房紧张,给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学校决定在规划建设的综合实验楼中解决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用房、科研用房。

因此综合实验楼的建设也是建立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的需要。

6、建设综合实验楼是成立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的需要。

纳米科学已渗入各类自然科学领域之中。

学校正在建立一个材料分析与制备的综合性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为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与实践提供大量的新材料制备以及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测试分析的基础设施。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实验设备,提升实验教学科研的层次,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为各专业学科的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以适应学校纳米材料科研的快速发展,促进相关交叉学科的相互联系与渗透,使学校在新材料的研究方面提升到国内先进水平。

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涵盖材料学科类专业、机械学科类专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类专业等7个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内容,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理解并掌握或初步掌握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加工过程及如何利用世界先进的纳米刻蚀技术完成微电子加工工艺。

结合已有的先进测试设备开设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分析方法的系列实验课程,让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真正实践并掌握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测试分析的全过程,以及建立创新型实验室,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同时将承担上述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

另外,在满足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上,该中心近期结合北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纳米光电子技术、高分子材料激光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新材料和材料表面强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

力争使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几年内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与国外大学和企业建立广泛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道路。

该中心已得到国家与地方的重点支持,高价值设备投入超过一千万元。

主要设备有激光拉曼光谱仪,多功能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PECVD与离子注入系统,高效离子喷涂设备等高档设备与仪器。

预计今后三年将申请国家,地方支持与企业科研项目1800万。

为适应高纯度光电子纳米材料的生长,不仅需要高级的制备与测试仪器,还需要建立高水平制备环境,即超静实验室建设。

测试方面需要低噪声抗干扰屏蔽实验室建设。

只有建立新型实验室才能更好的发挥现有设备的合理使用。

也为即将引进的高档设备:

电子探针系统,纳米深刻蚀机等建立良好实验环境与空间。

目前学校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度受到实验室面积的限制,学校已决定在新建综合实验楼解决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的实验场所,因此综合实验楼的建设也是建立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的需要。

7、建设综合实验楼是成立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的需要。

学校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基地。

主要任务是:

承担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如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海东部石油公司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申请承揽国家课题;申请承揽军工、地方和其他横向研究课题。

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十五”国家“863”重大项目“水下干式管道系统”子课题“水下干式高压焊接”的成功实施,使学校在该领域的研究一举进入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地位,建立了国内唯一的“水下干式高压焊接试验装置”。

水下干式高压焊接试验装置主要由2台内径1.6米、长度3米的卧式压力容器、空气压缩机、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试验样机等大型设备组成,能够完成60米水深之内的海底管道高压焊接实验。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石油“走向深水”的发展需要,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已经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套“水下摩擦叠焊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国际领先的摩擦叠焊连接技术,连接质量与工艺几乎不受水深影响,可以应用于3500米水深之内海底管道、海洋平台的修复。

水下摩擦叠焊实验装置已经制造、调试完毕,目前正在进行焊接工艺验收实验。

该装置主要由1套37KW电机驱动的摩擦叠焊液压系统、焊接工作台及其电控系统组成,主轴转速5000转/分钟、轴向压力2吨,可以进行中厚板和管道的干式和湿式焊接。

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拟以深水钢结构裂纹的摩擦叠焊修复为选题,申请“十一五”国家“863”项目,目前申请工作已经得到国家专家组成员的支持。

在密切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同时,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了将先进海洋工程水下连接技术拓展到其他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研究工作,先期确定的领域是核电。

核电是我国今后20年拟将重点发展的能源,水下检修是维持核电站30年正常运转的基本技术保证。

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已经针对上海核工业研究设计院的要求,完成了“核电厂检修水下焊接实验系统和原理样机”的方案设计,目前已经进入立项谈判阶段。

该实验系统和原理样机主要用于核电厂水下焊接与焊缝检验实验,由水下焊接与切割试验舱、焊接电源、自动焊接平台、无损检测设备、排水罩、空气压缩机、供气系统、摄像系统、电控系统组成,采用“水下小型局部排水罩式GMAW全自动焊”,最大模拟水深15m,可以进行不锈钢、镍基合金钢中厚板的水下焊接和焊缝检验。

其中,水下焊接试验舱是1台内径1.6米、高4.5米的立式快开结构压力容器,封头开启关闭、卡箍松开锁紧采用液压系统驱动。

此外,在未来5-10年内,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还将有计划地开展油气输送钢管搅拌摩擦焊、海洋平台桩管连接自动化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水下干式高压焊接、摩擦叠焊、核电水下焊接的共同之处,均是以大型自动化设备作为重要的支持基础。

为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急需足够面积的实验室等基础配套设施,以利于中心各在研项目、预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2006年6月22日学校2006年第9次行政办公会议对学校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研究,决定成立“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

并决定海洋工程连接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场所和办公地点设在新建综合实验楼。

综上所述,学校在近期内建设新的综合实验楼,势在必行。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综合实验楼是学校总体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已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备案。

该项目规划意见书已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复。

2、综合实验楼项目建设用地为学校自有土地,不需新征土地。

3、建设条件具备。

建设地点在校园内,场地已完成三通一平。

4、外部配套条件具备。

给水由大兴市政自来水供给,校园自来水管道已铺设到综合实验楼前并留有接口。

排水由校园排水管道一起排至大兴市政排水管道,校内排水管道已铺设到综合实验楼前。

供电自上一级开闭站引来一路10KV高压作为本工程电源,可满足供电需求。

供暖由学校现有锅炉房提供,供暖管道已铺设到综合实验楼前,现有锅炉供暖能力可满足该项目的取暖需要。

5、该项目已有初步设计方案,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6、综合实验楼项目将采用的技术和材料在国内应用十分普遍,在资金到位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