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90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docx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改革重点,在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筹领导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做实签约、夯实服务、健全机制”,推动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做实签约,建立紧密服务关系

2011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以签约为主要任务,引导居民认识、接触与逐步接受家庭医生服务,我们称之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1.0版。

截至2016年,全市家庭医生共签约常住居民超过1000万人,签约率超过45%,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2015年11月,在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上海启动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即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并可再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签约),优先满足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需求,着力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力求通过进一步紧密签约服务关系,提升家庭医生初级诊疗能力与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现家庭医生守门人职能。

截至2017 

一季度,上海共有2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试点,覆盖上海90%的社区,已签约“1+1+1”居民超过160万人,其中上述社区60岁以上老人签约率已超过37%。

二、夯实服务,引导就诊下沉社区“1+1+1”签约后,居民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至其他医疗机构,在就诊流程、预约等待、配药种类、配药数量等方面均可享有优惠服务政策。

(一)实现预约优先转诊

上海已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目前接入35家市级医院,7700余名专科医生,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实现签约居民优先转诊。

(二)实现慢性病用药“长处方”

对于服务依从性好、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2个月药量,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签约居民进行用药后的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轻往返医疗机构次数。

(三)实现延续上级医院处方

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再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所开具处方中同样的药品(包括社区本地药库中没有的非基本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居民就近药房或居民家里,满足社区居民针对性用药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延伸处方”超过27万张。

(四)实现针对性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接受居民多种形式健康咨询,为居民健康出谋划策,对签约居民进行定期健康评估,根据健康评估结果,按照签约居民不同健康需求,制定符合其个体情况的针对性健康管理方案,并予以跟踪实施。

2017年,已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的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近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超过70%,在签约社区就诊也达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

同时,人均就诊频次比上年同期下降0.56次。

体现出签约居民就诊下沉社区效应初显,不必要的诊疗频次得到初步控制。

三、健全机制,形成系列配套支撑

(一)打造社区卫生平台机制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职责的公共平台、全科医生执业的工作平台、市场资源引入的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平台、“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

充分发挥平台的开放属性,通过平台整合各类体制内与市场上的资源,对家庭医生提供资源支撑。

(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上海制订了6大类141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引入标化工作量,作为基本项目的“度量衡”。

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标化工作量对应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财政补偿、薪酬核定标准,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量化手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精细化。

(三)构建队伍发展持续机制

一手抓培养人,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训后全部“下沉”社区。

目前上海全科医生数约7000人。

一手抓留住人,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5%提高到6%-10%),评审中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让全科医生职业发展“更有盼头”。

(四)探索签约服务激励机制

在长宁、徐汇等区试点按照有效签约人头支付签约服务费,结合服务质量与效果,探索医保按人头支付的制度雏形。

在“1+1+1”签约试点中,将在全市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管理医保费用试点,细化签约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配套的签约服务费激励机制,促使家庭医生主动服务,激发生产活力。

(五)加强优质资源联动机制

强化公立医院对社区的支撑,各公立医院均成立社区卫生对接服务部门。

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实现社区诊断水平同质化。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协同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推动“全专结合、防治结合”。

(六)贯穿信息技术支撑机制

上海已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超过200亿条的诊疗数据,并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

配合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建立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分级诊疗的支持平台,支撑预约转诊、处方延伸、药品物流配送、绩效考核管理等改革举措的实施。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APP,可自动采集、实时掌握上海每个区、社区、家庭医生具体签约情况、诊疗流向、频次费用、健康管理结果等,形成“公开透明、客观动态”的评价机制。

今年年内,“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将拓展至上海所有社区。

到2020年底,我们将力争将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家庭,让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更加有序有效,让广大市民享有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我院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宏恩医院,是上海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现有开放床位1500张,在职员工2235人。

我院老年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中医老年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

我院与毗邻的长宁区卫计委,自2006年4月起就开展了纵向医疗资源整合,进行全面技术合作。

至2017年3月,已签署了第六轮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深化、细化。

特别是2013年3月第四轮签约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支撑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的主题。

十年来,我们所以能坚持这样做,一是作为大型公立医院责无旁贷地要带头履行好公益性的职责;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大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现代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卫生这个广阔的平台;三是三甲医院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投身医改,尽早参与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体系中去。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三级医院应当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当然三级医院自身也必须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

具体做法是:

一、当好“强基层”的帮手从2006年起,我们组建了由67位副高以上职称的10个专家团队,与长宁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结对。

每个团队至少有6名专家,团队长均为正高职称专家,并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安排专业。

我们的着力点始终是聚焦在提升家庭医生的能力素质上,想藉此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的“底气”。

我们采取了八种形式进行支撑:

一是每个专家团队每周轮流派出专家和家庭医生一起进行查房和疑难病诊治。

专家带教家庭医生诊治疑难病患者2874例;

二是专家团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家庭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授课。

共进行了236次;三是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家庭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带教。

根据每位家庭医生的自身特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近三年来,仅为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带教了13名家庭医生骨干,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了10名青年骨干人才;四是安排家庭医生到我院专科进修。

共有164位家庭医生完成了进修计划;五是安排家庭医生来医院参加教学查房。

近十年来,共组织了95次;六是专门印制了67位专家联系手册。

家庭医生给居民诊治过程中遇到难题,可24小时通过手机或微信等方

法随时咨询我院各科专家,专家们真心诚意当好家庭医生背后的医生;七是帮助家庭医生一起申报课题,合作开展科研。

近十年来,家庭医生参与了我院105项科研课题的工作,逻辑思维和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八是开展“双义诊”制度,每次为居民义诊,专家旁边都带着家庭医生。

通过这些举措,许多家庭医生的医疗工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参加师徒结对的周家桥社区家庭医生陈华荣获2016年“中国医师奖”;华阳社区家庭医生石向东荣膺“全市社区好中医”称号,各社区家庭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率也在不断递增。

二、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要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要增强居民对“1+1+1”分级诊疗模式的认可度,三级医院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不断增加居民的获得感至关重要。

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从2013年起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双向转诊办公室”,归属于门急诊部管理;

 二是抽调专职人员,专门接待社区家庭医生转诊来的病人,落实“五个优先”,即:

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整合门诊;优先安排大型设备检查;优先安排会诊;优先安排病房;优先安排手术; 

三是从2015年起,开设了社区转诊病人专科分诊门诊,由正高级全科主任医师坐诊,为转上来的社区病人分诊把关,避免因症状和专科不符而多费周折。

我们的上述做法与家庭医生的需求也基本一致,调查157位家庭医生“您希望转诊到三级医院的病人解决什么问题?

”,调查结果是,希望明确诊断的占33.59%;希望进一步做大型设备检查的占27.91%;希望调整治疗方案的占18.69%;希望住院治疗的占15.77%。

近十年来,我们接待了由家庭医生转诊来的病人约4579人次。

近期,为转诊来的病人又专设了挂号收费窗口和志愿者陪同就诊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下转的病人通道也在实践中逐步畅通,如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院骨科专门设置了手术后的康复病房。

2015年到2016年两年中,骨科下转病人150人。

三、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必须强自身,要当好诊治疑难重危病人的“高手”。

“要服众必须出众!

”三甲医院在分级诊疗中,要不断提升诊治急难重危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要断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要不断攻坚克难,填补空白,推陈出新;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就医流程;要不断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便民利民、降低费用。

十年的探索取得了双赢的成效,三甲医院在当好“强基层”的帮手、“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手、诊治疑难危重病人的高手,履行公立医院责无旁贷的公益职责的同时,也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此举为居民签署“1+1+1”分级诊疗模式,打下了定向选择三级医院的基础。

 

长宁区首批进行“1+1+1”分级诊疗试点的两家社区,即华阳社区和新泾社区,截至2017年2月底,分别签约37389人和54094人,三级医院基本签约华东医院。

教学相长,我院专家团队在与社区医疗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向家庭医生在爱岗敬业、与居民沟通和社会工作等方面,学到了很多,有效地提升了我院医院文化的境界和员工的素质。

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继续为深化医改,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最大的努力。

找准切口抓住支点务实管理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0年起,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整体政策架构下,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坚持分类分层原则,探索“全专结合”的诊疗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以提升全科医生能力水平和激发团队内部改革活力并重,取得一些工作成效。

一、人群分类、找准需求,提高签约服务的“精度”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要让居民的健康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

而现阶段存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

我们在实践中遵循了“人群分类、服务分层、助理协同、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以及家庭的自然属性,将社区居民分为Ⅰ、Ⅱ、Ⅲ类人群。

Ⅰ类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Ⅱ类人群,即重点人群的家庭成员;Ⅲ类人群,即除去Ⅰ、Ⅱ类人群的其他社区人群。

对于Ⅰ类重点人群,我们做到“一对一”签约,责任到人,优先解决医疗需求;对于Ⅱ、Ⅲ类人群,我们按居委分区,责任包干,特别做好慢病筛查管理。

通过对服务人群的科学分类,借助家庭医生签约,给予针对性的服务和干预,提高我们服务的精准度。

此外,我们在服务中还引入了家庭医生助理员的角色,协助家庭医生把签约服务做细、做实,全科团队内部的合理分工,提高了服务效率。

“分层分类、点面结合”的签约服务模式,既有助于实现有限的医务人员全覆盖参与开展家庭签约服务,又有效满足了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截至3月底,我们管辖社区6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的签约比例达到了42.16%。

二、配套落实、延伸服务,拓展签约服务的“广度”按照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设计,一些群众得实惠的配套措施得以落实,居民签约后可从家庭医生服务中得到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上级医疗机构专家号源、医保支付比例倾斜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让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得到更便捷的药品支持,让急症的患者在社区得到优先的诊疗流程,让社区首诊的患者得到诊疗费用的优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

居民就诊下沉社区的趋势显露,目前我们社区“1+1+1”签约组合内的就诊比例达到83.79%,组合内签约社区就诊率达到65.98%。

同时,在我们社区还有很多商住楼宇,以白领青年为主,这也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内容。

自2015年底,我们以全科团队的形式参与进行浦东新区假日酒店健康功能社区的建设,提出“五个一”的功能社区建设目标,即“一个全科团队,一份健康档案,一次健康体检,一份评估报告,一个网络平台”。

功能社区的签约模式,注重满足楼宇、企业等各个年龄层次的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和健康评估。

随着配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们立足基本需求,关注特定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广度不断拓展。

三、院校合作、全专接轨,提升服务能力的“高度”家庭医生技能提升是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根本保障。

为更好加强医学院校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分工协作,自2013年起,我中心在全市率先挂牌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紧密合作,开展了“中山—潍坊”教学门诊,以祝墡珠教授为主的全科医学专家深入社区、言传身教,在我中心已带教规培全科医生20人,进行教学门诊人次4000多人次。

目前,这一模式在上海已拓展到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规范带动全科诊疗能力的提升,使得三级医院专家能够真正“沉的下、做的实、托的准、可持续”。

我们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协作,着重建立社区的心血管、内分泌等多学科的专病协作门诊,家庭医生做到在服务中专科跟师学习、拟定分级诊疗共识,通过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深度合作,打造了全专结合的服务模式,持续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四、外强保障、内建机制,呵护家医服务的“热度”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还要做好家庭医生的保障机制,建立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投身服务的热情。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浦东新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薪酬给与了重点倾斜,每年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经费1万元/人/年,中心内部也根据标化工作量的情况,对签约服务的重点环节工作量给予系数倾斜。

参与签约服务的30名全科医生,2016年较2015年个人收入平均增长2.5万。

在服务中,为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构建平台,家庭医生中先后有8人次入选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和适宜人才培养。

我们还为单身全科医师提供“医师公寓”,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

只有让家庭医生“心头暖”,才能保证他们签约服务中“身子热”。

2013年,浦东新区支持我中心建立了全科医生实训中心和教学中心,成为上海市全科医生实训和评估基地。

连续3年对浦东新区所有在册的1300余名家庭医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家庭医生做出星级评定,并对社区居民公示,作为居民签约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与绩效收入挂钩。

2016年,经实训中心技能评价,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中,五星级家庭医生占8.11%,四星级全科医生占31.8%,星级评定与公示大大提高了家庭医生技能提升的内在动力,也为

17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夯实了智力基础。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重点工作,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审慎实施、务实创新、稳步推进。

我们关注科学的签约机制的建立,也关注家庭医生能力的持续提升。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基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定能够助力分级诊疗和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