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3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
《最新13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3人生的境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13人生的境界教案
第一单元(三)人生的境界
Ø教给学生信息筛选与利用的方法,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把握文章观点。
Ø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索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
Ø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采用指导阅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要紧扣“信息的筛选与利用”这一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筛选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语句,再将这些关键语句整合在一起,从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2.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文章内容不要纠缠于纯粹哲学理论的讨论,要紧密联系生活,或用生活实例,或用生动故事,或用名人典故,或用名言警句,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3.对于中职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示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初识文意,勾划自认为重要的内容。
(此一步,旨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
)
三、寻章摘句,筛选信息
提高筛选信息能力,首先,在阅读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要筛选出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语句、运用的材料,并从中获取信息。
1.教师板书四项学习要点,要求学生逐一找出理解。
一个哲人、二个板块、三个词语、四种境界
板书技巧上,先板书一、二、三、四,然后再逐一补充后面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集中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力。
2.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一完成上面的内容。
一个哲人:
了解作者。
两个板块:
第1-6自然段可看作第一板块,是对四种境界的简要诠释;
第7-11自然段可看作第二板块,深入阐释引领人达到天地境界是哲学的最高成就。
三个词语:
觉解(觉悟和理解)
入世(投身到社会里)
出世(超脱人世)
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四、联系实际,探讨交流
1.人生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你怎么理解“觉解”和人生境界的关系?
3.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4.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现状说说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5.仔细阅读全文,试着提出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采用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建议:
1.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中学生来说,课文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认识。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求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人。
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索人生境界,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
2.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既迫切又模糊,这极符合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
但对人生的这种思考,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作为依托,而学生恰恰在这方面极为欠缺,因此,他们的思考往往少力度,少浓度,显得苍白,这一切,和学生活跃的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成为一组尖锐的矛盾。
所以教师要适宜地补充他人的人生经验给学生做思考的借鉴。
3.要引导学生进行人生意义的思考,但不能把语文学习变成哲学课。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它定位为一篇论说文,要从语文课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
要紧扣“信息的筛选与利用”这一目标,强调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搜寻和理解把握文章的观点。
*示例: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明确:
文章首先解释人生境界的含义,再分析因人而异的差别,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即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
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二)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
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
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二、具体研习,集体探讨
以下两个讨论题只是例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拟定其它讨论题。
(一)古人云:
人皆可以为尧舜。
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开展人生的境界讨论会,如讨论:
20年后我会是什么样?
人生的路我会怎么走?
这一教学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教师的引导要尽量精要。
学生的认识难免有肤浅、幼稚之处,但要鼓励学生发言。
教室的黑板可略做布置,如可以写上会标——人生的境界讨论会。
或写上提示性的语句,如:
我们能成为尧舜吗?
人生朝露珠,匆匆就百年。
道路万万千,哪条到峰巅。
目的在于营造气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发言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
“你们在干什么?
”
“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
“我在挣钱呢。
”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
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明确: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自然境界:
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其动机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觉解的程度
做事的动机
做事的意义
自然境界
最低
蒙昧的
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较低
利己的
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较高
为了社会的利益
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最高
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明确:
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
“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
“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
讨论明确:
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明确:
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
《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
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
“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
“你吃过粥没有?
”那人回答:
“吃过了。
”赵州说:
“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
引导:
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
1.听故事:
“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
3、你是否购买过DIY手工艺制品?
“卖钱。
”
“卖了钱干什么?
”
开了连锁店,最大的好处是让别人记住你。
“漂亮女生”一律采用湖蓝底色的装修风格,简洁、时尚、醒目。
“品牌效应”是商家梦寐以求的制胜法宝。
“娶媳妇。
”
、DIY手工艺市场现状分析“娶了媳妇呢?
”
(3)年龄优势“生孩子。
”
新材料手工艺品。
目前,国际上传统的金银、仿金银制成饰品的销售在逐步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年以前兴起的崇尚然风格、追求个性的自制饰品--即根据自己的创意将各种材质的饰珠,用皮、布、金属等线材串出的品,正在各国的女性中大行其道。
“有了孩子呢?
”
“放羊。
”
记者默然。
是□否□2.思考:
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但这些困难并非能够否定我们创业项目的可行性。
盖茨是由一个普通退学学生变成了世界首富,李嘉诚是由一个穷人变成了华人富豪第一人,他们的成功表述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从身无分文变成超级富豪;如果你无能,你也可以从超级富豪变成穷光蛋。
标题:
大学生“负债消费“成潮流2004年3月18日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同学都比较注重工艺品的价格,点面氛围及服务。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
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去世。
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
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人生三境界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在此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短暂且有限,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在此时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哲学有很多流派,所以很难给哲学下一个定义,我们还是从哲学的源头说起。
“哲学”(philosophia)一词起源于古希腊,“Sophia”意即“智慧”,而“Philo”是一个词头,意思是“爱”,所以“哲学”一词最本源的的意思是“爱智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哲学”并不是一门学说或学科,它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探寻和追求。
它是一种关乎思维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
“智慧”是什么?
这也很难下定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绝不等同“博学”,一个博学的人不一定智慧,而一个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很博学。
“博学”是属于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而智慧却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则不能转让”。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是对宇宙、世界和人生的底蕴的思考和认识。
人是一种确实的存在,这一存在包含了两个层面:
肉身与灵魂,亦即物质与精神。
(赫拉克得特所讲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正好解释了,人之所以成其为人,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关键就在于,人具有灵魂和精神。
)高更曾在自杀之前曾画过一幅画——《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作品展现的是一份人生,过去、现在和未来——诞生、生活和死亡。
他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以及人类对于自身的难以把握和无可奈何,彷徨、悲观、绝望、疑惑不解,于是开始思索,并对生命、人生爆发出一连串的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往哪里去?
其实这一种很普遍的生命体验,当我们小时候仰望星空的时候,当王勃吟咏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时候,它都曾出现。
这是人类和哲学面临的最根本和永恒的问题,也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解决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周国平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