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65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docx

名师课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讲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15页

第15讲散文阅读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回顾散文阅读的相关方法与技巧;

2、综合训练相关阅读题,落实技巧灵活答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常考点:

一、整体感知及概括类考点

·典型设问:

概括文章围绕“XXX”写了哪几件事?

概括XX的特点?

·答题思路:

概括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特点:

提取文中关键词句

二、词句赏析类考点

·典型设问:

XXX词语(句子)妙在何处?

结合文章理解该词句的含义。

请赏析加点的词语(赏析划线句子)

·答题技巧:

手法+内容分析+情感作用(联系中心)

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答(对比、衬托、反衬、象征等)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③从人物细节描写的角度答(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表现人物特点)

④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答(自然环境描写为主)

三、句段作用类考点

·典型设问:

谈谈第X段的作用;开头(结尾)的某句有什么作用?

第X段在结构上和内容的作用?

谈谈标题的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

末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等;

开头: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等;

中间:

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标题的作用1: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有两方面作用:

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连起主人翁一生的经历;象征某种哲理或某种情感。

标题的作用2: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概括了写作对象(或主要内容);

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贯穿全文的线索

四、情感体验类(探索主旨)考点

·典型设问: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XX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题技巧:

文章的感情:

记叙了(叙述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揭示、反映)……,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开放类考点

·典型设问:

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的看法

·得分关键:

把握一个词“宁多勿缺”。

解答这一类题,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字数或几方面)答题时,尽量联系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多答。

同时,还需把握一个字“实”,即在答题中,一定要扣住实际的文章,可以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或句子或某一细节的概括,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2015年深圳中考真题解析与考点复习】

(一)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

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

当他直起腰时,

愣愣地,看了我半天。

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

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

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

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

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

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

我一时无言,沉默。

突然,他指着相框,说:

“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

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

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

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

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

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

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

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

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

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

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

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

于是,回家练。

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

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

山都在纸上安妥了。

他开始画父母。

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

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⑪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⑫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

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

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⑬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

当我称他为“高人;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

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

⑭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⑮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

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

(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第21期,有删改)

13.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空格处。

(2分)

料定——()——()——惊愕

【答案】13.兴奋(亢奋)黯然

14

.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分)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答案】14.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内容上,表现“我”对画是老汉所画的并不完全相信的心理。

15.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⑭段。

(3分)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答案】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无形化为有形,写出了绿的浓厚,表现了“我”内心的恬淡与舒适。

16.阅读全文,概括老汉的性格特征。

(4分)

【答案】16.孝顺、热情、执着、谦虚、敦厚。

17.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

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

(4分)

【答案】17.只想过恬静平淡的生活。

只希望每天都生活得开心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伤。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会将心态放平,不跟人计较,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坦然面对,相信风雨之后便是彩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09年深圳市中考真题解析】

(二)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

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

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

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

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

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

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

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作者:

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2分)

4.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

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3分)

【2015年百合外国语中考模拟真题】

(三)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

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

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

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

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

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

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会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

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

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

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

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

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

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

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

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

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

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

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

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

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

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

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3分)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分)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

(4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5.探究与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

不少于40字。

(4分)

材料一:

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

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2016年罗湖区九年级期中考试真题】

【注:

该题没有答案,老师们自行把握答案。

本文可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绝佳范本!

(四)姥姥的私塾◇于丹【★★★★】

①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夏天,据说妈妈从妇产医院带我回家的时候还不会抱孩子,用一方藕荷色的纱巾兜着我,叼着两个角,拎着两个角,把一个七斤半的大胖丫头放在姥姥的手上。

从那一天起,我几乎从没有离开过姥姥。

爸爸、妈妈、舅舅都下放了,而我在府右街九号的那个四合院里,跟着我的姥姥,走过整个童年。

②我生命中最早的诗意,与那个院子相关,即使它在这个世界上无影无踪了,也还是固执地把青砖灰瓦和红艳艳的石榴花留在我的梦境里。

一闭眼,我就会看见它,甚至比我此刻身处其中的家还要清晰。

③海棠飞花时节,满地都是扑簌而下的浅粉色碎花瓣儿,穿着月白色偏襟大褂和黑府绸裤子的姥姥,用大蒲扇替我拍打着蚊子,教我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④院子的对面就是中南海的高高红墙,“文革”时半夜里经常锣鼓喧天,喇叭齐鸣,不是迎接最新指示,就是批斗游行。

姥姥总是把院门用木插销横着别住,不敢让我上幼儿园,也不敢让我出去玩儿,我跳的皮筋永远是一头拴在枣树上,另一头拴在香椿树上。

我进屋吃饭的时候,皮筋就兀自寂寞,在风里一颤一颤地微微跳动。

⑤而寂寞,恰恰是诗意的老家。

有谁见过真正的诗意是从纷纷攘攘的喧嚣中飘散出来的呢?

热闹拥挤之间,诗意舒展不开薄如蝉翼的翅膀。

⑥幸亏姥姥在院子里种了那么多花,密密匝匝跌宕下来,林木扶摇。

相比于明开夜合这种精致的小花小草,我从小更爱海棠树上木本的花枝。

小小的我拘束在家里,可是高高的花枝探出了院墙,我随着那一树蓬勃峥嵘把目光探望出去,岁岁春来,飞花逐梦。

大概八岁,忘了从哪本诗集里读到李商隐的《天涯》:

春日在天涯,无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⑦寥寥二十个字的一首绝句,我似懂非懂的,心里空落落地就难受起来,忽忽悠悠,无处安置。

那时候还不懂相思,但是懂得别离,因为妈妈不在身边;那时候也不明白天涯,但是知道远方,因为爸爸就在远方。

一个那么喧哗又那么寂寥的时代里,玉谿生①让我遇见了诗意的多情,让我第一次体会到:

辗转于伤情,也是可以沉湎的事。

⑧从此,我爱了李商隐的伤,上了李商隐的瘾。

读着他的悼亡诗,根本不知道背景,字面极浅,用意极深。

⑨更不必说那千古之前的昨夜星辰昨夜风,那清晰一瞬的月斜楼上五更钟,那春蚕的丝,与蜡炬的泪,怎么也织不完,怎么也流不干。

在故事的踪迹里逡巡,探问着“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在天心的明灭中凝神,揣摩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样的决绝无悔,不计一切的任性,纵使不懂,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⑩生长在北京的孩子,从小的遗憾是缺失故乡鲜明的风物,而诗词,恰恰成为我的乡土。

⑪我的姥姥,用她那一座繁花锦绣的院落做成私塾,攒一把流光从诗意中穿过。

她确乎没有给我讲过太多的训诂②典实,她所做过的最好的事,就是纵容了我对诗意的盲目沉迷,从来也没有用标准答案的是非破坏过我对这份原始信仰的热情。

⑫那座飞花逐梦的院子拆了,院子里种花讲诗的姥姥也走了,可是诗意流淌在我的血管中。

年华渐长,我凭着诗意的本能,在人群中清晰辨认出自己——一个在乡土中念过私塾的孩子。

⑬多年以后,一个暮春的下午,我坐在自己家的楼梯上,揺晃着小小的女儿,听她嫩生生地说着些没有逻辑的话,新买的一张周杰伦的唱片音循流转,唱到方文山新写的歌《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⑭那一瞬间,我懵懂泪下,宛如遇见“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的那个时刻。

 

⑮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冥冥之中,总有一些等待,在不期然的拐角处,猛烈而单纯地撞上来。

而所有的前尘往事里,都埋着隐约的伏笔。

 

⑯我与姥姥,继续着梦中的相见。

生命中所有预设的伏笔,在未来的时光中,渐次清晰,以诗歌的名义。

【注释】玉谿生:

又称玉溪生,李商隐的别号。

训诂:

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1.通读全文,说说姥姥是怎样带着童年的“我”步入诗歌的殿堂的?

(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

(3分)

而寂寞,恰恰是诗意的老家。

有谁见过真正的诗意是从纷纷攘攘的喧嚣中飘散出来的呢?

热闹拥挤之间,诗意舒展不开薄如蝉翼的翅膀。

 

3.文章题为“姥姥的私塾”,有什么妙处?

(3分)

 

4.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2分)

 

5.姥姥“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让“诗词,恰恰成为我的乡土”,作者也因此对她满怀感念和感恩,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个人影响了你,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悟。

(3分)

 

(五)有它的地方叫故乡△舒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

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

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

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

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

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

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

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

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

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

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

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亲身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

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

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

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所以,油菜花在本质上便是属于故乡、属于乡土的。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

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

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

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

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

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

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2017年04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分)

2、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4分)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分)

①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②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4分)

 

(六)泠泠风雨声△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

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

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

“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

”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

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

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

“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

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