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457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传染病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传染病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传染病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传染病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大全.docx

《传染病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大全.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大全.docx

传染病大全

第一节 传染病的现场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性疾病调查中应用十分广泛。

要了解某传染病的基本特点,提供初步病因线索,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就必须了解该传染病流行规律。

除了最常用到的传染病个案调查及暴发调查外,在疾病监测方面,要监测传染病在人、时、地方面的动态分布,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评价防疫措施效果,传染病流行预测,以及免疫规划等方面都大量应用。

  一、传染病暴发调查

  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发生较多(或大量)同类患者。

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

对于不同的传染病,构成暴发的病例数量不同。

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等常见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一个单位发生数十例才构成暴发。

而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及一些在本地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的传染病,发生一例即视为暴发疫情。

  传染病暴发调查就是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群和发病因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并制定有效防制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

  

(一)调查目的

  1.确定疫情性质即确定本次暴发疾病为何种已知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疾病。

  2.查清暴发危害程度即对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及所发生传染病本身的严重程度进行全面调查和描述。

  3.查明病因和暴发影响因素 包括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

  4.确定高危人群 调查高危人群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以便给予有效保护。

  5.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二)调查方法

  暴发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调查中常用到的主要方法包括:

  1.描述性研究 在暴发调查中,首先要对疫情进行描述。

小规模传染病暴发,应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发生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时,一般在通过常规报告系统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病例样本,对病例样本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的整理、描述分析。

当已有的个案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应进行进一步调查,收集资料。

  2.分析性研究 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的分析验证。

病例对照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3.实验性研究 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调查、措施效果的评价。

  (三)调查内容与步骤

  1.初步确认暴发 全面听取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知情者的汇报,迅速汇总已掌握的疫情基本情况。

根据当地以往的一般发病水平、人口资料及本次发病情况,对暴发疫情做出初步判定。

  2.核实诊断 收集报告病例和现场所搜索到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资料。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资料,都应进行补充调查、检查或检测,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做出准确诊断。

  3.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暴发疫情的确切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

具体需调查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或标本:

  

(1)确切发病情况:

对收集到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诊治经过、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已采取措施等。

确定病例诊断标准,对于无已有诊断标准或已有标准不适用时,应制定此次暴发疫情病例的定义。

根据病例的诊断标准(或定义)逐一核对所有病例,剔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对符合标准的病例逐一作出明确诊断。

分析确定本次疫情的时间、地区分布范围,去除不属于本次暴发疫情的病例。

从而获得本次疫情的确切发病情况。

  

(2)人口、环境等其他与疫情相关的资料:

收集疫情波及范围内的总人口数及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人群居住特征(密度、分布等);生活特征(饮水、饮食、粪便管理等);生产活动特征(发病单位工作特点等);生态环境特征(宿主动物、媒介生物分布);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等);医疗保健、预防接种情况等。

一般人口资料是必须收集的,另外根据发生的传染病种类,确定其他收集资料的内容。

如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应重点收集饮水、饮食、粪便管理、苍蝇密度等方面资料;自然疫源性疾病应收集与疾病相关的动物、昆虫种类、密度等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

  (3)生物及环境标本:

收集患者及接触者的生物标本(血、尿、便、脑脊液等)、相关环境标本(可疑食物、水、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

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指标等的检测。

不同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标本采集种类不完全相同。

如可能与食品污染有关的霍乱暴发主要采集患者及接触者的便标本、可疑食物及制作环境涂抹标本等;手足口病暴发主要采集患者疱疹液、咽拭子、脑脊液标本等;流感暴发主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及急性期、恢复期血标本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暴发主要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标本、宿主动物、媒介伊蚊标本等。

  4.暴发因素调查研究 对初步调查结果形成假说,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等,确定疾病与可疑因素问的关联强度,验证暴发因素假说,阐明暴发原因、流行特点和规律。

病例对照研究是将暴发疫情收集到的所有病例或抽取的部分病例(在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时)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样数量的未发病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初步调查中提示的可疑因素在两组相同的暴露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也是常用的方法,尤其在病例数量较少时常进行1:

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在大多数传染病暴发调查中一般只能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推算出的可疑暴露日期时段,暴发地区人群是否有某种可疑因素暴露史进行分组,调查分析两组的发病情况。

  (四)暴发调查常用调查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病死率、感染率、构成比、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比值比(OR)等。

  (五)调查表设计

  基本项目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状况、已采取的防疫措施、转归、最终诊断、分析与小结、调查人、调查日期等。

  调查表基本内容如上述所列,但不同疾病也略有不同。

如与疫苗相关的疾病,其预防接种史要详细;而肠道传染病则应重点调查患者的饮食、饮水情况;家庭隔离重点调查、指导饮食用具分开及消毒,排泄物消毒及处理。

  (六)标本的收集、送检和保存方法

  公共卫生医师在现场调查中,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正确采集、妥善保存样品和尽快送检,以及随后对样品检测结果进行正确地判读和分析。

科学合理地采集、保存和运送样品或标本,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正确判读和分析实验结果,将现场调查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密切结合,有利于更科学合理地分析突发事件或疾病暴发流行的原因,以及进行正确的评价。

  样品类型很多,而不同微生物,需要采集的样品和采样要求各异,下表为主要法定报告传染病检验标本采集的相关要求,供参考。

  (七)资料统计分析

  1.资料整理 查看所有个案调查表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诊断是否正确;其他资料是否齐全。

  2.描述分布 对疫情全貌及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如对本次疫情波及的地区、时间范围进行描述,计算总罹患率;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发病地区及是否具有某种生活习惯或经历等分组,分别收集具有某一特征的总人数及本次疫情发病人数,计算各组的罹患率、感染率;对各组率进行比较等。

  3.确定流行类型

  

(1)一次同源暴露:

暴发为一次暴露时,受感染的人是同次暴露于某个共同传染源,病例常集中在一个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

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发病高峰往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的日期前后。

  

(2)多次暴露:

暴发为持续暴露时,人们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或暴露因素,发病日期持续较久,发病时间曲线表现为有两个以上高峰或持续性高峰。

  (3)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大规模暴发,多表现为当地多发,呈家庭内续发。

大多数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这一形式的传播会同时存在。

  4.暴露日期推算 根据最短、最长潜伏期可推算出暴露日期,一次同源暴露的第一个病例往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或最后一个病例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就是大概的暴露日期。

  因为暴发曲线一般呈对数常态分布,故通过几何均数或中位数可计算平均潜伏期,进一步推算出暴露日期。

  5.流行因素分析

  

(1)对计算出的各组率之间的差别是否有显著性进行检验,以确定这种差别是否由于抽样误差所致。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χ2检验,根据P值的大小确定各组率间的差别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

  

(2)对比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病例发生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

如饮用某一水源、食用某一地点或某种食物、居住在某一环境人群罹患率高于其他人群,即可提出发病可能与这一水源、食物、环境有关的线索或假设。

  (3)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的中心内容是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暴露者的比例,并由此估计暴露与疾病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估计差别与联系由随机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

常用OR值估计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强度。

  (4)队列研究资料可分析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及由于暴露增加或减少的发病率(死亡率)数值。

常用指标RR。

  (5)通过检测可疑环境标本(食物、水、器具涂抹等)、患者生物标本等的病原学指标,通过病原学上的一致性,来进一步证实食物、水在暴发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患者间的传播关系。

  (八)调查报告提纲撰写及主要内容

  暴发调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写出书面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

调查报告是对整个暴发疫情发生及调查处理经过等的全面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 应简明扼要,一般应包括疫情性质及发生地点等内容。

  2.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经过 包括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的单位或个人(医院、疾控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公众等)、发现的渠道(网络、电话、疫情报告卡片等)、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病地点、病种、数量等)、接报时间、接报单位等内容。

  3.发病经过及三间分布 包括首例患者情况,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患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等。

  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包括患者中各种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发生情况、一般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特异性或病原学指标检测结果等。

  5.流行因素分析 包括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患者之间的传播关系等的调查结果、采用的调查方法及主要调查过程。

  6.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估 已经采取的防控措施,对疫情是否起到了控制作用。

  7.经验教训提出建议总结从本次疫情得到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防止类似疫情的发生提出建议。

  二、传染病个案调查

  传染病个案调查是指对单个病例及其家庭、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调查目的

  1.核实发病日期,进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必要时采取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

  2.根据传染病病种及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疫源地范围。

  3.追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4.调查并登记、管理密切接触者(可从发病日期推算出传染期,凡在此期间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

  5.对病家/疫源地提出并落实控制措施。

  6.为掌握当地疫情,描述传染病的分布和疾病监测工作提供基本资料。

  

(二)调查内容及调查表

  个案调查的具体内容通常制定专用的调查表。

其基本项目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状况、采取的防疫措施、转归、最终诊断、分析与小结、调查人、调查日期等。

  调查表基本内容如上述所列,但不同疾病也略有不同。

  (三)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询问和现场观察来收集资料。

为了核实诊断、追查传染来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接触者是否可能已经受到感染,必要时可采取标本供实验室检验用。

  1.询问 到达病家后首先说明来意,关心患者的病情、治疗及目前状况等,通过与患者、家属、护理人员或周围能提供情况的其他人进行谈话,获得必要的资料。

询问中辅以必要的提问。

询问时须注意患者的反应和心理状态,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合作,减少资料的偏倚。

  2.现场观察 对疫源地的环境,可根据不同病种进行调查和观察。

如对肠道传染病应重点调查水源、粪便和污水去向、食品卫生、苍蝇孳生情况、患者和周围人的卫生习惯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则重点调查居住密度、了解人员来往等。

观察的目的是了解患者发病的具体环境,继续传播的可能性和范围,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在调查的同时,根据不同病种采集不同的生物标本(血、尿、便、痰)。

通过调查,拟发现可疑传染来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该病再传播的潜在发病危险,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措施可根据不同传染病采取以不同主导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三、居民漏报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一个地区法定传染病报告虽然代表该地区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水平,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分布配备、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等因素不同,患传染病后及时就诊情况也不同,传染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漏报。

因此,在疾病监测中定期进行漏报调查,以校正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准确掌握疫情真实动态,了解漏报的原因,区分就诊漏报与漏诊漏报,从中寻求减少各种漏报的方法,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内容

  首先确定漏报调查所要调查的传染病种类,可以调查某一种、某几种或全部法定传染病。

按照调查制定的诊断标准和所规定的调查时间范围,对确定的调查对象患某种、某几种或全部传染病的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主要症状、就诊诊断、未就诊原因等进行询问调查,区分就诊漏报与漏诊漏报。

  (三)调查方法

  我国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一般采取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

把调查地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片,每片抽查若干地段(乡),每个地段(乡)抽查若干个居委会(村)。

抽样人数与当地传染病总发病率有关,要求能查出100例以上法定传染病。

例如某地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000/10万,我们希望查出100例传染病患者,用100除以发病率,即需要调查5000人。

  (四)调查指标确定

  在漏报调查中的统计指标,计算某病漏报率、估计发病率、总漏报率、漏诊率、迟报率。

  (五)调查表设计

  可设计为集体调查表。

表中应注明被调查区、县、街、乡,调查日期等一般项目。

调查表中应包括编号、户主姓名、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所患疾病名称、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就诊日期、就诊单位、未就诊原因、备注。

每张调查表应记录调查者、调查日期。

  (六)调查步骤

  完成调查设计后,确定调查地区,了解该地区总人口数、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包括所调查病种的报告发病率;对调查进行质量控制,统一标准(如疾病诊断标准等);培训调查员;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情况修订调查计划;调查过程中注意质量控制;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七)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指标

  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

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对这种抽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应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八)报告提纲撰写和主要内容

  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内容、调查对象、选用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对今后此项工作的建议。

  四、感染率调查

  为了解某地、某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及总人口感染情况,并与既往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可对现行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并对今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地区范围较小或进行寄生虫病感染率调查时可选用普查;一般传染病及地区范围大可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大小取决于预期感染率和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预期感染率高,样本可以小一些,要求精确性高则样本要大一些。

简便计算公式N=400×Q/P。

  感染率调查一般需要采血(同其他血液采集要求)。

寄生虫病则根据不同虫种进行血液涂片(疟疾)或粪便检查等。

同时还需调查所调查疾病的患病史、患病时间、预防接种史、接种时间、针次。

  五、其他调查

  如携带率调查(如乙肝携带率调查);病原型别、毒力及耐药性调查;对某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如艾滋病);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种类及病原体携带情况调查;评价防疫措施效果;研究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预测疫情等。

第二节 鼠疫

  一、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根据临床表现,常见的鼠疫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另外还有皮肤鼠疫、眼鼠疫、肠鼠疫和脑膜炎型鼠疫,其中肺鼠疫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

各型鼠疫患者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腺鼠疫可在腹股沟和腋下、颈部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肺鼠疫可出现咳嗽、胸痛、血痰、粉红色泡沫痰。

  二、流行病学

  鼠疫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啮齿动物、野牛食肉类动物和肺鼠疫患者。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①经鼠蚤媒介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度客蚤等10余种蚤类。

②经皮肤接触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③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淡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人类对鼠疫菌普遍易感,病例在年龄、职业警方面的差别是由于感染机会不同造成的。

鼠疫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上以农民牧民为多。

     鼠疫暴发疫情是指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鼠疫病例疫情。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即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疫情处置,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控制措施。

  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疫情时,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

同时,根据鼠疫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鼠疫疫情和减少危害,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八、预防

  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采取灭鼠、灭蚤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对鼠疫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的群众和专业人员以及进入疫源地的人群要开展健康教育,重点是“三报”和“三不”制度。

  制订鼠疫应急控制预案等,对鼠疫防控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和演练,开展必要的监测。

第三节 霍乱

  霍乱是由O1血清群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病例以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一、流行病学

  霍乱(包括O1群的古典型、埃尔托型和O139群)的流行环节和流行特征基本相同,但O139群霍乱和埃尔托型霍乱常有更多的轻型患者和带菌者。

  

(一)传染源

  1.患者急性期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环境,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

轻型患者由于及时就诊的少,临床上又易误诊和漏诊,不易被发现,而这些患者不仅可排菌,且可自由活动,易广为传播,其流行病学意义可能更大。

  2.带菌者指虽无临床表现但粪便中却能排出霍乱弧菌的人,包括潜伏期带菌者、病后带菌者(分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等多种情况。

  

(二)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在一般情况下,经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霍乱多分布在沿海、江河、入海口和内陆盐碱水源地区的重要原因。

  2.经食物传播各种食品,尤以水(海)产品、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最为常见,因聚餐而引起食物型暴发,是近年国内特别是某些内陆地区霍乱流行的重要形式之一。

  3.经生活接触传播因接触了霍乱病人、带菌者的粪便或呕吐物以及接触其他一些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物品而造成大范围传播的事件较为少见,这种传播主要是因为经手-口途径造成个别人员的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

但受胃酸及免疫能力等个体因素影响,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

人体感染霍乱弧菌后可在肠道局部产生分泌性抗体IgA,在血清中产生凝集素、杀弧菌抗体(抗菌免疫)和抗毒抗体(抗毒免疫)。

该肠道局部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联合作用,可使病后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但并不排除少数人病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第四节 艾滋病

  一、概述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死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五、预防

  预防HIV/AIDS唯一有效策略,是依靠全社会及政策改变和(或)减少高危行为。

  

(一)健康教育

  公众和学校的健康教育必须强调,多性伴,特别是同时多性伴以及共用针具吸毒,都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

禁欲、忠诚和安全套,均能减少性传播危险。

  

(二)安全针具交换项目

  增加静脉吸毒者治疗设施,指导其消毒方法,开展安全针具交换项目,减少HIV传播。

  (三)HIV检测和咨询服务

  HIV检测和咨询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干预措施,可了解HIV感染现状、促进行为改变和HIV感染的诊断。

可针对下列人群:

①病人,或有过高危行为的人;②产前检查的孕妇;③夫妻咨询服务(婚前或已婚);④健康但担心感染的匿名和(或)保密性HIV咨询和检测。

  (四)孕期抗病毒治疗,减少母婴传播

  (五)安全用血管理

  所有捐献血液成分必须检测HIV抗体,阴性者才能使用。

临床严格界定输血适应证。

器官移植时亦然。

使用凝血因子及其产品时,必须筛查HIV和灭活HIV。

  (六)普遍防护措施

  处理、使用和废弃针头等锐器时必须小心,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其他个人防护工具,避免接触血液和体液,不小心溅到的血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冲洗干净。

护理病人和实验操作均需普遍防护。

  (七)HIV感染儿童的预防接种

  WHO建议,无症状的HIV感染儿童按照免疫规划进行常规预防接种,有症状者不能接种卡介菌。

所有HIV感染儿童均可接种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一组疾病,都有基本的肝脏病变和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在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免疫学、临床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不同,预防和控制也有很大差别,将分别阐述。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粪便中,症状出现前1~2周达高峰,出现肝功能障碍或症状后,粪便中病原体迅速减少,此时血液中HAV抗体出现。

已知同源暴发与下列因素有关:

污染水;感染的食品加工者引起食物污染,包括未烹饪食物或烹饪后食物;从污染水中捕获的生的或未熟透的贝类;以及被污染的产品,如莴苣、草莓等。

    传染源包括急性临床病例和亚临床型感染者。

急性患者由于排毒量大,尤其在黄疸出现之前传染性最强;亚临床型感染虽然排毒量不及临床患者,但活动自如,反而作为传染源作用更甚,亚临床型感染者的比例远远大于临床患者,两者有时可呈3:

1~10:

1。

    4.疫情报告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个案要在24小时内、暴发疫情要在2小时内进行疫情的网络直报。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规定,如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T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病例,即视为暴发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6.预防

  

(1)健康教育:

对公众进行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重点强调仔细洗手和粪便的卫生处理。

  

(2)安全饮用水:

提供合理的水处理和供水管网系统,以及污水的处理。

  (3)免疫预防:

WHO建立了甲肝疫苗使用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