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56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校区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某区龙塔实验学校迁建工程项目

(二)项目业主:

某区龙塔实验学校

(三)项目地址:

某区龙塔街道E5-1-3/01号地块

(四)项目性质:

迁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计划用地43.4亩,新建建筑面积45035.1平方米,其中综合楼3349.08平方米,食堂2301.6平方米,小学教学楼4837.25平方米,中学教学楼2733.03平方米,实验楼6741.85平方米,居委会903.85平方米,阶梯教室513.42平方米,室内体育馆5474.37平方米,地下车库16423.11平方米。

建设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为54个班,常年学生2700人。

(六)项目工期:

12个月(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

14451.8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某区财政拨款。

二、业主简介

某区龙塔中心小学校位于某区龙塔街道,紧邻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多家市级机关,是龙塔片区唯一一所办学规范、教学质量上乘,具有一定特色的公办小学。

学校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身为某区龙溪工农小学校,于2007年升格成为完全中心小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原有校舍4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属C级危房。

学校现有教师18名,平均年龄32岁,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名,市、区级骨干教师2名,是一支师德师风高、业务能力强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严谨高效的教学,系统正规的训练,为师生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平台,展示能力的舞台。

近年来,学校本着“教好书、育好人”这个信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特别是学校的美术创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有数十名学生的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市级奖励,受到社会各届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三、编制依据

●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原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业主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

●国家和某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四、编制内容

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建设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

五、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28956.21

2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45035.1

3

按功能分

综合楼

平方米

3349.08

食堂

平方米

2301.60

小学教学楼

平方米

4837.25

中学教学楼

平方米

2733.03

实验楼

平方米

6741.85

居委会

平方米

903.85

阶梯教室

平方米

513.42

室内体育馆

平方米

5474.37

地下车库

平方米

16423.11

4

停车位

512

地上

14

地下

498

5

建筑密度

%

19.1

6

容积率

0.8

7

绿地率

%

30.1

8

总投资

万元

14451.8

9

班级构成

小学

36

初中

18

第二章项目背景

一、某区概况

某区是某的北大门,地处某国际航空港,交通优势相当明显。

渝怀铁路、某“二环八射”中“二环五射”贯穿区境,渝长、渝邻、渝合、渝涪、渝黔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区境内交汇,西南最大的龙头寺火车站位于区内,长江、嘉陵江环绕本区东西南,寸滩集装箱码头紧邻该区,规划的轻轨三号线直通机场,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某的总体地势相对高差达1305米,呈“三山两槽”地形,以丘陵分布最广,约占幅员面积的50%。

虽然某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比较差,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该区比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以温泉为特色的统景风景区、以溶洞为特色的排花洞和张关风景区、以森林为特色的玉峰山公园,在全市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某是某市的缩影,城市带农村的任务特别艰巨。

全区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仅72平方公里,90万户籍人口中有58%是农民。

既有主城区复杂的城市工作,又有农业县繁重的农村工作。

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相当大,全区26个镇街(不含北部新区),除南部的6个街道外,其余20个镇均靠财政转移支付。

某城区的分布比较特殊,分为龙溪和两路两大块,龙溪已完全与市中心城区融为一体,两大块之间的鸳鸯等6个街道行政区域属某,但经济和社会发展隶属于北部新区管理。

由于某主城两路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已成为某实施主城北移东下战略的主阵地,在某主城核心区2000多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某就占400多平方公里,在主城九区当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该区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区”、“全国依法治理先进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奖”等若干项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园林城区”。

二、某区龙塔街道简介

某区龙塔街道面积6.8平方公里,辖区现有5座社区居委会(工农社区居委会、龙头寺社区居委会、黄泥塝社区居委会、红土地社区居委会、星城社区居委会),人口约85000人。

红土地社区居委会包括:

长安华都、长安丽都、流星花园、重百小区、御景天成、大帝花园、油脂公司、樱花丽舍、红地苑等小区或单位,辖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至江北区五里店街道,南至长安丽都,西至御景天成,北至长安华都,居住人口16000人。

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活动和看护、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介绍,便民利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计划生育、教育科普、司法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家政类中介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社区居民急需的其它服务。

工农社区居委会包括:

景色华联、枫华居、龙头景苑、无专厂、瑞吉花园、新洲阳光、江洲工艺、福星物业、琼海一期、琼海二期、琼洋花园、中医院、储运宿舍、金华一期、金华二期、森岭居、正合花园、渝中综合楼、澳飞马、中瑞方园、皇城、银海大厦、市司法局等小区或单位,辖面积0.6平方公里,东至红唐路,南至五黄路,西至黄龙路,北至大易制药,居住人口17000人。

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活动和看护、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介绍,便民利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计划生育、教育科普、司法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家政类中介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社区居民急需的其它服务。

黄泥塝社区居委会包括:

荣锦华庭、皇冠自由城、惠群物业、紫荆园、天骄俊园、佳华世纪、阳光丽景、松龙景苑、松龙绵秀园、长安皇都、市经作站、聚景园、天一华府、香悦华府、金玉满堂、鼎泰国际、朝阳之家、法苑小区、一中院、黄金堡生活家园、市公安局、紫荆小区、龙城天都、黄泥塝派出所等小区或单位,辖面积2.1平方公里,东至紫园路--黄龙路,南至红黄路,西至龙溪街道,北至新溉路,居住人口22000人。

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活动和看护、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介绍,便民利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计划生育、教育科普、司法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家政类中介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社区居民急需的其它服务。

鲁能星城社区居委会包括鲁能星城已建成区域和规划建设区域,辖面积1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18000人,全面完工后将入驻65000人。

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活动和看护、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介绍,便民利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计划生育、教育科普、司法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家政类中介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社区居民急需的其它服务。

龙头寺社区居委会包括龙塔华园、后勤基地、天江鼎城、治安总队等十二家等小区或单位及未开发的原龙塔村十社、十一社地域(即原龙塔社区除鲁能星城所辖面积外的所有区域),辖面积2.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000人。

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老年人活动和看护、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介绍,便民利民、医疗康复、文化娱乐、计划生育、教育科普、司法救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家政类中介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开展社区居民急需的其它服务。

三、某区教育事业发展背景

某区共有公立学校288所,其中教师进修校1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普通初中39所,小学237所(城市小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农村中心校29所,农村完小22所,村小173所),幼儿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公立学校在职教职工6291人,普通中学2999人,小学2822人,幼儿园88人,职业中学270人,教师进修校62人,其他人员50人。

全区公立学校在校学生93656人,其中普通中学36570人,小学50980人,幼儿园750人,职业高中5356人。

全区公立学校占地1671906平方米,校舍总面积754752平方米。

全区现有民办学校12所,在校学生5256人;区内高等院校(分校)6所,在校学生近10000人。

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某区先后获得中华扫盲奖、全国“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并两次获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区。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的需要

加强中小学教育,对于进一步巩固我国"普九"成果,提高全面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我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

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某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理应在小学教育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根据市委、市府关于“在开发区和城镇建设中要坚持中小学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先建后撤”和“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及少年入学,维护社会稳定”的规定,农业园区的教育发展绝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是解决该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

随着该地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快,龙塔片区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5万余人。

目前该地区内仅有该校一座配套公办学校,学生入学矛盾日益突出,群众反映十分激烈。

解决市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

因此当地群众迫切要求龙塔街道区域内在近期将原某区龙塔实验学校扩建,以满足当地内适龄儿童入学的要求。

三、是学校乃至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某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某区龙塔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

但随着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小学与兄弟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学硬件落后,生活配套设施落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这是学校乃至全区教育事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本迁建工程对推进科教兴区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缓解教育教学及辅助用房不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

经预测,2008年至2010年某区龙塔实验学校在校生将增至2200人;按龙塔片区教育发展规划,某区龙塔实验学校将发展至能容纳48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

而学校现有的建筑规模及配套设施已适应不了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从整体上看显得拥挤而局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健康发展,让每个适龄学生均能顺利就学并接受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必须扩建实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以体现教育公平,这亦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

求相适应。

五、是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某区龙塔中心小学校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身为某区龙溪工农小学校,于2007年升格成为完全中心小学校。

该校原有校舍4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此次地震的影响,使原本就不太坚固的校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相关部门测评,该校校舍属于C级危房,对在校的学生和老师的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不适于教学和办公。

因此此次迁建项目十分迫切,急需实施。

第四章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建设选址

本项目拟建设地址在某区龙塔街道E5-1-3/01号地块。

二、气候及水文条件

(一)气候

项目所在地冬暖春早,夏多伏旱。

春季升温较快,夏季雨量丰沛而分布不均,5、9两月为雨量高峰期,8月相对少雨,累年连晴高温,蒸发及蒸腾量大,伏旱频繁,有“十年九旱”之称。

冬季平均气温6.5℃,1月温度最低,极低温度为零下2.6℃。

1、温度:

全区年平均温度为17.1℃,年总积温平均6264.4℃。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7℃,最低16.4℃。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6℃。

2、降水: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99.8mm,降水量最多年1532.3mm,最少年495.3mm。

95%的年份在1000mm米以上。

常年年际变化较小,月际变化较大。

夏季(4—9月)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并多为大雨或暴雨,季平均降水量446.2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39.00%;冬季降水量最少,平均68.00mm,仅占平均量的6%。

5月到7月上旬,为初夏雨季和梅雨天气过程,5到9月汛期内的一日降水量,可达100—200mm。

3、日照:

日照时数周年变化显著,盛夏7、8两月光照最充足,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多年平均值238.2小时;初春和秋冬二季日照均偏少,10月到次年3月,各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在100小时以下。

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最高为8月75%,其变化幅度为30—79%;最低为12月13%,其变化幅度为1—32%。

4、风、云:

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0m,以东北风、西北风和东风三座风向较多,风速也较大。

年均云量7.2—8.0。

冬春两季多高于地面1500m以上的高积云和层积云;夏季多高于地面500—800m的雷雨云。

(二)水文条件

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构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第四系土层的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人工填土层中。

经地面调查,区内未见井、泉点出露,表明其地下水较为贫乏。

项目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三、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项目地位于某区龙塔街道,距某江北国际机场约30km,交通方便。

总体地形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场地地形起伏较大,高程约为390.00m左右,相对高差3—8m,地形坡角一般5º—25º。

地貌上属剥蚀浅丘地貌。

沟河纵坡度为3%—8%,沟河切割深度10m—40m。

(二)地质构造

项目地地质构造位于江北向斜北西翼,岩县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110º<15º,区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

岩层中可见两组裂隙:

①47º<85º,面平,微张,无充填,间距2.0m—3.0m;②140º<80º,闭合—微张,面粗糙,无充填,间距2.0m—2.5m。

(三)地层岩性

项目地上覆土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1)、残坡积层(Q4e1+d1);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

其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1)

素填土:

黄褐色,主要由砂岩、泥岩块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

主要为修建居民房时回填,稍密—中密,稍显。

回填时间5年—30年,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厚0.0m—5.0m。

②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1+d1)

粉质粘土:

黄褐色,软塑—可塑状,含少量砂、泥石角砾,厚度0.5m—3.00m。

主要分布于低洼地带。

③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基岩

泥岩:

紫红色,泥质结构,巨厚层状构造。

由粘土矿物组成,广泛颁布于评估区,系场地内主要岩性。

砂岩:

灰白色,细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次之为云母,钙质胶结,与泥岩呈不等厚状产出。

四、地震灾害

(一)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局部修订),项目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二)地质灾害

项目地及邻近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塌岸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宜于建设。

五、交通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为某的北大门,紧靠龙头寺火车站,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有水、陆、空交通优势,城市公共交通也比较发达。

六、公用工程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有较成熟的社区,水、电、通讯等公用设施齐备,接入方便,能满足项目建设与运营之需。

七、施工条件

施工所需水、电、道路条件能满足需要,施工场地基本满足需求,在拟定施工方案时注意与场地周边的衔接,充分利用场地内的空间,减少对周边人们生活及商业活动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一、设计依据

(一)《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二)《中小学建设设计规范》

(三)相关政府文件

(四)相关的专业设计规范与法律法规

二、设计主导思想

规划设计旨在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工程达到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配套齐全等要求;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优秀舒适美观的校园环境,同时具有鲜明的儿童气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设施。

2、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等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3、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人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四、总平面设计

(一)整体结构布局

运动场具有占地面积大,用地非常平整的特点,因此在山地城市中,尤其是地形复杂的地块中进行学校设计,是运动场的选址所涉及的重大环节。

运动场选址决定了建筑主体的布置以及可能的建筑基础埋深,并深刻的影响了场地的挖方和填方区。

根据现场地形和规划道路标高,学校用地自然的分为了A、B两个区域,A、B地块相差约为45米左右,按规划道路标高,A地块略为填方即可与道路相平,而B地块则需填方约35米左右方可与道路相接,如B地块作为建筑主体用地,教学楼高度按四层计算约为16米左右,而可能的基础埋深将达到建筑自身高度的两倍以上,同时又会带来今后使用的场地较严重沉降问题,而A地块虽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但经初步分析,灾害原因应为A、B两地块高差过大所导致,经土地平整后,灾患应能消除。

综上考虑,将B地块作为运动场用地,根据2、3点规划道路标高,确定运动场地标高为290.000,而A地块作为教学建筑用地,并与城市道路可开口位置相吻合。

学校分为行政区、体育活动区、教学核心区、实验区,其中教学核心区位于场地中央,拥有最佳的采光通风环境以及最小的噪音影响,行政区置于主干道边,阻挡外界的干扰,以上各功能均由长廊相接,使各功能区域既相互独立,又可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二)道路交通组织

学校入口处分别有行政楼出入口、街道还房出入口和学校主出入口,根据高差,将三个出入口分别设置于不同标高处,在保证各出入口使用便利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学校主出入口。

充分考虑了校内道路、管网等与市政道路、管网的衔接及绿化的要求。

内部道路形成环形流线,轿车和消防车可到达区内任何一栋建筑。

考虑到用车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校园内机动车限速为5km/h,将噪音和污染降至最低,以满足车辆进出和消防扑救的要求。

(三)绿化系统

绿化设计结合地形、功能、生态与气候,形成中心绿化为中心绿核,以环形道路栽体的环形绿化带,各个功能区绿化相钳入关系。

用尽显绿化,以不裸露土为原则,将乔木、灌木、花卉、绿篱等要素有机组合,人工造景与自然趣味相结合,产生带状,庭院片状的景点,形成校园中富有特色的绿化环境。

(四)建筑面貌

1、龙塔实验学校用地紧张,内部高差大,如何利用限有条件并尽可能的将学校各种功能合理的放置其中,是设计的重点之一。

设计中利用建筑间距和高差,将阶梯教室放置在二号教学楼与三号教学楼之间,既满足间距要求,又充分利用地块。

二,三号教学楼之间的高差使阶梯教室拥有自己的独立出入口,同时,可设置屋顶花园,成为校园休闲绿地之一。

2、风雨长廊是学校的内部街道,宽大的平台和走廊促进更多的学生、师生间的随机交流,而人与人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

地域个性、文化传承是校园场所精神的主要方面,是师生们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一个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校园将成为师生终身美好记忆的一部份。

对于学校校舍本身,我们力图以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材料来延续巴渝传统建筑的意境。

建筑造型稳重大方,细部丰富,既挺拔大气又流畅细致。

各栋建筑通过统一的细部元素、材料和尺度达到协调,建筑群体统一不失变化。

以仿粘土砖的劈离砖作为外墙主要材料,表达了对周围环境以及传统的呼应。

在学校中漫步,就像在丰富而细腻的空间之中不断回转环绕,转眸之间,在连廊处、台阶处、平台处、庭院处、窗口处,都是师生交流的身影,这亦是我们创作者所期冀的建筑空间体验。

2、环境景观与建筑群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优雅的建筑形式与自然活泼的园林空间是最完美的结合。

本方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草地,树木花台,流水,喷泉水池和铺地以及道路、停车场等与室外建筑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副美丽的自然画卷。

总体布局符合消防、人防、环保、防灾、减灾等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建筑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想贯穿每个设计环节,坚持对人的终极关怀。

2、满足人们在日益提高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在环境设计中力求富有创造、新意的场所。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充分发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严格控制指标,创造了大量绿色空间。

(二)平面设计

1、建筑设置3米宽的风雨长廊,满足学校雨天活动的需求。

2、教学楼统一采用外廊式布置,所有教室均南向采光,较小的进深还保证优良的通风效果。

3、采取噪音层层设防,达到逐步衰减的效果,充分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

4、在每层教学楼中均设教师办公室和休息室,方便教师使用,在平面上置于教学楼和运动场地之间,将学生的室内外活动均能置于代课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

5、绿色空间成为校园环境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入口处绿化带完成校外到校内空间过渡,同时也将生态观念引入校园。

绿化部置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三)立面设计

1、教学楼:

4层,层高3.1米、3.1米、3.4米、3.4米

2、办公楼:

5层,层高2.8米、2.8米、3.0米、3.0米、3.1米。

3、综合楼:

4层,层高3.0米、3.0米、3.0米、4.5米。

六、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本工程遵循的现行结构设计规范: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彻体结构设计规范》(GBJ50003-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4)《砼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