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40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热点四 生态与环境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热点四生态与环境类试题

[热点题型专练]

1.(2016·山东淄博一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________及________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________;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21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________;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________。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________。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柱状图显示,甲种群幼年(繁殖前期)的个体多,老年(繁殖后期)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幼年(繁殖前期)的个体、成年(繁殖期)的个体,老年(繁殖后期)的个体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丙种群幼年(繁殖前期)的个体少,老年(繁殖后期)的个体多,属于衰退型。

综上分析,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甲;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我国21世纪中叶后,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与丙种群的变化趋势相似;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竞争、捕食。

(4)依题意,田鼠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即为稳定型,在一年内田鼠的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多少。

(5)依题意,人类活动导致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栖息地丧失,是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甲 丙 竞争、捕食

(4)食物的多少

(5)栖息地丧失

2.(2016·江苏镇江模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请据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

此现象表明:

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__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占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占2/5,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__g。

(6)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湖泊中小球藻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

(1)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CO2库,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2)甲图中鲢鱼与河蚌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两者是竞争关系。

(3)由于光照减弱,水体中的植物垂直分层出现了变化,因此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说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4)甲图中河蚌吃小球藻说明河蚌属于第二营养级,河蚌吃水蚤、水蚤吃小球藻说明河蚌属于第三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占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占2/5,则河蚌增加10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10×3/5×5+10×2/5×5×5=130(g)。

(6)根据图a可知小球藻种群增长率维持在一定数值上不变,说明该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

(1)A、D 

(2)竞争 (3)垂直 (4)第二和第三 一 (5)130

(6)

3.(2016·河南漯河四模)为防治果园内蝽虫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苹果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白三叶草。

对比研究苹果—白三叶草复合果园和苹果单一果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据图甲分析,复合果园中蝽虫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高。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___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2)若要了解蝽虫等植食性害虫的繁殖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卵的密度,通常采用方法是________。

(3)白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选它跟苹果搭配种植,利于提高果园对________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果园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将其补充完整。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从而减少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应该有捕食和寄生。

(2)昆虫卵不活动,调查昆虫卵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

(3)白三叶草为阴生植物,苹果树为阳生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4)由于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同化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一部分能量,其余的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

(1)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2)样方法 (3)光能

(4)

4.(2016·湖南怀化二模)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被称为初级生产力。

下表为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力[g/(m2·a)]。

请回答:

生态系统类型

湖河

沼泽

热带

雨林

温带

森林

冻土带

荒漠密

灌林

农田

海洋

面积(6×106km2)

2

2

20

18

8

18

14

332

净初级生产力

500

200

2000

1300

140

70

650

125

(1)从上表可知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热带雨林是生物圈的最主要的能量基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漠密灌林的净初级生产力较低的主要非生物影响因素是________;而群落结构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却较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各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去向是________。

(4)据表资料,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这是因为________。

A.生产者被食量按此顺序增大

B.环境温度按此顺序降低

C.叶绿素含量按此顺序减少

D.太阳光利用率按此顺序增大

解析:

(1)热带雨林面积大,净初级生产力高(原因:

结构复杂,能量利用率高,光合效率高),是生物圈最主要的能量基地。

(2)荒漠密灌林缺水;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高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施肥、灌溉、杀虫、除草等),使能量向农作物集中。

(3)净初级生产力的去向有:

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利用。

(4)单位面积净生产量高是由于绿色植物相对多,叶绿素含量高,光能利用率高。

答案:

(1)净初级生产力最大(或结构复杂,光合效率高)

(2)水 人们不断从事施肥、灌溉、杀虫、除草等活动,使能量向农作物集中

(3)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4)C

5.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从而提高能量的________。

解析: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图中的C;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D=A1+(B1+C1+D1),A1表示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1+C1+D1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桑树流向第二营养级蚕的传递效率为D/A,一般来说,D/A在10%~20%之间,因此,D/C大于10%;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桑叶可以喂蚕,蚕沙可以喂鱼,蚕和鱼可以供人类利用,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

(1)A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 大于 一 (3)多级利用 利用率

6.(2016·山东日照二模)下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

(1)用图甲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__;图中缺少的箭头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图乙中能量a是指________,能量b用于________。

(3)若被F摄入的能量为m千焦,其粪便中的能量为n千焦,c1中的能量为e千焦,b中的能量为f千焦,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产生c1生理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D和F的行为活动互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F与跑得快的D得以生存,这种共同进化现象的本质是________。

解析:

(1)食物链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E)和消费者(F、D、B),A代表无机环境,C代表分解者,故图甲中食物链是E→F→D→B;图中缺少分解者C呼吸作用的箭头,即缺少C→A。

(2)图乙中F摄入的能量包括F同化的能量(a)和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同化的能量(a)又分为两部分: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和呼吸散失的能量(c1)。

(3)F是第二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为B(第四营养级),F同化的能量是(m-n)或(e+f),故B同化的能量(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m-n)×20%×20%=(m-n)×4%千焦[或(e+f)×4%千焦];c1表示F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产生c1生理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D和F的行为活动互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进化的本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

(1)E→F→D→B C→A

(2)F同化的能量 F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m-n)×4%千焦[或(e+f)×4%千焦]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信息传递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7.为了了解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某生物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请回答下列问题。

    被捕食者

捕食者

(1)表中未列出的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所处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乙与丙的关系是________;庚的同化量的去路有被分解者分解、________、________。

(4)庚为外来物种,当其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已知庚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在图乙中画出庚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解析:

(1)表中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2)由表格提供的信息,甲为生产者,被捕食者中无庚,庚处于最高营养级。

表中包含的食物链有:

①甲→乙→丙→己→庚;②甲→丙→己→庚;③甲→丁→戊→庚;④甲→戊→庚。

(3)乙和丙都能以甲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丙又能以乙为食,两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

(4)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意味着之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缺一不可)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 

(2)4 丙、己、戊、庚 庚 (3)捕食与竞争 呼吸消耗 未利用 (4)如上图

8.(2016·福建福州5月模拟)为研究无机盐输入对湖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从湖泊中随机取样,进行了系列实验,测量时以水体叶绿素总量代表藻类的数量。

下图表示湖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磷对藻类数量变化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藻类增长。

(2)科研人员同时还做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

)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________。

在另一组的实验中,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

(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相近,这些结果说明________。

(3)相关研究还表明,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腐生细菌是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在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这是两类生物的________进化。

解析:

(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水体叶绿素总量都升高,说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促进藻类增长。

(2)要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

)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则NO

浓度为自变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所以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氮元素(NO

)。

若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

(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相近,说明湖水中含较多的氮元素,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3)水域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是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说明两类生物协同进化。

答案:

(1)促进

(2)氮元素(NO

) 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湖水中含较多的氮元素,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3)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协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