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395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 12 124 第3课时.docx

第1章12124第3课时

第3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知识点一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

α⊥β,α∩β=l,a⊂α,a⊥l⇒a⊥β

图形语言

作用

①面面垂直⇒线面垂直;②作面的垂线.

知识点二 空间垂直关系的转化

点睛:

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都可以实现垂直关系的转化.

一、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例1 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四边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G为AD边的中点.

求证:

(1)BG⊥平面PAD;

(2)AD⊥PB.

证明 

(1)由题意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P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G⊂平面PAD,

∴PG⊥平面ABCD,∴PG⊥BG.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ABD是正三角形,

∴BG⊥AD.

又AD∩PG=G,AD,PG⊂平面PAD,

∴BG⊥平面PAD.

(2)由

(1)可知BG⊥AD,PG⊥AD,BG∩PG=G,BG,PG⊂平面PBG,

∴AD⊥平面PBG.

又PB⊂平面PBG,∴AD⊥PB.

反思感悟 当题目条件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时,往往要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推导出线面垂直的条件,进而得到线线垂直的关系.因此见到面面垂直条件时要找准两平面的交线,有目的地在平面内找交线的垂线.

跟踪训练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求证:

BC⊥AB.

证明 如图,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点D.

∵平面PAB⊥平面PBC,

且平面PAB∩平面PBC=PB,

AD⊂平面PAB,

∴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AD⊥BC.

又∵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

又∵PA∩AD=A,PA,AD⊂平面PAB,

∴BC⊥平面PAB.

又AB⊂平面PAB,∴BC⊥AB.

二、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

例2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1,E为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起,使平面ADE⊥平面ABCE,得到几何体D—ABCE.

求证:

BE⊥平面ADE.

证明 在△ADE中,AE2=AD2+DE2=12+12=2,

在△BCE中,BE2=BC2+CE2=12+12=2,

故在△AEB中,∵AE2+BE2=AB2,∴BE⊥AE.

又平面ADE⊥平面ABCE,

且平面ADE∩平面ABCE=AE,

BE⊂平面ABCE,∴BE⊥平面ADE.

反思感悟 

(1)抓住折叠前后的不变量与变化量,同在半平面内的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而位于两个半平面内的两个元素之间关系改变.

(2)特别要有意识地注意折叠前后不变的垂直性和平行性.

跟踪训练2 如图①,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②.

(1)求证:

DE∥平面A1CB;

(2)求证:

A1F⊥BE.

(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说明理由.

(1)证明 ∵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DE∥BC.

又DE⊄平面A1CB,BC⊂平面A1CB,

∴DE∥平面A1CB.

(2)证明 由已知得AC⊥BC且DE∥BC,

∴DE⊥AC.

∴DE⊥A1D,DE⊥CD,又A1D∩CD=D,A1D,CD⊂平面A1DC,

∴DE⊥平面A1DC.

而A1F⊂平面A1DC,

∴DE⊥A1F,

又A1F⊥CD,CD∩DE=D,CD,DE⊂平面BCDE,

∴A1F⊥平面BCDE,

又BE⊂平面BCDE,

∴A1F⊥BE.

(3)解 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

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连结PD,QD,PQ,QE,则PQ∥BC.

又DE∥BC,∴DE∥PQ.

∴平面DEQ即为平面DEQP,

(2)知,DE⊥平面A1DC.

∴DE⊥A1C.

又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

∴A1C⊥DP.

又DP∩DE=D,DP,DE⊂平面DEQP,

∴A1C⊥平面DEQP.

即A1C⊥平面DEQ.

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

三、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综合应用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证明 

(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底面ABCD=AD,PA⊂平面PAD,PA⊥AD,

所以P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3)因为AB⊥AD,且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1)知PA⊥底面ABCD,所以AP⊥CD.

又因为AP∩AD=A,AP,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又因为CD⊥BE,EF∩BE=E,EF,BE⊂平面BEF,

所以CD⊥平面BEF.又CD⊂平面PCD,

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反思感悟 

(1)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之间的转化:

(2)在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

跟踪训练3 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SA⊥平面ABCD,且SA=AB,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SC的中点.求证:

(1)EF⊥CD;

(2)平面SCD⊥平面SCE.

证明 

(1)取CD的中点G,连结EG,FG,

∴FG∥SD,EG∥AD,

∵SA⊥平面ABCD,CD⊂平面ABCD,

∴SA⊥CD,又AD⊥CD,SA∩AD=A,SA,AD⊂平面SAD,

∴CD⊥平面SAD,

∴CD⊥SD,∴FG⊥CD,

又EG⊥CD,EG∩FG=G,EG,FG⊂平面EFG,

∴CD⊥平面EFG,又EF⊂平面EFG,∴EF⊥CD,

(2)由已知易得SA⊥AB,AB⊥BC,SA=BC,AE=BE,

∴Rt△SAE≌Rt△CBE,

∴SE=EC,即△SEC是等腰三角形,∴EF⊥SC.

又∵EF⊥CD,且SC∩CD=C,SC,CD⊂平面SCD,

∴EF⊥平面SCD.

又EF⊂平面SCE,∴平面SCD⊥平面SCE.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及线线垂直”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其转化关系如下:

 

1.设平面α⊥平面β,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a垂直于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b,则(  )

A.直线a必垂直于平面β

B.直线b必垂直于平面α

C.直线a不一定垂直于平面β

D.过a的平面与过b的平面垂直

答案 C

解析 当两个平面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只有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才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2.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  )

A.α∥γB.α⊥γ

C.α与γ相交但不垂直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 B

3.若将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沿AC折叠成直二面角,则B,D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2

4.如图,在三棱锥P—ABC内,侧面PAC⊥底面ABC,且∠PAC=90°,PA=1,AB=2,则PB=________.

答案 

解析 ∵侧面PAC⊥底面ABC,侧面PAC∩底面ABC=AC,∠PAC=90°(即PA⊥AC),PA⊂侧面PAC,

∴PA⊥平面ABC,

∴PA⊥AB,

∴PB=

.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面SDC⊥底面ABCD,求证:

平面SDC⊥平面SBC.

证明 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

所以BC⊥CD.

又平面SDC⊥平面ABCD,

平面SDC∩平面ABCD=CD,BC⊂平面ABCD,

所以BC⊥平面SDC.

又因为BC⊂平面SBC,所以平面SDC⊥平面SBC.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错误的个数为(  )

①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②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③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④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A.4B.3C.2D.1

答案 D

解析 如果平面α⊥平面β,平面α内的直线与平面β平行,相交或在平面β内,故④错误.

2.平面α⊥平面β,α∩β=l,n⊂β,n⊥l,直线m⊥α,则直线m与n的位置关系为(  )

A.平行B.垂直

C.相交D.相交或平行

答案 A

解析 ∵α⊥β,α∩β=l,n⊂β,n⊥l,

∴n⊥α.又∵m⊥α,∴m∥n.

3.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D⊥BC,D为垂足,以AD为折痕,将△ABD和△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后,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

①BD⊥CD;②BD⊥AC;

③AD⊥平面BCD;④△ABC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4B.3C.2D.1

答案 A

解析 ①正确,因为∠BDC为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由题意知∠BDC=90°,所以BD⊥CD;②正确,易知BD⊥平面ACD,所以BD⊥AC;③正确,因为折叠后仍有AD⊥BD,AD⊥DC,易知AD⊥平面BCD;④正确,因为AD=BD=DC,且以D为顶点的三个角都是直角,由勾股定理知AB=BC=AC,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4.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45°和30°.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AB∶A′B′等于(  )

A.2∶1B.3∶1

C.3∶2D.4∶3

答案 A

解析 如图:

由已知得AA′⊥平面β,

∠ABA′=30°,BB′⊥平面α,∠BAB′=45°.

设AB=a,则BA′=

a,BB′=

a,

在Rt△BA′B′中,A′B′=

a,

=2.

5.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BD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构成四面体A-BCD,则在四面体A-BCD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平面ABD⊥平面ABC

B.平面ADC⊥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C

D.平面ADC⊥平面ABC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得,BD⊥CD,

又平面ABD⊥平面BCD,

且平面ABD∩平面BCD=BD,CD⊂平面BCD,

∴CD⊥平面ABD,∴CD⊥AB,

又AD⊥AB,AD∩CD=D,AD,CD⊂平面ACD,

∴AB⊥平面ADC,∴平面ABC⊥平面ADC.

6.如图所示,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  )

A.直线AB上

B.直线BC上

C.直线CA上

D.△ABC内部

答案 A

解析 ∵CA⊥AB,CA⊥BC1,AB∩BC1=B,AB,BC1⊂平面ABC1,∴CA⊥平面ABC1,∴平面ABC⊥平面ABC1,又平面ABC∩平面ABC1=AB,∴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直线AB上.

二、填空题

7.如图,平面ABC⊥平面BDC,∠BAC=∠BDC=90°,且AB=AC=a,则AD=________.

答案 a

解析 取BC中点M,连结AM,DM,

则AM⊥BC,

由题意得AM⊥平面BDC,

∴△AMD为直角三角形,AM=MD=

a.

∴AD=

=a.

8.如图,若边长为4和3与边长为4和2的两个矩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则cosα∶cosβ=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由题意,两个矩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5,2

,所以cosα=

,cosβ=

所以cosα∶cosβ=

∶2.

9.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在l上取线段AB=4,AC,BD分别在α,β内,且AC⊥AB,DB⊥AB,AC=3,BD=6,则CD=________.

答案 

解析 作AE∥BD,使得AE=BD,连结DE,CE,

则四边形ABDE为矩形,∴AE⊥DE,

由题意易得AC⊥平面β,

∴AC⊥DE,又AC∩AE=A,

AC,AE⊂平面ACE,

∴DE⊥平面ACE,∴DE⊥CE,在Rt△ACE中,

CE=

在Rt△CED中,CD=

.

10.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且DA⊥平面ABC,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三角形.

答案 直角

解析 如图所示,连结AC,BD,作AE⊥BD于点E,

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

AE⊂平面ABD,所以AE⊥平面BCD,BC⊂平面BCD,所以BC⊥AE.

又因为AD⊥平面ABC,

BC⊂平面ABC,所以BC⊥AD.

又AE∩AD=A,AE,AD⊂平面ABD,所以BC⊥平面ABD.

而AB⊂平面ABD,所以BC⊥AB,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三、解答题

11.如图,在四棱锥A—BCDE中,底面BCDE为矩形,侧面ABC⊥底面BCDE,BC=2,CD=

,AB=AC.求证:

AD⊥CE.

证明 如图所示,作AO⊥BC,垂足为O,连结OD.

由于AO⊥BC且平面ABC⊥平面BCDE,平面ABC∩平面BCDE=BC,

AO⊂平面ABC,

所以AO⊥底面BCDE,且O为BC的中点,

知,

Rt△OCD∽Rt△CDE,

从而∠ODC=∠CED,

于是CE⊥OD.

又∵CE⊥AO,AO∩OD=O,AO,OD⊂平面AOD,

∴CE⊥平面AOD.

∵AD⊂平面AOD,∴AD⊥CE.

12.如图,在△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

=λ(0<λ<1).

(1)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BC?

(2)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

解 

(1)∵AB⊥平面BCD,∴AB⊥CD.

又∵CD⊥BC且AB∩BC=B,AB,BC⊂平面ABC,

∴CD⊥平面ABC,即CD垂直于平面ABC内的两相交直线,

又∵

=λ(0<λ<1),

∴λ取(0,1)上的任意值,恒有EF∥CD,即EF垂直于平面ABC内的两相交直线,

∴EF⊥平面ABC.

∵EF⊂平面BEF,

∴λ取(0,1)上的任意值,恒有平面BEF⊥平面ABC.

(2)由

(1)知,BE⊥EF,又平面BEF⊥平面ACD,

平面BEF∩平面ACD=EF,BE⊂平面BEF,

∴BE⊥平面ACD,∴BE⊥AC.

∵BC=CD=1,∠BCD=90°,∠ADB=60°,AB⊥BD,

∴BD=

,AB=

tan60°=

∴AC=

.

由AB2=AE·AC,得AE=

,∴λ=

.

故当λ=

时,平面BEF⊥平面ACD.

13.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侧面BB1C1C⊥底面ABC.

(1)若D是BC的中点,求证:

AD⊥CC1;

(2)过侧面BB1C1C的对角线BC1的平面交侧棱AA1于点M,若AM=MA1,求证:

截面MBC1⊥侧面BB1C1C;

(3)如果截面MBC1⊥侧面BB1C1C,那么AM=MA1吗?

请你叙述判断理由.

(1)证明 ∵AB=AC,D是BC的中点,

∴AD⊥BC.

又∵底面ABC⊥侧面BB1C1C,

底面ABC∩侧面BB1C1C=BC,AD⊂底面ABC,

∴AD⊥侧面BB1C1C.

又CC1⊂侧面BB1C1C,

∴AD⊥CC1.

(2)证明 如图,延长B1A1与BM的延长线交于点N,连结C1N.

∵AM=MA1,MA1∥BB1,

∴A1M=

BB1,

NA1=A1B1.

∵A1B1=A1C1,

∴A1C1=A1N=A1B1,∴C1N⊥C1B1.

∵平面NB1C1⊥侧面BB1C1C,

平面NB1C1∩侧面BB1C1C=C1B1,C1N⊂平面NB1C1,

∴C1N⊥侧面BB1C1C.

又∵C1N⊂平面MBC1,

∴截面MBC1⊥侧面BB1C1C.

(3)解 过点M作ME⊥BC1于点E,连结DE.

∵截面MBC1⊥侧面BB1C1C,

截面MBC1∩侧面BB1C1C=BC1,ME⊂截面MBC1,

∴ME⊥侧面BB1C1C.

又∵AD⊥侧面BB1C1C,

∴ME∥AD,∴M,E,D,A四点共面.

∵AM∥侧面BB1C1C,AM⊂平面AMED,平面AMED∩平面BB1C1C=DE,∴AM∥DE.

∴四边形AMED是平行四边形,

∴AM=DE,

∵AM∥CC1,∴DE∥CC1.

∵D是BC的中点,

∴E是BC1的中点.

∴AM=DE=

CC1=

AA1,∴AM=MA1.

14.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若CD=2,平面ABCD⊥平面DCEF,则线段MN的长等于________.

答案 

解析 取CD的中点G,连结MG,NG.

因为ABCD,DCEF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所以MG⊥CD,MG=2,

NG=

.

又因为平面ABCD⊥平面DCEF,

平面ABCD∩平面DCEF=CD,

MG⊂平面ABCD,

所以MG⊥平面DCEF,

又NG⊂平面DCEF,可得MG⊥NG,

所以MN=

.

15.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过点K作KM⊥AF于M点,连结DM,

易得DM⊥AF,

与折前的图形对比,可知由折前的图形中D,M,K三点共线,

且DK⊥AF,于是△DAK∽△FDA,

,∴t=

∵DF∈(1,2),∴t∈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