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26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docx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案

备注提示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集体备课执笔教师:

教学时间:

(3.4—3.5)

知识目标:

1.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描述,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明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能够正确运用区域的概念。

  2.通过尝试划分区域的活动,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的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并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中国四大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区域的概念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

(挂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挂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绘声绘色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新课讲授:

区域的划分  1.从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入手,说明根据不同的需要区域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首先,复习中国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做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其中,一级行政区划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接着复习中国地形中学到的主要地形单元,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等,都属于自然形成的地形区。

再复习我国主要牧区、林区及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说明这些区域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方向而划分的经济区。

选取其中的一个区域来说明它的多重“身份”。

例如:

山西省,是我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区内,同时又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

 2.结合活动1—尝试划分区域,落实对区域划分的理解。

首先带领学生粗读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分布。

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两部分,在同一张地图中,由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出山区的范围,另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出平原的范围,说明划分的理由。

 

备注提示

 

照双方划出的界线,教师介绍有关山区和平原的定义,明确这样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原因进行的。

继续仿照上面的方法,由一部分同学划林区,另一部分同学划农耕区,并分别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把某部分区域空出来,既不划归林区也不划归农耕区;还有一种可能,某部分区域既被划归林区又被划归农耕区,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和解决这一区域问题,并点明区域划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的发展。

3.请假期外出的同学,指图介绍所去的区域,教师引导认识所在地和所去的区域之间的关系。

  4.教师小结。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区域,因而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级别的区域;划分区域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区域的资源,促进区域的发展。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由我国地域广阔,跨经度和纬度都很大的地理特征,直接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

北方地区大致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地区大致位于我国的南方;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

  2.根据活动1的提示,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是否受到季风影响。

西北地区身居内陆,受不到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体现出干旱的区域特征,而与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3.根据活动2的提示,观察界线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寻找与其位置相应的一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

结果分别是一月的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

由此确定界线B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主要区域差异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

最后再根据提示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一月的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学生根据教材的问题提示,逐一寻找答案,速度较慢;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4.根据活动3的提示,观察界线C的位置与地势三级阶梯的界限的吻合情况。

在学生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一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断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的地形因素。

布置作业:

教学反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集体备课执笔教师:

教学时间:

(3.5—3.6)

知识目标: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所包含的要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差异的比较,进一步学会用归纳的方法,了解区域的各自特征。

明确地理事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初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4.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应特别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教学难点:

形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法,帮助学生对于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在教学中要注意: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讲授新课: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

提出问题:

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

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

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

另一类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全都是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述地理问题。

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http:

//www.dljs.neT 

备注提示

 

备注提示

 

4.指导学生阅读分别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

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

同时为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

填活动1表格。

  5.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

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许多。

并且帮助学生发现:

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是有关系的:

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是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的,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

引申到在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会出现的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范意识。

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植被的分析。

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的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

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7.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活动:

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1的表格中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小结:

  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布置作业:

教学反馈:

备注提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集体备课执笔教师:

教学时间:

(3.7—3.8)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4、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它地理特征。

5、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了我国主要的牧区。

教学重点:

西北和青藏的主要自然特征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从第一节直接引入,进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

2、对比与东部的两个区域的景观差异,从宏观认识到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干旱的西北地区]

1、通过读图体现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收集一些能够表现西北干旱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三幅景观图像:

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使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从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东部为高原、西部为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东部主要是广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则是雄伟的高山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相间分布。

(视频连接:

西北地区的地形)

利用西北地形图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出西北地区是全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引导学生探究:

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利用“中国地形图”分别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的海洋的直线距离。

体会出本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推导出对降水的影响。

  。

参考资料:

http:

//www.dljs.neT表述地理问题。

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http:

//www.dljs.neT 

备注提示

 

活动1体现了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2、区域内部干旱程度不同,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继续对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的研究发现:

由于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西北地区的东部距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自然景观表现为草原;越往西,距海洋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往西,距海洋的距离更远,降水量更加减少,自然景观由荒漠草原过渡为沙漠。

干旱的荒漠景观越来越显著。

让学生观察景观图,更形象地看出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完成活动2。

这样我们不仅知道了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体现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寒的青藏地区]

1、“高”是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首先,引导学生从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观察、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特色。

青藏高原不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分布有许多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从海拔高和多高山两个方面认识青藏高原“高”的自然特征。

第二,再从地形图下面的两张景观图,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通过开展活动,利用教材中的图5.18拉萨的气温年变化和图5.19成都的气温年变化,比较两地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原因。

同时再次复习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

2、“寒”是青藏高原另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它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地势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继续阅读青藏高原的地形图,科学研究发现: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让学生通过计算深刻理解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又从理论上解释了上面的活动,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认识到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

由于气候寒冷,所以造成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

这样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从中分析出自然界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3、从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方面,解释青藏地区的许多自然现象。

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这是因为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能资源。

的自然景观的差异,联想到对牧业生产的影响。

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牧场特色。

 

或者从活动课文中的景观图入手,先从感性上了解牧场的差异,然后再通过读图分析原因。

  第二,观察图5.21中草地的分布地区,很容易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草地为主的地区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认识到我国牧业生产的分布地区。

  第三,观察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牧品种也有区别,细心的同学还应该从一些小  

  

参考资料:

http:

//www.dljs.neT

备注提示

 

或者从活动课文中的景观图入手,先从感性上了解牧场的差异,然后再通过读图分析原因。

第二,观察图5.21中草地的分布地区,很容易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草地为主的地区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认识到我国牧业生产的分布地区。

第三,观察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牧品种也有区别,细心的同学还应该从一些小动物的图标观察出不同动物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介绍。

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被称做是“高原之舟”,它的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

牦牛的肉质好,乳可制酥油,皮能制皮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牛粪可作燃料。

牦牛的藏民不可缺少的牲畜。

2、牧民的生活要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相协调,体现了良好的人地关系。

通过对牧民的传统民居——蒙古包的认识,明确民居与牧区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3、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是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特色的农业生产,仍然从图5.21中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在图中找到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观察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

分布规律是什么?

这些地区面积较小,分散分布。

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这些地区往往出现在有河流灌溉是地区、山麓地带(河西走廊、天山等)、另外还有河流的谷地。

提出问题:

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

与学生一同分析原因,突出区域特色。

布置作业:

教学反馈:

备注提示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集体备课执笔教师:

教学时间:

(3.11—3.12)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概况:

位置、范围、人口等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

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

香港和澳门。

(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

(板书:

一、概况)

学生活动:

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

(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位置面积范围人口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位置面积范围人口人口密度

讲述:

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备注提示

 

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

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

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

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

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

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

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

“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

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

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

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承转:

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

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

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

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

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全球贸易中心之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

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

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布置作业

 

教学反馈

备注提示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集体备课执笔教师:

教学时间:

(3.13—3.15)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

提问:

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

学生齐答:

台湾省。

讲述:

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

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

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

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学生回答。

(略)

归纳讲述:

台湾省,简称台。

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

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

承转: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

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

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

材料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备注提示

 

材料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提问、学生回答。

(略)

归纳、补充、讲述:

通过刚才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厦门306km。

基隆离福州仅276km。

若在此两地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车仅需3至4小时即可到达,足见两地距离之近。

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承转:

刚才我们提到从明朝开始,列强就多次进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重了台湾之“宝”。

活动:

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

提问:

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

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

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

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