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docx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
幼儿的认知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即幼儿的学习不能与产生此学习活动的场景分开。
幼儿必须参与到有趣、有文化意义和有合作解决问题机会的学习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与的人可以是成人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的组合。
合作的目的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游戏正是一种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活动。
是一种幼儿能自己掌控的活动。
在游戏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为幼儿搭建鹰架,就能很好地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主要有兴趣导向策略、问题导向策略、辅助对话策略、家长参与策略等。
一、兴趣导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幼儿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顺应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活动环境,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与能力不断调整自己介入的程度,在任何时候对幼儿的要求都保持在合理挑战的程度。
1.让幼儿引路,教师跟随。
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看看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避免指导的盲目性。
让幼儿引路,教师耐心等待和跟随,才能捕捉到幼儿的兴趣。
建立在幼儿需要和兴趣基础之上的指导,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2.关注冲突,筛选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所展现的兴趣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如果把握不当,很有可能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
当出现幼儿之间经验不匹配或能力不相当、幼儿游戏技能欠缺、玩具材料缺失等问题时,幼儿之间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
教师如能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冲突,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3.扮演角色,激发兴趣。
在游戏中,幼儿有时会冷落某个曾经感兴趣的游戏主题。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以为幼儿不喜欢玩了就轻易放弃。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游戏中,了解游戏的进展,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4.出示标志,延伸情节。
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保障。
教师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添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材料,可以起到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发展的作用。
例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乘坐两人座的“私家车”时用手触碰车门、嘴里还发出“滴”的声音,便顺势指导幼儿把日常生活中乘公交车“刷卡”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在车门处设置了一个用废旧纸盒做的“刷卡机”。
随着这个“刷卡机”的添置,“公交车”的游戏应运而生。
二、问题导向策略
当成人用明示意见和随时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方式来不断影响幼儿的行为时,幼儿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降低。
相反,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以此规范幼儿的行为,那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提高。
1.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
当幼儿有困难找教师时,教师应接过幼儿的问题,并将幼儿的问题转化为包含教师期望的问题,再抛回给幼儿。
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逐渐养成幼儿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例如,有幼儿说:
“老师,我们家没有餐具。
”教师回应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为幼儿提供餐具,这样,问题虽能马上解决,但幼儿可能会形成依赖成人的习惯;二是以问题回应:
“你看看百宝箱里能找到吗?
”为幼儿提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应该说,遇到幼儿有问题时,教师如果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就给幼儿留下了自己思考和尝试的空间。
如果幼儿确实解决不了这个困难,教师再伸出援助之手不迟。
2.以有方向性的问题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问幼儿一个一个小问题,引导幼儿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即用问题对幼儿已有经验加以统整,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例如,中班幼儿已有乘坐公交车、地铁等经验,知道不同的线路可以到达不同的地方。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公交车司机时,教师就可以问幼儿:
“请问这是几路公交车啊?
”幼儿听后,可能会立即去美工区用笔在白纸上写下数字15,然后贴在“公交车”的前面。
在这里,教师的问话是给幼儿指引了方向,是期望幼儿能把已有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即用书面的方式加以表达,以丰富游戏情节。
3.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开放式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以弥补教师观察的不足。
面对开放式问题,每个幼儿都可能以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作出回应,从而有利于拓展原有经验。
例如,幼儿想玩新游戏“蛋糕店”,教师并不急于布置环境和提供材料,而是以“蛋糕店里都有些什么”“哪些材料我们自己可以准备”等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规划“蛋糕店”,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幼儿在准备游戏的过程中了解蛋糕店的功能、蛋糕的种类和名称、工作人员的分工等。
4.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要密切配合幼儿的行动,小心地预期幼儿下一个可能采取的行动步骤,并适当参与幼儿的游戏。
例如,由于有了“消防车救火”的经验,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乐此不疲地玩起了“我家失火了”的游戏.这个情节简单的游戏被重复了两周,常有的情节是某家打电话给“119”,于是,开“消防车”的幼儿跑过去象征性地浇一下水。
这天,教师下载了一个关于消防员救火的卡通视频,并放给孩子们看,然后提问道:
“好多小朋友喜欢玩失火和救火的游戏,你们看看电视里和我们做的有什么不一样?
阿姨打电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你们在玩游戏时又是怎么说的?
”这个问题对幼儿来说颇具挑战性,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火灾。
通过观看视频,幼儿扩展了关于失火自救的安全知识,明白了打电话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准确地址,例如门牌号码,以方便消防人员迅速到达目的地。
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
“在消防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应当怎样自救呢?
”以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三、辅助对话策略
游戏中的辅助性对话常发生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解决游戏情节冲突或游戏规则矛盾的过程中,用来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提升,供全体幼儿分享,以此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积累经验.或使个体的经验扩展为集体的经验。
下面是一则师幼就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对话的案例。
玲玲:
今天我玩了“银行”游戏,我是发号的,可是只有1、13和14号的票。
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找到其他的票。
老师让我去“医院”找找看,她说看到“医院”里有好多票。
我在“医院”里果然找了11张票……
老师:
你们有没有听清楚她一开始说的问题是什么?
女孩1:
她的问题是她在“银行”里发号,发现只有1、13、14号的票,别的票都不见了。
老师:
对了,她的问题是有的票不见了!
我们以前玩“银行”游戏时有没有用到这样的票?
男孩1:
有。
老师:
是按照什么顺序发的?
男孩1:
1、2、3、4、5、6、7、8o
老师:
噢。
但是今天玲玲发现只有几张票了?
玲玲:
3张。
老师:
只有3张,1号、13号和14号,但其他的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呢?
玲玲很着急,来找我了,这个问题后来我帮她解决了。
我昨天发现“医院”的挂号单子有很多很多。
玲玲今天说“银行”发号的票少了,我一想,很可能被收到“医院”里去了。
所以,我就请玲玲到“医院”去找了。
玲玲,你有没有在那里找到呢?
玲玲:
找到了。
老师:
这说明什么问题?
玲玲:
说明昨天玩“医院”游戏的人到“银行”取钱或存钱后把票带回“医院”了。
老师:
你们看,如果前一天游戏材料没有收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游戏。
玲玲今天又花了很长时间到“医院”去找回了票.如果找不到的话又要重新画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纸。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游戏中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比较复杂的认知策略,促使幼儿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问题解决者,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四、家长参与策略
在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家长参与是丰富幼儿生活体验、积累和扩展幼儿经验的重要方法。
家长是支持幼儿学习的重要力量,家长可以帮助幼儿找到更多的材料或与幼儿一起制作所需的材料,带幼儿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1.情境性支架。
要想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尤为重要。
例如,幼儿喜欢玩坐“公交车”的游戏,而带幼儿观察红绿灯、走斑马线、看交通标志、乘坐公交车,或带幼儿去了解公交车司机上下班情况等,家长比教师更加合适。
2.材料性支架。
由于游戏情节发展和角色扮演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材料会不断产生需求,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
因此,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有助于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信息性支架。
当幼儿对某种职业或角色感兴趣时,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请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教师针对游戏中幼儿混淆了“交警”与“户籍警”角色的问题,利用家长资源,请来了从事这两种职业的家长为幼儿现场展示和讲解了相关工作内容以及不同的着装等信息。
从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有关警察的信息,使幼儿对这两种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
4.方法性支架。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角色、材料、游戏场地等问题,他们虽能用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黑白配”筹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这些方法并不完全管用。
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再教他们用诸如“猜纸球”“点兵点将”等方法解决问题,以帮助幼儿学习并积累更多公平解决矛盾的方法。
延伸阅读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
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
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
”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
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
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
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
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
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
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
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
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
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
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
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
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
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
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
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
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
“这是假钞!
直接没收了。
你要重新付钱。
”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
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
“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
”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
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
“钱确实是假钞。
”爸爸争辩道:
“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
”收银员坚持说:
“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
”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
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
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
“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
”收银员想了想说:
“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
”“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
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
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
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
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
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
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
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
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
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
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
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
“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
凌楠说:
“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
我反问孩子们:
“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
”我又提示孩子们:
“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
“难道是水吗?
”
文文豁然开朗:
“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
“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
安安着急地说:
“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
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
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
“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
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
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
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
“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
“不对。
”越越说:
“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
小博士麟麟说:
“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
“什么是张力?
”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
“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
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
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
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把握游戏中的“学习”契机
“游戏”和“学习”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是在很多成人眼里,“游戏”和“学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殊不知在幼儿的游戏中存在着大量的“学习”契机,幼儿在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很多……
娃娃家里故事多
教室里的娃娃家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幼儿,可在成人眼里,这不就是模仿生活场景摆弄锅碗瓢盆吗?
但在幼儿的眼里,这里每天演绎的则是不同的有趣的事情。
一天,娃娃家里特别热闹。
我仔细一瞧:
娃娃家正有两对“新人”在举行“集体婚礼”。
女孩们套上公主裙,男孩们打上领结,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乘着“出租车”高高兴兴地要去喝喜酒,一路上热闹极了,旁边还有人不停地喊着“噼——啪——”,模仿着鞭炮声。
到了酒店,他们又请出“小司仪”来主持“婚礼”,新郎和新娘手牵手走在红色地毯(泡沫板)上……
转身一看,今天娃娃家还有许多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着。
瞧!
大肚子阿姨去医院生宝宝,妈妈喂小宝宝喝奶,妈妈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今天是幼儿园的家长接待日……在层出不穷的情节中,我还听到游戏中幼儿间的议论:
“大肚子阿姨很累,可她的先生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
”“今天妈妈给小宝宝喂了很多奶粉,小宝宝吃得太多了,不舒服!
”“我们去旅游了,孩子该由谁管呢?
”游戏中幼儿始终忙碌着,开心着……
我总是喜欢静下心来看娃娃家的游戏。
原因之一,在这个主题里,我能看到幼儿模仿成人的各种生活,特别是一些他们经历过的热闹场面,如喝喜酒、开生日派对、去医院探望小宝宝等,他们兴趣盎然地演绎着生活中经历过的“重大”事件。
原因之二,在这个主题里,我能充分感受到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小A妈妈只会守在灶台前,小B妈妈则想着法子领着一家子出门,小C妈妈的眼里只有娃娃,而小D妈妈则调兵遣将,把家里人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作为教师,我全身心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一边观察游戏、分析幼儿不同层次的水平,一边则对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各个情节进行价值判断。
有的情节有趣又有创意(如遛狗、旅游、结婚),我会积极投入,享受其中的乐趣;而有的情节充满人文情怀,极具内涵,我则有意识地通过教育来推动幼儿的发展。
就拿“大肚子阿姨要生孩子”这一情节来说吧,我不仅理解并支持幼儿的游戏内容,还特意结合“我爱我家”的主题给幼儿观看了关于“大肚子阿姨”的视频,他们在真实的镜头前看着“大肚子阿姨”笨拙的身体,深深体会到了母亲孕育孩子时的艰辛;而故事《我来了》,则让幼儿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了解家人如何“迎接”自己的到来,大大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爱家人的情感。
游戏中,幼儿快乐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无拘无束地反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
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正是这自发、自主的活动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契机,从游戏中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幼儿的“学”和“玩”同样快乐。
小超市
“小超市”是近阶段游戏中最火热的一个内容。
每天都有许多人去超市买东西,出来时“顾客”总是大包小包,提也提不动。
几乎每天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超市里的物品就已经“一抢而空”。
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收集来的物品越来越多,超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游戏中的问题居然也越来越多。
原来,超市物品的摆放凌乱,“营业员”随心所欲喊出价格,都是造成幼儿间争吵的原因。
作为教师细细品味着其间从高潮到低谷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
其实,超市先前的“火爆”源于幼儿对买卖过程的热衷,他们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拎篮子”“取物品”“刷条形码”“付钱”“使用收银机”“收钱”等一系列动作。
可随着游戏一天天的开展,幼儿开始不满足这些“机械化”的动作,他们的兴趣点逐渐发生转移,我听到了幼儿之间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收他2元,却收我5元?
”“怎么没有小孩儿的洗头膏?
”“你算错了,只要3元就够了!
”……
针对游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有意识地结合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以帮助幼儿解决矛盾,使幼儿产生继续游戏的兴趣。
“带孩子们去超市吧!
”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还真管用!
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