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017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docx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作为一个破万卷的读书人,老先生对读书的态度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读书方法。

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就是:

“Expressionisthemosteffectivemeansofappropriatingimpressions.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这是我写了那么多读后感之后的感悟,也恰恰无法表达出来,直到看到这一句话。

其实看的书越多其实觉的越可惜。

看过的每本书都是好书。

看的时候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刚看完的时候有如打了鸡血,觉得学到点什么,应该改变点什么,已经知道点什么;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回忆,却什么都记不得了,当初的共鸣全部抛之脑后。

当然这和记忆力有关,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如此之笨鸟岂能不先飞呢。

不管是札记,节选,读后感,心得等等,无论是几十字小感,几百字大感,还是几千字的深感,我觉得都应该留下点什么。

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的了解,和对自己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思考付出的总结。

这才是你真正从书中可以吸收的养分。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

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

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

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

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哲学家,老先生对人生观也阐述一二。

坦率的说,个人认为有点偏左,但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认为如果要想为社会贡献,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先成器。

不必考虑为社会做过点什么,成器才是最大的贡献。

用在家庭教育上是不错的理念,当然还应该对“器”的定义做一定的时代化界定。

如果只是单纯财权利的话,这种“器”则不一定会对社会有好的贡献。

当然我认为偏左的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学习西方思想上,隐约的觉得过分的崇洋媚外了,希望的是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力鄙视。

可能现在的社会就是老先生期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消弱,中国只剩下中国特色的经济,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中国特色的文化已经渐渐消隐起来。

当然,从我的能力,我的立场实在无权无力去评价胡老先生,只能说记录些自己的想法,作为日后的回顾,也许过了些许时间再来看这点文字又会有新的觉悟,以此来纪念胡老先生,也感谢胡老先生教我把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会分享《胡适谈读书》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叫《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本书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将胡适的一些文章集结成册,所以这本书的上写的是“胡适著”。

这本书里收录了一些文章,文章前面有?

引子?

,主要是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我觉得这个设计不错,有助于我们了理解文章。

每篇文章后还有不知道谁写的读后感悟,我觉得像教科书一样无聊。

我读胡适,如和一个绝世美女在一起谈情说爱一样舒服,惬意。

胡适有很多名言,都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比如,“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追求国家的自由!

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

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再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但是分享时间有限,我想重点分享对我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句话,这三句话对我的影响,渗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句,胡适说,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这句话即使在五四时期呢,很少有人认同,但是我深表赞同。

我一直觉得大部分人有一个问题,我称之为道德高尚论。

就是张口闭口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孩子。

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也不问问对方是否需要。

春秋战国有一个鲁王养鸟的故事,说鲁国飞来一只漂亮的鸟,鲁王很喜欢。

鲁王给这只鸟听最好的宫廷音乐,喝酒,吃肉,最后这只鸟饿死了。

所以,为了别人尽心尽力,很少问问别人是否需要。

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只会饿死人。

而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的价值,社会有一个无形的手,自然会做好最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就都好了。

所以,我学会了,在生活中,我从不道德绑架任何人,也谢绝一切道德绑架。

第二句,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解决了我的读书困惑。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

读书的过程中,总觉得读不完,就会羡慕一些读书达人。

读书达人固然牛,但是我们做不到,可以学习胡适的法宝: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把这句话从读书方面,拓展到我的整个人生中。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喜欢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比如我负责打扫卫生,总是攒着想一口气打扫干净,却越积攒越不想打扫。

后来,我就听了胡适的话,打扫一点有一点的欢喜,从此家里再也不乱了。

现在,在我所有的处理事情的指导思想上,深深的刻上了胡适的这句话: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第三句,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谈着问题。

普通老百姓不喜欢动脑子,所以喜欢口号式的语言,喜欢非黑即白。

奎哥分享过法国名著《乌合之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享的很精彩,我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去看奎哥的分享笔记。

我想分享这句话的另一面,我理解就是“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

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事情,咱们遇到事情,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无限扩大,不要乱发脾气使性子,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

不要用老板就是看我不顺眼,他就是不爱我了,要是当初我就怎么怎么样就好了,社会就是腐败啊,就是不公平啊等。

最后的建议,多读胡适,人生无忧。

谢谢。

用心良苦译白话

开始读《胡适译文集》的第一感觉是在读《今古奇观》或者《三言》、《二拍》,第二感觉才是这是现代的短篇小说,第三才会真正感受到这是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

原因无他,因为每一篇小说的文辞具有以上时段的特色风貌。

多年前,读胡适最著名的那篇《文学改良刍议》时,就知道他的文言文写得非常好,如今再次看见胡适译的这些小说,特别是读到他翻译的莫泊桑(文中为“莫泊三”)的《梅吕哀》,通篇的古文,承启规整,句法稳重,文辞端正,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真是应了那句——提倡文学改良的人写了一手漂亮文言文。

或可以这样说,这些小说如果不知道是译文,很可能会以为是一位明清时代演义作者、说书人或者弹词、评话作者的文字,就好比它们直接从英文译到了文言文,所有的句式整理都不在文面上,仿佛这一篇篇小说本来就是中文的;甚至还可以这样说,对于当时的人们,这就是他们所熟悉的、林琴南成名的那种译文方式,完全可以与林琴南的那种中国式的讲述方式衔接上,甚至可以说很契合,即使没有林琴南那种追求雅致工整,却更能言简意赅,平易

近人,也能令更多对外界好奇的人们更容易接受胡适推介的这些小说中的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等读到了中、后期的翻译作品,日渐读到胡适更为清晰平顺的白话文,直抒明言地表达了西方小说名家的本意,娴熟畅快地阐述从民主思想到个性解放,从大方向到细微部,又再次证明了,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真正是一位白话文大家。

胡适自己就曾言:

“译作当然以明白为妙,我译了短篇小说,总的先给我的太太读,和我的孩子们读,他们倘能明白,那就不怕人家不明白咧。

”众所周知,胡适的太太江冬秀并不是一位与他比肩的文人,特别是不曾留洋,平素最爱的是“搓麻将”和读武侠小说。

这也正可以看出,胡适一直都在努力做到让普通人都能接近“新文化”、新思想、“新语言”,他一直很贴近现世,更亲近现世的。

细看胡适选择的这些短篇小说作者,从都德、莫泊桑、吉卜林、欧亨利到高尔基、契科夫,都是近世的西方短篇小说大家,特别是都德的《最后一课》,胡适是此文中国的第一译者,可见胡适作为新文化先驱的独到眼光。

编注者王新禧在序中说:

“纵览胡适翻译小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他选择小说的标准一直在变化。

从一开始以启蒙、教化民众为主,到中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再到后期回归小说的文学性本身,这样的变化时胡适自身的境遇变动紧密相连的。

”从头读尾,编注者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准确。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二十一篇,涉题宽广,情节生动,译言直白,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不仅对当时,其实也对今世不同的读者,都有各种各样的启发。

不仅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学大家笔下的西方社会,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思考,还能读到西方文化中对个性解放和人性本色的诠释,更能被胡适那明确的选题思想所打动,感受到胡适当年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为了中国,他实实在在地在一点一滴之中做事,而且,真的在做他说的“少谈主义,多做实事。

”本书里近半数以上的小说早在他写出《文化改良刍议》之前已经翻译发表(最早一篇是1906年发表),他已经很早从世人聊以消遣的“小说”入手,以白话文的平实,开始了文化启蒙。

不得不说,胡适用心良苦。

而今回味他译成就的这些小说,绝大部分已经由后来的其他人从原文译出,而非英译之后再译,如果要说译文精准,恐怕仅就转译这点来说,胡适的译文便算不上,但胡适当年从事的这项翻译事业之时,他已经是先驱者,后人不能要求先驱者的全面,但一定能赞赏先驱者的大胆尝试。

对于翻译外国小说来说,胡适何尝不在应证他自己的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尽管胡适生前死后被褒贬不一,尽管胡适的各方尝试都有“点到为止”、“”浅尝而已“的不够深入,但胡适的所有尝试,都应该值得后人心怀赞赏去研读的,因为他就是上世纪中国无法抹去的一块丰碑之一。

听胡适讲掌故

曾托人给我买《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结果当时没有买到。

越是没有心里越是难受,据说那可是一本充满八卦掌故的书呢。

呵呵。

早先看过唐德刚的《胡适杂忆》,觉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胡适。

唐德刚是胡适之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亲自录制、并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被公认为海外论胡允当者。

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书结尾处说到:

“关于了解胡适——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要了解胡适,我个人的看法,最可靠的两部书,便是《四十自述》和《胡适口述自传》。

”然而,看完《胡适杂忆》后,我个人却觉得这本小书却是了解胡适斯人的最好读物,难怪江湖会有言称:

了解胡适“先读德刚,后看胡适”。

1949年,胡适离开北大前往美国,开始其一生中最为黯淡的一段岁月。

没有生活开支来源,除了学术与写作,没有其他谋生之术,只得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以此“谋生糊口”,也就是这个时候,胡适和唐德刚往来密切,唐德刚可说是胡适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者之一。

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叙述与评论交相辉映,作者把胡适的抱负、品行、学识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以杂忆形式随性讲述,皆是作者亲身感受,逼真贴切,活脱脱地再现了晚年时期日常生活中的胡适先生。

在杂忆胡适时,唐德刚语言尖刻、风趣与超脱。

谈到胡适与政治,唐德刚说,胡适是“不要儿子,儿子来了”;胡适容忍,是“爱惜羽毛”、“畏首畏尾”(借李宗仁语);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

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胡适被杜威老师牵了一辈子鼻子,做了几十年齐天大圣,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个癞和尚的保镖”;老顽童甚至向读者回忆起胡老师挤上公共汽车时的情景,“一个瘦骨嶙峋的脊椎动物”。

然而这些并不影响胡适在弟子眼中的光辉形象,“(胡适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胡适的确是个圣人,在他身上,全然没有两千年来无数乡愿、学究、家天下帝王及其臣仆们自阉精神的“变态继往”,更没有红色革命时期极端的革命党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狂阉他人的“变态开来”。

关于胡适的生活细节,书中有一些精彩的记述:

一次在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

胡氏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

”,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

原来胡适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

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

……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这位女客。

在胡氏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学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

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胡适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胡适之那样手忙脚乱了!

说到底,胡适毕竟一书生。

他最为中意还是读书与学术。

本书也记录了几件小事,说明适之先生的书生本色。

其中一例便是:

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时值珍珠港事变前夕,中国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运至华盛顿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

当时此为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院和该馆馆长延请大使先生并派大员相陪,同往书库察看。

谁知这位大使是位书谜,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把那些大员凉了个把钟头,最后大使才从书堆里提扑着上衣,笑嘻嘻地走出来,和这批大员大谈其“善本”的经纬。

作为一个曾经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大人物,胡适的一生曲折而又复杂,有过坚守也有过转变。

他有他的光荣,也有他的悲哀。

我废话了一堆还是因为手头没有《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

(以下数语为转载)

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

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

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一生倡导自由的胡适,在晚年却有“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语。

事实上,无论是为人为学,胡适身上所体现的中正平和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君子标准。

在对待批评时总不乏有一种平和理性的风度,“有些人真聪明,可惜把聪明用得不得当,他们能够记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谈天的一句话,或是某人骂某人的一句话。

我总觉得他们的聪明是太无聊了。

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以下为《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摘,可与《胡适杂忆》互相参照,互为补充:

钱锺书

1959年4月29日

一位香港的朋友托人带来一本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给先生。

先生对胡颂平说:

“钱锺书是个年轻有天才的人,我没见过他。

你知道他吗?

”胡颂平说:

“十年前在南京,蒋慰堂(复璁)同他到教育部来,匆匆见过一面。

他是钱基博的儿子,英文很好。

”先生说:

“英文好,中文也好。

他大概是根据清人《宋诗钞》选的。

”先生约略翻了一翻,说:

“黄山谷的诗只选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

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

钱锺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要清算他了。

”过了一天,先生看了此书后又说:

“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

还是可以看看的。

”毛泽东

1959年12月26日

中午,留胡颂平吃午饭。

先生谈起《碑传集补》里收的“吕佩芬家传”说:

“这是我的太太的外公。

”又谈起杨昌济,他是毛泽东的丈人,在北大当过教授,教伦理学的。

胡颂平因问:

“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是他的丈人带进去的吗?

”先生说:

“不是。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

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烧掉了。

——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

”胡颂平问:

“是否先生介绍他进图书馆?

”先生说:

“不。

当时章行严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

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

他管理报纸阅览室,每月八块钱,那时八块钱也可以过活的。

张荫麟等

1960年3月27日

先生今天对胡颂平说:

“我昨夜一夜之间把五百多页的《张荫麟集》看了一遍,因为书内有许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

张荫麟是广东人。

广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边区。

凡是边区地方都是守旧的。

像梁廷柟、康有为,都是边区守旧思想的反动,因为边区先和外国文化沟通的关系。

张荫麟是清华毕业的,很聪明,37岁就死了。

集内的?

尚书考?

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

易林》判归崔篆?

的方法一样,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

还有一篇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材料写的?

沈括传?

,也写得很好。

此外好的文章很少。

这个人可惜死得太早了!

那种病,在他那个时代无法医治,在现在是可得救的。

先生看过的《张荫麟集》,上面都有红色原子笔的批语。

张荫麟说他的译文是受林琴南翻译的影响,这话不确切,还有一些句子不通的。

先生对他译笔不通的地方,都划上了红杠。

于是又对胡颂平说:

“你们做文,先要把句子做通。

像某君?

天道循环之?

的?

之?

字,无论如何是不通的。

”先生又说:

“张荫麟以前的文章都发表于《学衡》上。

《学衡》是吴宓这班人办的,是一个反对我的刊物。

我想把他的文章作一个发表时间先后的表来看——大概他在清华时已经露头角了。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一生倡导自由的胡适,在晚年却有“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语。

事实上,无论是为人为学,胡适身上所体现的中正平和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君子标准。

在对待批评时总不乏有一种平和理性的风度,“有些人真聪明,可惜把聪明用得不得当,他们能够记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谈天的一句话,或是某人骂某人的一句话。

我总觉得他们的聪明是太无聊了。

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以下为《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摘,可与《胡适杂忆》互相参照,互为补充:

钱锺书

1959年4月29日

一位香港的朋友托人带来一本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给先生。

先生对胡颂平说:

“钱锺书是个年轻有天才的人,我没见过他。

你知道他吗?

”胡颂平说:

“十年前在南京,蒋慰堂(复璁)同他到教育部来,匆匆见过一面。

他是钱基博的儿子,英文很好。

”先生说:

“英文好,中文也好。

他大概是根据清人《宋诗钞》选的。

”先生约略翻了一翻,说:

“黄山谷的诗只选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

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

钱锺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要清算他了。

”过了一天,先生看了此书后又说:

“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

还是可以看看的。

”毛泽东

1959年12月26日

中午,留胡颂平吃午饭。

先生谈起《碑传集补》里收的“吕佩芬家传”说:

“这是我的太太的外公。

”又谈起杨昌济,他是毛泽东的丈人,在北大当过教授,教伦理学的。

胡颂平因问:

“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是他的丈人带进去的吗?

”先生说:

“不是。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

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烧掉了。

——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

”胡颂平问:

“是否先生介绍他进图书馆?

”先生说:

“不。

当时章行严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

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

他管理报纸阅览室,每月八块钱,那时八块钱也可以过活的。

张荫麟等

1960年3月27日

先生今天对胡颂平说:

“我昨夜一夜之间把五百多页的《张荫麟集》看了一遍,因为书内有许多事情我是知道的,所以看得很快。

张荫麟是广东人。

广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边区。

凡是边区地方都是守旧的。

像梁廷柟、康有为,都是边区守旧思想的反动,因为边区先和外国文化沟通的关系。

张荫麟是清华毕业的,很聪明,37岁就死了。

集内的?

尚书考?

一篇,他的方法和我的《?

易林》判归崔篆?

的方法一样,算是全集中最好的一篇。

还有一篇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材料写的?

沈括传?

,也写得很好。

此外好的文章很少。

这个人可惜死得太早了!

那种病,在他那个时代无法医治,在现在是可得救的。

先生看过的《张荫麟集》,上面都有红色原子笔的批语。

张荫麟说他的译文是受林琴南翻译的影响,这话不确切,还有一些句子不通的。

先生对他译笔不通的地方,都划上了红杠。

于是又对胡颂平说:

“你们做文,先要把句子做通。

像某君?

天道循环之?

的?

之?

字,无论如何是不通的。

”先生又说:

“张荫麟以前的文章都发表于《学衡》上。

《学衡》是吴宓这班人办的,是一个反对我的刊物。

我想把他的文章作一个发表时间先后的表来看——大概他在清华时已经露头角了。

人是聪

明的,他与他们那一班人相处,并没有成熟。

”胡颂平因问:

“倘使他不入清华而入北大,能在先生旁边作研究工作,那他一定会有特殊的成就。

”先生说:

“不,北大里边也有守旧派,就是入了北大,也不一定会跟我学。

他是广东人,或者出于守旧的家庭;如果他有好的师友,造就当然不同了。

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

陈介石、林损都是。

他们舅甥两人没有什么东西,值不得一击的。

后来还有马序伦。

马序伦大概是陈介石的学生。

”胡颂平又问:

“傅斯年当初不是很守旧吗?

他只旁听了先生的几天课后,才丢了旧的来跟先生吗?

”先生笑着说:

“是的,孟真是很守旧的。

那时穿上大袍褂,拿着大葵扇的。

”郭沫若

1960年6月2日

今天先生说起“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大概在十八九年之间,我从北平回到上海,徐志摩请我吃饭,还请郭沫若作陪。

吃饭的中间,徐志摩说:

?

沫若,你的那篇文章(是谈古代思想问题,题目忘了),胡先生很赏识。

?

郭沫若听到我赏识他的一篇文章,他跑到上座来,抱住我,在我的脸上吻了一下。

我恭维了他一句,他就跳起来了。

冯友兰等

1961年4月30日

晚饭后,钱思亮夫妇来,大家就在客厅里随便谈天。

先生说“翁文灏的父亲是个大少爷,他本人也是个大少爷出身。

后来在比利时进一个修士办的学校,又受了这些修士的训练,养成一种非常刻薄的性格,人家很难做他的下属的。

据说翁文灏已经死了,李仲揆(四光)也病了。

”后来谈到陈寅恪,又谈到姜立夫。

“在天主教办的一个刊物上,知道冯友兰在那边认过130次的错,自己承认是无可救药的资产阶级。

他本来是个会打算的人,在北平买了不少的房地产。

1950年在檀香山买了三个很大的冰箱带回去,冰箱里都装满东西,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的。

他平日留起长胡子,也是不肯花剃胡子的钱。

此外,现在三反五反之后的钱端升、朱光潜、沈从文、华罗庚等人,听说过得非常的苦。

”先生也谈起“思杜1958年上半年之后就没有信来过,恐怕是不免了。

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1961年2月7日

“书,是要它流通出去给人看的。

印书的人不能有错字。

在从前的读书人想借阅一部宋版的或善本的是很困难的,自己没有财力买得起,借看也不容易。

不过我这一生向人借的书从来没有人不借给我。

商务印书馆,名字叫做商务,其实做了很大的贡献。

像张元济先生为了影印《四部丛刊》,都是选用最好最早的版本,里面有许多宋版的书。

读书人花了并不太大的钱,买有这部书,就可以看到了。

这部书对中国、日本的贡献之大,也可以说对全世界都有贡献的。

像《百衲本廿四史》,都是顶好的书。

当时想征求一部善本的《五代史》,在报上以重价征求,始终没有出来。

商务的确替国家学术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张元济当选院士之后,全国没有一个人说话。

丁文江和傅斯年1961年6月30日

胡颂平因事出去半小时,回来经先生的书房门口。

先生看见了,好像在书房里等他似的。

笑着说:

“秘书先生,刚才我想请你替我拟一个应酬的贺电,你出去了。

我自己拟个白话的,你看这样说法可以吗?

”这个电文是:

中央银行徐总裁柏园先生鉴:

明天中央银行在吾兄领导之下复业,这是自由中国的一件大事。

敬祝贵行前途无限的发展。

胡适。

胡颂平看了之后,当然说很好。

他因今天先生突然喊他“秘书先生”,于是接着说:

“先生:

一般人都这样说,真正够得上当先生秘书的只有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