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36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祖广)师德校本培训讲义--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docx

《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校本培训讲义

课题;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

培训人:

祖广

培训时间:

2011年3月24日15:

30-----16:

30

培训地点:

生物实验室

课时:

一课时

内容

 《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中第二章“教师新育人观念的形成”中指出: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创造精神。

”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

所以,有人预言,在本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由此推而广之,这一切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国兴运衰,事关教育;教育兴衰,事关教师。

育人先育己,观念必先行。

新课程实施下教师是主导者,如何改变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与教育的拓展,教师观念的转变应是重中之重。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如何做一个紧跟时代潮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人类文明的合格使者呢?

下面,我将围绕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敬请斧正。

一、教师要有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育观

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该来个大转变。

1、由“主从型”向“民主型”转变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主从型关系。

一位西方哲学家将教育分为三种:

一是仅仅传授知识,照本宣科,毫无创新精神的经院式教育;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师徒式教育;三是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的苏格拉底式教育。

很明显,只有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才显示出真正的教育意义。

对此,魏书生也曾说过:

教学要民主化,科学化。

所以,现代教育需要构建民主与平等,真诚与友爱,尊重与理解,信任与合作,愉悦与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权威型“向“服务型”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里的“师道尊严”,显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与“独道性”。

然而,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我们也只有真正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才能自觉地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肩负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并且愈来愈多的事实也说明了,我们当教师的只有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你这个老师,那么他们才会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3、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传统意义上那种只会教书而不会科研的“经验型”、“技术型”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代教育家吕型伟说: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由此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那种只知默默奉献于三尺讲台,而不知“求真”,不去“创新”的教师,在当今社会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今日当教

师要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努力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将此运用到教改教研的实践中去。

4、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加快,专业知识过时的周期逐渐缩短。

单科教师的历史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多元化、技能综合化的“一专多能”型教师。

5、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如今,中国已加入WTO,教育的发展也将与世界接轨。

要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我们就要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确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大课本观、大课堂观、大教学观、大教育观”,实行“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办学”,开放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教育途径。

二、教师要有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观

有人说:

为孩子鼓掌,让他的理想起飞。

我想说:

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他们充满自信的求知,挺起胸膛做人。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如下意识:

1、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

有道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记得曾经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领着一个工作组到一所学校考查,他们找了许多的学生谈话之后,就随手在一些名单下面打了个勾,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有出息,在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的孩子,还要求老师一定要保密。

当工作组走后,那些被打勾的学生在无形之中都受到了老师的欣赏和重视,其中包括更多的关心、鼓励、提问和辅导。

一年后,当工作组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发现这些被打勾的学生,不管是原来学习差的还是好的,果真都成了该校非常优秀的学生。

罗森塔尔的实验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老师的期望、信心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它可以改善师生交往的关系,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学习暂时后进的学生也一样,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做工作。

另外还有像19世纪德国的老卡尔·威特,将自己的痴呆儿培养成一个天才儿的教育理论,又如当今我国的周弘将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一个大学生的“赏识教育”理论皆是最好的例证。

让我再重复一下吧,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弱智儿。

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皆因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

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试想:

一个连错误都不敢犯的学生,更何谈创新?

常言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其实,我们每位老师也应该以乐观的态度,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我们虽然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的差异,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早晚和智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如:

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心灵,有的手巧;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惊人;有的文化课成绩优秀,有的艺术天赋突出……总之,有其长必有所短,有所短,也必有其长。

“平等  +  个性”将成为如今中国教育的一种追求。

我们正在从强调由共性走向尊重个性的时代。

昔日,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从而对个性突现者往往缺乏宽容。

其实,“人才犹如高山,高山之下必有深谷”。

只是一味赞美高山的巍峨,而不去正视峻岭下的深谷,就不能容纳人才。

学生们实际上并不存在好和差的分类,只是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而已。

作为教师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保护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孩子的发展。

像那个门门功课挂“红灯”甚至连语文也如此的中学生韩寒,谁会相信他的新概念作文会获全国一等奖,并出版了一本本专著呢?

还有那个曾经虽读不好书的蔡振华,谁又会想到在他的人生岁月中却有能耐带领我国乒乓球队多次包揽奥运会、世锦赛金牌,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呢?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千万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千万当心!

别让那些稚嫩的好苗苗在你的有色眼镜下过早地夭折了!

其实,纵然再退一万步来想,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还有那么一些或少数的学生成不了“才”,可他们却迟早要成“人”啊!

他们和其它学生一样,最终也要走入社会,直面人生。

作为一个社会人,知识可以少点多点,能力可以弱点强点,但健全的人格却必不可少啊!

所以,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生,应该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三、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的课堂观

江总书记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作为己任,并要有创新意识的课堂观。

1、要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观念

回顾这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其实大多数仍停留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

“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不断地‘克隆’着无数个‘我’”的课堂现状,仍表现得比较突出。

试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又有多少?

学生的创造才能又如何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上下功夫。

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我们每位老师就必须树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观念。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即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

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轻启发”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观念。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提倡让学生上讲台“兵教兵”,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提倡标新立异敢于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天地。

像永康市大司巷小学目前正在实践的“多元课外阅读”、“愉快教育”、“小组互学法”、“双案教学法(自能读写)”、“尝试教学法”等课堂的教学模式,皆体现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其实,回顾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大多还存在:

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少数尖子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还不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所以,创新教育的课堂观必须做到:

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疑问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答,规律让学生找。

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思维,体味创新的乐趣。

3、要积极倡导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引路搭桥,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明确“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上课堂,并通过让学生上讲台争当小老师,生与生互相辩论等形式,真正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丢下“师道尊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四、教师要有时刻使自己处于“充电”状态的自我发展观

如今,我们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君不见,千百万失业大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手里的“铁饭碗”。

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高校毕业生也看好了当教师这一职业。

因为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不断提升,应该说伴随着“知识经济”愈来愈近的步伐,教师这一职业是有极大潜力和逐渐被看好的职业。

那么,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无法让社会和形势来适应自己,只有想办法让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和新的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不学必先落后”。

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地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时刻处于“充电状态”。

也许有的老师会想: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我在校所学的知识还能跟上形势;也许还有的老师会想:

目前,我已拥有了专科、本科或其它更高的文凭,总不至于落伍吧!

那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这个信息时代吧!

据有关资料介绍:

信息时代人类创造的知识呈指数增长,人类在这近30年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

单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现在每2-5年增加1倍,预计到2050年,今天运用的科技知识可能只占那时拥有知识总量的1%。

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及知识更新周期的逐渐缩短,仅靠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那点知识已不可能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学习化社会”、“学习化家庭”、“学习化学校”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学习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成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本。

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就将被时代所抛弃。

所以,要想不落伍,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使自己时刻处于“充电”状态,作为我们教师,不仅仅是要有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凭,不断向高学历冲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多订购一些业务书刊,平时多去研究、多去尝试,使自己时刻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