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约言》备课讲稿.docx
《《书法约言》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约言》备课讲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约言》备课讲稿
《书法约言》
《书法约言》
书法约言
清初宋曹
作者简介:
宋曹(1620-1701)字彬臣,一作邠臣,号射陵,自号耕海潜夫。
大纵湖北宋状(今属盐都县)人。
宋曹曾任明朝的中书舍人,明亡之后,即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借口供养老母,几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
59岁时,清政府又以纂修明史,征举海内明儒,要举他为博学鸿词,他仍坚持不赴。
后来,两江总督于成龙特地迎请他到南京,纂修《江南通志》,他处于事业考虑,勉强应命,但完成后,坚持不列自己的姓名。
晚年,他仍过着隐居的生活,以吟诗写字自娱。
诗风以杜甫自诩,书必杜诗,以表示对清朝的不满。
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于蔬坪园,终年82岁。
其传世著作有《书法约言》、《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
其中《书法约言》1卷7篇最为著名,内含总论2篇,答客问书法1篇,论作字之始1篇,论楷书、行书、草书3篇。
在这部著作中,宋曹集中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
他认为书法的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
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关于临写,他主张初写字不必多费纸墨临摹,应取古拓善本,仔细玩赏,对之加以熟悉,进而须背帖而求之;要边学边思,反复进行,成竹在胸,然后举笔为之。
论草书,他说张旭喜肥,怀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
认为写草书时用侧锋,则能产生神奇。
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
说草书无定,须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悟生后能自我作古,也能产生自己的方法和面貌。
总论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
右军曰:
“意在笔先”。
此法言也。
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
凡运笔有起止,(一笔一字,俱有起止。
)有缓急,(缓以会心,急以取势。
)有映带,(映带以连脉络。
)有回环,(即无往不收之意。
)有轻重,(凡转肩过渡用轻,凡画捺蹲驻用重。
)有转折,(如用锋向左,必转锋向右,如书转肩,必内方外圆。
书一捺必内直外方,须有转折之妙,方不板实。
)有虚实,(如指用实而掌用虚,如肘用实而腕用虚,如小书用实处,而大书则用虚,更大则周身皆用虚。
)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方无王伯杂处之弊。
)有藏锋有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
藏锋高于出锋,亦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铁之意方妙。
)即无笔时亦可空手作握笔法书空,演习久之自熟。
虽行卧皆可以意为之。
自此用力到沉著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拟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
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忘神之所托也。
今人患在空竭心力,总不能离本来面目,以言乎神,乌可得乎?
古有云:
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
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
(笔笔摹拟不能脱化,即谓右军习气。
)鲁公所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
故学子敬者,画虎也。
学元常者,画龙也。
余谓学右军者,因无画之迹,亦无画之名矣。
又:
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总在执笔有法,运笔得宜。
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
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
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
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
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但忌实掌,掌实则不能转动自由,务求笔力从腕中来。
笔头令刚劲,手腕令轻便,点画波掠腾跃顿挫,无往不宜。
若掌实不得自由,乃成棱角,纵佳亦是露锋,笔机死矣。
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
常想笔锋在画中,则左右逢源,静燥俱称。
学字既成,犹养于心,令无俗气,而藏锋渐熟。
藏锋之法,全在握笔勿深,深者,掌实之谓也。
譬之足踏马镫,浅则易于出入,执笔亦如之。
楷法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草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
先作者为主,后作者为宾,必须主宾相顾,起伏相承,疏取风神,密取苍老。
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
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
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
满取肥,提取瘦。
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
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彩何来?
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
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
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
然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
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
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
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
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无论藏锋出锋,都要章法安好,不可亏其点画,而使气势支离。
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预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拘于时,屈于势,虽钟、王不能佳也。
凡书成,宜自观其体势,果能出入古法,再加体会,自然妙生。
但拘于小节,畏惧生疑,迷于笔先,惑于腕下,不成书矣。
今人作书,如新妇梳妆,极意点缀,终无烈妇态也,何今之不逮古欤?
答客问书法
客谓射陵子曰:
“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
”射陵子曰:
“非深浅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
”
曰:
“其次谓使,可得闻乎?
”曰:
“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
”
曰:
“次谓转,可得闻乎?
”曰:
“非钩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
”
曰:
“次谓用,可得闻乎?
”曰:
“非一点分向背,一画辨起伏之谓乎。
”
曰:
“又有淹留劲疾之法,可得闻乎?
”曰:
“非能速不速,是谓淹留;能留不留,方能劲疾之谓乎?
”
曰:
“不可使状如算子,大小齐平一等,可得闻乎?
”曰:
“非分布不可排偶,体势不可倒置,各尽其字之真态之谓乎。
”
曰:
“又有体用兼收、脱化无我,可得闻乎?
”曰:
“非要领了然,意先笔后,导之如注,顿之若山,电激龙飞之势,云崩兽骇之奇无所不至之谓乎?
”
曰:
“又有蹇钝滑突之弊,可得闻乎?
”曰:
“非以狐疑而故作淹留,以狼藉故称疏脱之谓乎?
”
曰:
“如巨石当路、枯槎架险,可得闻乎?
”曰:
“非妍姿不足,体质犹存,有意刚方而终为强项之谓乎。
曰:
“如秋蛇缠物、春林落蕊,可得闻乎?
”曰:
“非骨气相离,专事柔媚,存心纡缓而终为俗胎之谓乎。
”
曰:
“又有脱易不收,轻锁任意,全无纪律,随手弊生,可得闻乎?
”曰:
“非失于规矩,流于酬应,挠于世务,染于俗吏之谓乎。
”
曰:
“善哉言乎,愿请其详。
”
曰:
“书法之要,先别乎古今。
今不逮古者,古人用质而今人用妍,古人务虚而今人务满。
质所以违时,妍所以趋俗。
虚所以专精,满所以自画也。
予弱冠知书,留心越四纪。
枕畔与行麓中,尝置诸帖,时时摹仿,倍加思忆,寒暑不移,风雨无间。
虽穷愁患难,莫不与诸帖俱。
复尝慨汉、晋以逮有唐,诸先正已远,无从起而质问。
间有所会,或亦茫然。
所谓功力智巧,凛然不敢自许。
大约闻之古人云:
“运用之方,虽由已出,而规矩所在,必从古人。
学规矩则老不如少,思运用则少不如老。
”老不如少者,期其可勉,少不如老者,愈老愈精。
又要于竿头进步,时得取势取致之妙。
非劲利不能取势,非使转不能取致。
若果于险绝处复归平正,虽平正时亦能包险绝之趣,而势与致两得之矣。
故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从,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
”客退而书诸绅。
射陵逸史曰:
兹篇作问答语,间用《笔阵图》与《书谱》成句,非亵取也,不过假此以为注疏,俾志学之士,一见了然,岂不快欤?
论作字之始
伏羲一画开天,发造化之机,而文字始立。
自是有龙书、穗书、云书、鸟书、虫书、龟书、
螺书、蝌蚪书、钟鼎书以至虎爪、蚊脚、虾蟆子,皆取形而作书。
古帝启萌,仓颉肇体,嗣有
六书,而书法乃备。
史籀从此变而为大篆,李斯又变而为小篆,王次仲又变而为八分,程邈
又变而为隶书,蔡邕又变而为飞白。
飞白者,隶书之捷也,隶书又八分之捷也。
八分减小
篆之半,小篆又减大篆之半,去古渐远,书体渐真,故六义八体既行于世,而楷法于是乎生矣。
论楷书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
然大小、繁简、长短、广
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
使
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懒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
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
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
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
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
欧、颜诸家,宜于朝庙诰敕。
若论其常,当法锺、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论行书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
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真书固尔,行体亦然。
盖行书作于后汉刘德升,魏锺繇亦善作行书,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
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
字虽不连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
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
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而失势。
布置有度,起止便灵;体用不均,性情安托?
有攻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攻,神采不变。
若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无机智之迹,无驰骋之形。
要知强梁非勇,柔弱非和;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体物流行,因时变化;使含蓄以善藏,勿峻削而露巧;若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
如此作行书,斯得之矣。
又有行楷、行草之别,总皆取法右军《禊帖》、怀仁《圣教序》、大令《鄱阳》、《鸭头丸》、《刘道士》、《鹅群》诸帖,而诸家行体次之。
论草书
汉兴有草书。
徐锴谓张竝作草,竝草在汉兴之后无疑。
迨杜度、崔瑗、崔寔草法始畅。
张伯英又从而变之。
王逸少力兼众美,会成一家,号为“书圣”。
王大令得逸少之遗,每作草,行首之字,往往续前行之末,使血脉贯通,后人称为“一笔书”,自伯英始也。
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其后张颠、怀素,皆称“草圣”。
颠喜肥,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务使肥瘦得宜、骨肉相间,如印泥、画沙,起伏随势。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
草书时用侧锋而神奇出焉。
逸少尝云:
作草令其笔开,自然劲健,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托。
左为外拓,右为内伏。
内伏有度,始为藏锋。
若笔尽墨枯,又须接锋以取兴,无常则也。
然草书贵通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
古人见蛇斗与担夫争道而悟草书,颜鲁公曰:
张长史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可见草体无定,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
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射陵逸史曰:
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如企鸟跱,志在飞,猛兽骇,意将驰,无非要生动,要脱化,会得斯旨,当自悟耳。
转自《汉字硬笔书法网》历代笔帖·历代书家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