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64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走进名著”  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

教材

分析

《林冲棒打洪教头》:

写林冲遭发配来到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使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愧而去。

《少年王冕》:

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高手”故事。

《清平乐村居》:

作者通过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别》:

通过理解内容及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学的一扇窗户,在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中,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单元

目标

设计

1学会本单元23个生字,认读11个

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

课文。

复述复述《林冲棒打洪教头》。

背诵《清

平乐村居》。

3会用“炫耀”“懂得”“暂时”“凝视”造句。

能结合想象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描绘的情景。

4学和做:

“说名道姓”。

感悟词中所表达的情景及思想感情。

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来理解林冲、洪教头的个性

单元

设计

意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理解、感悟,来感受人物形象。

3、以“走进名著”为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熟练地复述课文

 

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加深对文中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在教完每一篇课文后,可以安排学生去看一下《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

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交流。

课题: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掌握2个多音字,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并连贯地说出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阅读《水浒传》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

 

四、学习第一段,了解故事的开始

1、同学们,谁知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歌?

《水浒传》里面一共给我们塑造了多少位好汉的形象?

你最喜欢《水浒传》里的哪一位好汉?

2、“逼上梁山”这个成语就是从《水浒传》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林冲身上得来的。

3、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个题目也有眼睛?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要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字词。

(1)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①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

②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③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2)这篇课文里有些词是不容易懂的,请你拿出笔做个记号,我们一起来交流。

木枷—(看插图)古代给犯人带上的刑具。

 非比他人—与一般人不同。

依附草木—比喻依靠有势力的人。

    

彩头—指中奖、赌博或赏赐得来的财物。

发配—封建时代的一种刑罚。

在罪犯的脸上刺字,然后押送到边远地方去服劳役,也称“流配”。

八十万禁军教头—禁军:

朝廷的正规军。

教头:

负责教练士兵武艺的军官。

当时东京(今开封)号称禁军有八十万。

1、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认真默读课文,并按照“进庄、初见、较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交流分段,说理由。

(1):

写林冲发配沧州途中,来到了柴进的庄上。

               二(2—3):

写林冲受到柴进的厚待,碰巧遇见洪教头,洪教头向林冲挑战。

 三(4—8):

写比武时,林冲棒打洪教头,洪教头失败后羞惭离去。

3、指名完成填空,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原因)               ,林冲棒打洪教头, (结果)              。

(1)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口头回答。

(2)小结:

把一篇课文概括成一句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1、指名读第一段,介绍林冲被发配的原因:

当朝权臣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觊觎林妻貌美,设计陷害林冲,诬其“带刀”进入白虎堂,将他发配沧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

2、林冲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的,怎么胆敢“棒打”洪教头呢?

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

谈阅读体会

了解“逼上梁山”成语由来

指名回答,师在“棒打”二字下加点。

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字词

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

交流,并说说理由

 

指名完成填空

 

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口头回答

 

读第一段,了解发配原因

激起阅读兴趣

课题: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描写所塑造的“林冲”和“洪教头”的形象特点,并练习复述课文。

2、在阅读中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

读出人物的个性,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不断生成语言,从而将体验、感受变成内在的积淀。

课前准备:

阅读《水浒传》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直接导入,说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三、总结、想象

四、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林冲是以犯人的身份来到柴进庄上的,他怎么胆敢“棒打”洪教头呢?

(林冲发配途中来到了柴进庄上,与洪教头相遇。

洪教头逼他比武。

林冲仅用几招,就使洪教头败于自己的棒下,使他羞愧离庄。

)  

1、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想一想:

林冲、洪教头各是怎样的人?

2、提问:

读了故事之后,你觉得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里有一个填空:

()的林冲,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

加词的理由是什么?

3、组织交流:

(一)()的林冲

①谦虚的林冲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②机智勇敢的林冲 “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洪教头一棒落空……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   

③心胸广阔的林冲 “林冲寻思……洪教头也不相让。

④善于思考的林冲“林冲寻思……这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

(二)()的洪教头

①骄傲、心胸狭窄的洪教头  “……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便竟上首坐了。

②自不量力的洪教头      “洪教头向柴进问道……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③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林冲寻思……全不理睬。

④见钱眼开的洪教头       “洪教头恼恨林冲……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

(三)抓住同一内容,两者进行对比

①“林冲寻思……洪教头也不相让。

”“……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便竟上首坐了。

②“洪教头恼恨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比较“把火烧天”与“拨草寻蛇”的不同。

讨论:

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林冲、洪教头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补充课题:

()的林冲棒打()的洪教头  

  说一说:

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

想象说话:

①假如你是众人中的一个看客,这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假如你是离开的洪教头,你会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些什么?

介绍其他故事“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让学生进行阅读

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

在你觉得有所发现的地方作批注

从课文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

 

组织学生交流

说清理由

 

对比着读

比较中感悟人物形象

 

讨论

回顾板书

指名回答

想象说话

引导阅读

课题:

24少年王冕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重点与难点:

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五、书写生字

1、师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

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

少年王冕

2、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

元画家、诗人。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

性格孤傲,鄙视权贵。

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

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

清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

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1、师:

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出示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

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

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齐读课题

 

师生相互补充

 

了解背景资料

 

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检查预习情况

相机正音

交流,疏通。

第一段

(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第二段(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第三段(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第四段(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齐读课文

课题:

24少年王冕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重点与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紧扣关键词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领悟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品悟人物语言 理解母亲“无奈”

二、紧扣重点事例 体会王冕“好学”

三、抓住关键语句 感悟王冕“孝顺”

四、巧设关键问题 学生情感升华

过渡:

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这一年王冕十岁了,一天……

1、相机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自由读  提问:

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4)、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     )说:

‘…………去放牛。

’”

2、提问:

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母亲确实是无可奈何,非常不忍心的?

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过渡:

母亲无奈之下让小王冕去放牛,小王冕是怎么回答的?

1、相机出示“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心里倒快活些……”

2、设问:

不读书,小王冕真的感到快活吗?

3、自由读课文

思考:

从哪几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王冕并不是真的快活,其实他是很想读书的?

版块一

(1)、相机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在柳树阴下看书。

①自由读  说说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

(2)、小结:

小王冕想买一本书可真不容易啊!

(3)、指导朗读

版块二

(1)、相机出示第五、六自然段

(2)、自由读 找找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非常想读书?

(3)、学生交流

①相机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画几笔?

②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学生交流

a、从“攒钱”“托人”等词中体会王冕好学

b、引导学生从“起初……三个月之后……”

c、提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冕画得好?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

d、师小结

版块三

过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其实王冕能学画也是一个偶然,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1)、我们也去欣赏一下雨后的情景(听录音)

(2)、学生自读,想象

(3)、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5)、提问:

是不是每个人见到这么美的景色都会把它画下来呢?

过渡:

生活的贫困使王冕不得不放弃了上学堂读书,不读书他真的快活吗?

1、出示第二自然段

2、提问:

当时他为什么还说快活?

3、提问:

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课文哪些也写到了?

(1)、学生交流

(2)、齐读句子

1、默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总结全文

自由读

交流

指名口头填一填

引读

速读课文学生交流

指名读

引起思考

学生交流

抓住“舍不得”、“积攒”等重点词语,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咬文嚼字”,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王冕买书的不易,从而认识到王冕是个好学的少年。

比较句子: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

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

我也来自己画几笔。

指导朗读

体会王冕坚持不懈的好学精神。

学生回答

自读,想象

学生交流,师相机总结

学生交流

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全文,回答

此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学生已沉淀的饱满的感情都迫不及待想于表达,那么,此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鼓励学生说说对王冕这个人物的认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情感上达到一个顶峰。

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3、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与难点:

读诗,以文为参照;学文,以读诗为线索。

把学文与读诗融合在一起。

课前准备: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背诗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诗文对照,归并相关段落

1、抽背古诗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说对该诗的了解。

2、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这首送别诗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3、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名胜,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长江,雄踞蛇山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

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

自古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留有许多的有趣的传闻,风雅的逸事。

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登楼吟诗作赋,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

1、自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一江春水 浩浩荡荡)你能联系插图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联系课文读读句子。

这些词都是描写暮春三月时长江边美景的,你能用上几个词来说说暮春三月,长江边的景色吗?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

“飞檐”,看图理解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接踵”的“比”理解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   

(2)(出示:

饯行依依惜别 一饮而尽  登船远去 久久伫立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你理解了哪个词?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 

2、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一说吗?

1、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些小节直接与诗句所描述的意境想吻合。

2、组织交流:

一(1—3):

孟浩然要顺江而下前往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两人举杯话别。

         二(4—5):

看着孟浩然的小舟渐渐远去,李白无限惆怅,随即吟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背诵古诗

齐读课题

 

了解黄鹤楼

 

指名读,齐读。

 

用上几个词来说说暮春三月,长江边的景色

 

朗读有关句子。

 

理解词语

 

提示加上时间和地点

分小节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与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读读送别诗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直接导入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三、扩展赏析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齐读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默读1—3小节,划出与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句子。

3、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暮春三月、烟雾迷蒙、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等内容把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

4、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教师导读:

纵然有千般的依恋,万般的不舍,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1)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指名表演读。

(演演李白)

过渡: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②“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6、学习4—5小节

(1)引读第四小节。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7、齐读第四节。

过渡:

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一起背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出示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2、说说还知道李白、孟浩然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也知道了朋友之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般的友谊定会天长地久。

所以,交友贵在交心。

学生齐读课题

指名背诵

 

默读1—3小节,划出与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句子

重组所划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这句话

 

交流。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理解“永世不绝”

指名表演读

 

反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在文中划出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对应的句子,加进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带着学生理解诗意

 

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课题:

26清平乐村居

时间:

    2009  年  12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了解词的有关资料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

达成情况

一、复习,揭题。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四、翻译全词。

 五、比较欣赏。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清平乐村居。

(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

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1、自读。

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

齐读。

3、提问。

学生答后,板书:

白发翁媪。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

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

(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

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

(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

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

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

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

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

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

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