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42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梅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

本套试题共100分。

共28道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王朝时,中国已经形成统一局面,建立了封建制度。

但只可称为“封建的统一”,与秦以下之“郡县统一”则有所不同。

此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C.秦打破了地方官员世袭的传统D.秦统一的区域远远大于西周时期

2.董仲舒指出:

“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主张转变治国思想B.重用大贤方能善治

C.呼吁及时政治变革D.否定此前无为而治

3.贞观元年,唐太宗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据此可知,唐太宗认为

A.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三省六部制导致了亡国危机D.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4.在古希腊人看来,凡人在神明面前并无尊卑之分,因而他们只拜神而不拜人;只有以神自居的专制暴君才强迫人民膜拜和敬畏他,而这种僭越行为必遭天谴。

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该法律(陶片放逐法)旨在驱逐那些在品德和政治能力方面非同凡夫俗者,那些“人中之神”,以免此类人成为民众难以驾驭的僭主。

材料最能说明雅典人

A.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捍卫民主常带有迷信色彩

C.防患于未然的政治智慧         D.形成嫉贤妒能的集体观念

5.会馆是地域性很强的社会组织,是商帮“联乡情于异地”“叙桑梓之乐”的场所。

与其他城市中的会馆不同,各地商帮在北京的会馆大多被称之为“试馆”,且规模差别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试馆”

A.具有服务于士宦科举的功能B.带有鲜明的政治与等级色彩

C.规模取决于各地入仕人数和品级D.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大量人流物流

6.《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载,明清时期,盛产棉布的松江、嘉定一带,“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这反映出当时

A.手工业中心对粮食的需求增加B.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既然法律统治官员,官员统治人民,因而官员是能言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官员。

这表明,西塞罗认为A.官员制定的法律与政令具有一致性

B.官员发布的政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 官员具有与法律一致的社会约束力         

D.国家管理要完全置于法律意志之下

8.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天赋人权原则B.主权在民原则C.各州平等原则D.各州自治原则

9.《南京条约》申明: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B.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C.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D.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10.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范文澜先生曾经指出: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能不能成功?

按照当时的条件,是可能的而且是很大的可能。

……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反革命方面力量过于强大,而是革命内部领导方面犯了严重错误。

这一评价

A.过分夸大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B.未正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C.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D.认为太平天国运动适应了当时发展潮流

11.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

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D.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12.据记载,1788年卡特来特在建造新棉纺工厂时曾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被称为“革命工厂”。

这说明

A.技术的革新被日益轻视B.资本家醉心于生活享受

C.工资闻的矛盾有所缓和D.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

1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4.某学者收集到两则讲话内容,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的材料。

史料一:

列宁曾在《亚洲的觉醒》《新生的中国》文中指出:

“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的,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史料二:

国民党在北伐战争前发表宣言:

“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

”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它们的相同点在于

A.都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B.广泛发动了工农群众参与

C.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在革命统一战线下进行的

15.孙中山认为,从来没有“天赋有平等的道理”“平等是认为的,不是天生的”;只要人民具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民权”,其节制下的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方面的“治权”,就可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政治设计

A. 体现民权的形式应当是代议制        B.主张平等自由立足于治权

C. 信奉民权高于并直接节制治权        D.照搬欧美启蒙思想和学说

16.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显示,1905年江苏昆山农户中,自耕农占26%,半自耕农占16%,佃农占58%;而到1924年时,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分别下降到8%和14%,佃农却上升到78%。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B.军阀混战局面造成农民流亡

C.民族工业发展吸纳大批劳动力D.农村土地革命全面展开

17.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方

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18.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经济学家称:

“一个资本贫乏的国家,在她的资本蓄积初期,人民生活之必须压低,是不能避免的,这对于生活程度已经非常低下的人民,是一种极其痛苦的事。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新中国发展战略是

A.一要吃饭,二要建设B.建立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好,人民公社好

19.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20.“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

”这种观点

A.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B.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C.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D.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

22.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主要指的是

A.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B.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D.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23“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列与这一观点相契合的是

A.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24.朱熹指出:

“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

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2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

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C.《离骚》D.《庄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3小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4分)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分)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

(2分)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2分)实践效果怎样?

(4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颁行“初税亩”。

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

(6分)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2分)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4分)

材料三(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

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材料四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

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6

(3)材料三、材料四中,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问题?

(4分)

材料五继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

“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

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2——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

(12分)(说明:

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4分)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

(2分)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2分)实践效果怎样(4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

(6分)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4分)

 

(3)材料三、材料四中,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问题?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选取中国近代1902——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

(12分)(说明:

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C考查先秦与秦汉以后政治制度的不同。

A.B两项是先秦政治制度的内容或特点,而不是二者的不同点;C、D两项都是二者的不同点,但前者更为主要。

2.A解题时要抓住“更化”“善治”关键信息,分析得出“更化”是“善治”的关键所在,“更化”意为及时变革,但要结合汉武帝时期国家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的时代大背景分析,排除C;其他不符合题意。

3.A由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三省六部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相监察”,并通过门下的“驳正”来避免“中书诏敕或有差失”。

但在实际实行中却成了“护己之短”,成为“兆民之深患”,可见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A正确。

B项材料无从体现,C项曲解了唐太宗的意思;材料并未表明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太宗并没有认为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应该相互牵制,D错。

4.A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及其理念。

在古希腊人看来,拜神是为了不拜人,而不是崇尚神,追求的是一种人人平等;为了保证这种平等,需要陶片放逐法等制度来防止杰出的人成为神。

核心信息“僭越行为必遭天谴”“以神自居”.B项“迷信”是干扰信息,C、D是次要信息。

5.B考查明清商帮的发展状况。

要抓住北京会馆的独特之处,分析试馆的成因与功能后,方能得出规模差别较大的真正原因。

A、C均为题目的部分信息,D项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排除。

6.C.考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限定于松江、嘉定等棉布产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推动了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A项是现象,B、D均无相关信息作为支撑。

7.D、考查罗马法。

依据材料信息“法律统治官员,官员统治人民”可得出正确的推理:

即法律——官员——人民,这样法律地位肯定在政令之上,故其他三项都错误;官员应依据法律行使权力,D对。

8.A、本题以美国参议院名额分配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治、平等的内涵。

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材料规定选举权为“(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使《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得不到认真兑现。

9.B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未意识到要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A错;早在《南京条约》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C错;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D错;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B正确。

10.C从材料可以解读到,范文澜先生抓住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因而强调了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领导方面的问题,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观。

11.A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A正确;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是改革图强,B错;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C错;维新变法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起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D错。

12.D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管理方式的革新,但是不能说轻视技术革新,A错;材料反映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B错;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下劳资双方的矛盾,C错;造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工厂”说明之前没有这些部门的存在,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日趋走向规范,D对。

13.A材料中介绍了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1831—1841年却反而上升。

结合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材料给出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这是工业革命的后果。

容易误选B选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

C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的生产水平足以供养人口的增长;D选项违背了18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这一史实。

14.A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

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其中资产阶级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等,所以列宁所说的“新生的中国”并非新中国的成立,应该是指辛亥革命,这次革命史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对象是清政府,但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排除BC;而北伐战争前的宣言是指国民大革命,D项只符合国民革命运动。

只有A项是两者共同的斗争形式,都是武力革命。

15.C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目,要在尊重材料的基础上去理解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与政治理念。

在孙中山看来,平等来自“自为”而非“天生”,与启蒙学说有分歧,D错;从材料中的“只要……就可以”表述句式看,其政治设计的关键是“民权”节制并高于“治权”,排除AB;这种政治设计体现了孙中山在考察欧美各国政治的基础上,并基于他所知的中国实际的独特政治设计,与民国实际的政治格局和模式是有很大出入的。

16.A考查20世纪初沿海农村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变化。

解题时抓住核心信息,即自耕农的下降和佃农的上升,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

土地革命开展是在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BC均与题意不符。

17.A.考查欧洲一体化内容。

由题目信息中“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

B错,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而欧洲则走向衰落,美国力图控制欧洲,所以欧美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伙伴关系;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项和D项错误。

18.B.考查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核心信息即“资本贫乏”“资本蓄积初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与“生活之必须压低”“极其痛苦”之间的关系,这才能解释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A项吃饭先于建设,错误;CD与题意不吻合。

19.C.A《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B《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并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C正确: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

20.B.缺少了“切割又缝合”过程法国民主建设必然会遭遇挫折,选B项。

由材料可知,这种观点认为法国人只学习了美国发动革命的理论,而没有学习其组建政府的经验,A错;CD两项的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

21.B.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其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B对;A项说法太绝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是由其内容决定的,与谁先提出无关,C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仅仅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不能说它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D错。

22.B.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市场经济,A错误;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项说法错误,当时讲的是自力更生,对西方生产经验盲目排斥。

23.A.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国际化的生产模式——跨国公司,20世纪末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规模越发壮大,跨国公司资本扩张深入发展,A对;B项不符合,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开始呈现;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C不符合;20世纪末欧盟出现,欧洲呈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

24.B.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A错;材料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B对;科学实验起源于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C错;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