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37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70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docx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

全国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汇总50篇

现代文阅读理解

1.(202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

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

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

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

“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

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

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

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

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

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

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

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

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

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

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

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

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

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均选自202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2)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3)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

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分析】本题是关于“博物馆”的主题阅读,。

第一题分别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二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语言运用能力。

【解答】

(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地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三“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可知“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说法错误。

故选:

B。

(2)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并对每则材料进行提炼总结。

根据“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等语句依次来概括提炼即可。

(3)根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

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可知,先用3D扫描仪对这些瓷器进行数据采集,对于完整的瓷器,利用采集的数据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瓷器穿上后再提取;根据“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

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等语句可知,对破碎的瓷器,用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其物质的构成,加上之前扫描收集到的三维数据,对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进行虚拟修复,再进行实物修复,恢复原貌。

答案:

(1)B

(2)①由实物形式展览变成“云端”观展,突破空间限制,使博物馆无处不在;②能更生动、全面、深入地表达文物的文化内涵;③文物全方位立体式呈现,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更具吸引力。

(3)①先用3D扫描仪对这些瓷器进行数据采集,对于完整的瓷器,利用采集的数据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瓷器穿上后再提取;②对破碎的瓷器,用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其物质的构成,加上之前扫描收集到的三维数据,对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进行虚拟修复,再进行实物修复,恢复原貌。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2.(2021四川德阳)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

“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

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

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

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

“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

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

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

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

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

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

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

“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

”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

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

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

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

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着深深的遗憾。

(2)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①  

擦拭、敲打犁

谷雨时节

②  

③  

④  

冬天

新铸犁头

(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4)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分析】犁是农耕社会的代表性农具。

本文回忆了父亲和犁的故事,表现了农民对农具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父亲热爱劳动、热爱土地的赞美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中并未有“深深的遗憾”。

文章没有提到机械化农业的内容,结尾是“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表达对犁的赞美。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

题中所给表格分为“农耕时节”和“农事活动”两项,学生要通过读文本,找出对应的时节和农事。

结合第二段“当春暖乍寒”“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

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可知“擦拭、敲打犁”的时节是“春暖乍寒”的“初春”;结合第三段“转眼谷雨”“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可知“谷雨”时节农事活动是“犁田”;结合“待霜降了”“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

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可知“霜降”时节的活动是“上油保养”。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画线句描写的是父亲犁地的情景。

对父亲的描写有“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犁地的娴熟以及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期待;整个场景很有画面感,有声音,如“‘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有画面,如“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让人身临其境,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具体的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首先看如何描写“铸犁头”,作者说“铸犁头”是农闲时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后详细描写了他们“铸犁头”的过程,如何支炉子、糊内胆、补豁口、拉风箱等等。

这段描写很富有生活气息,描写细致,说明印象深刻,正如作者所说,“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可见选取冬日故乡这一热闹的场面,作为记忆中最有印象的场景和事件,符合回忆真实,富有生活味儿;这段描写写的是“铸犁头”的过程,从文中父亲对犁的爱护来看,犁是农民的好帮手,对犁的精心打造、爱护,体现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农耕生活的重视。

而作者这段详细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旧事的怀念,这也是作品的主题;同时浓墨重彩描述“铸犁头”的过程,也呼应题目“犁尖上的往事”。

答案:

(1)D

(2)①初春②犁田③霜降④上油保养

(3)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具体的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

(4)呼应题目,“犁尖上的往事”,选取冬日故乡这一热闹的场面,作为记忆中最有印象的场景和事件,符合回忆真实,富有生活味儿;紧扣主题;紧扣主题,农人精心打造、爱护农具,体现了对农耕活动的重视和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旧事的怀念。

【点评】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语法分析。

抓住主干,注意句子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

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情感分析。

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3.(2020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江丹

①春天特别容易发现语言贫乏问题,多少人在一片新绿花红中,除了“美”再也说不出别的词儿来。

不是不想说,只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想不起来。

②比起当代人一个过于简单的“美”,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

白居易会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韩愈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会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还会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辛弃疾会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③遇到好看的风景只会说“美”,遇到好笑的事儿则只会“哈哈哈”,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

前不久,中青报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具体表现为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

前人积累下那么丰富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却被今天的年轻人在高考之后就还给了语文老师。

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

互联网时代自然催生了互联网语言,比如年轻人追逐的网络流行语。

它结构简单,语义夸张,仅“哈哈哈”三个字,就有多种意义,可以表示好笑,也可以用来化解一点小尴尬,所谓一笑而过。

纵然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

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语言并不只是我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还是我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具象呈现。

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

⑥比如我们说春景“美”,我们并不愿意思考它到底有多美;当我们在键盘上打出“哈哈哈”三个字的时候,也并不想思考这件事为什么好笑。

这种表达方式省去了对细节的描摹,看似快速有效,但用的次数多了,便是思维懒惰危机的征兆了。

要知道,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

⑦如果我们对所有景色的理解只有“美”和“不美”,那么好不容易发展到多元状态的世界很快就会在我们手中重回二元,说不定我们的后代又要进行一场场艰苦的跋涉,就因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懒惰。

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粉丝唯偶像是瞻,不管他们专业素养低到何种水平,还是要紧紧抱着偶像,放弃基本的是非判断。

⑧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迭代非常快。

“哈哈哈”也不过这几年才流行起来,而之前更早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酱紫”等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就连表示落伍意思的“out”也很少出现在大家的互联网社交语境中了。

⑨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

我们的诗歌能流传千年不止,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却可能存在不过千日。

我们从婴儿时期便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接受过那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听说过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悄悄话,可当我们需要在考试之外发挥它们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词穷了,能想起的只有几句简化之后的网络流行语。

⑩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选自2019年4月4日《济南时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3)阅读第④﹣﹣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

(4)文中暗示的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有多种,请运用其中两种方法在横线上写一段话,让“真美呀”具体形象。

夜晚,我携着母亲的手,并肩站在月下,母亲抬头望着月亮说:

“真美呀!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

题目点明了论题。

首段引出论题,点明语言对于人的重要。

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第③段论述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第④﹣﹣⑨段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第⑩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解答】

(1)本题考查分析中心论点。

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

此文主要论述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

完成时可围绕此内容进行概括。

再结合末段中的“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可知作者的中心论点是:

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以及作用的分析。

第②段主要举了白居易、韩愈、杜甫和辛弃疾对对春天的赞美,属于事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由文中第④段“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可以提取出:

少了美感;由文中第⑤⑥段“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可以概括出:

缺少思考;由文中第⑨段“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可以提取出:

生命力短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只要围绕“真美呀”内容来写,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感情真挚、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

(1)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

(3)①少了美感;②缺少思考(思维简单);③生命力短暂(缺少底蕴养料,枯萎得快)。

(4)示例1: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月光如流水倾泻人间,又如嫦娥的白色纱裙,笼罩万物,着实迷人。

(引用诗句、修辞)

示例2:

云边的月牙儿,细细的,像少女描着的眉,羞涩地躲在蓬松的刘海里。

(修辞、描摹)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4.(2021常州)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植物工厂

石东乔冯锋

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枯竭,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传统农业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②因此,科学家们设想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把农业向上延伸。

这源于植物生长的原理——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

利用这个原理,在适宜条件下,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等。

③这种植物工厂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被看成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

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控,通过改变光照、调整“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调控。

比如,生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仅需20天左右。

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

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

研究发现,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光质具有偏好性。

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⑤没有土壤,植物“吃”什么?

和田野生产不同,植物工厂要求洁净的栽培空间,甚至需要无菌培养室。

在这种条件下,就要用营养液来“饲喂”植物。

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

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

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和运用。

⑥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

可以想象,只要带上种子、水和营养物质,利用太阳能或其他清洁能源,就可生产出粮食、蔬菜和水果来,这不仅解决了“瓶颈期”问题,还能解决航海、航天、沙漠、极地等环境中的吃饭问题。

(《光明日报》,2020.12.10有删改)

(1)结合文本信息,给“植物工厂”下定义。

(2)第④段说明植物工厂里先进设施的重要,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

(3)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第⑥段“由此看来”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工厂被看成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潜力股”,说明其预示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B.植物工厂可以自由调控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受外界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C.第⑤段画线句生动有趣,其主要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

D.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得在荒漠、太空、航船、极地建立农场成为可能。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围绕“植物工厂”进行说明,植物工厂就是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从而使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生产粮食和瓜果的车间。

最后一段总结有了先进设施,就能够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从而实现植物工厂中的万物生长的梦。

【解答】

(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文本信息,给“植物工厂”下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