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35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docx

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全文

我国企业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研究

摘要

业绩评价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到资源的配置。

而业绩评价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个好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能合理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使得企业以此为依据支付给经营者合适的报酬,而且能引导经营者科学地管理企业,激励他朝着企业的目标奋斗。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更有不少的企业建立在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基础上的激励制度起不到引导经营者创造股东价值的作用,许多企业实际上是在奖励那些不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

由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以及由此为基础设计的激励计划在制定与实施中的困境和不合理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引入一种全新的价值管理体系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考核。

近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研究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其中,EVA便是一种新的思维与有益的尝试,EVA管理系统在国外成功运用的事实,也为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引入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首先对经营者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指出了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选用的原则,从而提出EVA指标是最优选择,进而对EVA的产生、演进与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选择了西飞国际这一上市公司,对其进行了EVA业绩评价的案例分析,以验证采用EVA业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优越性;进一步的设计了基于EVA业绩评价的企业激励计划的实施,并分析了其优势所在。

得出结论:

EVA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克服了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许多缺陷,它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经营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促使经营者始终以股东的利益为奋斗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经营者的公平性。

而建立在EVA基础上的激励机制能激励经营者创造股东价值,能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趋于一致,更加有效的规范经营者的行为,激发经营者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字:

EVA业绩评价激励机制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公司高级管理层对投资中心资本控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资本委托人如何激励资本代理人即投资中心经理按照资本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去进行决策和管理。

这就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来实现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但即便是最好的激励制度,如果没有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也是枉然。

业绩评价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到资源的配置。

而业绩评价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个好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能合理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使得企业以此为依据支付给经营者合适的报酬,而且能引导经营者科学地管理企业,激励他朝着企业的目标奋斗。

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了由重补偿向重激励方向的转变,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激励机制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和采纳。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更有不少的企业实行的激励机制脱离业绩评价基础;而很多企业的激励机制以会计利润指标为基础,但由于会计利润与股东价值不存在系统的相关性,且易受操纵,不能反映经营者真正的业绩,因此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激励制度也起不到引导经营者创造股东价值的作用,许多企业实际上是在奖励那些不利于股东利益的行为。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引入一种全新的价值管理体系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考核。

1.1.2EVA的提出与运用

为了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种种不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已在会计实务中开始采用剩余收益的概念。

至五十年代时,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首先提出了剩余收益(ResidualIncome,RI)的词。

1965年会计学家所罗门(Solomons)首先提倡以剩余收益评估企业绩效,安东尼(Anthony)也建议以剩余收益作为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标准(1973)。

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剩余收益观念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但剩余收益的评价方法并未广泛使用。

直到八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对剩余收益进行了诸多改进之后提出了一个新型业绩评价指标EVA并注册为该公司的商标之后,应用剩余收益观念进行评价的应用才日益广泛。

自从思腾思特公司提出EVA以来,在全球范围已有400多家公司采用EVA财务管理体系,包括可口可乐、西门子、索尼等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

EVA还受到高盛、苏黎士信贷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他们认为EVA比传统会计利润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甚至一些政府机构,如美国邮政总署和和新加坡港务局等也积极采用EVA体系来衡量和考核政府投资的经营和管理,可见EVA的应用范围之广。

多数采用EVA的公司营运效率及增长率大幅提高,员工得到了有效的激励,股票价值的表现也令人满意。

在我国,宝钢、东风汽车、青岛啤酒等著名企业开始采用EVA财务管理体系。

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也非常关注EVA,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

中国证监会认为,中国企业必须采用更好的方法进行经营管理和提高资本效率。

思腾思特公司所展示的管理技术给中国迅速成长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从2001年8月始,《财经》杂志与思腾思特公司合作,以MVA/EVA为主要评价指标,已在2001,2002和2003年度连续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富创造和毁灭排行榜》,在中国证券市场引起了巨大反响。

设计EVA的初衷在于一方面将权益资金的资本成本引入业绩评价领域,以免由于存在未减除的权益资本成本而导致不真实的评价结果,夸大企业管理者的业绩,另一方面,以EVA为基础进行薪酬制度设计,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恰当地激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激励、引导管理者象企业的所有者(股东)那样思维和行动。

事实上,运用EVA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象可口可乐、索尼等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甚至在它们实行EVA伊始,股价就表现出巨额增长的势头。

在二十几年的研究和应用中,EVA在业绩评价和薪酬制度设计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1.1.3研究意义

首先,采用EVA业绩评价指标有助于实现企业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

多年以来,企业奉行的是一种注重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注重总资产和总产出的规模导向的战略,恶性的价格战已使这一战略走到了尽头。

企业现在需要观念的转变,奉行一种新的战略,即价值导向的战略:

通过设立新的指标体系,来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以使企业价值包括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像传统的作法那样,只考虑销售额的最大化,而不考虑企业的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有助于激励管理者将投资者的利益与决策联系起来。

EVA为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价值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其次,EVA帮助管理者将两个最基本的财务原则引入他们的决策当中。

第一,任何一个企业的基本财务目标应当是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第二,企业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异程度。

过去,用奖金与利润挂钩的激励办法忽略了资本成本的概念,而利用EVA来设计激励计划,使得经理人员更关注资产及其收益,并能够像投资者一样去思考和工作。

1.2研究方法

1.2.1历史分析的方法。

本文对EVA传统理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在对传统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及激励机制理论与方法的挑战。

1.2.2比较分析的方法。

文中分别比较分析了企业基于EVA的业绩指标和激励机制与传统业绩指标和传统激励机制之间的差异,从而凸显了基于EVA的业绩指标和激励机制的优势。

1.3研究假设

本文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即从股东角度定义企业盈利。

对投资者来说,企业业绩的最终表现应该是投资者投入资本价值的增加。

因此,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之一是正确衡量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价值。

其基本思路是:

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

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

这意味着,从经营利润中扣除按权益的经济价值计算的资本的机会成本后,才是股东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增值收益。

因此,公司应该追求正的并不断变大的EVA值,才算是真正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1.4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全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和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援救文献进行回顾。

本章比较系统那个地对西方EVA理论及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并支出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可借鉴之处。

对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也做了比较全面、详尽的回顾,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

第三章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与激励机制的局限性。

首先从会计基础、市场基础、现金流量三方面分析了传统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接着分析了传统激励计划的弊端。

从而引出EVA的业绩评价法与相应的激励计划。

第四章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与激励计划

首先对经营者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指出了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选用的原则,从而提出EVA指标是最优选择,进而对EVA的产生、演进与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选择了西飞国际这一上市公司,对其进行了EVA业绩评价的案例分析,以验证采用EVA业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优越性;进一步的设计了基于EVA业绩评价的企业激励计划的实施,并分析了其优势所在。

第五章结论及未来展望。

在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同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EVA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EVA理论、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在应用上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理论的研究上,从宏观的角度,有EVA方法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等的关系研究;从微观的角度,EVA方法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都有所论述。

大量的研究使得企业应用EVA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而大量企业的应用又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这些文献主要论述EVA的概念和计算、在不同会计体系中的应用问题、EVA与股价的关系、EVA的缺点、对企业管理的意义等。

EVA的经典著作TheQuestforValue(1991年,G-BennettStewart)和EVA:

TheRealKeyToCreatingWealth(1998年,AlEhrbar)等都全面阐述了EVA的理论价值和在一些公司的运用的典范事例,认为EVA是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是正确的业绩评价方法,并将EVA体系阐释为“FourM's”(4M),即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理念体系(Mindset)。

BennettStewart发现,EVA是一个有用的管理工具,其作为公司治理的标准己得到国际公认。

EVA是建立财务管理和激励补偿的一体化分析框架的重要指标。

EVA通过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可以重新配置资源来为公司、顾客、雇员、股东和经理创造持久的价值。

乔尔·斯特恩(JoelM.Stern)和G·贝内特·斯图尔特(G‘BennettStewart)将理论突破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

SMayfield认为,通过投资于正净现值(NPV)的项目和放弃那些资本成本大于资本回报的现有产品及项目,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难点在于计算其增加值和鼓励经理及雇员创造长期价值。

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熟悉剩余价值概念,那么这一概念在作为评价隐含业务绩效的工具的经济价值计量中的意义,不亚于传统会计概念的作用。

在有效地使用和补充后,这一概念是战略计划、投资评价、价格决策的优秀工具和激励计划的基础。

Putnam认为,要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对1995年和1996年的美国股市看涨是正确的,为什么1997年可能是一个波动较大的年份,可以把整个证券市场当作一个大公司来分析。

这时,类似EVA这样的分析框架就十分有用。

EVA在分析股东价值是如何创造的时,着重强调五个关键因素,即:

税后的扣除融资成本之前的净营业利润:

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业务的投资;投资回报率;竞争优势时期。

奥克兰大学教授罗伯特·克莱曼将70家EVA企业的股市表现与一组规模相似的同行业企业进行了比较。

克莱曼教授发现,EVA企业宣布开始应用EVA的年度平均财富创造比同行业企业高出2.9%,正式应用的第一年高出的比率为12%,而第二年则为12.2%。

在实证研究方面,在验证EVA指标对股票价值的解释能力方面是否比传统指标要强主要问题上,由于不同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EVA指标的解释能力强于传统会计指标。

如shiminchen等③(1997)的研究选取由EVA所衍生出的EVA指标体系(即所谓的EVAs)和由典型的传统会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VA指标体系的解释能力要强于传统会计指标体系;而另一部分学者的结果则恰好相反,最著名的研究是GaryC.Biddle等人于1997年对1000家美国上市公司在1983-199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EVA、RI、EBEI、CFO四种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结果表明,EVA没有显示出比另外三种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GaryC.Biddle本人也认为很多因素影响了分析的结果,如证券市场并非是半强式有效的、经过调整的EVA中有时并不包含超出市场预期的价值,从而无法体现EVA的优越性等等。

总之,对EVA指标的研究结果在总体上还是支持EVA比传统会计指标对股价的解释力更强这一结论。

2.2国内EVA研究现状

在我国,由于引入EVA的时间不长,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形成时间较短,实证研究难度较大,使得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思想的介绍上。

在实践中,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的基础管理比较薄弱,主动提出应用的企业很少,所以EVA在我国的管理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主要成果有:

北京大学的刘力、宋志毅选取了1993年以前在上海上市的30家公司,根据它们1994、1995、1996年的财务报告和相关数据,近似的计算了他们的EVA和REVA,通过这两个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同超额收益的相关性(即考察哪一种指标能更好的解释当期股票超额收益的变化)来考察它的价值相关性。

没有证实EVA和REVA比传统指标更具有相关性。

乔华和张双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EVA以及其他传统指标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比较各类指标与市场增加值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发现EVA的解释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表明EVA具有较强的价值相关性。

孙铮和李增泉选择了经营现金流量、会计盈余、剩余收入、EVA、修正的经济增加值等五种收益指标,比较它们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

经济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强于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经济收益相对于会计收益具有信息增量③。

谷祺、于东智(2000)在对EVA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后,介绍了EVA对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GAAP)的相应调整、EVA标准的制定及与EVA相关的激励制度,主要探寻了EVA作为一种评价和激励企业管理者工具的内在性质。

他们认为,EVA是基于剩余收益对GAAP调整的产物,EVA的调整是对经济利润真实状况的一种逼近;基于EVA的红利银行制度修正了以往的红利的直接支付方式,削减了管理者从事短期行为的动机,也给具有高业绩的诚实经理提供了极大的激励;EVA财务管理系统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工具。

孙铮、吴茜(2002)对EVA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认为目前对EVA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EVA概念框架的认识;第二是对EVA作用的研究;第三是对EVA价值相关性的探讨。

其中对EVA的应用讨论主要集中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上。

他们认为:

EVA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还可应用于资产定价、资产重组、效率评价等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EVA在国内会有广阔的运用天地。

孙铮,吴茜(2003)从价值分析入手,阐明了经济增加值和企业价值的内在联系及其在价值计量和评价上的作用,并针对EVA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的思索和改进的方案。

许绍双(2002)认为,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中,可以用经济增加值(EVA)指标

取代净利润指标,结合考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素来评价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

经济增加值(EVA)是经济意义上的利润,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紧密相联。

EVA指标对于公允地衡量企业的经济业绩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EVA的计算涉及到对传统财务报告的诸多项目的调整及资本成本的确定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

张纯(2003)对新经济时代EVA的效用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于那些引领经济的新兴公司来说,EVA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比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方法(DCF)更为现实、直接,将代表投资的现金费用作为资本而非当期支出加以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也能更好地跟踪企业的价值。

第三章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与激励机制的局限性

3.1传统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及其局限性

传统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市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这些评价指标都曾经并且现在仍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但由于这些指标都或多或少存在种种缺陷,因此难以有效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3.1.1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包括净利润以及在净利润基础上计算得到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投资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

这类业绩评价指标由于其易获取性和可理解性而在一些企业得到运用。

但随着企业财务理论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演进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这类指标故有的缺陷暴露出来了,它无法反映经营者的真实经营业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不能体现经营者真正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都包括净利润的计算,在计算净利润时,仅考虑了借入资本所支付的利息等费用,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任何一种资本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权益资本有机会成本,即股东所要求的必要报酬,而净利润指标却没有体现出来。

若净利润为零,从表面上看企业没有亏损,但获得补偿的只是借入资本成本,股东连必要报酬都没有得到,掩盖了其亏损的实质。

净利润实际应包括两部分:

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只有净利润大于权益资本成本时,才具有真实利润。

因此,传统的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往往放大了企业真实的利润,扩大了经营者的业绩,不能正确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其次,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容易诱发经营者的短视行为。

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一种“短期指标”,衡量的是经营者在一个经营年度中的业绩,经营者为了增加本年度的经营业绩,以提高自身的报酬,往往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赢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弱化了追求长期战略目标的动力,以致于可能使企业以短期效益换长期利益。

当前会计准则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更助长了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其成为一种“短视指标”。

例如,仅仅根据当年的投资收益率水平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标准,就会导致经营者不愿意及时更新设备,因为当年投资了设备,收益不一定在当年就体现出来,但投资基数却增大了,投资收益率会因此而降低。

这会影响经营者当年的经营业绩。

因此,在这样的业绩评价指标的引导下,经营者可能会怠于更新设备。

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处理,使得经营者在传统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下,只有选择少投入研发费用的决策,才能增加其短期利益,违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大额员工培训费用和销售费用的类似处理,也带来了相同的恶果。

这样的业绩评价方法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支出和创造价值方面比重越来越大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剧、人才素质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

最后,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易受经营者的操纵,使得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存在很多的“噪音”。

在应计制原则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给经营者提供了操纵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的机会。

经营者由于短视行为而进行的业绩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业绩操纵。

现今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成本核算方法中的先进先出法(FIFO)和后进先出法(LIFO)。

在经营者的报酬与会计指标联系在一起时,经营者就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有动机利用会计准则容许的会计政策选择权,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分红计划假设认为,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管理人员更有可能采取可提高当期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

①谨慎性原则下,租赁的资产和相关负债可以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外,经营者们利用这种表外筹资以使企业看起来更“安全”,但事实上,这却为银行和其他的债权人埋下了隐患,安然事件即为一例。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确认收益的重要原则,要求企业在实际获得收入而非取得现金的时候确认收益。

企业收入确认与获得现金时间不一致,这样就给经营者一定的自由度来确定什么时候确认收益,为其操纵会计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提供了方便。

这类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诸多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来源于一个并非为衡量业绩而设的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最初是作为一种债权人监督管理者的手段出现的。

而债权人主要关心的是能不能收回债务,对企业的发展潜力并无多大兴趣。

这也正是会计准则中保守主义传统的根源所在。

3.1.2市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市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最典型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价。

理论上,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者的业绩。

然而,由于以下原因,股价不能单独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指标。

首先,股价与经营者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关性很小。

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是股东投资价值的市场表现,其高低不仅取决于经营者能力和努力程度,而且还受很多因素的干扰。

股价同时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可见,股价存在很大的“噪音”,这些“噪音”是经营者所不可控的。

在这些“噪音”的影响下,在经济昌盛期,经营者即使不努力,股价也会飞涨;而在经济下滑期,经营者即使做出极大的努力,也很难超越市场的力量,左右公司的股价。

在我国,股票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至多只是弱式有效,股价与经营者业绩相关程度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股价很难反映经营者的业绩。

中国股市不成熟,“政策市”、“消息市”的调侃称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投机气氛浓厚,股价的高低有时是庄家炒作的结果。

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存在虚假性内容,对股价产生了误导。

其次,股价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可能会刺激经营者片面追求股价的短期

上涨。

若把股价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唯一的指标,只要股价上涨,经营者就会得到获利机会,这可能会使得经营者不顾一切代价地片面追求股价的短期上涨,这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悖。

经营者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甚至编制虚假会计信息,达到操纵利润、抬高股价的目的。

3.1.3现金流量指标的局限性

在一个企业的持续期间内,现金流量是一个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它与股东价值密切相关。

从长期来看,经营者创造了越多的现金流,就代表他为股东创造了越多的价值。

但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现金流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短期内现金流量的大小并不能决定经营者创造价值的多少。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采用不同投资战略的企业,现金流量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实中,处于成立初期、成长期的企业通常会采取市场扩张战略,这些企业通常会增加其新产品开发费用和营销支出,实施激进的价格策略,增加营运资本投资,以便扩大生产能力。

这些活动都旨在提升企业的长期战略定位,虽然为企业增加了价值,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却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企业步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运用收割战略很合适。

收割战略削弱了市场份额,缩减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本投入,因而增加了现金流。

在预测期内,它比市场份额扩张战略能够产生更多的现金流,但是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