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24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

吉林大学《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贸易概论》课后题答案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

主要表现为南北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表现为发达国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分工生产和交换不同的工业品。

【混合型国际分工】二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和发展中国家垂直分工,又互相之间水平分工。

【产品内分工】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区段、工序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分工。

【TNC内部协议分工】指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本公司战略目标和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在母公司合资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人为形成的分工体系。

【国际外包】指一国的企业或其他机构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并获取更大竞争优势,在保留某种产出的前提下,依据双方议定标准成本条件的合约,把过去自己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并形成供求关系。

一、传统国际分工的类型有哪些?

分为以下三类: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

主要表现为南北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表现为发达国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分工生产和交换不同的工业品。

3.混合型国际分工:

二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和发展中国家垂直分工,又互相之间水平分工。

二、简述新型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产品内分工:

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区段、工序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分工。

∙TNC内部协议分工:

指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本公司战略目标和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在母公司合资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人为形成的分工体系。

∙国际外包:

指一国的企业或其他机构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并获取更大竞争优势,在保留某种产出的前提下,依据双方议定标准成本条件的合约,把过去自己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并形成供求关系。

特点:

1.新型国际分工是国际分工形式继续深化的结果。

(随着国际分工形式深化 ,生产活动实现更专业化的细分。

2.跨国公司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进行内部协议分工 、企业间分工。

使分工向企业层次发展 )

3.新型国际分工丰富了国际交换关系的内涵(新型分工使交换开始发生在同一国家、同一企业、同一产品间;传统是不同的。

) 

4.新型国际分工使得国际劳动分工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分离出不同层次;低层次劳动分工横向差别减少,高层次劳动差别扩大,专门化业技术更加重要。

三、影响传统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土壤矿藏位置是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影响更大。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因素。

生产力是分工的前提和内在动因。

脱离技术则不能发挥自然条件作用。

∙各国经济政策和上层建筑也是重要因素。

好的政策可以促使分工深化,封闭政策影响分工发展。

四、新型国际分工的成因和影响。

成因

1.要素禀赋差异是新型国际分工的前提基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源分布不均匀,各国禀赋同)

2.技术创新与多环节的产业使得新型国际分工成为可能(生产技术变复杂、分工细化,产品研发销售服务各环节要素密集度不同一家企业无法全部专精。

3.产品生过程可分性和市场规模使得新型国际分工成为现实(生产过程和技术在时间空上可分解 ;足够的市场规模使得分工收益高于成本。

4.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是新型国际分工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交通工具 减少物流成本 、通讯工具减少通信成本 、金融工具减少资金划拨的交易成本。

5.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 的建立是新型国际分工制度保证(关税与壁垒降低)

6.各国的政策鼓励是新型国际分工的催化剂(例如中国鼓励出口加工,进口半成品免税。

影响

∙导致国际分工基础的变化(随着要素自由流动,禀赋已经不是重分工基础。

TNC借助投资活动整合全球源的能力成为新优势。

) 

∙使国际贸易格局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内、产业内和产品内贸易(贸易的对象更加丰富,包括产品、材料、半成品;贸易主体不同,企业为而是国家。

∙使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地位日益突出(进出口额无法准确反映贸易 利益 ;应该根据就业 、税收 、国际收支综合衡量贸易利益)

∙使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正和博弈,各国皆可获利 ,可能减少摩擦)

∙可能导致发达国家与展中的经济地位差异扩大(发达国家把设计营销等资本增值大的环节留在,把资本增值较小的装配生产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扩大了经济地位差距。

第四章

【绝对成本】

【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的比率。

【获得性优势】一国因技术进步所获得的技术和技巧方面的优势。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1.两国商品比较成本的差别,决定了两国间比较利益优势的差异。

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的比率。

 

2.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数量。

 

3.在国际贸易中发生了两国用不同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交换。

经济发达的国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不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生产同种商品的数量较多,因而形成较多的国际价值,经济发达的国家就有可能以自己较少的劳动生产的产品,同不发达国家以较多的劳动生产的产品相交换。

二、比较利益学说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指出了一个国家不论出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资源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获取比较利益。

局限:

前提假设过于严格,把多变而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抽象成静止和凝固的状态,脱离真实经济生活。

而且认为各国利益和谐一致,掩盖了国家间由于利益冲突产生的矛盾和斗争。

三、资源禀赋论的内容?

∙各国要素禀赋差异是其比较优势和价格差异的决定因素。

∙各国生产并出口本国丰富要素密集的产品,并进口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

∙商品贸易弥补了要素流动性不足,使得各国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四、赫俄与古典的对峙表现?

赫-俄理论是用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国际贸易的结果可以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它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对峙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俄林则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2.古典学派认为国际间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因此支配国内商品流通的法则不适于国际商品交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而俄林认为生产要素在国内国际间流动,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本质不同。

因此,凡能解释国内贸易理论也必然适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3.古典贸易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贸易方向取决于贸易发生前各国商品的国内均衡价格比率。

因此,各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技术能力和需求状况就决定贸易发生后的贸易方向。

赫-俄理论则将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置于生产理论中,指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贸易发生后的贸易方向,并进而解释了决定比较利益的基础。

五、赫俄的局限性?

现实的国际贸易关系很复杂,为了便于抽象推理,赫-俄规定了一系列假设条件,使之带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赫-俄贸易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间的比例只是简单的数字关系,而不是把它看为一个动态过程。

实际上它们在变化。

 

∙其次,自然禀赋条件只能为生产和出口优势的形成以及国际分工提供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实证上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再次,赫-俄理论假设技术是不变的,各国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

然而实际上各国技术不断进步而且差距变大。

 

∙此外,赫-俄理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把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建立在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并用生产要素稀缺性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学说来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格局。

六、影响比较利益分配的因素?

1.运输成本与国际贸易

CG=EF为进出口量。

 P1P2为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使同种商品在各国价格不同,各国完全的国际分工很难实现。

国内商品是又大又重,运输费用占商品价值比重大的商品;国际商品是长途运输后仍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

机会成本递增下企业不会实行完全的国际分工。

因为继续生产的成本将会高于市场价格,很不划算。

3.不完全竞争

寡头或垄断市场中,商品价格脱离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因此价格不能如实反映已过比较利益优劣。

如果垄断定价过高,禀赋优势的国际也不具有贸易优势。

第五章

【规模经济】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货币表现。

【内部规模经济】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外部规模经济】单个厂商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产品内贸易】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

着重产业内贸易的探讨,关注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以及国家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认为这更符合现实。

一、简述偏好相似理论内容并且简要评价。

内容:

∙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生产初期更看重国内获利机会;产品产生与国际需求;国内方便市场信息交流)

∙贸易的流量、流向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

∙一国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评价:

部分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解释相近经济水平相近国际间贸易的可能性,更贴近现实。

二、什么是规模经济?

有几种类型?

1.规模经济:

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货币表现。

2.内部规模经济:

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3.外部规模经济:

单个厂商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容?

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导入期。

研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密集。

最发达国家生产,面向国内生产。

∙成长期。

资本和管理密集。

技术扩散,工业国竞争加剧,批量生产。

∙成熟期。

资本和非熟练劳动密集。

产品标准化,发展中国家生产。

在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和各国比较优势随之改变,带来贸易流向的变化。

四、什么是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

如何衡量?

产品内贸易:

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

衡量:

进口中间投入品,或者垂直专业化比率

垂直专业化=(进口中间投入品价值/产品总价值)×出口价值×2

产业内贸易:

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以及国家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的贸易。

衡量:

五、产品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进出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范围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

而产品内贸易涉及的零部件和组件可能超出产业的范围。

联系:

实证上存在交集,例如电子化工产品,产品既有差异又工序复杂。

产品内贸易的增长带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成为产业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第六章

【进口需求弹性】一国进口需求变动率与进口变动率的比率关系。

【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一国出口商品量变动率与国民收入变动率的比例关系。

一、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

参阅国际金融讲义

第七章

【进口替代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原先需要进口的同类产品,其目的是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出口替代模式】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条件、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用工业制造品来替代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

一、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有哪几种?

1.初级产品出口模式 利用资源禀赋,出口矿物、经济作物等初级产品。

2.进口替代模式  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原先需要进口的同类产品,其目的是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3.出口替代模式  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条件、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用工业制造品来替代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实行出口替代的前提条件?

∙存在国外市场需求。

世界经济停滞会带来困难。

∙运用动态比较优势。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比较利益的动态变化,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生产要素。

∙需要政府的干预。

建立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适当保护出口产业。

补贴过多无利于经济增长。

∙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

各部门联系紧密,形成制成品的加工出口连锁效应。

三、发展中国家实行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途径及弊端?

1.初级产品出口模式

优势:

扩大初级产品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扩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为进口替代工业融资。

劣势:

初级产品价格下降、需求减少;出口连锁效应弱;工业化进程慢,结构单一、程度低下。

手段: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进口替代模式

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原先需要进口的同类产品,其目的是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进口替代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进口替代阶段(一般消费品工业)和高级进口替代阶段(工业用资本品、中间品)

优势:

1.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减少对外依赖;

2.减少进口导致的财富外流,提高投资率;

3.要素自给,建立工业基础

劣势:

∙很难进入第二阶段;

∙市场狭小;

∙原料还是需要进口;

∙生产效率低下;放弃了进口本能带来的利益。

3.出口替代模式

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自然条件、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借助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用工业制造品来替代农矿初级产品的出口。

出口替代有两个阶段:

初级出口替代阶段和高级出口替代阶段

优势:

1.利于经济结构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

2.通过后向连锁带动基础工业发展;

3.市场广大规模经济;

4.激烈竞争提高了效率;

5.利于吸引外资和技术;

6.以出口乘数效应提高收入。

劣势:

∙困难(激烈竞争、技术资金短缺);

∙工业依赖国际市场,受保护主义影响大;

∙经济可能受到外资和跨国公司控制,产生依附效应;

∙出口产业萎缩,经济结构失衡。

四、简述新战略?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新战略是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满足基本需求,消除贫困 

2.强调增加就业机会(人口上升、收入分配不均可能带来社会不安定) 

3.改变投资方向(要转向更实用的项目和欠发达地区,以改善分配) 

4.强调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教育、医疗、科技推广的投入) 

5.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地区(避免地区和结构失衡)

是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的新方向。

各国国情、政策力度影响其成效,理论仍需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完善。

第九章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而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关税。

【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过境税】对通过本国关境运往另一个国家的外国商品征收的关税。

【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还往往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进口税,这种对进口商品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就叫做进口附加税。

【差价税】又称差额税。

当本国生产的某种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税,就是差价税。

是一种滑动关税。

【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是对在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任何奖金和补贴的外国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特惠税】又称优惠税。

它是指一国对有特殊关系的某些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洛美协定】是“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洛美协定”的简称。

【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

它是工业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通的关税减免优惠制度。

普惠制有三个原则:

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发展工业经济)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积、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价税】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比。

【混合税】又称复合税,它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

【选择税】是对于同一种进口商品同时在税则中订有从量税和从价税两种税率。

【财政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保护关税】是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最优关税率】恰好使由关税变化引起的额外损失等于额外收益的关税率,或者说是外国向进口国供应进口品的供给弹性值的倒数。

【名义保护率】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减去国际价格的差额与国际价格的百分比,即从价关税。

【有效保护率】是指某种产品的国内增值减去国外增值的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

一、简述关税的特点

∙关税属于间接税。

税负暂时由进出口商垫付,但最终通过货价转嫁给买方或消费者。

∙可以调节进出口商品量。

抑制国外竞争,保护国内产业;也可以对必需品减关税以保证满足需要。

∙是涉外经济政策,不仅有关国内经济和生产,也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有密切联系。

可能引起贸易摩擦和冲突。

二、关税的种类有哪些

(一)基本关税(通常称正常关税或一般关税)

1.进口税:

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而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关税。

主要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

2.出口税:

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3.过境税:

对通过本国关境运往另一个国家的外国商品征收的关税。

(二)进口附加税

【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还往往根据某种目的再加征进口税,这种对进口商品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就叫做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

又称抵消税,是对在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任何奖金和补贴的外国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反倾销税:

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差价税:

又称差额税。

当本国生产的某种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税,就是差价税。

是一种滑动关税。

(三)优惠关税

1.特惠税。

又称优惠税。

它是指一国对有特殊关系的某些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2.洛美协定特惠税。

洛美协定是“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洛美协定”的简称。

3.普遍优惠制。

简称普惠制。

它是工业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通的关税减免优惠制度。

普惠制有三个原则:

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发展工业经济)

三、关税的征收方法

(一)从量税:

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积、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二)从价税:

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比。

进口货物关税税额=到岸价×进口关税税率

出口货物关税税额=[离岸价/(1+出口关税税率)]×出口关税税率(包含在离岸价内)

(三)混合税:

又称复合税,它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

(四)选择税:

是对于同一种进口商品同时在税则中订有从量税和从价税两种税率。

四、征收关税的作用和经济效应

1.价格效应

相比自由贸易情况,进口国价格上涨、出口国价格下降,双方共同负担关税。

2.消费效应

国内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阴影面积。

3.生产效应

国内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阴影面积。

4.再分配效应

消费者的收入转移给生产者和政府。

税收增加c的面积,净福利损失为c+d,两国国民总福利下降。

五、有效保护率的现实意义

∙名义保护率只考虑了制成品保护,但关税也无形中增加了进口原料的价格,增加了生产成本。

∙当最终产品名义税率大于中间品名义税率时,最终产品有效保护率大于其名义保护率。

∙当最终产品名义税率等于中间品名义税率时,最终产品有效保护率等于其名义保护率。

∙当最终产品名义税率小于中间品名义税率时,最终产品有效保护率小于其名义保护率。

∙代表征收关税对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净增值的影响,也就是关税对加工工业的真正有效的保护程度,反映出整个税率和加工工业的关系。

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也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则禁止出口。

【进口许可证制度】指进口国规定,进口商进口某种商品事先必须申领许可证,并凭许可证办理商品进口的制度。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护本国货币稳定的一种制度。

【进口押金制度】又称进口存款制。

进口商需要进口某项产品时,应向指定的银行或海关,事先按货款金额的一定百分比,按规定的期限无息存放一笔押金。

【政府采购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也有的国家无明文规定,但优先采购本国产品已成为惯例。

【技术壁垒】指的是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

【环境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境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社会壁垒】以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一、非关税壁垒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特点:

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关税会受到WTO限制,而且需要经历复杂的法律程序;非关税壁垒只要行政程序,且可以针对特定国家特定产品,迅速而简便。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关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