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22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5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docx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专题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课标要求考纲概览】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4.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5.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6.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7.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

考点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重难疑点突破

1.两极格局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影响

形成条件: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雅尔塔体制形成,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②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③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④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①二战后,世界大国以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起雅尔塔体制,这是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②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③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

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美苏两个超级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均力敌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和苏联“冷战”的开始。

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

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

(2)二者的实质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组成部分。

“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

考点对应例题

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④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加强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冷战”局面形成于1947年,②形成于1949年,③形成于美苏争霸的过程中,显然都晚于1947年,不可能成为“冷战”的原因,排除②③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D

例2柏林墙的修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达到高峰B.反法西斯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正义制裁

C.东西方“冷战"的加剧D.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解析:

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本质上反映出东西方“冷战”的加剧。

A中的大国强权主义不能完全反映出柏林墙修筑的实质,因为当时的东德也愿意修筑该墙。

B叙述错误。

D两种军事力量说法片面,应为两种政治军事力量。

答案:

C

例3(2008江苏,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

B.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

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

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

正确选项是B项。

考点对应训练

1.二战后美国之所以对苏联发动“冷战”,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同盟双方对立B.意识形态的对立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影响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影响了美国称霸

2.“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的内在一致性是()

A.鼓吹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B.宣扬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C.组织成立西方军事同盟D.实施马歇尔计划

3.下列属于“冷战"政策实施内容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②实施“欧洲复兴计划”③建立北约组织④美国入侵朝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4.下列对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雅尔塔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B.意识形态对立的表现

C.双方始终处于“冷战”状态D.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5.“冷战"局面出现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B.美苏军备竞赛激烈

C.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6.东西方“冷战”的影响不包括()

A.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B.导致了德国的长期分裂

C.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7.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登陆的根本意图应该是()

A.制止该地区的战争冲突B.维护朝鲜与韩国的并立关系

C.遏制苏联保卫中国D.执行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计划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范围之内。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演说

材料二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三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

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领导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指什么?

丘吉尔演说的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是指什么?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怎样承担起“重大责任”的?

(3)材料三为什么重提“慕尼黑政策”?

东欧国家是怎样实践《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主张的?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重难疑点突破

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即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西欧、日本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差异

(1)具体目的:

西欧与日本一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仍坚持与美国一起对抗、遏制苏联。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2)性质不同:

西欧和日本冲击两极格局是企图再现昔日的辉煌,追求大国、强国的地位;而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冲击进程不同: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再到经济斗争。

3.欧洲一体化进程、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欧洲一体化:

成员国逐渐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乃至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

(2)不结盟运动: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斗争矛头由最初指向新老殖民主义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考点对应例题

例1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渐趋明显,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欧共体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②不结盟运动已正式诞生③中国已行使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利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丧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首先应明确“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指“多极化趋势”,然后再选择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表现。

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只是发生动摇,并未丧失。

答案:

A

例2促进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威胁

B.两极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三个国家已能够与美苏平等对话

解析:

三个首倡国家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

A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是北约和华约,它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第三世界采取拉拢措施,所以A项叙述绝对化;C项也犯了绝对化错误,如印度在二战后与巴基斯坦进行多次战争,并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D项“平等对话”言过其实。

答案:

B

例3(2008年广东文基,35)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

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B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

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对应训练

1.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目的是()

A.欧洲联合与美苏争霸B.加快经济发展

C.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D.抵制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2.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

A.采用现代科技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B.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影响

C.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D.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同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急需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5.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

A.亚非会议的召开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兴国家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B.1961年诞生

C.不结盟的含义是消极的中立,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D.它的兴起改变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0年欧共体与美国经济对比表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为时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西欧国家所需石油主要依赖中东供给,因而所受打击最大。

1973年11月6日,(西欧)共同体9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两天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的政策,要求以色列“结束”它从1967年冲突以来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指出任何和平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西欧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考点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重难疑点突破

1.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1)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形象地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这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2)内涵:

①“另起炉灶”:

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同各国建立新的外关系。

③“一边倒”:

即新中国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中,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发性:

包容性是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

①新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没有中国参加,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这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

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力减弱。

③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到70年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联合国成为抨击霸权主义的讲坛。

④第三世界国家的提议和支持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表明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力减弱。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是谁也遏制不住的。

说明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4.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及存在问题

(1)原因:

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方面看: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

从中国方面看:

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

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标志: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4)存在问题:

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

5.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国家的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③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2)调整:

①提出了不结盟政策,这是对我国始终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善和具体体现。

②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7·广东·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的理解.。

A、B、D三项不合史实。

答案:

C

例2(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2)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解析:

B.本题主要考查对日内瓦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在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协议,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这正是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与原则。

考点对应训练

1.1953年,中国政府最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

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对屯国抱有敌意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统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5.促使尼克松总统访华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符合它的战略利益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有()

①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同盟关系"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③支持联合国开展的各项工作④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交流成就不包括()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C.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D.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谈话时说:

“我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材料二(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

材料三(当尼克松通过特使赴华向周恩来转达上述构想时,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时间很久了,中国还可以再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尼克松不承认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4)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就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的基础是什么?

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一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考点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重难疑点突破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原因:

①历史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③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

(2)苏联解体经过:

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随之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③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3)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