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005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docx

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卷02解析版

2021年八省市新高考历史考前适应性训练02

本试卷共20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

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

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

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

【答案】D

【解析】

先秦时期,我国的青铜纹饰从商代的怪兽、云雷为主,到春秋战国时代展现生产、生活和战争场面等,反映出人本观念的凸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步,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无关,C项错误。

2.西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其中牛耕图占有较大的比例。

目前出土的西汉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区域如下表,据表可知

A.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B.牛耕图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C.汉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D.出土文物不一定能佐证真实历史

【答案】B

【解析】

通过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体现了当时相关地区的农具和农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牛耕技术已在“全国普及”,A项错误;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及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汉代的经济格局,即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C项错误;出土文物经过考证,能够佐证历史,D项错误。

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

“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答案】B

【解析】

根据“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建立了民族政权,出现了并立与对峙的局面,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没有体现门阀士族的兴盛,排除A;此时民族交融频繁,而不是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当时南北双方没有就正统进行异常激烈的争斗,排除D。

4.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

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

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

5.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

“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答案】C

【解析】

明清时期,为了提高图书销售量,书商采取多种促销手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与城市繁荣的现状,C正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当时活字印刷发展情况,排除A;政府色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只提及书商的促销手段,无法得出市民的生活习惯,排除D。

6.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到康熙年间,发展到宣讲“圣谕十六条”。

清廷此举旨在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D.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代基层社会治理内容,辨析和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材料““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以及设问可知,清廷的乡约制度,其最终是为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清朝的乡约制度,没有呈现地方宗族制度的知识,故错误;C项和D项表述的是乡约制度的作用,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故排除CD。

7.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人才之意”。

清廷谕整顿翰林院反映了清政府

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

C.意欲进行科举改革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大才之意’”,可得出,清政府认为翰林院专攻诗赋小楷,与实际无用。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改革,急需新政所需的人才,而翰林院无法满足,所以清廷下令整顿翰林院,B项正确;当时维新变

法运动已经失败,且清政府不可能传播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清政府认为翰林院只注重形式,不强调经世致用,这和科举考试制度无关,排除C;清政府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

8.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

A.革命形势任重道远B.袁世凯的复辟违背民意

C.列强干涉中国革命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内容可知,描绘的是当时政治动荡和各方势力争夺的情况,表明中国革命形势任重道远,故选A;袁世凯复辟只能部分反映漫画内容,故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列强干涉,故排除C;政治形势的复杂表明民主共和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故排除D。

9.1992~200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由1543万户发展到2378万户,资金数额由60!

亿元增长到3782亿元,从业人员由2468万人增加到4748万人。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B.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D.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的数据可得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城乡差距缩小,排除B;变化的趋势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不能看出产业结构,排除D。

10.1955年国务院规定:

“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

1962年国务院规定:

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

这反映了

A.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

C.国民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启动

【答案】C

【解析】

由于“大跃进”,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

1962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中正确:

A错在“中断”;BD时间不符;

11.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给予贫困地区1至5年的农业税减免,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小企业、个体商贩等均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由此可见

A.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趋于成熟B.扶贫工作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

C.非公经济率先在贫困地区试点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答案】B

【解析】

党中央对于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带有明显的扶贫特征,同时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小企业、个体商贩等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将扶贫工作和农村改革同步进行,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贫困地区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第一试点区域,排除C;D中的“根本”表述绝对,排除。

12.体育运动是古代希腊公民的政治生活之一,隐含着超越强身健体和娱乐的社会价值,政治家往往依靠各种活动形式来安抚公民、鼓励公民、反馈公民。

这说明希腊注重

A.城邦共和精神的塑造B.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

C.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D.民众健康体格的训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比较分析和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逻辑是:

希腊的体育运动超越了强身健体和娱乐的社会价值,政治家也依靠体育运动等形式来安抚公民、鼓励公民、反馈公民,发挥体育运动隐含的精神价值则是公平竞争的意识,故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为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这与共和精神没有关系,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人文主义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加之题干材料并没呈现人文主义的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材

料讲的是体育运动超越了强身健体和娱乐的社会价值,不是简单的健康体格的训练,故错误。

13.法国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德国成了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

俾斯麦提出了“甜面包”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社会立法:

1883年公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公布了老人与残疾者保险法。

俾斯麦甚至公开支持带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生产合作社”。

这些政策

A.标志着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

B.反映了德国是法治健全的民主国家

C.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

D.是德国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运动后,德国成为工人运动中心,德国统治者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强大的力量,重视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这说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德国的政策,不能代表整个西方社保体系情况,故排除A;俾斯麦时期的德国是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并不是一个法制健全的民主国家,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俾斯麦安抚工人与民众的各种措施,与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没有关联性,故排除D。

14.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时间可以得出,此时正值勃列是涅夫改革时期,其改革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工农方面都有所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勃列是涅夫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B;D项是斯大林时期,排除D。

15.英联邦是以英国为核心、吸收其前殖民地参加的政治集团。

它在一战后形成时只有7个成员国,二战后进一步扩大,至1979年拥有37个独立成员国。

英联邦的扩大

A.表明了英国殖民体系渐趋崩溃

B.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备受青睐

C.反映了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潮流

D.体现了两大阵营对峙局势恶化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联邦成员国都是原来英国的殖民地转化来的,所以英联邦成员国的增多说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的越来越多,表明英国的殖民体系趋向崩溃,故选A;英联邦的扩大体现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不代表君主立宪政体备受青睐,排除B;英联邦的扩大是英国殖民体系崩溃的表现,反映的不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潮流和两大阵营对峙局势的恶化,排除CD。

16.有学者用全球进口总额占世界GDP的比例来衡量全球化的程度,并绘制了下边这条曲线。

据此可知

A.全球化进程曾随一战爆发而停止B.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C.二战结束前全球化达到了最低谷D.全球化在阶段性退潮中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通过观察图中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二百年间,全球进口总额占世界GDP的比例在曲折中上升,体现出全球经济联系的基本态势,即全球化在阶段性退潮中持续发展,D项正确;全球化进程曾随一战爆发而停止与图中曲线并未中断不符,A项错误;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与1946年后曲线并非一直上升不符,B项错误;二战结束前全球化达到了最低谷与布雷顿体制建立等史实不符,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10月,中苏两国在对日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传递了力图实现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信息,日本以与自由主义阵营各国强化关系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外交课题为理由,拒绝了中国和苏联的请求。

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就不能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

——摘编自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军事和防务政策上强调法国的独立性,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

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

法国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讨论,影响了后来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国对华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日、中法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的相同因素及重要影响。

【答案】

(1)不同:

日本敌视中国,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法国积极发展中法关系。

原因:

日本依赖和追随美国;固守意识形态思维;法国强调自身政策的独立性认识到中国的重要地位。

(2)相同因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上多极化发展。

【解析】

(1)不同:

根据“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得出日本敌视中国,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得出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根据“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

”得出法国积极发展中法关系。

原因:

结合所学可得出日本依赖和追随美国;固守意识形态思维;而法国强调自身政策的独立性认识到中国的重要地位。

(2)相同因素:

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上多极化发展等方面概括。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

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进而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事务。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

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

——摘编自韩大元《“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材料二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行取决于对法典观念的合理定位,即需要服务于实践的考虑,不宜为了追求体系建构而破坏已经形成的法律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服务于司法实务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提供具体规范;应遵循汇编式、重述式的法典观念。

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

民法典编纂清晰界定了立法与司法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构合理的中国民法的法源体系。

——摘编自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

观念、愿景与思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并指出其制定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理念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两部法律的内在关系。

【答案】

(1)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制度建设的经验;人民当家作主。

原则:

本国经验与外国合理经验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

(2)理念:

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科学化和规范化;继承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自由、平答、公正。

意义:

完善法源体系;明确立法与司法职責;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关系: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民法制定的依据。

【解析】

(1)根据”新中国制宪权的正当性,集中表现在作为制宪权主体的人民获得国家政权的事实。

“得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根据”新中国的民主内涵首先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得出人民当家作主。

根据“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得出制度建设的经验。

根据“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五四宪法”制定的原则:

根据“五四宪法”的制定者们承继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法文件,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

一些重大的制度设计还参考了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等国外经验“可得出本国经验和外国经验相结合。

根据”并根据本国实际作出慎重选择“得出从本国实际出发。

(2)根据”中国的民事立法需要通过法典编纂来实现民事立法的科学化,补充制度缺漏。

“并结合所学可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科学化和规范化;继承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自由、平答、公正等角度概括。

意义:

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善法源体系;明确立法与司法职责;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方面。

(3)关系:

根据所学可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民法制定的依据。

19.英国的工业革命

材料19世纪60年代,蒸汽机汽车开始在英国流行,当时各城市仍是以马车为主的无序混合交通,人们对这种操纵性能还不太可靠的“行走的锅炉”又爱又怕。

那些服务于马车业的车夫、马车生产商等害怕失去生意,极力反对汽车。

英国议会1865年通过的《机动车法案》规定:

蒸汽机车在城区内、外的时速限值分别为3.2公里和6.4公里;城区禁止车辆鸣笛;必须配备一名专职“旗手”在车前50米以外步行引导,不断摇动红旗为机动车开道。

该法案被称为“红旗法案”。

随着汽车技术趋于安全实用,法、德等国汽车工业迅速赶超英国。

1895年后,英国才废止该法案。

对于该法案,学者们看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

该法案是既得利益集团精心运作的结果,它直接导致英国失去了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

因此,政府应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绝不能保护落后生产力。

还有学者认为:

“红旗法案”是道路交通法的先驱,其体现的重要理念和制度,影响至今。

将“安全和秩序”置于“技术和效率”之上,似乎不应备受诟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旗法案”最终被废止的原因。

(2)综上所述,谈谈你从“红旗法案”的存废得到的启示。

【答案】

(1)原因:

到19世纪末,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汽车技术发展革新进入内燃机汽车动力新时代;法德等国的汽车工业赶超英国;要求步行引导、低速行驶的“红旗法案”已经不适应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阻碍了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角度提示:

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交通效率与交通秩序(交全);守旧与创新;政府与市场;政府管理与时俱进;19世纪工业浪潮中的英国;从引领者到追随者。

符合材料的合理观点也可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随着汽车技术趋于安全实用,法、德等国汽车工业迅速赶超英国。

1895年后,英国才废止该法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红旗法案”最终被废止的原因是:

19世纪末,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汽车技术发展革新进入内燃机汽车动力新时代;法德等国的汽车工业赶超英国;根据材料“……该法案是既得利益集团精心运作的结果,它直接导致英国失去了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

因此,政府应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绝不能保护落后生产力……”,并结合实行可得出,,“红旗法案”最终被废止的原因是:

“红旗法案”已经不适应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阻碍了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交通效率与交通秩序(交全)、守旧与创新、政府与市场、政府管理理念、英国从引领者到追随者角色转换等方面回答从“红旗法案”的存废得到的启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示例∶科学的进步改变世界局势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提出,引发世界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探究和推崇,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新发展。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新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之中,进一步改变了战争形态,基于相对论原理制造的原子弹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最终改变了战后世界的格局。

科学的进步不仅在科技本身,也在世界政治和思想方面改变了世界局势。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比如选择量子理论发布和相对论发布,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引发世界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探究和推崇,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新发展。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新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之中,进一步改变了战争形态,基于相对论原理制造的原子弹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最终改变了战后世界的格局。

所以说,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局势。

言之有理即可。

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