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84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docx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修订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

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

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

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

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

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

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

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

确实是这样。

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

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

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

首先它很烦人。

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

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

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

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

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

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

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

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

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

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

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

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

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

我自言自语地说:

“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

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

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

我十分难过。

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

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张林:

他们说我不适合做生产管理工作。

测试结果显示我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职业介绍所为我找了一家正招聘在东北南部从事推销工作的推销员的医药公司,并告诉我那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名称及特征,我去面试并被录用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后,我为那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半,然后到了**药材公司从事现在的工作。

  心理医生:

为什么你辞掉了那份工作?

  张林:

我希望得到提升,但这在那家医药公司根本不可能,因此当我听说**药材公司有一个机会时,我就去了那里。

我告诉他们,我想呆在沈阳,但当时只需要大连地区的推销员。

于是我申请将沈阳作为第一选择,而将大连作为第二选择。

结果他们派我去大连地区工作,我仍然很高兴,现在我真的喜欢上那里了。

  心理医生:

张林,你为这个公司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你肯定喜欢它,与你为之工作的前一个医药公司相比,你觉得它怎么样?

  张林:

它的产品比前医药公司的产品好,当然我很喜欢这一点。

我不喜欢让医生用那些并非是市场上最好的药,卖最好的产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而且医生们对我也很热情,国为他们知道我的产品质量最好。

他们当然想用最有效力的药品。

他们必须对他们的病人负责。

心理医生:

你没有得到提升,然而你现在仍在该公司工作。

你感到满意吗?

还是你计划从工作中找寻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张林:

是的,我喜欢自由自在,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睿智的人,像医生。

我从与我交谈的医生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有时我没有很多时间去他们办公室聊天,但我们可以在我举行的会议或药品展示会上一起呆很长一段时间。

我也经常和医生们出去吃饭。

我喜欢在一个声誉较好的公司工作。

我们公司有同行业最好的研究部门,而且总能研究出更好的药品让我推销。

这家公司不生产“你是,我也是”之流的产品,而是尽力使产品具有独特性。

我的工作中也有一些我并不喜欢的东西。

公司经常为某种药品展开促销活动。

这些活动有些冒犯了医生,因此我不喜欢它们。

医生们不喜欢哗众取宠或大肆喧染的营销,不喜欢那些不诚实的事情,或是那些只注重包装而不重视药品性能的作法。

实际上,公司也不想花大力气开展营销活动,因为公司认为在产品的营销中起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营销压力”。

有些药品,公司让我推销给医生,而且公司明知那些是积压产品,但我不愿意那样做,我想向医生推荐最优质的药品。

我也不想为我不能施以任何影响的目标负责。

公司总是为我制定目标,通常是这样一类目标,在三个月时间内,我必须在我负责的地区推销某种药品达到一定数量。

但公司应该知道,除了我努力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目标的完成。

我也不喜欢文字工作。

但我必须请医生在领用试用品时在我准备的材料上签字,还必须把我的药品样品的分配情况以及每周都作了什么写成报告上交备案,当然,我也知道这一步骤很有必要。

  心理医生:

你没有提到在旅行中和你被迫完成任务的那些孤独难熬的夜晚。

难道它不是工作中消极的因素吗?

  张林:

是的,特别是在冬天。

但是我常常在一个美丽的小镇工作,我喜欢开车的时候观赏景色,我几乎认识所有居住在那里的人。

我和医生们聊天,在他们的接待会上畅谈,同我所认识的人聊天,包括那些在各种各样的饭店,汽车旅馆和服务站工作的人聊天。

  心理医生:

看来你肯定是个性格外向的人,你和其他人聊天从不感到不自在吗?

  张林:

我和偶然遇上的人谈得都很投机。

我相信这样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他们告诉我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们谈论婚姻、抚养孩子、政治、体育、世界大事等各种各样的话题,具体话题取决于别人对什么感兴趣。

所以我从不感到孤独。

但现在看来,我也许做了一些不应做的事,我毕竟是一个有家的男人,一个女人的丈夫。

  心理医生:

你对你的工作还有什么其它感觉吗?

 张林:

没有,我想我已经谈完了。

我现在相当喜欢我的工作,不想再做什么别的工作。

我告诉你,我是希望挣更多的钱。

但我想我不会为了挣更多的钱而牺牲现有的生活模式。

自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意识到过一种幸福生活是何等重要。

但我在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生活,而现在,我想我懂了。

  问题: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

他的个性、他的需求是什么?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问题?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

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4)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

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5)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提示:

这个案例共有5个问题,涉及了第二章个体行为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

魏亮老师为何想不通

(怎样看待奖金和荣誉)

魏亮是高山大学的经济系讲师,负责工商管理的教学工作。

去年他是全校的先进教师。

他热爱教学,仔细研究教法,但在研究与著述方面业迹平平,没有多大起色。

今年系里来了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生,改变了教师队伍的结构。

这些人的特点是学历高、基础好、知识新且广,但并不象魏老师那样认真仔细地教学。

他们中最有名的是孙强,刚满32岁,博士毕业,来校不足三月,就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后来有人传说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将调整先进教师的标准,要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和著述。

对这种说法魏老师并不相信,只认为“老师主要是教好书”。

可在今年年底评比时,孙强被评为先进教师,并获奖金1000元,而魏亮却没被评上,至今他还想不通呢。

问题:

1.魏亮为何想不通?

他应怎样对街奖金与荣誉?

请用公平理论来分析

2.高山大学的经济系主任怎样才能做好魏亮的思想工作?

请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来分析。

3、魏亮是一个什么性格类型的人?

他的职业生涯设计有无问题?

(三)

固定工资与佣金制

  实例:

白泰铭在读大学时成绩不突出,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今后无多大作用。

他读完日语专业后便被一家中日合资公司招为推销员。

他很满意这份工作,因为工资高,还是固定的,不用担心未受过专门训练的自己比不过别人。

若拿佣金,比人少得太多就会丢面子。

上班头两年,小白对工作兢兢业业,但销售成绩只属一般。

可是随着他对业务和他与客户们的关系越来越熟悉,他的销售额也渐渐上升了(。

到了第三年年底,他已列入全公司几十名销售员中头20名了。

)到去年他就已经是推销员中的姣姣者。

尽管今年他的定额比去年提高了25%,但到十月中旬他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不过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并不舒畅,令他最烦恼的事,莫过于公司不告诉大家干得好坏,没个反应。

可偏又听说别的合资公司都搞竞赛和有奖活动,有的老板还亲自请最佳推销员到大酒店吃一顿饭,并向公司内所有单位通报竞赛结果。

以前并不关心排名的小白,如今却重视起来了。

他觉得公司对推销员实行固定工资制是不公平的,一家和合资企业怎么也搞大锅饭?

应该按劳付酬。

在日本老板拒绝了他的建议后,小白就辞职去另一家化妆用品公司了。

问题:

1.小白为何不同意公司现有的付酬制度?

试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解释。

  2.小白能否能算一位高成就激励者?

试用麦克利兰的标准来说明。

(四)

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

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

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

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

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

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1997年是公司稳定发展的一年,微机和外设的销售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员增加了不少,公司有了自己的独立门市,并有点HP专卖店雏形的味道了。

1998年又是一个转折点,公司办公从临街门市搬到写字楼,同时又吸收一名合作者加盟,任销售部经理,公司与他毛利润二八分成。

这样,整个公司的经营分成门市和写字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有一名合伙人负责,权责分明。

从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比较顺利的。

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发现在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各行其事,除去加盟者之外,其他员工士气和热情不高,公司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外,再无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办法。

但现实的情况是,像该公司这样的规模和经营情况的公司在物质刺激方面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利润率已经很薄了,这是IT产业中硬件销售业的总体态势。

其实,即使是那些平均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中的小公司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

公司领导者常常为这类事情头痛不已。

请问:

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

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五)

揭榜的积极性有多高?

厂里正式张榜招贤,宣布谁能解决三车间工艺上那个老大难的技术问题,就发给奖金8000元,决不食言云云。

小吴看了,在心理捉摸开了:

这问题正巧是他在大学里写毕业论文时选的题目,来厂后自己对它又很感兴趣,私下搜集了一些数据,查过一些参考文献,对解决它有了一些朦胧的设想。

当然把握并不太大,别人已干了好几年没解决,人家就是“废物”?

所以只能说有一半把握吧!

可是,就算我解决了又怎么样呢?

不错,既然出了告示,这8000元奖金大概跑不了,可是自己并不缺钱用,不稀罕这奖金。

当然解决了它是对国家建设的一个贡献,但跟他的抱负比,只能算小事一件罢了。

去钻研这问题,要费一番脑筋,倒是有点吸引力的,还能接受锻炼、长知识。

不过,估计这方面的收获也不会太大......对了,最要紧的是这事的成功与否,对他跟组里同事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对这一点小吴是十分关心的。

啊呀,真要搞成了,那人家会不会说我“好出风头”、“财迷心窍”?

坏了,多半会有人妒忌我、讥讽我、暗自给我一下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我真攻下了这一关,全厂闻名,广播站也会报道。

但这又有啥了不起呢?

切不可图虚名而招实祸呵!

何况,若失败了,多么丢脸,人家会笑话我“不自量力”的......他反复推敲斟酌,拿不定主意:

去揭榜,还是不揭?

现在根据他这一番考虑,用期望论模型的术语和概念来加以表达,归纳在下表中:

奖酬R

取值范围

给国家建设做贡献

工作本身兴趣与挑战

荣誉

与同事

关系

奖金

绩效期望E1

0~1

0.5

奖酬期望E2i

-1~+1

0.2

0.3

0.5

-0.8

1

奖酬效价Vi

0~1

0.8

0.5

0.2

1

0.2

问题:

小吴到底会不会揭榜?

积极性有多高?

请用期望理论加以分析。

(六)

建造“大家庭”

企业家们常常号召职工“以厂为家”、“以公司为家”,试图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但真正能让职工感到企业是自己的“家”,却没有那么容易。

这要求企业家真正在企业营造出“大家庭”的环境。

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是1969年由冯景禧所创办,该公司在日成交数亿港元的香港证券市场上,占有30%的份额,公司年盈利额达数千万元,冯景禧的个人财产达数亿美元。

他成了称雄一方的“证券大王”

“新鸿基”之所以能创造出世界证券业少有的佳绩,主要得益于冯景禧的“大家庭”式的经营管理哲学。

‘‘新鸿基’’执行董事谭宝信介绍说:

‘‘在冯景禧的掌管下,公司形成了一股难以形容的奇妙力量。

这样的气氛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在这里工作,成就肯定比别的机构大。

实际情况正如谭宝信所说,冯景禧的“大家庭”式的经营哲学,不但使本国职工感到和谐,而且也使外籍职工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这样,一种奇妙的力量就自然形成。

这种力量之大是难以形容的。

为了实施“大家庭式’’的经营哲学,在管理方式上,他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

他曾声明:

服务行业的资产就要靠管理,而管理是靠人去实行的。

新鸿基集团不以拥有巨额资产为荣,而以拥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胆量、善于运用大好时机、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才队伍为骄傲。

冯景禧的管理哲学和用人艺术,既有西方人的科学求实精神,又有东方人和谐情趣的气氛;既有美国现代化管理原则,又有日本人的以感情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融东西方优点于一炉。

在管理原则上,他十分强调团结的力量,注重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团结一致。

他在经营业务的大政方针决定之前,总是广开言路,尤其是重视反面意见,然后加以集中,再向全体员工解释宣传,使大家齐心协力。

他在实施公司的决策时俨然像一位“铁血将军”,而在体谅下属时又俨然是一个宽厚的长者。

如果有哪个职工向他辞职,他首先会询问是否有亏待过他的地方?

如有,就诚恳道歉、改正,并全力挽留。

因为他知道,失去一个人容易,但培养一个人难。

在管理作风上,他注重以身作则,平易近人。

为了使员工心情愉快,他还刻意创造一种“大家庭式”的生活气氛,如组织业余球赛,在周末用公司的游艇观赏海景,亲自参加员工们的“国语”学习,等等。

许多企业的职工“吃里扒外”,对企业不负责任,“大家庭式”的管理,不失为医治这种病症的良方。

28.思考题:

1.冯景禧是如何提高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凝聚力的?

2.你从该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采用了什么样的激励措施?

(七)

第五设计院

  第五设计院是一个大型综合设计单位,建院很早,兵强马壮,专门承包冶金系统各公司、厂、矿的大、中型项目设计,以一贯的高质量设计博得本行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尊敬。

  高级工程师马凯宁是该院现任第一设计室主任,担任现职已有七年之久,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也颇丰富,被视为本院骨干,前程不可限量。

  本室内的第七课题组由八名男工程师组成,他们共同在该组工作多年,彼此感情融洽,关系密切。

该组原组长数月前调升另一设计室任副主任,组长一职暂告缺,目前先由组内资历最深的贾克乐工程师代理。

  不久前,室内分配来一位新人苏黛薇,是刚从一所名牌工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是本院首批分来的硕士之一,年方26岁,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朝气蓬勃,大方直爽。

老马派她到七组,立即参加了某矿山机修厂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

同时参与这项任务的,还有同组的另三位工程师:

代组长贾克乐(38岁,在本院已工作了15年)、萨本柱(40岁,来本院也有10年之久)和蓝狄承(32岁,来本院已8年)。

  小苏是初来乍到,但为能分到五院工作,很觉高兴。

她很喜欢分配给她的设计任务,觉得担子虽不轻,但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提高快也表现了对她的器重,能充分运用她刚从学校学来的新知识,一展抱负。

她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全身心都投到设计任务中。

跟同组同事们的关系是友好的,不过无论上班时还是下班后,她很少跟他们有什么工作以外的非正式交往。

  小苏对工作很认真,碰上困难问题,她会自动加班到深夜,查文献,翻资料,上计算机室,总要尽快搞个水落石出。

因为她这样坚韧不拔,再加上基础扎实,所学的知识又新,所以总是比别的同事早好几天就完成了分派给她承担的那部分设计任务。

她是闲不住的,总说:

“我有使不完的劲。

”任务一完,就坐立不安,总是又去找马主任要新任务干。

有时,她就问贾工、萨工、或蓝工,能不能把手头的活分点给她,好帮他们加快进度。

但每回都被断然回绝了。

她来院工作五个月后,有一回老贾来找马主任,说是谈谈组里的一件事。

他们的对话如下:

  马:

有啥事?

请坐下来谈谈。

  贾:

好,马主任。

我本来不想打扰您,可组里好几位同志都非让我来找您谈谈小苏的事不可。

小苏,苏黛薇,就是才来不久的那个什么硕士,她把咱组的人全得罪遍了,总是一副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样子,好像就她是“万能博士”,啥事都懂。

我们可不爱跟这种人共事。

  马:

老贾,这我可有点不懂了。

她干得很不错嘛。

设计任务总是完成得很好,没出啥差错。

布置的活全都干了,还要她咋的?

  贾:

可谁也没布置过她搞乱组里的气氛啊?

谁许她有权指手画脚来教导我们该怎么干活来的?

我大小是代组长,也没这么干过。

组里怨气挺大,再这么下去,我看全组的工作都要受影响。

反正您看着办吧?

  马:

那好,我看就这样吧。

下星期她就干满半年了,我正要找她谈一谈,给她讲评一下她这半年来的表现。

我一定记住你刚才讲的,可我不敢保证你们说的她那种目空一切的态度能改得了。

现在的年青人,难呀!

  贾:

我们也没指望她马上全改,可是她当众去指点别人该这样干,那样干,真叫人受不了。

人家还以为她是在那儿做什么高级报告,用上那么一大堆什么高阶高次多变量方程,全是吓唬人的废话,啥用?

她最好收敛点,不然真有人要打报告调走了。

  事后,老马把该怎么跟小苏谈,仔细地琢磨了一下。

他知道,这老贾虽说只是代组长,实际上他早就是大伙的“头”,这是代表组里其他人来谈的。

到了下礼拜四下午,老马把小苏叫到自己办公室来了。

下面一段话就是他俩谈话的后半段:

  马:

关于你这半年来的表现,还有一方面我得提醒你一下。

我刚才已经说了,你在技术方面的工作,领导上很满意;不过你跟组内其他同事的关系,可有点问题。

  苏:

我不明白,您这指的什么问题?

  马:

好嘛,说具体点,你们设计组里有些人,对你那种“万事通”的态度,和总想告诉人家该怎么去干自己的活方面,很有些意见。

你对人家得克制点,别公开去评论人家的工作。

这一组的工程师们是挺强的,多年来的工作一直属于优秀的一类。

我可不愿意你把他们搅得不能安心,影响工作质量。

  苏:

听我说几句行不行,主任?

首先,我从来没公开批评过他们的工作,也没向您汇报过。

起先,我把活先干完了,总要求帮他们干一点,这本是好心嘛,是不是?

可次次都叫我“少管闲事”,以后我就光埋头干自己的活了。

“休管他人瓦上霜”嘛。

  马:

这对嘛!

这我明白。

  苏:

你不明白的是,在这个组干了这几个月,我可看出来,他们明明在磨洋工嘛。

这些工程师们故意定一种很慢的工作节奏,远远低于他们的能力。

哪能拼命干“四化”呀,明明是“力争下游”!

他们感兴趣的是上班的时候听老萨那个半导体放的音乐,谈足球比赛,商量着“谢天谢地又是礼拜天”了,该怎么一块去看电影,逛商店;尽谈那些庸俗不堪的香港爱情电视连续剧。

我很遗憾,让我跟他们一块那样混日子,没门!

我从家里到学校,可不是这样受的教育。

还有一点,他们压根儿就没正眼瞧过我,以为我不过是来破坏他们那个“快乐的俱乐部”的“黄毛丫头”。

  马:

你别胡说!

给工程师做鉴定,写评语,是领导上的事。

你的任务就是做好本职设计工作,别干扰人家干活。

你要好好干下去,在这儿还是很有前途的;可你得光管你的技术活,管理方面是我的职责。

  小苏离开老马的办公室时,觉得很伤心,也挺寒心。

她知道自己一直干得很不错,而那些工程师们却远未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这是明摆着的嘛。

她不知道该咋办?

有点想哭,但马上忍住了。

把头一抬,她又挺胸阔步朝设计室走去。

  问题:

  ①小苏和大伙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②小苏应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

③老马作为领导应如何帮助小苏解决人际冲突?

(八)

爱通公司

2、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总是表现得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商管理项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儿子保持联络。

但随着中西部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命,所有这一切都结束了。

明娟一直盯着这个职位,并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可能得到这个职位。

她同与她同一级别的另三位管理人员竞争这个职位。

阿苏不在竞争者之列,因为他没有研究生文凭,但是阿苏的意见被认为在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娟的资历比其他的竞争者要浅,但是她的部门现在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且高层管理多次对她进行褒奖。

她相信,若阿苏好好推荐的话,她能得到这个职位。

但马德最后得到了提升去了陕西,明娟十分失望。

她未能得到提升就够糟的了,使她无法忍受的是选中的竟然是马德。

她和阿苏曾戏称马德为:

“讨厌先生”,因为他们都受不了马德的狂妄自大。

明娟觉得马德的中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侮辱,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

当传言证实了她的猜测:

阿苏对决策的作出施加了重大影响之后,她决定把她同阿苏的接触降低到最低限度。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呆在这,直到你们重新成为朋友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