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84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docx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广西期中检测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题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20分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絮叨(dāo) 脑髓(suí)  煞有介事(shà)

B.分歧(qí)瘫痪(tān)莅临人间(wèi)

C.嫩芽(nèn)熬过(áo)废寝忘食(qǐn)

D.攲斜(qī)涔涔(cén)咄咄逼人(duó)

【解析】A项“叨”应读dɑo,“髓”应读suǐ;B项“莅”应读lì;D项“咄”应读du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黄晕  骄媚  恢复沉寂      

B.班蝥  拼凑  毫不掩饰

C.陋巷  奥秘  混为一谈      

D.绅士  荫蔽  所做所为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春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已是深夜,却怎么也睡不着。

D.他们俩在班上一个管纪律,一个管学习,配合得各得其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B.从陈部长的讲话中,使我们明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解析】A.一面对两面,去掉“能否”。

B.缺少主语,去掉“从”“中”。

C.句式杂糅,去掉“发生的原因”或“造成的”。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D )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解析】A.“笑纳”是敬称,B.“绵薄之力”是谦称,C.“光临”是敬称,都不得体。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________,为发现一朵花开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而欢乐;________,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生活的世界;________,这样才能让我们释怀,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精彩。

①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②让我们用坦然的眼光看世界

③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李白的诗歌风格平淡质朴,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被后人誉为“诗仙”。

B.马致远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C.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解析】A项,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是平淡质朴,而是豪迈奔放。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

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

B.《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C.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D.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解析】《社戏》是小说,出自小说集《呐喊》。

二、现代文阅读

(一)(每小题2分,共6分)

你了解太阳吗?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

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

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

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

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

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

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

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

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

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

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

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

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太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

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至55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氮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有改动)

9.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

(作比较)

C.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

(作诠释)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摹状貌)

【解析】分类别。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

”“约”表示约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C.“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

”“之一”不能删掉,表明太阳是宇宙中恒星的一种。

D.“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氮燃料。

”删掉“将”,语句的意思不改变。

【解析】“将”表示快要发生,删掉后意思变成太阳已经耗尽氢燃料和氮燃料,与原意不符。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C)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太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不会永久存在。

【解析】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题,共10分;本大题共18分)

(一)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期日中(日期)     B.尊君在不(对元方父亲的尊称)

C.非人哉(不)D.友人惭(感到惭愧)

【解析】A.选项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

14.下列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下车引之      B.曲肱而枕之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C选项是名字,其他是代词。

15.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

B.本文写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C.本文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白描。

D.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方和友人,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征。

【解析】C选项是对比。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约定在正午时分。

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魏文侯: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

管理山泽的官。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约定)

(2)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1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岂可不一会期哉?

__难道能够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吗?

__

19.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分)

__这则短文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违背约定,做人要诚信。

__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树木丛生__,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3)岐王宅里寻常见,_崔九堂前几度闻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枯藤老树昏鸦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

这正如孔子所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完整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__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__。

__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__。

五、综合性学习(共8分)

21.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学校开展“爱国学,学国学,践行国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述】马林同学认为读国学经典著作对学习没有多大帮助,打算在寒假玩游戏和看电视剧来放松身心。

请以“学国学”为话题,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4分)

(2)【故事链接】国学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下图是“孔子拜师”的故事,请叙写该故事的主要内容。

(60字以内)(3分)

(3)【续写对联】请你补写一句对联作为宣传标语,号召同学积极阅读国学经典。

(1分)

上联:

吟颂国学经典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

(二)(共12分)

从天而降的母亲

韩浩月

①习惯了和母亲告别,每一次,我们母子二人分开,谁也不回头再看一眼,我也不是刻意狠起心肠,只是习惯了告别。

②许多年以前,一直有个问题想要问她:

“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们?

”这个问题在我30岁之后,就再没有任何想问的念头了。

③童年时刻骨的伤痕,有一部分来自母亲。

有一年需要交学费,我在一个水塘边跟她要钱,不敢看她,仿佛自己在做一件错事。

她说“没有”,我呆住了,一直盯着那片池塘绿色的水纹在看,觉得世界坍塌,时间僵直,万念俱灰。

④母亲走了又回,回了又走。

每次回来的时候,都说不会再走了,她在院子里看着我的眼睛说:

“这一次我不会再走了。

”我在心里欢呼雀跃,表情却平淡,最多说一个“好”字。

当她第三次从她改嫁的那户人家想要回来的时候,被挡在了紧锁的门外,那天下了大雨,她跪在满是泥水的地上哭。

⑤以为她不会再离开我们,但几个月之后,她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从此不再相信她。

但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在一个不但贫穷而且不讲理的大家庭里,想要有尊严地活,是多么艰难的事。

⑥在我漫长的少年时代,与母亲再无联系。

整整10多年的时间,音讯皆无。

她是怎么过的,我不知道。

中学时,有同学问到父亲、母亲,通常选择不回答,如果非要回答的话,就会用淡淡的一句:

“都不在了。

”那时我和母亲居住的地方,相隔3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足以用空茫来形容,我和她之间,大雾弥漫,我不找她,她也不找我。

⑦可是,我总是盼望母亲会突然来看我。

像小说或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穿着朴素的衣服,带着吃的,敲开教室的门,而我在同学的注视下羞惭地走出去,接过她带来的食物,再轻声地赶她走。

在脑海里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每逢有别的家长敲门的时候,总觉得会是她。

⑧直到我20岁那年,在县城里,我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了。

母亲仿佛专为此事而来,她笑着问我想要什么礼物,在得到我的答案之后,她给我买了一辆昂贵的变速自行车。

那段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我都会经常骑着那辆自行车在街道上飞奔,经常把那辆自行车擦得雪亮,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

⑨23岁那年,我结婚。

有人问我,愿不愿意让你妈妈过来。

“让啊,当然让。

”儿子结婚,母亲怎么可以不在场!

⑩婚礼前一晚的家宴,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院子里、大门外的宴席上,吃得热闹非凡。

母亲怎么也不肯上桌,任凭几个婶子死拉硬扯,她还是坚持等大家吃完了,在收拾的时候,躲在厨房里偷偷地吃几口。

婚礼那天拜堂,司仪在喊“二拜高堂”的时候,却找不到母亲了。

⑪客人散去,三婶告诉我母亲在楼上哭。

上楼去看她,她立刻停止了哭泣,像个没事人一样。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么多年,仿佛她从没关心过我,我也从未关心过她,这么多年的时光,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⑫25岁那年,拖家带口漂到北京,妻子背着我给母亲打电话,说让她帮忙带几个月孩子,还承诺,只要把孙子带大,以后就一定会像对待亲妈那样,对她好,养她的老。

母亲来了,我们一家人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团聚。

⑬这次是真的以为母亲会永远陪着我们了。

但又一次的分别摆在面前。

母亲在她的村庄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女儿,她还要照顾她。

要走的前几天,她一遍遍和孙子玩“再见”的游戏。

等到孙子睡着的时候,她一句话不说,沉思着,一会儿想想,一会儿笑笑,在我看来,她又成了一个陌生的母亲。

这是一位从天而降的母亲,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母亲,我已没法,也不能再要求她什么。

⑭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从乡村回县城的时候,母亲与我们同行。

我开车开得有些快,母亲晕车,半路的时候停下来,母亲蹲在路边呕吐。

我在司机位上通过窗户看到母亲的样子,内心翻江倒海,那个久远的问题又飘回了心头:

母亲,为何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⑮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

22.依据文章“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4分)

对母亲埋怨→对母亲冷漠→对母亲思念→对母亲理解

23.本文用“从天而降的母亲”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分)

①标题表现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母亲和“我”不在一起生活,她只是在“我”生命中的一些特定时刻出现;②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运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我”跟母亲要钱交学费,被母亲拒绝之后,内心的委屈、痛苦和绝望之情。

25.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下车来到母亲背后,默默地给她捶着背,无声地开始流泪”。

此时的“我”,会想到什么?

(3分)

“我”会想到家庭的贫穷,家中生活的艰难;想到母亲失去了丈夫,失去了依靠;想到大家庭的不讲理,想到母亲想要有尊严地活着;想到母亲也有苦衷,想到她也是出于无奈而离家;但她也疼爱自己的孩子,虽然“我”从她身上得到的爱很少,可她毕竟还是“我”的母亲呀!

七、作文(50分)

26.家是我们心灵的温暖港湾,是我们一辈子的深情眷恋。

在家里,每天上演着或平凡或跌宕的故事;在家里,有我们可亲可敬的亲人;在家里,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器物,都能启迪我们写作的灵感。

请以“家有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