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180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涵义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及其特点,把握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授课时间:

6学时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1.世界政治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

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

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此外,还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构成当代世界政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权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一国对外活动的责任承担者,是世界政治中惟一享有对外主权的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当今世界多样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宗教组织、种族集团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

其中,联合国是当代世界代表性最广泛、规范和影响最大、活动领域最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联合国外,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也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一种压力集团,对跨国事务正在发挥日益增长的影响。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它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是在不断变更均衡形态中发展的。

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以及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

2.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协议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从此,欧洲一分为二,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战后发展成为两个德国。

在远东,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则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外蒙古独立,以及把中国大连港国际化,旅顺港租给苏联作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南满铁路等要求。

在全球,建立大国拥有否决权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机构——联合国。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

其积极作用是:

对于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德日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都起了很大作用;它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在战后获得了相对稳定,维护了长期和平局面;雅尔塔体制还为战后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积极行为规则,诸如大国一致、协商一致的原则,它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是,雅尔塔体制的消极作用是:

首先,它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几个大国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南斯拉夫、波兰等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其次,雅尔塔体制还造成了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它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标志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它所确定的国际均势成为以美苏为中心的战后两极格局的主要支柱。

在雅尔塔体制的框架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虽然剑拔弩张、全面对抗,又大体保持均势以避免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由此影响整个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剧膨胀。

处于颠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世界必须按照美国的模式加以改造,“美国必须领导世界”,宣称这是历史赋予美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战后,苏联不仅自身力量更加强大,而且在其支持和影响下,东欧各国又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分庭抗礼。

因此,美国把苏联及其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视为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于是,抛出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冷战”和遏制政策。

所谓“冷战”,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

为了实施“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构筑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遏制、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思想渗透、组织包围的冷战体制。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向国务院发回的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文中,全面阐述了对苏联“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的分析,首次提出了对苏“遏制”的方针,为美国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赴美,在富尔敦的威斯敏特学院发表了所谓“铁幕”演说,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成为“冷战”的信号。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国情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又提出了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为了控制欧洲的军事防务体系,1949年4月,美、加、英、法、荷、比、卢、丹、挪、冰、葡、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全面抗衡。

在政治上,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在波兰举行了有苏、波、南、罗、匈、保、捷、法、意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的情报局成立会议。

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交流经验,协同行动,共同“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还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6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2月和1950年9月,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加入。

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14日,苏、保、匈、罗、波、捷、阿和民主德国等8国在华沙签订了多边《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即“华沙条约”,和北约相抗衡,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全面建成。

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

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

3.两大阵营的对峙。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了整个50年代。

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帝国主义阵营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到处支持反动独裁政权,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社会主义阵营则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军事上,两大阵营的斗争在欧洲表现为“冷战对抗”,在亚洲表现为“热战交锋”。

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亚洲“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和1961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两大阵营几乎动用了一切战略资源和力量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50年代初,从艾森豪威尔开始的美国历届政府,都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手段来瓦解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则采取措施开展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两大阵营内部出现了动荡、分化和改组,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帝国主义阵营因美日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发生了分化,世界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亚、非、拉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到60年代末,亚、非、拉共有104个国家获得独立,成为世界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整个60年代,亚、非、拉地区的反帝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拉美的反美风暴和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最为突出。

为了在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事业中互相支持,团结斗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建立地区和世界性组织。

1955年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主持召开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会议,它是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1961年出现的不结盟运动和1964年建立的77国集团成为民族独立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联合起来重要里程碑。

60年代后,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成为反帝、反殖、反霸的一支生力军,极大地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推动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战后初期,苏联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欧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在处理与其他党和国家关系时,由于苏联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乃至霸权主义的错误政策,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造成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1948年的苏南冲突,主要是苏联干涉南斯拉夫内政引起的。

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成为1956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导因之一。

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的最重要表现。

1956年苏共20大后,苏共逐渐将两党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上。

1958年,苏联无理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妄图控制中国,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在对华贸易上实行限制和歧视政策。

60年代初,中苏两党展开理论上的大论战。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多次挑起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1969年3月,苏联在中苏边界的珍宝岛地区制造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双方兵戎相见,相互视对方为最危险的敌人,它表明中苏关系已由昔日的盟友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

中苏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60年代以后,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上、外交上开始出现了独立自主倾向,他们不再甘心充当美国的小伙计,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主要表现是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和多边自主外交。

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在对外政策上,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

要求法国在北约中拥有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