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142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docx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详解

2015-2016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一、单选题:

共31题

1.读“世界四大渔场与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序号所示的大渔场中,位于太平洋的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海陆分布图,①、②、③、④分别是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

其中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在太平洋,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在大西洋,A项正确,答案选A。

 

下图是电视机产品生产周期模式图,回答问题。

2.在电视机生产周期中,该产业不断转移表明

A.交通通信日趋重要B.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C.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D.技术的影响在加强

3.与图中内容不相符的表述是

A.新产品阶段产品生产与消费地主要集中在美国

B.成熟产品阶段该产业实施转移,其主要投资对象为其他发达国家

C.标准化产品阶段该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D.发达国家的生产量总是大于消费量

【答案】

2.C

3.D

【解析】

2.根据图中信息,新产品的经济附加值高,主要生产地在最发达的国家,到了标准化产品阶段,随着经济附加值的下降,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产品的生产组装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C项正确,答案选C。

3.新产品阶段,产品的经济附加值高,价格高,主要生产和消费地在美国,A项正确;成熟产品阶段随着经济附加值降低,产品逐渐向技术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发达国家转移,B项正确;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逐渐从产品进口国转变成产品出口国,此时该产品的生产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C项正确;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和成熟产品阶段,生产量大于消费量,到了标准化生产阶段,发达国家的生产量小于消费量,成为产品进口国,D项错误,答案选D。

 

4.读“太平洋的洋流分布略图”,下列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

C.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

D.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答案】A

【解析】北半球的洋流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洋流圈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洋流圈,南半球则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的洋流圈和贯穿全球的西风漂流,A项正确,B项错误;副热带海区大陆东岸分布暖流,C项错误;北半球大陆东岸有寒、暖流相汇,南半球大陆东岸则为单一的暖流,D项错误,答案选A。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

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如下图。

读图,完成问题。

5.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B.加强相互竞争C.靠近原料产地D.获取邻厂信息

6.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B.资金C.科技D.廉价劳动力

【答案】

5.A

6.D

【解析】

5.图中的第一代产业园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先“筑巢”,即建设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然后引来外资的“凤”。

6.第二代产业园要换“鸟”,即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换成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会上升。

 

7.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路线,①线路是西气东输,资源类型为矿产资源;②、③分别是南水北调的中线、东线工程,资源类型为水资源;④、⑤分别是西电东送的中部、南部通道,资源类型为能源资源,D项正确,答案选D。

 

8.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深圳实现GDP的增长,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投入,限制人口进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第一产业经济附加值低,深圳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项错误;单纯的经济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深圳的土地问题,D项错误;深圳的发展缺乏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B项正确,答案选B。

 

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问题。

9.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A.研究B.设计C.零部件生产D.组装

10.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答案】

9.D

10.B

【解析】

9.最先转移至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经济附加值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组装环节,D项正确,答案选D。

10.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汽车消费市场广阔。

W汽车公司将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至我国,有利于生产符合我国市场的新产品,能提升新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B项正确,答案选B。

 

11.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荒漠化、水土流失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答案】A

【解析】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中,①是西气东输,资源调出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区,气候干旱,易发生荒漠化;⑤线路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资源调出区在西南山区,植被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A项正确,答案选A。

 

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2.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B.各纬度海区的辐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13.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

12.D

13.B

【解析】

12.北半球海区热量净收入从赤道向极地海区先增加后减少,A项错误;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少于支出,B项错误;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在副热带海区最多,C项错误;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D项正确,答案选D。

13.低纬度海区寒流的海水温度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暖流的海水温度,A项错误;洋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区的热量交换,减小高低纬度间海水的温度差异,B项正确;各纬度间海水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洋流,C项错误;近海岸海区受陆地影响明显,温差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D项错误,答案选B。

 

14.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A.①②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产业转移对于地区的影响表现在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分工、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分布、区域地理环境四个方面,B项正确,答案选B。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问题。

15.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钢铁工业B.制鞋工业C.石化工业D.软件制造业

16.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技术D.劳动力价格

1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B.国家政策C.交通运输D.技术

【答案】

15.B

16.D

17.B

【解析】

15.图中显示,该产业60、70年代分布在欧洲地区,80、90年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应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B项正确,答案选B。

16.该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大,且逐渐从发达地区转移至欠发达地区。

因此,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价格,D项正确,答案选D。

17.根据经纬度判断,a区是欧洲地区,b区是日本,c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70、80年代,日本出台了国家政策,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

80、90年代,我国也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

影响该产业从a区到b区,再到c区的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B项正确,答案选B。

 

18.“西气东输”工程利于解决

A.水资源紧张问题B.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均的问题

C.煤炭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D.木材短缺问题

【答案】B

【解析】“西气东输”主要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蕴藏区和消费区不匹配的问题,A、C、D资源类型错误,B项正确,答案选B。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

读图回答问题。

19.“西气东输三线”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0.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答案】

19.D

20.D

【解析】

19.“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经过了二、三阶梯,A项错误;该工程未经过阴山区域,B项错误;三线工程线路经过温带和亚热带地区,C项错误;三线工程线路经过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D项正确,答案选D。

20.该工程的资源主要来自于中亚国家,A项错误;输气线路的建设不会诱发地震和泥石流,B项错误;三线工程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不能缓解长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C项错误,三线工程资源来自于中亚国家,通过能源资源的合作,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D项正确,答案选D。

 

2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中段发生了弯曲,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C.途经陕甘宁气区保障气源D.拉动陕甘宁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长,能源需求量大,线路在黄土高原地区发生弯曲,绕道陕甘宁地区,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陕甘宁地区的油气资源,将其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C项正确,答案选C。

 

22.国际在线报道:

(北京时间2007年8月16日早上7点42分)秘鲁南部的伊卡省(61°W)发生里氏7.5级强烈地震,已导致450人死亡,约1500人受伤。

在强震过后,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在首次地震后的40分钟,向美国南部、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等11个国家发出海啸警报,哥伦比亚政府随即下令疏散港口地区的居民。

据此回答中国沿海受海啸影响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陆架宽广而平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